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Alice表示,在2017年確診2A期非小細胞肺癌,曾接受手術和化療後康復,不幸於兩年後復發,惟接受使用標靶藥後有效控制病情,現時康復情況相當理想。 該基金期望,新藥可免卻令肺癌病人面對復發時已為晚期或面對死亡的風險。 第三代標靶藥一般副作用比第一代少,而且藥力更強,特別是藥物滲透到腦部的穿透率較高。
- 近來加入肺癌治療的免疫療法,有機會翻轉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命運。
- 經過檢查後,他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位於肺葉的腫瘤直徑已有12厘米,並已擴散至淋巴核,所以不能進行手術。
- 他在9月開始同步進行化療及免疫治療,完成第一個療程後,肺積水已大幅減少。
- 當癌細胞侵蝕鄰近組織,患者或會出現咳嗽和咳血等病徵;當癌細胞出現遠端轉移,患者便會出現與轉移部位相對應的症狀,例如骨轉移引起的骨痛,或腦轉移引起的活動能力和感覺障礙等。
- 過去免疫療法的研究都是針對第四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最新的研究證實免疫療法對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與延緩復發也有幫助,並已經納入肺癌治療指引,成為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
偶而也會以周邊結節表現,但沒有合併縱膈淋巴結腫大的孤立性肺結節並不常見。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預後不佳,長期吸煙者如果有相關症狀應該更加留意。 除了上述針對腫瘤的治療外,亦有保護骨骼,減低癌細胞轉移到骨骼的「骨針」: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和地諾單抗(denosumab)。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健康醫療網
「鞏固性免疫治療的出現,有機會翻轉第三期肺癌患者的命運,」陳育民指出,同步放化療後接受免疫療法作為「鞏固性治療」,有助於患者挑戰根治肺癌。 過去20多年來,相比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一直停滯不前。 由於目前尚未發現小細胞肺癌的主導基因,因此未能如非小細胞一般使用針對性極高的標靶物藥,亦由於小細胞肺癌容易擴散,所以並不適合手術這類局部治療。 作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常常遇到晚期肺癌病友問:「我還能活多久?」其實,即使沒有患上癌症,生命的長短從來不由人控制。 與其給自己一個框框,每天愁眉苦臉數算餘下的日子,倒不如保持正面的心境和積極的態度,享受和活好每一天。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此外,藥物的發展日新月異,標靶藥為肺癌的治療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免疫療法亦為肺癌的治療樹立了新的里程碑,預料未來將會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和治療選擇,肺癌再也不是一種絕望的病症。
- 第三代標靶藥的壞處是價錢昂貴,公立醫院中只有小部分有腦轉移的病患才適合申請資助,否則病人需要自費用藥。
- 有需要的話,癌症病人可以在外科手術後進行放射治療,清除未能被完全切除的癌細胞,以及減低復發機會;或在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前,用電療將癌腫瘤縮小,令手術成功率更高。
- 了解患者癌症處於哪一時期,再合併考量個人身體狀況後,醫師才能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計畫。
-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患者若能在肺癌第一期時發現,並及早接受治療,未來5年的存活率可達50%,但若在肺癌發展至第三期時才發現,未來5年的存活率便會降至約15%。
- “不是鱗狀上皮癌”以肺腺癌為大宗,應該先分析腫瘤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有無突變。
另外,如果從飲食習慣著手,可多吃大量蔬果,但避免服用過多維他命丸,以免對身體引致反效果。 人體免疫系統可辨識並消滅病源(癌細胞、病毒與細菌),而T細胞上「免疫檢查點」(PD-1)的蛋白質小分子則扮演煞車的角色,避免過度的免疫反應傷害體內正常細胞。 國內藥物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健保給付條款有關,請與主治醫師討論;許多臨床試驗計畫也是您可以與醫師討論加入的選項,國內臨床試驗,必須經過多層審核通過才能開始執行;且有些試驗用藥已在國外上市,對人體的安全性不需過度擔心。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這種最「惡名昭彰」的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區別在於它具有快速分裂、增殖和早期擴散的特性,而且很快就由淋巴或血液循環系統,蔓延至身體其它組織或器官。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健康小工具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個案介乎可動刀及不可動刀之間,患者是否有根治的希望?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冬青醫生將於下文分享有關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案。 由於肺癌第三期處於局部晚期癌症,代表某些癌細胞可能「不安於室」,正在蠢蠢欲動的往外擴張勢力範圍,這時的治療方式就不一定能單靠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而需要採用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治療方式控制癌細胞。
