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民眾如果仔細觀察也會發現,有別於粉刺、痘痘,粉瘤在突起物中間常會有一個微微凹陷的黑點,且觸感較軟、有彈性,擠壓出來的分泌物往往也伴隨有較重的膿臭味,這些都是相當好的鑑別方式。 照顧皮膚是一門學問,尤其皮脂分泌旺盛者若未妥善清潔臉部,長出粉刺或青春痘可說是家常便飯,然而,有些人可能長出柔軟有彈性的突起物,擠壓後則流出濃稠的白色膏狀物,但這可不是青春痘,而是「粉瘤」。 全科醫生袁靜怡醫生提醒,現今仍沒有切實預防粉瘤的方法,惟保持個人衛生及皮膚清潔,有助降低皮脂腺出現阻塞的機會。 患者如發現身體長出粉瘤,應盡早向醫生求診,可以考慮是否進行外科手術切除。 此手術以局部麻醉,可於門診進行,屬於簡單的小手術。
- 多因外傷(尤其刺傷)將表皮植入真皮而成,腫物表面常有角質增生,好發於手及足踝等易受外傷和壓迫的部位。
- 因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令皮脂分泌物積聚形成的囊腫;因擠壓時會滲出粉狀分泌物,故又稱「粉瘤」。
- 我常常這樣跟患者解釋什麼是粉瘤,我們把粉瘤想像成一顆水球,但是水球裡面裝的不是水,是白色的角質,這些角質,是水球的壁分泌出來的,角質分泌越來越多,水球就越來越脹大,所以原先在皮膚下面小小米粒大的東西,經年累月之後,就慢慢長大,長成一顆花生米大,甚至變成一顆乒乓球大小。
- 患者如發現身體長出粉瘤,應盡早向醫生求診,可以考慮是否進行外科手術切除。
- 由於其深淺不一,內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體積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雞蛋大小。
- 疔瘡初期不一定會有膿產生,硬要擠,可能會把原本已經被白血球包圍好的細菌往外推擠,引發鄰近部位感染,也有可能因為擠壓的過程製造了新的傷口,讓皮膚門戶大開,細菌長驅直入。
因為症狀不明顯,加上生長速度較緩慢,所以不少患者常將粉瘤誤認為是暗瘡。 但與暗瘡不同,粉瘤藏於表皮以下的真皮層,亦不會自行消退,需要以手術方式將囊袋完整移除。 若生長在耳背、背部、手及腳的脂肪瘤,只需要進行小型的切除手術;相反,假如脂肪瘤生長在肌肉下的組織,甚至是內臟如胃部,造成胃潰瘍等問題,患者便需要承擔較大風險的切除手術。 在此彭醫生提醒大家,若發現身體出現不明腫瘤,其生長速度又很快,加上皮膚表層出現紅筋,這很可能是癌症的先兆,有機會擴散至其他身體部位或組織,必須盡快求醫。
頭皮粉瘤原因: 頭皮受損、日曬等4因素與頭皮腫塊有關
46歲林先生一年多前發現後腦勺頭皮有一凸起物,原本以為只是青春痘不以為意,腫塊始終沒消除,日前他力擠壓,反倒感覺紅腫疼痛,醫師研判是皮脂腺囊腫,切除後病理報告顯示為良性,讓他鬆了一口氣,不過醫師提醒,若出現潰爛、紅腫、發炎、滲血,則應儘早就醫檢查為宜。 頭皮粉瘤原因2025 不過鄭旭棠也提醒,如果皮下腫瘤生長速度很快,且表面有潰爛、滲血等情形,就得懷疑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而平時則建議多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減少染燙髮次數,避免接觸化學物質,同時不要過度用力抓搓摳擠頭皮,都能降低頭皮腫瘤的風險。 皮膚若出現急性會痛的病灶,屬於急性皮膚病,請儘快就醫,不要拖延,早期治療可以降低永久性疤痕產生的機會。 頭皮粉瘤原因 不過鄭旭棠也提醒,如果皮下腫瘤生長速度很快,且表面有潰爛、滲血等情形,就得懷疑是其他惡性皮膚疾病,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評估,而平時則建議多保持頭皮清潔乾爽,減少染燙髮次數,避免接觸化學物質,同時不要過度用力抓搓摳擠頭皮,都能降低頭皮腫瘤的風險。
- 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脂肪瘤的形成是與人體脂肪過多有關,其實屬於誤解,即使是身材瘦削的人也有可能患上。
- 此手術以局部麻醉,可於門診進行,屬於簡單的小手術。
