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05年9月,香港立法局通過興建九廣鐵路的計劃,到1910年正式通車。 界限街在東鐵綫軌道以西是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的分界線,北屬深水埗區,南屬油尖旺區;東鐵綫軌道以東則歸入九龍城區。 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又好,乜水都好,承認走咗退位詔書數,故此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土地歸還大清帝國皇帝掌守。 只不過,香港呢件膠堅係有loophole,就係《中英聯合聲明》(或《英中聯合聲明》)本身,並無任何條文,廢除《 南京條約 》以及《北京條約》,只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期滿,呢塊無主之地無人處理租務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個僭建政府至乘機搏懵。 当时此界线并非正式道路,原为一座小山,及后由于耕地不足,小山被夷平。
昂船洲原本是和九龍半島分開的,在西九龍填海工程中,昂船洲正式和九龍半島連接,截至2010年,九龍半島的總面積擴展至約47平方公里,比毗鄰的城市澳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大出約63%。 九龍原來只限於界限街以南,但在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通稱九龍。 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1],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溥聰或嫮生手持中華民國歸還土地及帝位文件,抵達界限街以北地區,可以係太子道一帶,首都就是但,可以係九龍寨城公園。
界限街以南: 界限街
道路始于深水埗南,中间穿越旺角北、九龙塘南及九龙仔,最后到达九龙城并连接太子道西。 在英国另外一个曾经的殖民地新加坡,土地契约被简称为地契,目前也存在多种形式的地契: 永久地契、999年、103年、101年、99年。 其中永久地契和101年、103年或者999年地契都是新加坡建国前留存的产物,建国后批出的土地则没有了永久地契,而采取与香港趋同的批租制,只不过是99年地契,故目前大部分在售物业为99年地契,而那些在售的永久地契物业,则是开发商从私人手上收购freehold土地后重建出售的。 2047年到期的有两类,九龙仓位于界限街北、钻石山的荷里活广场(Plaza Hollywood),属于本来在1997年到期但顺延到2047年的一类;而新鸿基位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制高点IFC和ICC,则属于《中英联合声明》生效后新批租的土地。 在香港的九龙半岛,有一条东西向街道,名叫“界限街”(BoundaryStreet),两边的房子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房屋中介可能会告诉你:两侧的土地使用年限有可能大不相同,而且一边要交租金,一边则不要。 1904年,彌敦爵士出任香港總督,他大力拓展九龍半島,如擴闊主要大道,包括後來因他而更名的彌敦道,當時九龍半島的人流仍然稀少,被不少人指為蠢事,但時間證明了並非如是,現時彌敦道一帶是九龍區最人煙稠密的地區。
- 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大陆法系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也是土地私人所有一般占主要成分,私有土地的价值量一般占各国(地区)全部土地资产价值的绝大部分;私有土地虽受政府调节,但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
- 他还认为“最大之失”是“把香港单一土地所有制的特殊,错以为是可以通行天下的一般。
- 道路始於深水埗南,中間穿越九龍塘南部和九龍仔,最後到達九龍城並併入太子道西。
- 界限街在東鐵綫軌道以西是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的分界線,北屬深水埗區,南屬油尖旺區;東鐵綫軌道以東則歸入九龍城區。
- 因港英政府在九龍半島與新界的統治性質不同,港英政府為解決地租問題,沿該界線設立街道,即今天的界限街,以此為九龍割讓地段與新九龍租借地段之間的分界線。
-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私有土地不到总面积的11%,但主要分布在南部土地肥沃地带,全国的城镇土地、良田、牧场等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大部分被私人占有。
1980年代,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谈判,英国方面考虑到诸多因素并未坚持只还界限街以北地区,而是把界限街南北的香港、九龙、新界全境归还给中国。 雖然官方對九龍的定義僅限於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埗區、黃大仙區及油尖旺區五區,由於九龍位於整個香港的中心、佔有地利以及其諧音「久龍」帶有吉利等因素,因此有商家喜將之以外的地方亦稱位於九龍,如連接九龍地區的新界地域,尤其新界東的將軍澳及新界西的葵涌等地。 界限街以南 地租適用於新界和新九龍(界限街以北)的物業,或是在1985年5月27日或以後獲批或獲續期土地契約的港島和九龍物業。 地租或地稅是政府根據土地契約向有關業主徵收的款項,不管物業是被佔用或空置,均須繳納。
