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或親友的金錢援助,以及在安老按揭計劃(只適用於以自住物業作抵押的安老按揭計劃)及保單逆按計劃下每月所獲得的款項則不包括在內,但款項中未動用而累積為儲蓄/現金的部分,會被視作「資產」計算。 如欲申請計劃的兒童津貼,合資格的兒童必須為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 政府表示,考慮到疫情下低收入住戶面對的經濟壓力,經諮詢立法會,決定單次凍結除4人住戶外、所有住戶類別的在職家庭津貼入息限額。 7月份薪資較4月份減少達20%以上的全時受僱勞工」都納為補貼對象。 -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所擁有的資產(包括土地/物業、現金、銀行存款、 保險計劃的現金價值、年金計劃的投保保費金額/退保金額、股票及股份的投資及其他可變換現金的資產)總值不得超過所定限額。 在職人士津貼 中華總商會「齊種疫苗,福惠基層」計劃,將於下周一(7月5日)起接受申請。
現屆政府調整長生津的領取條件,配合公共年金的推行,有助未來可以讓更多的長者可以「脫貧」。 衞生署為64歲或以下婦女提供婦女健康服務,合資格香港居民每年只要$310,就可以面見醫護作詳細病歷查詢和健康風險評估,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大腸癌、子宮頸癌及乳癌。 每次診症可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為合資格長者提供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和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還有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根管治療(杜牙根)服務亦可獲資助。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日期:
2017年10月,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指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申請條件苛刻,為低收入在職家庭帶來壓力,所以政府決定優化該津貼,並改名為在職家庭津貼,為他們減輕負擔並鼓勵持續就業。 加拿大的GST/HST credit消费税補助金針對低收入人群或家庭,只要年滿19歲以上 或已有配偶或已經有子女且與子女同住即可申請。 發放對象不限單親家庭,亦無工時要求與領取補助的年限。 在試行計劃期間,學員於全職在職培訓職位留任滿3個月,可獲發3,000元的留任津貼;其後留任每滿一個月,可獲發額外1,000元的留任津貼。 每名合資格學員於試行計劃期間,最多可獲發12個月的留任津貼(即最多12,000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網誌表示,受疫情打擊,本港第一季經濟很大機會按年錄得負增長,失業率亦預料將顯著回升。
- 申請人只需在預印申請表格更新部分資料,便可提交下一輪申請。
- 獲批核的在職培訓期以《初步批核書》上所載的資料為準,而培訓的開始日期不可早於《初步批核書》的發出日期。
- 長者生活津貼的政策是在上屆行政長官在參選時的承諾,期後他在上任後第一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布落實。
- 保良局蕭景聰紀念醫療資助基金資助癌症病人因接受化療,而需經常往返醫院的交通費、陪診費或購買營養食品等開支。
- 美國針對低收入人士及其家庭推出了 “Medicaid”(低收入醫療保險)、托管資助、兒童稅務優惠,以及收入稅務優惠等。
所有接獲「郵遞覆檢通知書」的受惠人/受委人務必於指定日期內將填妥及簽署的「郵遞覆檢表格」寄回社署,否則社署無法核實受惠人繼續領取津貼的資格,而須考慮停止向受惠人發放長者生活津貼。 若受惠人/受委人未能在限期前遞交「郵遞覆檢表格」,應盡快將填妥及簽署的表格寄回社署。 如不合資格繼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已年滿70歲,社署會為他們安排領取無須申報經濟狀況的高齡津貼。 在職人士津貼 社署會以六年為一個覆檢周期,所有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必須在每個覆檢周期內接受一次「全面覆檢」(透過辦公室會面,或有需要時進行家訪)及一次「郵遞覆檢」。
在職人士津貼: 津貼2022|打工仔在職津貼合集|10個資助計劃申請懶人包:最多拎25,000元
