東、西行站以行人天橋連接,該橋同時橫跨林村河,通往大埔中心第20至23座及大埔墟一帶。 大埔鐵打 健美中心開業21年,外號「阿B」的老闆徐文雄是個30餘歲的年輕人。 覺得經營鐵館挺輕鬆,又可以跟志同道合的健身老友「吹水」,甚至會到大埔郊區露營、行山和潛水,於是十年前決定頂手買下鐵館。 配合沙田至中環綫工程、東鐵綫更換新列車及為保障候車乘客安全,此站正陸續加裝1.7米高月台自動閘門,工程預計最快本年內完成。 新月台閘門將會由深圳市方大自動化系統有限公司提供,是港鐵首次採用國產月台閘門。
九鐵並決定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完成後,於車站大堂放置近百年前服役於沙頭角支綫的W.G. Bagnall 0-4-4T型窄軌蒸氣火車頭作靜態展示,[5][6]以之迎接九廣鐵路百周年紀念。 九廣鐵路電氣化於197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其中大埔墟車站由大埔墟仁興街舊址(後闢為香港鐵路博物館),改設於大埔墟東南面的運頭塘。 大埔火車站巴士總站在1983年4月6日啟用[3],迎接翌日新大埔墟車站啟用。
大埔鐵打: 車站佈置
蘇銘解釋健美(Bodybuilding)是以練出肌肉線條為目標;而健力是著重力量, 使用槓鈴完成硬舉、蹲舉和臥推等動作。 乘客於60分鐘內,以同一張八達通連續乘搭本線及指定專線小巴路線/指定專線小巴路線及本線,第二程將享有車費優惠。 大埔墟站是東鐵綫的中途站,乘客可在此站乘搭羅湖、落馬洲或金鐘方向的列車,往返上水、粉嶺、大埔、沙田、九龍中部及港島北岸等地,或過境往深圳市。
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此外,體育館每月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2017年下旬前,城巴曾稱中途站部分為「太和廣場」(Tai Wo Plaza),城巴報站系統播報此站時,會列出「 太和廣場、太和站 」(Tai Wo Plaza, Tai Wo 大埔鐵打 Station )。 至於九巴,一直命名此站為「大埔太和路」(Tai Po Tai Wo Road),直至2017年12月16日才易名為「大埔超級城」。 健身行內會將鋼條身型稱為「乾身」,即是有肌肉、皮下脂肪少。 這種身形着重細緻部位的鍛鍊,如腹肌,分腹內外斜肌、前鋸肌、馬甲線和人魚線;背肌也分背闊肌、斜方肌、豎脊肌等不同部位的訓練。
大埔鐵打: 啟用日期
新界區專線小巴23K線是香港的一條專線小巴路線,循環往返新屋家及大埔墟,經碗窰、大埔火車站 [1] [2] [3]。 新達廣場於1991年入伙,其基座的有蓋室內巴士總站亦於1990年8月4日啟用[5],新巴士總站面積遠較舊總站龐大,解決了空間問題。
大埔墟站(Tai Po 大埔鐵打2025 Market Station)是港鐵東鐵綫其中一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大埔新市鎮東南部之運頭角山南面,鄰近大埔墟及運頭塘邨。 車站設於雅運路、南運路及達運道一帶,與新達廣場相連,屬架空車站。 2017年9月前後,龍運和九巴先後去除站名中「鐵路」一詞,改此站站名為「大埔墟站」。
大埔鐵打: 打鐵岃
22歲的蘇銘住在大埔碗窰村屋,3年前開始與友人來健身。 他喜歡大埔鐵館的人情味, 即使互不認識,看到他的健身姿勢錯了,阿B和館內的「師兄」們也願意教路。 本站設有23間商店/自助商店/自動售賣機(截至2020年2月),最新商店資訊可瀏覽港鐵網站「商店搜尋器」。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 漁農業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捕魚為生。
- 2014年1月,香港政府將大埔區8幅土地全部改劃為住宅用途,預計可興建15,410個公營及2360個私人住宅。
- 九鐵將其中一輛機車復修回1920年代的原貌後,1997年放置於香港鐵路博物館作靜態保存;而另一輛則本來打算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以後於該處展出,但由於兩鐵合併的關係,九鐵最終決定將之運返英國展覽。
- 大埔墟站的前身位於現時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後來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工程,決定興建新的大埔墟車站,並以取代原有的大埔滘車站及舊大埔墟車站,新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
