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實惠、善用屋內每一寸空間,不妨一試以上設計方案,想知更多不同類型的居屋盤源,即上千居搜尋各區筍盤。 除了上蓋提供全天候活動功能,遊樂場更鋪設了膠粒地面加上籃網,晚上燈光亦十分充足。 而跟據當地波友提供資料,無獨有偶邨內竟然一共設有兩個有蓋球場,青衣區波友一定再無藉口因為落雨而放低籃球。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不過,荃灣區的如心廣場仍因高度限制影響,而需要大幅削減其原來超過520米的建築高度設計。 康和大廈2025 長康邨屬於青衣發展藍圖中最早一批興建的公共屋邨,荃灣以至葵青區早年作為工廠區重地,及後增加發展公共屋邨等住宅建設,青衣這個海岸旁的小島亦隨著青衣大橋於七四年相繼落成而加速發展。 長康邨與其後落成的啟業邨採用相同的綜合式大樓規劃,大樓包括地下的街市及頂層的有蓋運動場,亦為香港小數設有有藍球場的公共屋邨之一。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Cordial Mansion)
此外,太古城公司亦會全費負責為財政司司長法團按政府辦公室規格裝修太古城中心三座的交換物業,並償還財政司司長法團因進行這項物業交換而引致的相關開支。 康和大廈物業現時由六個政府部門(包括政府物流服務署的印務工場)使用。 受影響的政府部門會按運作需要遷往其他合適地方或太古城中心三座。 隨着太古坊逐步由工業區蛻變為商業區,這項物業交換計劃符合政府把非寫字樓用途的辦公地方遷離商業區及為市場增加甲級寫字樓供應的政策。
- 密集的摩天大樓大幅窒礙空氣流動,較低矮的建築物及路面缺乏來自海上的新鮮空氣補充,使鬧區空氣污染情況惡化。
- 採用玻璃幕牆的摩天大樓所反射的太陽眩光亦對鄰近環境造成影響。
- 2013年初時,世界最高的50棟摩天大樓中香港佔據了6棟,但截至2021年7月僅剩2棟(分別是環球貿易廣場及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最高的100棟摩天大樓中則有5棟位於香港。
以150米(490英尺)作為摩天大樓的界定門檻,香港現存摩天大樓不少於215棟。 康和大廈2025 2013年初時,世界最高的50棟摩天大樓中香港佔據了6棟,但截至2021年7月僅剩2棟(分別是環球貿易廣場及國際金融中心二期),最高的100棟摩天大樓中則有5棟位於香港。 康和大廈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摩天大樓不限於商業大廈,亦包括了不少住宅。 康和大廈 在2007年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便有最少一半位於香港[1],但截至2021年10月全球最高50棟住宅大樓中,只有天璽、名鑄、擎天半島、君臨天下及曉廬五棟位於香港。 太古地產計劃把現時部分由財政司司長法團持有的康和大廈,連同常盛大廈及和域大廈,重建為兩幢甲級寫字樓。
康和大廈: 裝修小貼士
然而自從2000年代起,有環保團體向社會力陳摩天大樓的禍害(如屏風效應、遮擋山脊線等),政府也因而陸續為香港大部份建築加入高度及發展限制。 不少香港摩天大樓都使用玻璃幕牆,由於香港的夏天較潮濕炎熱,特製的玻璃除了限制適量的太陽光進入室內,並有隔絕室內冷氣之用,可是這卻令陽光反射到地面,形成熱島現象。 另外為抵禦每年5月至8月侵襲香港的颱風,香港摩天大樓的玻璃亦增加厚度和強度。 1999年颱風約克襲港,香港懸掛十號風球,灣仔中環廣場及入境事務大樓等多棟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便曾大量破裂。 康和大廈2025 相信是狂風吹起的雜物撞擊玻璃所致,而造成的碎片則引起連鎖反應,打破更多的玻璃幕牆。 由於劣評如潮關係,2001年後期或以後落成的均沒有隨附窗花。
这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塔楼拥有102套公寓,每层有6套单元。 公寓面积从401至907平方英尺不等,提供多样选择,以适应不同的喜好。 康和大廈 如果屋主沒有很大的儲物需求,可以把自己喜愛的收藏品,例如畫像,掛在走廊牆上作藝術品陳列,也是不錯的設計。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租盤
隨着香港經濟在1960至7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發展,香港首棟摩天大樓在1973年落成,是位於中環的康樂大廈(現改名怡和大廈)。 其後隨着香港經濟的起飛,地產價格急速上升,香港亦逐漸發展成亞洲的金融中心,一些跨國機構開始在香港開設辦事處以至地區性總部,對辦公室的需求上升,中環、金鐘及灣仔等商業區陸續出現摩天大樓。 合和中心、中銀大廈及中環廣場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曾先後成為香港以至亞洲最高的建築物。 在維多利亞港對岸的九龍半島,由於大部份皆處於舊啟德機場航道之下,建築物高度受限制,因此在1999年前在九龍區的摩天大樓較少。 隨著香港經濟在1960至70年代開始出現高速發展,香港首棟摩天大樓在1973年落成,是位於中環的康樂大廈(現改名怡和大廈)。