界限街以南: 使用情況資訊
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大陆法系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也是土地私人所有一般占主要成分,私有土地的价值量一般占各国(地区)全部土地资产价值的绝大部分;私有土地虽受政府调节,但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 据统计,英国公共部门所有的土地占15%左右,而民间(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所有的土地占85%左右。 从长江实业公布的年报中,我们可以发现,长实在英国伦敦Convoys Wharf开发的商业住宅项目,在荷兰、比利时、墨西哥及巴哈马经营的码头都是freehold。 尖沙咀的购物天堂——海港城(Harbour City),从当年的九龙仓码头改建而来,大部分物业的土地起止年期是从1881年到2880年,而在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则是三个时间起点的混合体,分别是1851、1861和1881年,也都是999年期。 置业人士选择各区心仪单位时,需要考虑每年要缴付的开支,但原来每个区份的税务开支及名目会略为不同,部份位置需要缴交「地税」,部份需要缴交「地租」,今次经络按揭首先拆解有关地税的疑问,让大家更清楚地税的小知识,以及地税与地租的不同之处。
- 1898年5月,英国政府认为租期过长,导致政府无法与承租人一同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要求香港政府在新批土地时取消了999年租期的租约,代之以75年可再续租75年且不另收地价的租约,同时政府要求承租人在75年租期期满后支付按新标准制定的土地租金。
- 西九文化區為集結了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13]。
- 只不過,香港呢件膠堅係有loophole,就係《中英聯合聲明》(或《英中聯合聲明》)本身,並無任何條文,廢除《 南京條約 》以及《北京條約》,只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約期滿,呢塊無主之地無人處理租務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個僭建政府至乘機搏懵。
-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 因此,根据中英之间原本的协议(虽然后来的中国政府并不承认这不平等条约),界限街以南是不需要还的,而界限街以北应当在99年后,即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 九龍(英語: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
界限街以南: 道路結構資訊
如果属于市区物业,如果每年地税为100元以上,每半年发出一次。 如果属于100元以下,便每五年才发出一次;如果属于新界区物业,如果每年地税为100元以上,每年会发出一次,如果属于100元以下但多于0.01元,每五年才发出一次。 西九文化區為集結了一系列世界級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旨意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及世界地位[13]。 2012年3月,城市規劃委員會公佈發展圖則草圖,於2013年起分階段展開工程,預計第一階段建設於2020年或者以前竣工,第二階段建設於2030年或者以前竣工[14][15]。
97年回归的时候,是按条约将租借部分归还中国,因为租借部分占了香港大部分面积,故被割让的香港岛和南九龙也一同割让回中国。 他还认为“最大之失”是“把香港单一土地所有制的特殊,错以为是可以通行天下的一般。 其实全部土地归港英政府,只是港岛的殖民地体制遗产,并不是包括新界在内的全部香港的土地制度”。 1898年6月,界限街以北的土地由英国政府向中国租借,港府接管后,以99年减3天(从1898年7月1日起计)批租给土地开发商和使用者,在1997年6月27日期满时收回,再由港府在6月30日归还中国。
界限街以南: 地稅/原有地租
所以一旦中華人民共和國崩潰,台北會面對兩個膠到無朋友嘅問題,第一個係如果南京市民獻城,中華民國政府要唔要,第二個就係,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果堆土地點處理。 侯志強喺城市論壇亂講廿四,話新界租俾英國人係根據《 南京條約 》,《 南京條約 》係永久割讓香港島本身嘅條約。 界限街(英语:Boundary 界限街以南2025 Street),是香港九龙半岛一条东西向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
界限街以南: 地租或地稅
1860年,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一大半割让给英国。 而界限街就成为清朝与英属香港的界线,英方称为“界限线”(Boundary Line),规定开关时间为每天早上6时至日落之后,直至1898年英国政府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九龙及新界为止。 这条界限线亦被英方改称为“旧边境线”(Old Frontier 界限街以南 Line)。 这一系列动作,确定了今日香港的辖区范围(香港岛、九龙、新界);根据《北京条约》的附图,大致就是在昂船洲岛最北头的角和九龙炮台之间划了一条直线,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把后来的新界和新九龙隔在外面,这也是今天界限街的走向。 因此,根据中英之间原本的协议(虽然后来的中国政府并不承认这不平等条约),界限街以南是不需要还的,而界限街以北应当在99年后,即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 位於界限街以北地區的物業需向香港政府繳付地租(以南之物業則需繳付地稅)。