- 喺大埔南便碗窰谷地之上,碗窰路山上盡頭,行政上歸大埔區。
- 港鐵免費接駁巴士只於鐵路事故期間提供服務,詳情可留意港鐵公布,或站內告示。
原本大埔墟站響大埔太和市隔籬,係當時一個墟市,所以英文叫Tai Po Market,所以譯返轉頭叫「大埔墟」。 之不過,查實當時大埔墟,即家下叫嘅大埔舊墟,喺林村河北面近海皮,離火車站都幾遠。 太和市因為交通方便,最後取代大埔墟嘅地位,變成如假包換嘅大埔墟。 港鐵大埔墟站的前身位於現時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後來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工程,決定興建新的大埔墟站,並以取代原有的大埔滘站及舊大埔墟站,以配合1979-1981年期間大埔區人口之增加,新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 另外在九廣鐵路雙軌電氣化工程期間,大埔墟站作為二期的終點站及三期的起點站,故於1983年5月2日至同年7月15日期間,大埔墟站一度成為電氣化火車及柴油火車的轉車站。 大埔墟站的前身位於現時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後來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電氣化工程,決定興建新的大埔墟車站,並以取代原有的大埔滘車站及舊大埔墟車站,新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
大埔鐵打: 打鐵
此站位於「太和廣場」站對出,後方設有扶手電梯通往太和廣場第一期及第二期,以及港鐵太和站,且鄰近太和邨及寶雅苑。 除了車坑前端四條路線的巴士總站外[註 1],行車道較後位置亦設有名為「太和站」(Tai Wo Station)的巴士中途站,本條目將一併敘述。 2022年3-5月期間,東鐵綫旺角東站-上水站沿途各站因應過海段通車而進行月台牆身翻新工程[7][8]。 而大埔墟站亦於2022年5月上旬已完成更換牆紙以及由區傑棠書寫的新一代站名書法字。 大埔墟站設有2組島式月台,其中2、3號月台共用同一條軌道。 而通常北行列車會使用1號月台上落客;而南行列車則使用4號月台。
大埔鐵打: 香港大廈搜尋
位於太和邨L6路(1999年命名為寶雅路[3])的太和邨永久巴士總站於1990年2月9日啟用,劃作專利巴士例外的禁區[1];翌日(2月10日),74A線由大埔中心延長至此站,來往觀塘碼頭,71K線亦由啓和路臨時總站遷來。 大埔墟站是一個架空車站,大堂與月台以「丁」字型相連,並且由2條通道連接。 大堂內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咖啡店、小食店等商店,大堂上層則設有快餐店[2]。 大堂亦設有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香港郵政郵箱等自助服務設施。 80年代香港曾有逾百間鐵館,當時以客人能贏得健美先生之銜為榮。 大埔鐵打 但隨着連鎖健身中心興起,小型鐵館已買少見少,現在只剩下旺角的力威健身中心、佐敦的勁力健身健美中心、土瓜灣的皇牌健美中心和大埔健美中心四間。
大埔鐵打: 車站用途
前沙頭角支綫使用的其中兩輛W.G.Bagnall 0-4-4T窄軌蒸氣機車於停駛後的1933年被賣到菲律賓的甘蔗園使用,直到1995年被九鐵購回。 九鐵將其中一輛機車復修回1920年代的原貌後,1997年放置於香港鐵路博物館作靜態保存;而另一輛則本來打算在大埔墟站翻新工程以後於該處展出,但由於兩鐵合併的關係,九鐵最終決定將之運返英國展覽。 目前乘客可使用行人隧道前往車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而大埔達運道亦設有供居民或公司巴士的上落客區,另外車站B出口外亦設有的士站。 大埔墟站(英語:Tai Po Market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運頭塘新達廣場旁,屬於港鐵東鐵綫的鐵路車站,於1983年4月7日啟用,以取代原有的舊車站。 大埔鐵打 兩鐵合併後,港鐵公司為東鐵綫各非過境車站月台進行較低成本的翻新工程,以遮掩東鐵綫車站月台殘舊的觀感。
大埔鐵打: 區議會