支氣管鏡檢查: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執行或是使用無痛支氣管鏡檢查。 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是要減少病患焦慮、術中的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的感覺。 2017年全港有3,890人死於肺癌,佔所有因癌症死亡的人27.1%,高踞本港致命腫瘤的首位。 由1981年至2017年,本港每年死於肺癌的人數,雖間中有輕微下跌,但大致呈上升趨勢,從每年約2,000人,增加至每年約4,000人。 別忽視腸胃不適恐成癌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定期吞「膠囊」照胃鏡及早治療 【胃痛專題】壓力大胃痛不敢照胃鏡!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分類與分期: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
過程中患者需要局部麻醉,不過整個過程只需數分鐘,不會導致過多不適。 在檢查肺癌腫瘤細胞時,醫生會為病人在手臂靜脈注入同位素,兩至三小時後進行掃描。 免疫治療效果理想,錢女士的腫瘤在影像檢查之下幾乎找不到蹤影,期間她精神狀態良好,亦沒有出現嚴重不適,只有輕微咳嗽,未有影響其生活質素。 雖然曾經因免疫治療帶來的免疫反應而令肺部出現輕微炎症,但在暫停用藥及接受簡單的治療後,已繼續接受免疫治療。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死亡率高 醫師:免疫療法成新選項
此外,適當利用電療,特別是高精度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對某些「寡轉移」的病人甚至可以達到痊癒的效果(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有詳細講述)。 以其中一間公立醫院為例,有30名病人已納入計劃,其中4至5人原本經醫管局基因檢測,無法檢出有EGFR、ALK、及ROS1的基因突變,及後經上述計劃卻能檢出,獲得標靶藥治療;亦有1名病人被發現基因具遺傳性,已轉介醫管局遺傳科跟進。 ◎ 本衛教資訊所提供之內容無法取代專業醫療判斷,僅供衛教使用,如有疾病或藥物使用的相關問題,請諮詢您的醫療專業人員。 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對惻肺臟的淋巴結,或已經是侵犯到鎖骨附近或頸部附近的淋巴結了。 不過,蔡先生年輕的姪子卻給了他建議:「現在有鞏固性免疫療法,或許也是個機會!」看到了一線曙光,蔡先生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他來到了北榮的放射治療科,經過評估後,選擇了目前是自費項目的免疫療法。 由於肺癌第四期治療是一大重點,肺癌第四期是指已經出現肺部其他部位或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肺部以外轉移者,如何確診轉移部位相當重要。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確診 7成4已是晚期
和抽菸相關性最大的鱗狀細胞肺癌,因同時存有很多基因突變,無法使用單一標靶治療來控制疾病,會依據癌細胞免疫檢查點PD-L1的表現來決定治療方式。 傳統上,若癌細胞未開始擴散,會以根治性的放射治療和化療對付,通常效果顯著;然而,若癌症已出現擴散,則以化療為主。 但由於小細胞肺癌復發時,癌細胞有一半機會擴散至腦部,故兩者均會加入預防性的全腦放射治療,劑量較治療性治療少一半,副作用較輕微,希望減低癌細胞擴散至腦部的風險。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潛在症狀有哪些?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5年存活率可高達60%,但由於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病徵與「傷風咳」或吸煙所引致的氣管不適相似,以致過半患者確診時已屆晚期,令存活率偏低。 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早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63%,但若在病情發展至局部轉移時才發現和治療,5年存活率便降至35%,可見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化學治療(化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學治療藥物。 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同時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可以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由於小細胞肺癌的擴散速度較快,所以普遍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以外的身體器官,無法以手術切除所有腫瘤。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篩查以甚麼方式進行?
