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破除慳吝,並不叫做圓滿佈施波羅蜜多,因為小乘阿羅漢斷除了一切煩惱,但還有煩惱的種子。 慳是一種貪心,貪心的種子完全徹底都斷除了,慳吝也就跟著斷除了。 不僅如此,須有佈施給一切有情的施心,才能圓滿佈施波羅蜜多。 方便的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是達空性慧,除此以外,還要有其他相關各方面的配合。
因為沒有宗喀巴大師加持的話,他不可能翻譯得這麼殊勝,幾乎是把原文的意思,沒有任何缺少和添增地完完全全地翻譯成了漢文,這是值得我們隨喜的。 上士道消文 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法尊法師翻譯「精進」的時候,一直都翻譯成「勇悍」。 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一開始也都跟我一樣,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佛,而是「由漸升進而得成佛」。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11集
因此,應知道以「見」攝「行」及以「方便」攝「慧」的意思,可比作一位痛失愛子,被憂愁逼迫的母親,即使她在進行談話或其他活動時,雖然憂愁感受的影響力並未消除,但是亦未必所有的感受皆是憂愁。 同樣,假如通達空性的慧力非常強大,那雖然跟佈施、禮拜、旋繞、念誦相應的心境並不是空性的知解,但是仍能與空性知解的勢力同時運轉,不會造成障礙。 舉例說,在上座修習開始時,假如我們先發起極猛厲的菩提心,到了進入空性靜慮三摩地時,這種菩提心雖不明顯,但是仍不會有礙菩提心的勢力攝持這種靜慮,而「無緣佈施」所指的便是這一類的事情。
【消文】:無量捨又分二種:面對本來就不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面對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使自己離貪瞋等煩惱,心住平等。 無量捨又分二種:1.本來就不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2.會引發我貪瞋等煩惱的有情,修無量捨,使自己離貪瞋等煩惱,讓心住平等。 人會考慮全人類乃至無量眾生的利益,旁生則不會。 由此可見,人類超勝旁生之處,就是能荷擔起利他的重擔。 如是,見到一切眾生和我一樣,墮在三有苦海中,如盲人一般沒有智慧眼,不知取捨,如此步履蹣珊,沒有脫離險境,隨時可能墮入深淵。
上士道消文: 廣論消文道布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一謂執自樂他苦,所依自他二身,猶如青黃各各類別。 次於依此所生苦樂,亦便念云,此是我者應修應除,此是他者輕而棄捨。 能治此者,謂觀自他非有自性各各類別,唯互觀待,於自亦能起如他心,於他亦能起自覺故。 如彼山此山,譬如彼山雖就此岸起彼山心,若至彼山則定發起此山之覺。
愚者卻會用盡從前的善資糧的果報,而不會令它們重新增長,於是便會到達未來受苦的邊界(福報耗盡如同到達邊境國界,下一步便進入痛苦的國度)。 「大乘的總體修學方法」分三:① 建立學習菩提心學處的意欲。 所以,若聲稱「能瞭解空性者是不必努力修習方便。」這就是譭謗我們的大師(佛陀)在過去的本生對於「了義」並不理解。 支那和尚這種「一切與方便相關的事情,均非真正成佛之道」的說法是對「世俗」(梵:samvrti。藏:kun rdzob)的極端否定。 由於他破斥以觀慧抉擇無我真實義的佛教心要,所以便遠離了「勝義」( 梵:paramartha藏:do dam pa)的法規。 初中有二:一、推延懈怠,謂念後時有暇能修。
上士道消文: 廣論消文道布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假如完全沒有佈施之心便不可能施捨,其餘各種波羅密多也可由此推知,而「方便智慧不異」的道理亦可由此得知。 上士道消文2025 只是希望成佛是不足夠的,我們必須進修能成佛的方便法門。 上士道消文 而且這種方便法門必須沒有錯誤,因為不管我們怎樣努力,也不能依錯誤的道軌取得成果,這就像希望從牛角擠出牛奶一樣。
- 不會引生煩惱的所緣而能作意波羅密多的所緣。
- 可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法尊法師翻譯「精進」的時候,一直都翻譯成「勇悍」。
- 不但修習各種菩薩行,就是在現時修習善行,亦由於對微小艱辛的忍耐力薄弱,而且對勇猛修道的熱誠不大,所以入此道者初時雖然頗多,但日後能夠不退轉的人卻不多見。
- 所以,應修習圓具佈施等一切方便支分的一切種最勝空性,單修空性便永不可能臻達大乘道。
- 次如尊長事次第說迎請聖眾,誦念三遍供養雲陀羅尼,應讚誦之。
- 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文句與餘不同,皆如覺喎所造儀軌。
