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天,蓮麻坑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蓮麻坑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事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1915年,3月8日,上水警署接到村民報案,在龍躍頭發現虎蹤,遂派出歐裔警員 Ernest Goucher(警員編號 PCA126)和 Hollands,帶備霰彈槍和手搶試圖獵虎。 這頭身長2.6米、重131公斤的老虎,卻是一頭猛虎,突然撲出襲擊兩警, Goucher 遇襲受傷, Hollands 隨即以手槍擊退猛虎。 當時的警方新界助理總監當奴寶靈翰(Donald Burlingham)聞訊後重組行動,並親自帶隊,圍捕老虎。
於2021年10月6日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為2021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之一部份,預料會於二十至三十年內分階段實施。 身為魚塘和濕地的持份者和管理人,漁民的參與對濕地保育公園的保養和管理至關重要。 北部都會區2025 ● 私人土地擁有人可能對收地有期望,或會改變魚塘或濕地的運作,這可能對后海灣濕地的整體生態價值產生不良影響。 北部都會區 政府應於過渡期間採取措施保持現有濕地生態價值,並制定收回土地的時間表。 因此,我們建議政府保護現時耕作中的農田和具有良好復耕潛力的荒廢農地,以促進可持續農業及生物多樣性。
北部都會區: 建北部都會區 佔港地三成 涉92萬單位6新發展區 林鄭無提造價
北部都會區的西部位於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內,主要包括香港的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區,對接深圳的蛇口、南山、前海和寶安。 「北部都會區」將成為宜居宜業宜遊、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的都會區,與維港都會區並駕齊驅,相輔相成,並可藉著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加强香港與深圳合作,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另外,建議可藉提升洪水橋╱厦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 當中,在交椅洲附近的1,000公頃人工島將屬首階段工程,預計可於2025年開展工程,料首階段最快可於3年內完成。
- 更進取的話,甚至可以把整個政府總部遷到「北部都會區」,告別以中環為中心的「舊香港」!
- 另外,建議可藉提升洪水橋╱厦村為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並在與前海隔灣呼應的流浮山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
- 會以新界北部作發展核心,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
- 2009年,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開幕,其中分區中屬北區的吉澳、印洲塘等地亦被納入範圍之內,並設立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
- 以该区内的天水围为例,其虽被视为发展相对成熟的新市镇,但基本上是一座“睡城”,因缺乏相关产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分离,每天需耗费大量时间通勤。
香港的濕地還將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候鳥提供重要的棲息地,為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作出重大貢獻。 ● 我們建議政府採取全面的保育策略,提升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擬議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應由約 500 公頃擴大至 1,120 公頃,連接深圳的陸地生境(尤其是梧桐山一帶)與香港八仙嶺郊野公園及更廣泛的郊野公園網絡,進一步加強兩地的生態走廊。 北部都會將會開拓6000公頃經濟與民生用地;新增165000至186000個住宅單位,相當於13至14.5個太古城的規模,形成總面積達2000公頃的濕地和海岸生態保育系統,最終可以容納250萬人口,提供65萬個工作職位,其中15萬個是創新科技產業職位。 按施政報告的構思,未來洪水橋/厦村將會提升為現代服務業中心,流浮山則建設具規模、地標性的創科設施,為「北部都會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
北區為郊遊的好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正在規劃中。 北區區議會除了成立4個委員會分別討論及跟進北區的交通及運輸事務、社區建設、文化及康樂事務、社會服務、勞工及經濟事務,以及地區小型工程及環境改善事務外,北區區議會亦設立一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包括圖書館、社區會堂、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及游泳池等。 環保署否決九廣鐵路公司就落馬洲支線興建高架橋貫穿塱原的計劃,令九鐵改以地底隧道形式穿過塱原。 1965年,賽馬會石湖墟醫療所,位於新界上水,由香港賽馬會捐款67萬港元興建。 醫療所樓高三層,設有藥房、產房、診所及員工宿舍,為北區的居民服務。
- 【動物專訊】是遺棄還是走失,讓兩隻3歲比熊犬全身濕透,在街頭捱餓。
- 《發展策略》中指出,港深雙方可共同研究港深西部鐵路的走線及口岸站點位置,並探討融資及營運模式。
- 從《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建議,能看出香港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未來大計,而這計畫的背景、現況和相關施政建議,例如怎樣增加北部地區土地供應,都是大家應該了解的。
- 利嘉閣在此提供的資料只供閣下參考,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 為了優化、增強及添加跨境連接的交通基建及通關安排,以構建港深一小時通勤網絡為目標,擴大港深的連接面,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建議落實五個新鐵路項目。