只要修讀指定的VTC自資兼讀制專業課程(建築、工程等學科),就有機會獲得課程學費資助。 受惠人/受委人可於「個案覆檢表格」/「郵遞覆檢表格」內填寫有需要更新的個人資料。 若受惠人及/或其配偶/同居人士(如適用)的每月入息並不固定,受惠人/受委人只須申報於填寫「個案覆檢表格」/「郵遞覆檢表格」時受惠人及/或其配偶/同居人士(如適用)所賺取的入息。 受惠人/受委人須將填妥及簽署的「郵遞覆檢表格」寄回社署。 在有需要時,社署會聯絡受惠人/受委人,要求遞交入息及/或資產的證明文件,以作核實之用。 「資產」包括土地和非自住物業、現金、銀行儲蓄、股票及股份的投資(包括債券、基金、獨資、合夥經營的公司/商號或有限公司的權益及累算退休權益)、商業/作投資用途的車輛(例如的士及公共小巴)及其營業牌照,以及金條及金幣等。
- 在2020/21學年,每名合資格學生可獲「院校宿舍津貼」的最高款額為9,740元。
- 😖情境三:HR來電通知你已獲聘,可惜人工低過預期。
- 即日起至2023年4月30日,市民每月的公共交通開支若超出$200,政府會為超出$200的實際公共交通開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補貼,每張八達通的補貼金額以每月$500為上限。
- 簡單來說,即使受惠人及其配偶/同居人士(如適用)的入息及/或資產於「寬限期」內超出限額,其獲發的津貼也不會受到影響。
- 2010年前,協助非綜援低收入家庭的措施只有學生資助計劃。
就一些值得給予較長培訓期的個案,視乎個別個案的職位、行業性質、僱員和指導員的經驗及培訓內容和形式等,經勞工處批核後,培訓期可延長。 40至59歲的僱員的培訓期可延長至最多6個月,60歲或以上的僱員則可延長至最多12個月。 僱主如欲提出多於3個月(如僱員為40至59歲)或6個月(如僱員為60歲或以上)培訓期的申請,請聯絡本計劃辦事處,索取《在職培訓計劃書》填寫,並與《在職培訓初步申請表格》一併遞交。 陳茂波指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計劃,在各方幫助和合力推動下,有效地提振了市場氣氛、刺激了本地消費、並推動了電子支付的更廣泛使用。 新一輪消費券計劃,會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10,000的電子消費券。 額外款項相當於有關住戶/人士在適用期內最近一次提交(而最終獲批)的申請中獲批月份的平均津貼金額的一半,金額因個案而異。
在職人士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入息及資產限額
特區政府於2012年底重新成立扶貧委員會1,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定便是訂立官方貧窮線,協助分析本港貧窮情況的形態,制定扶貧政策及檢視其成效。 扶貧委員會於2013年9月公布2012年的貧窮線,就貧窮人口作出分析。 2012年,在計及恆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貧窮線下有 個非綜援住戶,當中近半數(48%;即 戶,共 人)屬於在職住戶,其餘主要為非從事經濟活動住戶2。
在職人士津貼: 留任津貼
2010年前,協助非綜援低收入家庭的措施只有學生資助計劃。 由最初的學生書簿費津貼,發展到如今,包括學前教育學券計劃,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學費减免計劃,中、小學生資助(學校書簿津貼/學生車船津貼計劃/上網費津貼計劃),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等,幫補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進修學業。 在職人士津貼2025 學生資助以「調整後家庭收入」(申請人及其配偶的全年收入與申請人家庭同住的未婚子女的全年收入的30%)除以家庭成員人數的結果,即「調整後家庭收入」作爲入息審查標準,無需審查資産等。
在職人士津貼: 個人工具
勞工處擁有批准在職培訓申請、留任津貼申請、決定培訓期長短、是否發放留任津貼及其款額的最終審核權。 如就本計劃的申請、條款及細則的詮釋有爭議,勞工處擁有最終決定權,僱主及僱員須以勞工處的決定為依歸。 勞工處在核實在職培訓初步申請後,會向僱主及僱員發出《初步批核書》。 僱主須根據《初步批核書》上的指定培訓期提供在職培訓。 勞工處會將僱主提交的《在職培訓初步申請表格》及相關的培訓表格(如適用)副本給予受僱員工。 有關職位空缺獲勞工處接納刊登後,求職人士獲悉職位空缺資料,視乎僱主選定的應徵方法,可透過勞工處轉介或直接聯絡僱主應徵該職位。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津貼