- 通常一顆體積不大、完整包覆的粉瘤,不用積極處理,可以學著跟它和平相處;然而如果粉瘤的體積越來越大,或者長在容易摩擦、受壓迫的部位,像是大腿內側、腋下、背部、屁股這些地方,往往粉瘤就會反覆發炎,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 手術時會先將粉瘤周圍切開、並取出裡面的囊袋後縫合。
-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解釋,粉瘤即為皮脂腺囊腫,是常見皮膚問題之一,屬於良性,通常生長在面部、頭皮、胸或背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常見於 30、40 歲人士,男女病發比率為 2:1。
皮脂腺囊腫感染者,多數學者主張切開引流、抗感染後再行手術切除。 但本組治療結果證明,切除感染的皮脂腺囊腫後,用雙氧水、碘伏、生理鹽水處理切口再縫合,大部分能達到甲、乙級癒合,縮短了病程,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乙、丙級癒合者早期雖有色素沉著,但多數在3個月內逐漸消退,不影響外觀。
頭皮粉瘤原因: 原因
皮脂腺囊腫常發生在頭面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且易合併感染,局部出現紅腫壓痛,甚至化膿潰破,因此,主張手術切除,術中要求囊壁一定要完整切除,否則很易複發。 這顆水球埋在皮膚裡面,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相安無事,然而一旦水球大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因為受到擠壓而破裂,水球破裂之後,裡面的內容物如果外漏,就會引發發炎反應,反應在臨床症狀,外觀上看起來變的紅紅的、摸起來熱熱的,同時壓了會痛,或是不壓也會隱隱作痛。 頭皮粉瘤原因2025 粉瘤的生長原因眾說紛紜,但目前獲多數醫師認同的主因推測為粉刺發炎或表皮受傷,導致上皮細胞在真皮層增生、形成囊袋。 由於其深淺不一,內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體積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雞蛋大小。 皮脂腺囊腫生長十分緩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漸增大。
粉瘤看起來就是一顆像豆子一般的突起物,大小從幾毫米到十幾公分以上都有;中央會有一顆被稱為「肚臍眼」的小黑點,普遍被認為是粉瘤的開口;用力擠壓的話會跑出或白或黃、黏稠的臭膿。 由於粉瘤是增生性的疾病,如果沒有移除它,它就一直都在,只要它還存在一天,就有發炎的可能,因此粉瘤發炎常常會在同一個部位反覆發生。 我常常這樣跟患者解釋什麼是粉瘤,我們把粉瘤想像成一顆水球,但是水球裡面裝的不是水,是白色的角質,這些角質,是水球的壁分泌出來的,角質分泌越來越多,水球就越來越脹大,所以原先在皮膚下面小小米粒大的東西,經年累月之後,就慢慢長大,長成一顆花生米大,甚至變成一顆乒乓球大小。 粉瘤的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名字叫 Epidermal cyst,名字中有個「瘤」字,就表示他是屬於增生性的疾病,大多數增生性的疾病,要根治都需要手術切除。
頭皮粉瘤原因: 症狀
2.該囊腫呈單個或多個,柔軟或稍堅實的球形腫物,直徑1~3cm左右,位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但基底可以移動。 主要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的瀦留性囊腫。 該囊腫呈單個或多個,柔軟或稍堅實的球形腫物,直徑1~3cm左右,位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但基底可以移動。 有時在囊腫表面皮膚上可見點狀凹陷的皮脂腺開口。
頭皮粉瘤原因: 頭皮粉瘤|表面有潰爛滲血要快就醫?醫生解釋粉瘤形成4因素
