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及2007年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令政府檢討文物保育政策。 發展局於2007年7月1日成立,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列為政策範疇。 政府於2008年11月26日確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對歷史建築物的行政評級制度,與法定古蹟宣布制度建立關係,令歷史建築物獲得的行政評級,可作為推行各項文物保育措施的依據。 若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將接納為已列入「備用名單」的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建築,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該建築物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 本港歷史建築有珍貴的價值,讓昔日面貌得到保留和傳承,但保育背後涉及昂貴成本,最終更可能要由納稅人來承擔。
- 對政府、商界和絕大部分政黨來說,前者自然是首要的,也就是特首所強調只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讓市民得以享受優質的城市生活」的意思。
- 近年古蹟保育問題備受社會關注,因現時不少歷史建築屬私人擁有,若建築未被列為「法定古蹟」,則物業擁有人仍可以決定拆卸或重建歷史建築。
- 截至2021年9月9日,全港有173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26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99幢。
- 研究中西區發展及演變的學者、城大建築學及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徐頌雯亦指出,這個原位於海旁的第四代郵政總局別具意義,反映當時郵政署將信件,透過海路運往九龍及新界。
- 特區政府因應實際情況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及地點加以保護、保存和活化更新,更於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旨在於分配資源和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
- 為切合題目要求,同學在評論期間,宜正反立論,如認為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有利香港發展,在分析正面因素後,就要反駁或淡化反面因素,顯示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特區政府因應實際情況對歷史和文物建築及地點加以保護、保存和活化更新,更於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旨在於分配資源和採取保護措施時訂立緩急先後次序。 大館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域多利監獄共3項法定古迹合共16幢歷史建築和數個戶外空間,然而,在何明新眼中,大館不只由歷史建築組成,而是連同附近的社區。 今年三月,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建議將深水埗嘉頓中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並正諮詢公眾。 古物諮詢委員會前委員何培斌撰文指,這座大廈是優秀的現代主義建築,但一般而言,經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後,大多難逃拆卸厄運。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會向成功申請的機構提供一站式諮詢服務,以推行其建議計劃,服務範疇涵蓋文物保護、土地用途和規劃、樓宇建築,以及遵從《建築物條例》(第123章) 的規定。 為加強文物保育的工作,我們會繼續把合適的政府歷史建築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活化再用。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香港歷史建築
二戰後,為回應當時突然增加的住屋、公共設施、工廠等需求,大量講求功能性的建築出現,這種建築設計着重功能,以簡潔綫條見稱,沒有多餘的花巧裝飾,例如灣仔街市、中環街市、大會堂。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公共屋邨養活一代代香港人,走進美荷樓便能認識這第一代公屋的歷史,在經活化的僅存 H 型大廈走走,或者在改裝後的旅舍嘗試住宿體驗。 據文化研究學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英語中的發展(development)一詞,首先出現於十七世紀,原初意思包含了與包裹和束縛相反的舒展和展開之意。 上周末我乘電車路經德輔道中,看見底層被木板圍封的中環街巿,它自關閉後多年來一直丟空,在日曬雨淋地等候改寫命運。 看到它破落的臉容,我心裏一陣不安,於是下車走近這幢曾經是劃時代的建築物,近距離聆聽它的故事。
- 同時,修復後活化、創新另一疊加價值或能吸引其他人士了解建築文物,並透過其新功能延長其使用年期,如石硤尾美荷樓不僅保留了其建築特色、除展覽場外亦活化為青年旅館,或能吸引更多遊客借體驗因而了解以往香港基層生活。
- 2006年,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頒佈《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當中提醒國民「保護文物古蹟、不在文物古蹟上塗刻、不攀爬觸摸文物、拍照攝像遵守規定」等。
- 二、1,444項已評級建築 二是古物古迹辦事處對歷史建築物鑑定、記錄和評級,目前 …
-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促使社會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教育的工作 。
-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築既有西方建築特色,亦有中國建築色彩。
- 此外,前建築署高級建築師馮永基亦表示,中環郵政總局並非「精彩」的建築,其外牆的垂直遮陽條,抄襲外國例子而且質素次等,並不值得保留。