「全日制」課程的特別津貼額為每日$223(以每日2節,每節4小時計),「部分時間制」課程的特別津貼額為每日$111.5(以每日1節,每節4小時計),每名學員每月可獲發放的津貼額上限為$5,800。 「疫苗資助計劃」是一項透過私家醫生參與,為合資格香港居民提供資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的計劃。 參加計劃的醫生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疫苗接種,政府會給予醫生疫苗資助額。
在職人士津貼: 政府補助及再培訓
當居指而不獲批申請人,可進一步補交資料,說明有什麼理由使當局認為他們符合申請條件。 同時政府暫時沒有發現蓄意詐騙情況,強調即使已批出申請,稍後亦會再抽查及覆檢,避免有人濫用公帑。 在已審視個案中,有2成個案會稍後一次過再審視,其中包括部份提交申請前只連續28或29日沒有工作的申請人。 當局表示,有關申請者原本不符提交申請前需連續30天內沒有工作規定,但有關方面會考慮是否批准他們的申請。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珮玲表示,當局不打算延長申請期,亦不打算再開放多一期計劃予市民申請。 合資格者2022年4月8日起會收到短信或電郵通知,當局會於2022年4月12日起一個星期內,陸續將資助自動轉帳至其銀行戶口。
在職人士津貼: 香港
此外,勞工處於2020年9月1日起以試點方式,向參加「中高齡就業計劃」的60歲或以上年長人士發放留任津貼,鼓勵他們接受及完成在職培訓,從而穩定就業。 當申請住戶(包括1人住戶)達到工時要求,而住戶的入息及資產符合有關限額,即可申領計劃下的基本津貼、中額津貼或高額津貼。 15歲以下,或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兒童亦可申請兒童津貼。 申請住戶須達到每月最低工時要求,入息及資產亦不可高於有關上限。 在職人士津貼 單親住戶及非單親住戶中的每名15歲以下兒童,以及年齡命介乎15至21歲並正接受全日制教育(專上教育除外)的家庭成員,均可獲發職津計劃下的兒童津貼。
在職人士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你亦可在社署網頁下載申請表格及申請指引,填妥並簽署申請表格後連同有關證明文件的副本寄回或親自交回社會保障辦事處。 若受惠人及其配偶/同居人士(如適用)的入息及/或資產超過長者生活津貼的入息及資產限額,社署會停止向受惠人發放長者生活津貼。 每名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必須在每六年的覆檢周期內接受一次「全面覆檢」及一次「郵遞覆檢」,以便社署核實他們繼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 如受惠人/受委人拒絕接受「全面覆檢」或「郵遞覆檢」,社署便無法核實受惠人繼續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資格,而須考慮停止向受惠人發放長者生活津貼。 「單身人士入息及資產限額」適用於婚姻狀況為「未婚」、「分居」、「離婚」或「喪偶」的申請人。 「入息」包括工資、手工業或生意上的入息等(包括薪金、工資、每月收到的佣金或獎金,以及從自僱所得的每月入息)、退休金/長俸、從收租所得的淨收益,以及從年金計劃所得的固定年金。
在職人士津貼: 相關內容
如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或已離開職場的年長求職人士,僱主可在合資格僱員完成計劃中的在職培訓後,每名僱員申請每月最高達5,000元的在職培訓津貼,為期6至12個月。 疫情下經濟大受影響,政府、不同機構就此設立津貼資助計劃讓各界人士渡過難關,本文將整合各階層可申領的津貼,包括僱主、在職人士、業主、老師均可申請的津貼。 正領取普通津貼的長者無需提交申請,將自動獲高額津貼,換言之,只要符合以下四個條件,包括入息及資產限額,就可以劃一領取每月3,915元的長者生活津貼。 政府及非牟利團體因應基層人士需要,設立津貼及基金提供物質援助,以紓緩市民經濟壓力。
在職人士津貼: 津貼2023|傷殘人士津貼2023