此外,現在基因排序方法日新月異,肺癌患者可將腫瘤細胞作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有可能找出一些非常罕見的基因突變,可以使用非典型的標靶藥治療。 相信隨着這個科技愈來愈普及,在不久將來,所有肺癌患者都有自己癌細胞基因排序結果,可以安排更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 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免疫療法除腫瘤 膀胱癌患者新選擇
有部分在一二線治療使用口服標靶藥的病人,當藥失效後,同時使用化療和免疫療法,療效亦相當顯著,更勝過往單純使用化療。 香港大學做了一個二期臨牀測試,結果將在國際會議中發表。 「全面癌症基因檢測」計劃於2021年6月開始,至今年6月已在醫管局轄下7間癌症中心推行,招募1800名18歲以上、合資格的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 現時累積招募了415名病人參與,其中280人已完成基因檢測。 根據上述計劃分析,已完成基因檢測的155人當中,約3成人檢測出醫管局標準檢測以外,較罕見的基因突變。 張醫生提到,一名60多歲女病人便是在納入計劃後,才檢測出屬EGFR基因突變 ,目前已使用標靶藥兩個月,腫瘤明顯縮小,「佢好開心,原本得到嘅消息係冇標靶藥,但變成有標靶藥,仲係政府資助」。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免疫治療的原理
肺癌是本港的頭號癌症殺手,即使大部分早期患者均曾接受手術及化療,惟復發機會亦相當高,一旦復發時出現腫瘤轉移,將令病情更難控制。 有機構早前研發出新式免疫治療技術作為輔助治療,將可刺激自身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從而降低復發風險,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病人組織促當局盡快將新藥納入名冊,助病人減低復發風險。 現時60多歲的盧先生(化名)是一名吸煙者,他早前因咳血及感到氣喘而求醫。 經過檢查後,他確診患上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位於肺葉的腫瘤直徑已有12厘米,並已擴散至淋巴核,所以不能進行手術。 醫生後來為他進行化療及電療,治療約兩星期後其症狀已大有改善,而且腫瘤反應率非常理想。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對此,前扁辦主任陳淞山今(21)日就表示,2024總統大選看起來還是「詭譎多變、混沌未明」,引發討論。 在台灣較常見的皮膚癌可分為三種類型,發生比率最高的「基底細胞癌」,大約佔 45%~50%。 根據最新台灣痛風與高尿酸血症的診治指引,台灣痛風的盛行率約6.24%,等同全台痛風患者就有將近150萬人,其中 … 利用軟式光學纖維支氣管鏡,經由口腔或鼻腔進入氣管、支氣管及細分枝,觀察病變的情況及侵犯程度,接著再取出可疑的病灶進行檢驗。 最常見的初步檢查方式,也是最直接能察覺肺部有無病灶的檢查,可粗略的知道病灶的大小及位置。 不過,缺點是難以偵測1公分以下的病變,有時1-2公分的病灶也不易判別。
如今預後相當好,吳姓患者治療後腫瘤大幅縮小2-3公分,而6旬女患者治療後,搭配免疫療法進行鞏固性治療,追蹤至今一年多,整體肺部並無異狀,過著正常的生活。 以陳女士為例,2018年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肺部腫瘤,進一步確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影像檢查顯示,癌細胞已經侵犯局部淋巴結,無法手術,而標準治療即為同步化療、放療。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2025 柯皓文表示,陳女士經過評估後、接受為期一年的免疫療法,以鞏固治療效果,目前情況穩定,並未復發。
基隆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郭惟格表示,許多擴散期的患者會詢問,除了放療和化療,還可以再做什麼治療? 而這過去的10年間,全球的科學家及醫師進行了無數的臨床實驗,卻沒有太顯著的進展。 不過,由於小細胞肺癌轉移速度快,基本上無論是擴散期還是局限期的患者,都會採取全身放療及化療,藉此避免有癌細胞成為漏網之魚。 整體而言,小細胞肺癌對於化療和放療具有高度敏感性,但是總體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的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肺癌從2007年每十萬人口34.9人,攀升至2017年每十萬人口39.2人,死亡率逐年增加。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基因測試(Genetic Testing)
放射線治療常搭配化學治療使用,或是手術前後的多元合併治療。 另外,也有一部分無法進行手術的患者,會採用放射線治療。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對於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以及第三、四期的患者,可進行化學療法。 患者記得要按時回診檢查並作影像追蹤,大約在治療後的前三年,要每三個月到六個月之間回診,並做一次胸腔的電腦斷層。 平常除了注意肺癌發展的情形之外,血壓、血脂、血糖狀況也得多加留心。 若想要施打流感、皮蛇(帶狀皰疹)、肺炎鏈球菌等疫苗前,請記得向醫師諮詢。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常見的肺癌症狀