界限街以南: 割讓九龍半島
呢個亦係點解,我對熱普城乜叉永續《基本法》鄙視嘅原因,恭請大清帝國喺香港復國,並請日本、清皇室共同後人管治香港,都比僭健嘅中共《基本法》有法理地位。 界限街以南 頒布另一份遜位詔書,並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土地,交予大英皇帝掌守,任便治理。 香港人屆時可以要求英國國王,向大清皇帝給予一個貴族稱號,酬謝對方喺香港法理問題上重大貢獻。 因為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仍然係存在,所以界限街以北土地主權,根據退位詔書安排,喺台北中華民國政府度。
界限街以南: 土地租期为何一定是70年?得从香港界限街开始说
其中的“99年”来自于界限街以北的批租土地,而“75年”则是当时港府在界限街以南的批租年限,中国最终为住宅选择了一个比75年更短一些的70年,而其他类型的土地年期则更短。 1997年7月1日后,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属于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出租或批给个人、法人或团体使用或开发,其收入全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支配。 1997年7月15日,香港行政会议决定除了特殊用途土地(如加油站用地是21年)外,新批土地的年期定为50年,与社会制度“50年不变”的“50年”保持一致。
界限街以南: 香港巴士大典
大清帝國瓦解算有法律交接程序,當時大清帝國政府係有退位詔書,敘明當時皇室同革命軍嘅協議,達致權力過渡。 界限街以南 在现代的英美法系中,地产权分两类:一类是freehold(自主持有或者永业权);另一种是leasehold(租赁持有或者租业权),前者无期限,后者有期限。 英国的土地在法律上都归英国王室所有,英王是唯一绝对的土地所有人,但拥有freehold的土地持有人实际上是该土地的所有者,只要他不违反法律和规划和侵犯他人利益,就可以随意利用和处分土地。 于是,香港形成了一系列批租年限不同的土地:无期限、999年期、99年期、75年期、50年期等。 目前,全香港还存有唯一的无期限土地标本,那就是香港圣公会香港教区主教堂——圣约翰座堂(St John’s Cathedral),1847年奠基,1849年落成祝圣。
界限街以南: 主要連接道路
首階段項目將會於2013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次階段項目將會於2016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終階段項目將會於2021年或以前陸續地落成,即預計於2021年全面竣工。 即使無綫電視在2003年將總部遷至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電視廣播城,其官方地址仍使用「九龍將軍澳工業邨駿才街七十七號」[11]。 九龍的大部份土地是由填海所得,包括早期的啟德機場等,而近年的西九龍填海計劃是歷來在市區進行的最大規模填海工程,它把九龍半島的面積擴展了三分之一,並將海岸線向海港伸展,延展最多的部分達一公里闊,佐敦道碼頭、大角咀碼頭更因填海而消失,而來往佐敦道的航線亦取消。
界限街以南: 九龍區法定古蹟
過去是先有九龍後有分區[9],但現在已經反過來,「九龍」是指以上五個區的總和。 界限街以南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這條界限線亦被英方改稱為「舊邊境線」(Old Frontier Line)。 1937年,政府開始將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以南的新界劃作新九龍。 1984年,中英談判使香港這個歷史遺留問題得以解決,「新九龍」這種劃分已經不再有意義[來源請求],所以現時兩地都一併稱為「九龍」。 但位於新九龍的物業跟新界物業一樣,須向香港政府繳交地租,而界限街以南的九龍的物業則只需繳交極低的象徵式地稅。 但根據香港法例第1章釋義及通則條例附表5,新界的定義仍包括新九龍,地域區分有別於實際應用。
此后一直到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生效,除了少数99年期的例外情况,75年租期成为界限街以南土地的标准租期。 南宋以前,史書關於九龍的記載甚少,不過,從深水埗區李鄭屋漢墓和旺角通菜街出土的晉代陶器,證明最晚在漢代時期九龍已有人居住,並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界限街以南 由晉朝至明朝期間,今天的九龍之地曾屬寶安縣、東官郡、廣州府等行政區管轄。
而位于九龙界限街以北、新界及离岛区的物业则毋须缴付地税,但要缴付地租。 該界線橫跨的九龍半島中部一帶,原為山岡不毛之地,其後方逐漸開拓發展。 因港英政府在九龍半島與新界的統治性質不同,港英政府為解決地租問題,沿該界線設立街道,即今天的界限街,以此為九龍割讓地段與新九龍租借地段之間的分界線。 1860年《北京條約》裏有一張附圖,圖中的九龍半島上有一條界,九龍炮台至盎船州(即今日昂船洲)的一條虛線就是當年滿清政府割讓給英國的部分。
界限街以南: 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强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强租哪里?