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非綜援在職貧窮住戶為132,700戶,在職低收入人口為447,800人。 政府在2022/23財政預算案中再次推出「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的失業貸款,由政府提供HK$150億擔保,貸款額上限為在職期收入的9倍,上限HK$10萬。 住戶可透過郵寄或網上填寫表格進行申請,包括使用文本申請表格,填妥後郵寄至觀塘郵政局郵箱62600號(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或投入指定地點的投遞箱,或直接在網上填寫並遞交申請表格,詳情可按此查閱。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人在提交申請前,須詳閱申請表第六部分「申請人聲明及承諾」,並簽署確認。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人所提供的資料必須真確及完整,若有關資料有任何改變,須盡快向社署或所屬的服務單位申報。
生活費貸款須繳付利息,年息1%,利息由還款期開始當日起計算。 此外,合資格的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可獲提供院校宿舍津貼。 職津計劃的政策目的是支援工時較長但收入較低,而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的在職住戶。 這項計劃根據多勞多得的原則,按工時提供津貼金額,鼓勵自力更生;同時向職津住戶內每名合資格兒童及青少年發放兒童津貼,紓緩跨代貧窮。 以恆常現金福利計算,職津是繼綜援及長者生活津貼後第三大有效的扶貧政策。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資格:
「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簡稱「個人交津」計劃)的目的是協助減輕低收入在職人士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負擔,並鼓勵他們入職或持續就業。 在2020/21學年,每名合資格學生可獲「院校宿舍津貼」的最高款額為9,740元。 津貼按學期發放,受惠學生實際可獲的津貼須按其入息及資產審查機制下所評定的資助幅度而定。 津貼額計算基礎為學生實質應繳的宿費(扣除其他宿費津貼或減免後)或每年9,740元/每學期4,870元,以較低的款額為準。 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會向成功申請的學生提供資助,包括助學金及/或貸款。
「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的目的是鼓勵自力更生,紓緩跨代貧窮。 金額將視乎住戶入息,基本津貼、中額津貼、高額津貼以及兒童津貼會以全額、3/4額或半額發放。 持副學位或以下學歷的15至24歲離校青年人參加「展翅青見計劃」,學員於全職在職培訓職位留任滿3個月,可獲發3,000元的留任津貼;其後留任每滿一個月,可獲發額外1,000元的留任津貼。 每名合資格學員於試行計劃期間,最多可獲發12個月的留任津貼,即最多$12,000。 羅致光指,現時有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而交津受惠人亦可領取,做成雙重津貼,而領取交津人士中95%均可申領放寬後每月不少於72小要求,改為申請職津後可獲更高津貼。 羅致光指,現時不少工友開工不足收入下降,但工時亦不足,以致職津亦拿不到,因此同時會取消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會調撥至近期大幅增加的職津申請,確保更有需要住戶得到更有效支援。
在職人士津貼: 會福利署:失業綜援 / 失業支援計劃 (以下皆屬初步資料,詳情以政府或相關機構公布為準)
提供一筆過共6,000萬元撥款,支持所有參加「幼稚園教育計劃」的幼稚園舉辦校本活動,讓學生從小認識中華文化。 現時約有780所公帑資助中小學與內地學校締結成超過2,100對姊妹學校,我們的目標是明年內把參與「姊妹學校計劃」的本地學校數目增加10%。 通過金管局「銀行業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再次延長「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六個月至明年7月底,並優化本金還款選項,為企業日後逐步回復正常還款作好準備。 如受惠人/受委人在填寫「見證人簽名/指模」及「見證人姓名」兩欄時有困難,在遞交「個案覆檢表格」/「郵遞覆檢表格」時可以不填寫見證人資料。 的受惠人/受委人須根據通知書上的約見日期和時間,帶同填妥及簽署的「個案覆檢表格」及所申報的入息及/或資產的證明文件,到指定的社會保障辦事處與社署職員會面。 4人住戶方面,政府會按機制調整入息限額,經四捨五入原則,全額津貼入息限額維持22,400元不變,而3/4額及半額津貼入息限額則予以稍為放寬至26,900元及31,400元,與舊的入息限額相差100元。