美荷樓建於1954年,最早是用於安置住房困難群體的公共房屋,後被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列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進行開發再利用,於2013年12月20日正式開業。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稱,香港1960年代以前的歷史建築約有8000幢,該委員會正為當中(2006年1月)1400多幢進行評級。 畢打行業主霍震寰稱其曾考慮重建畢打行,但未有既定時間表,並透露即使重建亦會盡力保留原有外觀。 同時希望若政府限制文物發展,能以轉移地積比率的方式作為補償。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文化保育入門
主樓的設計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 建築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咸道的弧形外牆連中央旋轉樓梯,而主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並保存得十分良好。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前身為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 經翻新活化後成為一所古蹟和藝術館,集藝術、歷史元素及餐飲於一身。
由於身處同一社會而來的共同經驗,眾多個人的回憶或感受凝聚為社會心理,該象徵物就成為了某一社群的共同話語及溝通載體。 以建築為例,在同一區生活的人,很容易對區內某些突出的古舊建築產生感情,甚至是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場所,縱使人人的經歷會有不同,但對建築的情感類似,如建築消失後可能會有失落感。 無可否認,香港以往是比較關注「發展」的城市,一些具本土特色如唐樓建築,或現代主義建築,在地價樓價高企下,很易被拆去,再興建具有經濟收益的高廈,而殖民地建築更因主權移交後變得敏感,香港政府處理時更是小心翼翼。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2025 2015年5月20日 — 老地方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這些歷史空間或建築物串連起了不同的時空,讓 … 學家的研究證實了保存老建築對於在地經濟是有好處的,歷史保存國民信託 … 由石硤尾工廠大廈活化改建而成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設有不少工作室租予藝術工作者,同時又開放予民眾入內參觀或參加藝術工作坊,成功將舊式空置工廈活化成藝術村。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保育政策不保育? 歷史建築 城市價值
座落於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原址先後為海關分廠、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和精神病療養院等,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2025 專業油漆研究和分析,例如對面漆的調查,是有效協助建築文物專家去决定保育的做法。 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為香港首批對現址所有歷史建築物作全面油漆分析項目之一。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發展=釋放潛能 + 改善生活
如衙前圍村是一條古圍村,過去不斷被私人業主收購拆卸,面目已全非,破舊失修。 現時,重建後保留村內三項重要文物,即門樓、門樓上的「慶有餘」石匾和天后廟。 這三項古物放於新建設計的保育公園,更能重塑古村的歷史氛圍,供大家欣賞憶舊。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保育不必原汁原味 令文物成為有用的資源
請認清一個事實:只談歷史大義、民族感情,是無法有效建立歸屬。 要大家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需要大家有「情」,而「情」需要載體 。 高舉民族主義旗幟,不及留下一條老街、一棵老樹、一間老店、一個老區讓人心歸向、讓社會凝聚。 舊建築也往往是下一代擁抱自己歷史和記憶的起始點,讓他們最終驕傲地說,以自己身處的土地及城市(甚至國家)為榮。 基於殖民地的背景,香港不少建築,尤其是公共及政府建築,有着英國建築的特色,但由於英國跟香港氣候的差異,加上本身的文化不同,大多建築有在地化特色,成為特別的建築,例子有終審法院、中區警署。 香港常見的歷史建築跟香港本身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有着一定關係,如唐樓建築,嚴格來說我們一般說的「唐樓」未必是真的「唐樓」。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文物保育
香港建築師學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前主席梁以華認為,保育「現代主義建築」需解讀建築設計背後蘊含的價值觀,才決定保留哪些建築物的特徵。 最近本港推出旅遊項目「舊城中環」,帶旅客感受中環和上環一帶的廟宇、藝廊等文化。 近年文化保育的聲音愈來愈強烈,除從事文化保育工作及前線工程人員外,其他行業如老師、社工等,因不時策劃關於文化保育的活動,亦需要對相關課題有所認知。 有機構推出「文化遺產保育導論」,由從事本地文化遺產保育專業人員任教,期間還安排多次實地考察活動,親睹保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有助學員奠下文化遺產管理的初階知識,為保育集體回憶出一分力。 根據1964年通過的《威尼斯憲章》(The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2025 Venice Charter),界定了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原則,並成為國際社會對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一個共識。 在《憲章》當中,說明保護文物建築需重視「真實性」(Authenticity)及「完整性」(Integrity)。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歷史建築