1930年代至1940年代,當時的香港滙豐銀行總行大廈是全港最高的大廈;1950年代以前,半島酒店則是九龍半島最高建築物[2]。 直到1955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築條例,放寬對建築物高度的規定。 而首座受惠於政策修訂的高樓,便是同年落成的住宅蟾宮大廈。 康和大廈 不過到1960年代,新建的高樓仍未有超越500英尺或150米的摩天大樓門檻。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開放式單位出售
大廈採用特別的建築方式,把非噪音敏感地帶放在接近噪音來源位置,反之把噪音敏感地帶遠離噪音來源,樓宇中央兩旁的兩個單位則與最接近噪音的兩個單位形成銳角,把噪音反彈回聲源位置,單向設計康和型的例子有藍田的鯉安苑。 康和型大廈共有3款設計,每層的單位數目只有6-8個,其單位主要是以2房及3房單位;其設計、設備和裝修的質素與私人發展商的樓宇較接近,此外於大堂設有燈飾和空調設備[3]。 而在2000年,房委會曾經打算在當時仍在興建、採用康和型設計的葵蓉苑,試行「自選交樓標準」計劃,容許準業主選擇由房委會承建商負責單位基本裝修。 然而,由於居屋第23期乙在推出前已被腰斬,有關計劃最後告吹[9]。 大部分康和式單位的睡房呎數都偏小,尤其居屋單位,所以設計時需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發揮最大的效用。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附近醫院
康和大廈(Cordial Mansion)位於香港中環堅道15號,於 年 10 月 入伙。 一些摩天大樓亦善用升降機的空間作廣告宣傳,如在升降機內加入液晶顯示屏播放廣告、新聞、財經及天氣等資訊,為搭客提供資訊之餘,亦可增加廣告收入。 部份摩天大樓亦增強在升降機內手提電話的訊號接收,以方便使用者。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附近配套設施
一些商業區特別是銅鑼灣一帶,更經常錄得偏高甚或嚴重的空氣污染指數水平,影響市民健康。 摩天大樓亦破壞了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山脊線,阻擋了其他樓宇的海景或山景,太平山的景色亦受阻擋。 採用玻璃幕牆的摩天大樓所反射的太陽眩光亦對鄰近環境造成影響。 在市中心興建摩天大樓,也會大幅提高出入該地區的人流及物流需求,增加區內交通壓力。 近年中環及灣仔一帶的擠塞問題逐漸惡化,正被認為與區內摩天大樓林立有關。 當中錦泰苑的單向康和型屬特殊設計性質,由興業建築師有限公司為此項目設計(及後,同一公司設計的私人屋苑-環宇海灣設計亦參考了上述樓宇),全為兩房設計,而升降機亦只有三台(其中一台為可通往所有樓層的消防升降機)。
康和大廈: 政府宿舍
香港的摩天大廈設計上所承受的風力,比有「風之城」之稱的芝加哥強兩倍(按:「Windy City」其實不是大風城市的意思,而是源於其居民普遍善於詞令,政客尤甚);而所能承受的切變力,則更為洛杉磯為防預地震而設的四倍。 康和型大廈設計採用構件式組合,使標準型大廈更具靈活性。 並配搭不同單位設計的構件,可以型成不同的大廈外型,既確保單位和物料統一。 根據香港建築物條例規定,樓高超過二十五層的大廈需要設立隔火層(或稱避火層,其中若大廈不超過四十層,天台可視作避火層),因此樓高超過四十層的大廈需要在大廈中層設置隔火層。 隔火層不可設置任何辦公室或住宅單位,萬一火警發生時,可令火勢較不易蔓延。 香港的摩天大廈設計上所承受的風力,比有“風之城”之稱的芝加哥強兩倍(按:「Windy City」其實不是大風城市的意思,而是源於其居民普遍善於詞令,政客尤甚);而所能承受的切變力,則更為洛杉磯為防預地震而設的四倍。
康和大廈: 康和大廈
康和一型呈十字型,興建的數目最多,除青宏苑36層及葵蓉苑32層外,其餘均為40層。 康和大廈2025 部份為全3房設計(第二款,除鯉安苑外只建於新建居屋項目),部份為兩翼3房,兩翼2房(第一款)。 大樓內設4部升降機(兩部停26-40樓,另外兩部停1-25樓)和2道緊急走火樓梯。
康和大廈: 結構
1998年啟德機場搬遷前,由於飛行航道覆蓋大部份九龍地區,因此政府對九龍區的建築實行嚴格的高度限制。 而尖沙咀、旺角及西九龍等相距航道比較遠、高度限制較寬鬆的地區,超過20層的建築比較多,如在1966年建於旺角彌敦道的胡社生行大廈,它的26樓圓頂層更是當年香港唯一的旋轉餐廳,比灣仔合和中心的旋轉餐廳更早落成。 另外位於奶路臣街1號、1965年入伙的源發大廈也有23層,當年也屬高樓之列。 在啟德機場搬遷後,九龍半島的建築高度限制才被取消,亦因此近年不少摩天大樓在九龍半島拔地而起。 香港是一個擁有大量摩天大樓的城市,由於香港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因此建造摩天大樓的經濟效益特別明顯。
康和大廈: 最後一批出售的康和式居屋屋苑
摩天大樓樓層多,出入的人次亦較多,因此升降機設備需比一般大廈作更多考慮。 目前香港不少摩天大樓的設計,載客升降機不會由地面直通頂層,使用者如要前往較高樓層,需在指定的中轉樓層轉乘另一部升降機,以減低升降機平均上落時間。 通常由地面大堂至中轉樓層會使用較高速及載客量較高的升降機。 部份新建摩天大樓,如中環國際金融中心,更裝置了雙層升降機,以在有限空間之下運載更多搭客。 密集的摩天大樓大幅窒礙空氣流動,較低矮的建築物及路面缺乏來自海上的新鮮空氣補充,使鬧區空氣污染情況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