一般而言,長於皮下脂肪層的脂肪瘤,均屬於良性腫瘤,若深入肌肉層或內臟組織,則很大機會屬於惡性。 頭皮粉瘤原因2025 一來流膿發臭有礙觀瞻,二來細菌感染後疼痛發腫是雪上加霜,用手摳擠正是造成粉瘤惡化的主因。 一旦發炎了,就不能立即進行粉瘤切除手術,勢必得先投藥治療,等到消炎後才能切除粉瘤,故感染讓粉瘤惡化只會拖延治療跟痊癒的時間。 粉瘤在醫學又稱「表皮囊腫」,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科疾病。 粉瘤也是皮膚良性病變最多的案例,所以發現自己長了粉瘤,千萬不要慌張。
頭皮粉瘤原因: 皮膚問題
粉瘤的生長速度很緩慢,基本上沒有病徵,很多時候被大家誤認為暗瘡。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醫師!我的皮膚原本有一顆突起物,一直都不痛不癢,只是擠壓時會跑出白色分泌物,原本以為只是比較大的痘痘或粉刺,但它最近卻越長越大、變得又腫又痛,該怎麼辦?」你也有類似的症狀嗎? 粉瘤的學名是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為皮膚科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 基本上,皮膚可分成表皮層、真皮層以及皮下組織,而粉瘤則是表皮細胞生長在深層真皮層內,所形成的帶囊袋腫塊。
頭皮粉瘤原因: 治療
利用二氧化碳激光在粉瘤周邊位置製造切口,將包裹著粉瘤的囊袋完全移除,以防皮脂及角質反覆在囊袋積聚,造成復發。 頭皮粉瘤原因2025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表示,初期的粉瘤不會令患者感到痛楚,但可慢慢變大。 如出現發炎則可併發成膿瘡或皮膚壞死,嚴重者可引致死亡。 在皮膚表面凸起呈圓粒狀,大小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
頭皮粉瘤原因: 頭皮受損、日曬等4因素與頭皮腫塊有關
剛剛提到,粉瘤是增生性的囊腫,如果包住粉瘤的水球壁不清除,粉瘤就一直都在。 通常一顆體積不大、完整包覆的粉瘤,不用積極處理,可以學著跟它和平相處;然而如果粉瘤的體積越來越大,或者長在容易摩擦、受壓迫的部位,像是大腿內側、腋下、背部、屁股這些地方,往往粉瘤就會反覆發炎,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因此切開排膿,請找皮膚科醫師或外科醫師,使用無菌器械、妥善消毒過後執行,合格的醫師使用的刀片或針頭,是一次性使用過後就丟棄,並不會重複使用,所以請不要以為在家裡,用火烤一下縫衣針、或是美工刀,就可以有一樣的結果,消毒不當,往往會讓感染變得更複雜、更難治療。 初步從外觀來看,研判是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建議需門診手術切除即可,過程僅需局部麻醉,不需全身麻醉,手術耗時約20分鐘,術後兩周完成拆線,患者回診時還笑說「總算不用再擔心腦子出包了」。 粉瘤的外觀看似「粉刺的放大版」,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公分都有可能。 該處皮膚顏色除了會呈現灰黃色,摸起來還像顆圓球狀的突起物,由於周圍並無組織沾黏,因此觸摸時有時可感覺粉瘤出現微幅移動的情形。
頭皮粉瘤原因: 粉瘤亂擠恐化膿 手術治療快狠準
頭皮腫瘤一般都是良性的,最常見的是脂肪瘤,上皮囊腫(粉瘤),皮脂腺瘤,神經纖維瘤,血管瘤,骨膜瘤等。 一般持續觀察即可,如果多年沒變化,許多人也不以為意。 然而,如果有變大,或質地改變,或出現疼痛等不適症狀,或甚至是出現傷口與分泌物,就要小心了。
頭皮粉瘤原因: 皮脂腺囊腫
因此,臨床上多會建議,民眾把握粉瘤尚未發炎、化膿的初期階段,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積極治療,避免它越長越大。 一般來說,若粉瘤直徑小於2公分以內,都還是皮膚科可處理的範圍;但若粉瘤直徑超過2公分,代表其囊袋位置可能相當深,建議尋求外科醫師協助切除較有保障。 至於長粉瘤是否一定要動手術,仍須依據醫師診斷與粉瘤的大小來決定。
頭皮粉瘤原因: 健康問答網關於皮脂腺囊腫的相關提問