「真實性」是指需要盡量保存和展示古蹟的美學與歷史價值,並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真實文獻為依歸。 「完整性」則指必須小心管理古蹟,確保在復修和重建時保護古蹟的完整性,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展示。 「文物保育」是指政府或社會團體就着具有文物價值的項目如建築、古蹟、民俗器物、藝術品等,予以適當的規管、保護及管理,令其得以保存。 《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6年實施,以確保本港最具價值的文物古蹟得到適當保護。 根據條例,古物事務監督經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並經行政長官批准後,藉憲報公告宣布個別地方、建築物、地點或構築物為法定古蹟。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保育歷史建築 公眾攜手參與
有過百年歷史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早前因水務署進行清拆工程,觸發社會大眾對該歷史文物的高度關注。 事件曝光後政府從善如流,承諾予以保育;並已展開加固工程,確保配水庫的結構安全。 同時古物古迹辦事處亦正進行研究,稍後將提交報告給古物諮詢委員會,為此文物構築物評級和建議保育方向。 有效保存建築,傳承歷史文化:活化建築令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和文物得以保存,例如資料二的「大館」,如今開放成為公眾空間及藝術表演場地,公眾可藉參觀勾起對香港歷史的認識。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1881 前身為尖沙咀前水警總部,既是香港法定古蹟,亦是大型購物商場,更是豪華酒店,可說是糅合殖民地歷史和現代商業活動的貴氣地標。 大館佔地達 13,600 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 16 幢歷史建築物組成,再加上兩座新建築「奧卑利美術館」及「亞畢諾綜藝館」,定位為古蹟及藝術館。 2010年,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得以活化,並於2015年開始營業成為市民喜愛的懷舊冰室。 前身為舊大澳警署的大澳文物酒店建於1902年,屬19世紀晚期的古典建築。 所謂「活化」,即是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強調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格桑博士於德國、瑞士及中國擁有超過十年的保育經驗,曾參與多種建築物料的復修工程,記錄和保育歷史建築的飾面。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大館對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談系列 – 城市遺產的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高於一切,全國致力城市重建和拓展。 當時舊有建築的清拆被視為進步的象徵、新經濟時代的開始。 國家雖然早於1982年已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但未受廣泛重視。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建築署保育歷史建築
香港歷史建築,可泛指香港具有一定歷史的建築物,多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興建,除了富悠久歷史的寺廟、教堂及祠堂外,還有一些政府建築,如:水塘建築、軍營、官員官邸等。 保育歷史建築物好處 這些建築保留了不少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情況及信仰等,而由於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築亦因而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西方建築風格,一些更是中西合璧,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建築。 而要實現這些目標,他認為必須採用「進步發展觀」,具體體現為依賴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以活化歷史建築為社區帶來社會及經濟效益、以助人自助理念(社會關懷文化)而非高稅收高福利方式處理貧富懸殊問題。 在市區更新的範疇,包括保育活化的工作,我認為著眼點應在於「可持續發展」,當中必須平衡經濟發展、社會需要及環境保育三方面。
唐樓是沒有升降機,主要特色為「大騎樓」──基於華南一帶天氣潮濕,可用作遮風擋雨,同時利於通風;不少是上居下鋪的形式,例子有雷生春,及已被拆卸的同德大押。 我們已成立由政府和非政府專家組成的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委員會),負責審議建議書以及就相關事宜提供意見。 有人認為歷史建築或區域不應只作保育,也應加以活化,使之獲得「第二. 生命」,讓建築物與社會結合,使更多持份者受益。 現時主樓外牆正門入口仍隱約看到昔日「羅富國師範學院」英文名稱的痕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樓興建時,地庫設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 薄鳧林牧場古蹟主樓會作展覽之用,展示薄扶林村、牛奶公司牧場及天主教會的地方歷史,亦會舉辦古蹟導賞活動及烘焙工作坊,戶外空間亦增設了露天劇場,加上場內保留英倫風建築及元素!
不過有團體認為郵政總局滿載港人集體回憶,不僅反映了當時郵遞服務的社會意義,同時建築連同整個「愛丁堡廣場」,體現戰後着重實用功能性,奉行簡潔簡單的設計風格,有保留的需要。 提出平衡發展與保育,兼顧經濟、社會和文化,表面上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進一步分析,這種有關發展和保育的論述,建基的是把發展和保育分割並對立起來的假設,而這假設更為根本的前提,是把經濟與文化劃為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理解。 對政府、商界和絕大部分政黨來說,前者自然是首要的,也就是特首所強調只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夠「讓市民得以享受優質的城市生活」的意思。 而施政報告中以所謂「活化」的方式保育古跡,主要還是為了使歷史建築物「發揮它們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具體的作法是把歷史建築物,例如中區警署建築群、前中央書院遺址和灣仔露天市集,「活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 換句話說,「活化」也主要是一種狹義的經濟利益的考量,主要為旅遊業和高、中收入階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