在職人士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申請資格
交津方面,雖然交津計劃容許1人家庭申請,但資産限額只有88,500元,約為1人公屋申請資產限額(242,000元)的36.6%,而且津貼額不足,反映N無人士津貼或交津計劃均未能持續及全面協助貧困單身。 再者,當局於2017年不再推行N無人士津貼,1人住戶困境雪上加霜。 低津實有需要將1人住戶涵蓋在內,強化對一人貧窮住戶的經濟支援。 除了派發消費券外,政府於防疫抗疫基金6.0撥款,為合資格短期或臨時失業的人、自僱者提供一次過的HK$1萬臨時失業津貼。 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截至2022年4月12日收到47萬宗申請,比原先估計的30萬宗多逾50%,有強積金戶口與沒有強積金戶口的申請人數,比例各佔一半。
在職人士津貼: 申請步驟簡介
至於開工不足的人士,政府建議今年在4月1日至明年3月31日,12個內領取在職家庭津貼的人士,符合較少的每月總工時時數,即可申請相關月份的現金津貼,最多3個月。 有關建議仍在計劃階段,政府預計申請人最快10月才能獲得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的前身是「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於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間推行,由2016年5月3日起分階段接受申請,申請人可申請過去6個月的津貼,即由由2015年11月起計算。 計劃以家庭為單位(最少為2名住戶),通過資產審查的家庭,可領取每月HK$300-$1,000津貼,而每名兒童或青少年額外每月HK$400-$800津貼費用,視乎住戶入息及工時而定。 有關計劃於2018年4月3日開始接受申請,但津貼金額可追溯至2017年10月1日。
例如針對有子女的家庭,不論是單親或是雙親也需要外出工作的家庭,英國均大力推動托兒服務,使父母有更多的工作彈性和應付長工時,解决了家長照顧子女和工作的兩難困境,亦可防止兒童被忽略。 英國不僅注重就業政策,也强調創造有利就業的社會環境,以作為勞工於就業時可得到最低標準和保障、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機會、性別平等等。 英國的「家庭爲本」與「兒童爲本」宏觀理念非常值得香港借鑒。 在職人士津貼 西方國家的低收入津貼,較多以負稅率概念推行,性質屬部份負所得稅;全面負所得稅為費利民倡議,低於所得稅收入的臨界點,按收入差距累進補貼,但所得稅抵免則是按三層次退稅結構,沒收入沒有退稅/抵免。
而香港嘅協助單位就喺facebook出post指「已經購票的觀眾可以選擇免費轉換場次至 3月29號於O2 Shepherd’s Bush Empire 的演唱會, 或者得到全額退款」。 連同大約30,000個「簡約公屋」單位,於未來5年( 至 年度)整體公營房屋建屋量將增至約 個單位,較上一個五年期( 至 年度)的約 個單位大幅提高約五成,當中包括「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12 000個公屋單位。 當獲甄選入圍的申請人獲其所選擇的課程無條件取錄後,教育局會邀請他們參加由2023年4月起舉行的面試,並在其後知會申請結果。 財政司司長於2019年8月公布的191億元紓困措施當中,建議在2019/20學年為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提供一次性2,500元的學生津貼,以減輕家長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財政負擔。 這項措施已於2019年12月6日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
在職人士津貼: 在職家庭津貼住戶入息限額上調
2021年9月底,職津計劃約有61 800個「活躍住戶」(涉及接近21萬人),也較前低津計劃增加超過一倍。 年度職津計劃的預算經常開支約為19億8,000萬元(撇除限時降低工時要求所需的開支),是前低津計劃的約三倍。 根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申請綜援的申請人必須是香港居民,或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不少於一年,以及在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後,在香港總共居住滿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