由於粉瘤屬於良性組織,囊袋的表面、邊界及整體結構比較完整平滑,手術切口亦相對整齊,如傷口護理妥當,縫針過後的疤痕一般不太明顯。 粉瘤是因皮脂腺出口管道受到阻塞,令皮脂分泌物積聚形成的囊腫。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提醒,如粉瘤發炎出現併發症,最嚴重可引致死亡,因此患上或懷疑患上粉瘤,應盡快求醫。 手術中可在與囊腫相連的皮膚,尤其是見到導管開口時,沿著皮紋方向設計梭形的皮膚切口,連同囊腫一起摘除。 分離時應特別小心,囊壁很薄,應當盡量完整地摘除。 如果術前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則應首先控制炎症,後期再安排手術。
基本上它對人體無害,人們時常將粉瘤與痘痘和腫塊、脂肪瘤搞混。 粉瘤會發炎是因為水球壁破掉而讓內容物外漏,引起發炎反應,用力去擠,只會讓內容物更往皮膚深層擴散,讓發炎反應更深、更廣、更惡化。 疔瘡初期不一定會有膿產生,硬要擠,可能會把原本已經被白血球包圍好的細菌往外推擠,引發鄰近部位感染,也有可能因為擠壓的過程製造了新的傷口,讓皮膚門戶大開,細菌長驅直入。
頭皮粉瘤原因: 健康小工具
不過,雖然粉瘤和痘痘、粉刺的成因相似,都和人體皮脂、角質過度分泌有關。 首先粉刺、痘痘由於是長於皮膚表層,故在治療上會容易許多;而粉瘤由於有囊袋的關係,如果想單靠擠壓就把粉瘤擠掉,是不可能的,只要囊袋還在皮脂、角質繼續分泌,就會導致粉瘤的復發。 粉瘤醫學名稱是表面囊腫,是一種皮膚深部囊狀的良性腫瘤。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彭志宏表示,人體皮膚本身具有油脂分泌腺,當這些油脂分泌腺出現閉塞,會把皮脂和角質層等分泌物積聚於皮膚底下,隨着積聚的角質層增加,久而久之便膨脹並形成囊腫。
頭皮粉瘤原因: 疾病分類
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導管阻塞後,腺體內因皮脂腺聚積而形成囊腫。 這是最為多見的一種皮膚良性腫瘤,很多人都曾有過長粉瘤的經歷,尤其是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如果反覆發炎就會有演變成癌瘤的可能性,但這種機率非常小。 一般來說放置不管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但如果出現影響美觀、生活不便(長在屁股)、流出臭膿2的困擾,還是尋求醫生幫助,切除粉瘤為佳。
頭皮粉瘤原因: 頭皮長腫塊要擔心是腫瘤嗎?醫師提醒四個症狀注意
皮脂腺堵塞的位置於粉瘤上呈黑點狀,擠壓它時會有白色粉狀或乳狀物流出。 膠質瘤是由腦部膠質細胞長出來的腫瘤,是一種最常見的腦部原發腫瘤,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常常與正常的腦組織交織在一起,邊界不明,增加治療的難度。 頭皮粉瘤原因 頭皮粉瘤原因 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外用抗生素為主,同時做好傷口照護,不論是粉瘤或是疔瘡,都可以在一週內得到大幅度的緩解。 至於有些粉瘤則有開口,當開口露出時,皮脂則連帶被氧化,形成像黑頭粉刺般的小黑點,若施力擠壓有時也會噴出帶惡臭的白色膏狀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粉瘤發炎,則需先以抗生素治療,待炎症痊癒後再進行手術;若抗生素無法控制炎症,或需將膿腫切開引流,手術後翌日即可上班上學。 相較之下張先生在門診時,就已被告知要住院,術中的冷凍切片就懷疑是惡性血管肉瘤,還好大範圍的切除後邊緣乾淨,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效果也十分良好。
若是小顆粉瘤,只需定期觀察即可;但如果粉瘤體積頗大且影響外觀,則會進行外科手術根治。 頭皮粉瘤原因 手術時會先將粉瘤周圍切開、並取出裡面的囊袋後縫合。 雖然手術時間僅約30分鐘即可完成,且術後不需住院,但仍應注意傷口變化並定期回診直到拆線。 而若是粉瘤發炎,炎症會與周圍組織粘連,便無法進行根治手術,選擇臨時切開引流排出膿液,待感染徹底康復後再行切除手術。 至於脂肪瘤,則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腫瘤,一般病發在皮下脂肪層,甚至是肌肉或內臟等,表面沒有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