業主所繳納地租或地稅的款額是固定的,抑或會隨應課差餉租值的變動而改變,要視乎有關物業的土地契約所屬類別而定。 跟住新界、香港、九龍於法律上便歸一統,要公投成為共和國,定係成為《西敏寺法》下嘅自治領(澳洲、加拿大式獨立),就大家喺House of 界限街以南2025 Commons拗飽佢。 乜嘢新界原居民問題,亦唔X關事,因為大清皇帝已經賜咗新界土地俾英皇,唔好再claim特權。
道路始于深水埗南,中间穿越九龙塘南部和九龙仔,最后到达九龙城并并入太子道西。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界限街(英语:Boundary Street),是香港九龙半岛一条重要街道,连接深水埗区与九龙城区。
在美国,私有土地占美国国土面积的59%,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联邦政府土地占32%,主要分布在西部;州政府土地占7%,其余2%为印第安人保留地。 在日本,私有土地超过60%,而国有和公有的土地大部分是山林、河川和海滨地,其土地资产总值只占日本全部土地资产总值的6%以下。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私有土地不到总面积的11%,但主要分布在南部土地肥沃地带,全国的城镇土地、良田、牧场等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大部分被私人占有。 1997年以后,香港政府新批出的土地采用50年的标准租期,而且一般不可续期;当然也有例外,1999年,迪斯尼乐园最后就被授予了50年续期50年等于100年的优惠,不过这来源于迪斯尼超强的议价能力。 界限街以南2025 即使拖欠地税的行为由购入物业前已经积欠,仍违反地契内的契诺,政府有权收回有关物业。 所以买入物业之前,买家要确保交易代表律师已核实买入的物业地税已经完全付清,或在交易当日由买卖双方分摊。
清政府與英國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以當時盎船州(現昂船洲)北端的緯線為界,割讓該界線以南的九龍半島及昂船洲給英國。 該東、西界線直至1898年清政府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英國為止,是香港殖民地與清政府間的界線。 1860年,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南部一大半割讓給英國。 而界限街就成為清朝與英屬香港的界線,英方稱為「界限線」(Boundary Line),規定開關時間為每天早上6時至日落之後,直至1898年英國政府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九龍及新界為止。
界限街以南: 界限街沿路地点
中九龍幹線是6號幹線的一部份,貫通油麻地、京士柏、十二號山、採石山、馬頭圍、馬頭角、啟德至九龍灣,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公路,全長4.7公里,包括長3.9公里的隧道路道,預計於2026年竣工。 界限街以南2025 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中曾使用九龍中、九龍東、九龍南、九龍西、九龍東北、九龍西北和九龍西南等劃分。 長沙灣道近楓樹街有行車天橋直接前往界限街,在警察體育遊樂會對開為止,稱為「界限街天橋」,屬1968年第一代幹線編號系統中一一號幹線的一部份。 兩道天橋過去只有公共小巴於客滿/塞車改道/特別班次才改經,未有任何常規專營巴士使用,直至2023年7月17日九巴98E線投入服務雙雙被打破。 界限街原譯作地界街,最初只有荔枝角道以西的一段,於1910年前已存在,屬當時的福全鄉,於1920年代末東延至近彌敦道[1],其後譯名改為界限街,並於約1930年進一步東延至太子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