自回歸以來,香港已先後納入了國家的三個「五年規劃」,包括十二五、十三五,以及正在進行的「十四五」規劃(2021至2025年)。 記得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說過,「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北部都會區2025 中國經濟民生能夠高速發展,中央政府「五年規劃」的科學編製及有效實施至關重要。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 人心回歸最大工程
這個宏偉計劃佔地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可建住宅逾90萬個單位,將來可住250萬人口,可提供65萬個工作職位,區內將建設五條鐵路,預計整個計劃花20年建成。 在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以至城市規劃方面,可以直接組織相關專家學者,成立專項隊伍,參與規劃工作;而不是像以往般,一味斥巨資聘用外國的顧問公司去做研究。 例如為人垢病的戲曲中心,筆者每次去觀賞演出,都會感到其設計太離地,完全沒有考慮到觀眾,尤其是長者的出入方便。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方案落成之日,屆時香港將徹底改變南市北郊、中環單一經濟火車頭的傳統發展模式,形成維港都市區和北部都會區雙翼齊飛的新格局,這樣的願景的確令人憧憬。
香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新市鎮,其基本概念主要是應付人口增長、分散市區現有人口,從而改善居住環境。 然而,能否提供足夠就業機會並非發展新市鎮的主要考慮,而結果是遷往新市鎮的人可能居住環境是改善了,但生活質素卻未必,他們需每天舟車勞頓往市區工作,交通費增加了,但工資卻未必可同步上升。 央視去年刊出文章〈深圳特區40年 深港攜手共築一流灣區〉,指「粵港澳大灣區全新維度下的深港合作,迫切需要打破兩地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和制度軟環境落差……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促進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施政報告中的「北部都會區」,相信就是取其連接深圳,可以方便實行兩地要素自由流動,特別是兩地人員出入,以及作為科創合作項目未來的落腳地。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料20年基本完成
一些港人認為,規劃落實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鐵、車站選址等仍存在許多變數,故短期內難以看到新界北大面積「起樓」,但十分擔憂發展商、二手業主藉機漲價,住房供應量遠遠趕不上樓價上漲,感慨連原本置業「低水」的新界北都變得難以企及。 如圖1所示,作為本次《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林鄭月娥特首任內第三個大型地區發展規劃,北部都會區一經提出便受到各界高度關註。 橫向對比往年林鄭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與「躍動港島南」,北部都會區佔施政報告輿情聲量的比例雖不是最高,但負面情緒卻最低,反映出香港社會各界樂見並期待北部都會區規劃。 城市規劃及建設在不少一流城市中都是常見的,例如內地的北京及上海也曾由政府主導發展副中心或新區,而日本上世紀的「橫濱港未來21」都市區擴張計劃亦或能提供一些參考經驗和教訓。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的教育部署
還有觀點認為,北部都會區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局觀,不僅從項目主導轉向社區營造,統合整個新界發展,更努力融入國家大局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於「北部都會區」有全新的規劃,惟強調不會替代「明日大嶼」下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並強調該填海計畫會一如既往,甚至爭取提早在二〇二六年展開工程。 林鄭對於項目發展表信心,形容「明日大嶼」每一分每一毫用錢興建基建,現金流上是花了一大筆錢,但當他日商業地、私人住宅地、出售居屋時便可賺回成本。 她說,金融市場一直倡議政府發債,政府亦加大發行債券壯大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債市,特別是綠債,因香港是地區綠色金融中心。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整個發展 潛在土地供應2,270公頃
2.首先,兩個社區都將會是香港未來的大型新社區,可容納以百萬計的人居住,是肩負起解決土地和房屋問題的計畫;另外,在經濟發展上,兩個社區可以讓本港的經濟活動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不用只集中在中區。 而根據特首所言,兩個社區是香港一項賺錢的投資,由於兩個社區都是低碳中心,而全球對於綠色金融愈來愈重視,願意投資更多,所以相信建設完成後,投資回報可觀。 《施政報告》提出五個鐵路項目與北區的發展有關,也能配合香港參與前海發展,將來往來「北部都會區」的交通,單是鐵路就有多個途徑,有利該區發展。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北部都會區5新鐵路走線曝光 可坐鐵來往打鼓嶺流浮山
現在洪水橋、流浮山的發展水平並不高,要把它們提升為現代服務業中心、並要建具地標性的創科設施,20年其實是「大躍進式」的速度! 硬件建設難度應該不大,但要凝聚人氣,吸引資金、技術和專業人士以至企業落戶發展,形成一個具競爭力的都會區,在當前國際大氣候惡劣(美歐處處針對內地和香港)加上香港仍未完全回復元氣的現實底下,一個切實可行的都會區計劃寧可按部就班,總比急於求成要好。 粉嶺皇后山前軍營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學發展,後期港府將191萬平方呎改劃作房屋發展。
北部都會區: 港深建雙城三圈格局
長遠可提供26萬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和34萬個就業職位的願景。 香港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并营造“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独特都会景观。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2021】1分鐘了解「北部都會區」及「新田科技城」