工程包括重新為各東鐵綫車站配主題色,並加入車站代表植物,為月台橫樑及柱子翻上月台配色的油漆,貼上印有車站主題植物的圖案、車站附近建築物、車站名書法字的牆紙,加設或更換成港鐵化直立式站牌、路線圖、指示牌、告示等等。 此站被配色為淺紫色,主題植物為紫竹,街景為舊北區理民府。 除了NR532線上落客點設於專綫小巴總站外,其餘居民巴士路線皆在新達廣場巴士總站北面的達運道路旁公眾上落客區(近港鐵大埔墟站A2出入口)接載乘客。 接駁港鐵的乘客,可使用各候車月台及落客站之樓梯及斜道,經行人隧道NS157往返港鐵大埔墟站大堂(A3出口)。 沿達運道北面路旁西行,可前往富雅花園,泮涌村、大埔墟街市等地。
大埔鐵打: 港鐵
由於月台牆壁空間不足,此站月台於2008年翻新時並未如其他東鐵綫車站般貼上站名書法大字,至2019年更換牆壁貼紙時才補上。 大埔鐵打2025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大埔區的事務,共有21名議員,現屆大埔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7名議員當中5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大埔鐵打: 車站象徵
新界五大氏族中原籍江西的鄧氏和文氏自宋明期間分別遷到區內的大埔頭及泰亨定居。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實行遷界,使大埔區頓成荒域。 康熙八年(1669年)批准復界,為恢復經濟,朝廷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由江西、福建、廣東省內的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建立圍屋聚族而居。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大埔為安全社區,是全球第90個安全社區[2],也是香港第3個安全社區(第1是屯門區,第2是葵青區)。
大埔鐵打: 港鐵接駁巴士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一直以來打鐵屻村的交通並不方便,只有於1984年左右投入服務、每小時一班的新界專綫小巴23K線特別班次(2007年9月16日起編為23S線)覆蓋。 大埔鐵打 大埔墟體育館位於大埔鄉事會街8號大埔綜合大樓6樓及7樓,於2004年9月30日啟用。
大埔墟站在兩鐵合併前已開始進行全面翻新工程,工程耗資約8,400萬元,包括更換月台頂部的嵌板、增高車站月台頂部及月台支柱、翻新洗手間、遷移客務中心及增加商店設施。 有關工程大部分已於2009年竣工,並與香港大學合作在車站屋頂建立首個鐵路「空中花園」,屋頂綠化有助車站隔熱,預計車站可降溫攝氏約2.3度,每月可節省約10萬元電費開支[5][6]。 直至大埔新市鎮擴展,新鴻基地產投得大埔墟車站西南、巴士總站以西的空地興建新達廣場,巴士總站才開始擴建。 九鐵在營運鐵路服務末期曾計劃花10年翻新東鐵沿綫各個車站,當中大埔墟車站全面翻新工程耗資港幣8,400萬元,於2006年6月27日展開,工程範疇包括更換月台頂部的嵌板、增高車站月台樓底及月台柱、翻新洗手間、增加商店設施等。 當時九鐵預計工程可於18個月內完成,令此站可處理的乘客量由每日110,000人次大幅提升60%至175,000人次,並形容翻新後的大埔墟站將富有「鐵路特色」。
大埔鐵打: 路線資料
自1983年直至2007年兩鐵合併,運輸署與巴士公司皆以「大埔站」/「大埔火車站」命名毗連新大埔墟車站的巴士總站[7]。 然而,「大埔站」/「大埔車站」一名未曾作為此站相鄰鐵路車站之名稱,該站啟用後站名一直是「大埔墟車站」/「大埔墟站」。 大埔鐵打 真正的「大埔車站」是指在火車電氣化時已遭廢止的大埔滘站(舊稱大埔車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大埔鐵打: 月台類型
富善邨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部,鄰近區內主要總站大埔中心,因而擔當著支援角色。 太和巴士總站(Tai 大埔鐵打2025 Wo Bus Terminus,城巴地點代號為TWO,九巴龍運地點代號則為太和)[1],位於新界大埔區太和寶雅路太和廣場第二期地面最左方南行車道,乃一平行式室內巴士總站。 上述車道屬專利巴士例外的禁區,與供一般車輛使用的寶雅路主車道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