醫師圖文解說我們每天呼吸空氣來獲取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雖然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肺臟健康事關重大,肺癌已經蟬聯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多年,一起來了解。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在完成同步放化療後,肺部腫瘤從4.6變成2.4公分,當時醫師也幫忙爭取到恩慈計畫的經費,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蔡先生需要每2個星期進行一次治療,療程約為1年。 一般而言,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所以很多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甚至有些第三期患者即使腫瘤已擴散至頸部淋巴核,仍是毫無症狀,可說是「殺人於無形」。 這是因為肺腺癌的癌細胞,往往具有EGFR、ALK、ROS1 等十餘種的其中一種的(肺癌驅動)基因突變,藉由基因檢測,可以得知病友具有哪一種基因的突變,能夠藉此進行標靶治療。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新曙光 免疫療法喚醒抗癌免疫力
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如果病患分期是傳統的侷限期或TNM的第Ⅰ至Ⅲ期,治療首選是化學藥物治療同時併用放射治療。 但是,如果病患年紀太大或體力太差,則考慮使用單獨化療,化療四至六個療程後,再考慮持續放射治療。 至於小細胞肺癌的化療,第一線最標準的藥品是二種藥品的組合:VP-16 加上cisplatin或carboplatin。 小細胞肺癌病患,在接受化療或化療合併放療後,如果效果好,最好還要接受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可以減少腦部轉移,並且延長壽命。 至於已發生腦部轉移、疼痛性脊椎骨轉移、或承受體重的骨頭轉移,也得接受局部放射治療,甚至開刀手術減壓或固定治療。
十多年前標靶藥面世,為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希望,但不宜開刀的三期個案則未有明確治療方案。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幸而,近年免疫治療正式應用於三期肺癌,有助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期間患者的生活質素理想。 自從醫學界發現越來越多肺癌個案與基因突變有關,檢測病人是否帶基因突變成為治療新方向。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並不等於絕望,綜合治療可令腫瘤縮細
代表癌細胞已經侵犯縱膈腔靠腫瘤同惻肺臟的淋巴結,或是侵犯氣管下方的淋巴結。 醫學界近年提倡「個人化治療」,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意願建議治療方案,這個概念正好用於應付三期肺癌這般棘手的個案,有助提高治療成效,帶來根治的希望。 從肺癌五年平均存活率來看,因肺癌導致死亡的機率是相當高的,雖然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但治療過程中免不了因手術或化療帶來痛楚。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多元療法是結合了手術、化療、放射性治療的綜合性療法,此種療法的優先順序視疾病的期別而定。 台灣在2009年以前,肺癌病患五年的存活率低至12%-13%,和世界平均相去不遠。 根據台灣多個醫學中心的統計數字,在2009至2012年間,台灣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已提升至25-30%,可見醫療及公衛領域已有明顯進步。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3大原因:抽菸、空氣汙染、遺傳和病史
而且,一定要記住的是戒菸前幾年肺癌危險性並不會明顯降低,須到5年後才開始下降,戒菸20年以後,危險性還是比不吸菸的人高1到2倍。 根據107年癌症期別與治療分析年度報告,非小細胞肺癌共13444人,其中第三期約1600人。 每一期別的肺癌治療目標不同,但三期仍有治癒的機會,建議患者應積極治療。 張晃智醫師說明,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高達90%台灣肺癌患者都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包含常見的肺腺癌,其他則有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 患者接受治療後,可能出現疲倦、脫髮、嘔吐等情況;在治療後數月甚至數年後,患者亦有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容易氣哽、胸骨變幼等問題,應盡早求醫,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 腫瘤大於5厘米,肺部可能已塌陷,或者同一肺葉有多於一個腫瘤。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容易復發嗎?
Alice曾於同路人口中得知肺癌常見兩年內復發,所以再發病也在預期之內。 今次使用標靶藥控制病情,副作用大為減少,至今用藥兩年病情也沒有惡化。 發現肺癌之後,醫師會先替患者安排適合的檢查,確定癌症分期。 癌症分期代表著目前癌細胞進展的程度,我們需要根據電腦斷層、支氣管鏡等各種檢查,評估腫瘤(Tumor)的大小和侵犯位置,了解淋巴結(Nodes)受影響的程度,並找出癌症是否轉移(Metastasis)到其他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