新田科技城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匯聚海內外人才,勢必成為推動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引擎。 特區政府計劃進一步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擴大原有的港深創科園規劃面積近兩倍,並整合落馬洲發展樞紐等多個項目成為「新田科技城」。 總體上,網民對於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深港創科合作,利用深圳雄厚的科研實力輻射香港的方向表示肯定,但也有觀點批評港府思維僵化,忽視香港創科難以發展難在缺乏工業體系製造,難以將研究成果市場化。
在2014年时,特区政府曾就相关规划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最终被部分议员以不让新界东北成为“深圳后花园”等一系列理由否决。 此外,直到几年前,香港还把垃圾填埋场放在与深圳隔海相望的屯门一带建设。 林郑月娥在解释相关新规划的背景时则指出: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限的策略和纲领,充分考虑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对香港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的期盼,以及“前海方案”为香港带来的大量机遇。 “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通过7个跨境口岸和未来兴建港深西部铁路等,使港深两地能跨越“两湾一河”,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表示今日會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北部都會區重點發展創科,將與支撐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維港都會區互補;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填海。
這樣操作之目的,是實現「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的結合」,是中國式民主的具體表現。 而港府近日發表《香港營商環境報告》,指出自從港區國安法去年7月實施後的一年間,本港新股集資額逾5,000億港元 。 截至去年底,香港的相關管理資產按年上升21%,至近35萬億港元。 北部都會區2025 陳茂波稱察覺到在港外商非常了解情況,對本港優勢很有信心;但他們在外國的總部,可能由於備受外間不實報道影響而有所質疑,上述報告應可幫助在港外商向總部作解說。 他認為,置業是很多香港人一個重要決定,這樣負面消息一出已造成不少心理影響,延後不少人的置業決定,交投因此會變得大幅減少,變相影響樓市的多年升勢。
北部都會區: 施政報告|一圖睇北部都會區及5條新鐵路示意圖
至於位於北部都會區有待取得法定規劃批准或新收到的發展項目申請,會按既有機制處理,當中會考慮現有法定圖則、各相關土地用途地帶的規劃意向,以及相關規劃因素。 相關政府部門會從不同政策和技術角度詳細考慮該些項目建議的具體發展建議及保育計劃,包括是否符合《發展策略》中提出的政策意向(包括濕地保育公園建設及整體濕地保育的目標),向城規會提供意見。 「港深緊密互動圈」則包括新田落馬洲、古洞北、粉嶺北、文錦渡、上水、新界北新市鎮及皇崗。
北部都會區: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成為伸延至新皇崗口岸的跨境鐵路,以跨境鐵路及沿線站點為發展基礎,提升新田科技城的整體發展潛力及對創科企業及人才的吸引力。 无疑,“新田科技城”将是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真正能承载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李家超昨日出席新界鄉議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典禮。 北部都會區2025 北部都會區 他致辭時表示,以上這些重大計畫與新界居民息息相關,有關計畫的成功也需要新界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北部都會區: 「新田科技城」成為「香港矽谷」
● 任何擬建的康樂和公共教育設施和活動都不應造成任何濕地損失或低估濕地保育公園的自然保育目標,其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應得到適當的監管和管理。 ● 在擬議中的濕地保育公園內,任何基礎設施或園藝必須促進現有濕地景觀的連接性,不能損害整個后海灣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 ● 任何發展項目必須盡量避免和減少對具重要生態價值地點造成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保護區 、海岸保護區 、綠化帶 、天然河流、泥灘、魚塘、鷺鳥林和在其他生態研究中錄得過重要物種的地點。 ● 現有《城市規劃委員會規劃指引編號12C》所設訂「濕地保育區」內的所有魚塘和其他濕地必須包括在濕地保育公園的範圍內。 方案落成之日,就是一國兩制的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大灣區一體化之時。 屆時香港將徹底改變南市北郊、中環單一經濟火車頭的傳統發展模式,形成維港都市區和北部都會區雙翼齊飛的新格局,這樣的願景的確令人憧憬。
北部都會區: 交通問題
區內的職位數目亦將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幅增加至約65萬個,包括15萬個為創科產業的相關職位。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跨任期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大計,一時間獲喝彩無數。 有媒體稱「回歸以來最令人矚目的施政願景」、「首份敢於衝出深圳河以北的《施政報告》」。
北部都會區: 效法上海浦東 香港雙翼齊飛
在都會區裡,土地用途多元,居住和就業人口及企業高度聚集,可帶動鄰近地區經濟發展,豐富民生活動,擁有標誌性的自然、人文及建築景觀,整體上具備活力、吸引力和輻射能力。 我們今日會同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發展策略》提出了5個新鐵路項目,連接洪水橋、流浮山及新田等多個新發展區,以減低區內的往來成本。 政府在2021施政報告提出了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區—「北部都會區」,透過加強深港合作發展,發揮國家發展戰略中的獨特優勢。 會以新界北部作發展核心,涉及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了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 北部都會區方案是整份《施政報告》的最大亮點,在香港治理和發展路向有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