- 能防止為努力求取未得之物而散亂的方便,就是「持戒」,由於安住比丘的戒律,我們便不會具有任何經營生計的散亂。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上士道消文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上士道消文2025 上士道消文2025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大乘經莊嚴論》說:勝者(佛陀)曾以三學如實宣說六種波羅密多,第一種學便是前三者(佈施、持戒、安忍),後二種學是六者的後兩者。 若能明辨兩者的分別,便不會把「奢摩他」誤作「毗缽舍那」。 由此可知,一些以為專住無分別的修習便是修習甚深(空性)之輩,僅是這種靜慮(波羅密多)修習的一部分,所以必須對於六種波羅密多取得全面的決定瞭解。 第二個重點說明,其餘的因果,也是以大悲為因果。 若希望所發的悲心猛利而且堅固,就先要對有情產生悅意、愛惜之情。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
目睹此情此景,成就佛種性的人不悲憫有情、不精勤利他,怎麼說也不合理。 就證悟如所有智而言,大乘證悟的空性如太虛空,聲緣證悟的空性如小蟲所吃芥子裏的空間。 就證悟盡所有智而言:小乘阿羅漢具有時不知因、境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大乘甚深智慧是無分別般若波羅蜜多,能遍一切諸法,如虛空般廣大,又通達共同五明、內明等三乘法。 具慧者,最初應入大乘,因為僅僅獲得小乘涅槃,只斷少分過失、只證少分功德、只是少分利他,而且由佛勸發最終仍須趣入大乘。 “如火坑”,是比喻有漏蘊周遍三苦的自性。 上士道消文2025 見三有皆苦之後,即可激發出離心——希求證得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解脫,再以希求解脫之心為動力,就能策勵自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之道,從而成辦徹底解脫生死的聖果。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有施主佈施修福時,菩薩親自到他那裏,隨自己的能力歡喜地協助施主佈施。 上士道消文 上士道消文2025 現在就從中士道來認識:我們千真萬確是在無明大病當中。 請翻到《廣論》一百七十頁,我們再複習一下。 上士道消文2025 前面講到生死輪迴主要的因是集諦,就是惑跟業兩樣,而最主要的是惑,也就是煩惱。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相關搜尋相關結果都幫你找好了
在修習慈心和悲心之後,心中不禁思念慨嘆,我最親愛的有情,不但正缺少快樂,而且還被眾苦所逼惱,我該如何使他們離苦得樂呢? 這種利他的心,不僅僅是在座中生起,即使在平時的言談之間,也能夠隨時來憶念。 首先對親人修,其次對中庸者修,然後對怨敵修,最後遍緣一切有情,依次第修習。 我們對自己最愛的親人,首先應學會給他們快樂,這個相比對中庸、怨敵修慈心,是最容易修的,所以首先修。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
《解深密經》(梵:Arya-samdhi-nirmocana-nama-mahayana -sutra):我從沒有說過完全捨棄利益一切有情,及完全捨棄從事一切等起行為者,能夠獲得無上正等正覺。 再說,進一步說,就是那些人,他不一定真正地調伏,就算、就算不是真正地調伏,何況他真正調伏,就算不是真正調伏,他也把佛法的種子傳播出去啊! 現在我關在這裡,我不能做,而他把那佛法的種子傳播出去,那不是正好做了你不能做的事情嗎? 所以我還是很尊重、還是很感激、還是很佩服他啊! 所以不管你站在哪一個立場上來說,你那個時候所應該注意的是:啊!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7集
但其實老幼、手腳、自身、他身……等,都是由相續、集聚所假立的名稱,實際上沒有它們的自性可得。 上士道消文 上士道消文2025 只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串習「我愛執」的緣故,對自己的苦不能忍受,對他人的苦卻安然若之。 所以,只要開始修習「他愛執」,一定也能對他人的苦生起不忍之心。 首先要對下士道、中士道所說的前行所有次第,再修習一遍。 上士道消文2025 我們現在無法生起平等心,就是對前面的內容沒有產生勝解。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9集
「獨一乘」(藏:nyltshe bai 上士道消文 theg pa) 與「小乘」(藏:theg dma)是同義詞,因為「獨」的意義就是「一部分」。 即使飲食等現前的下劣果報,尚且要由多種因、緣才能獲得,但是,對於士夫的無上目標-佛果,反而認為只須要一少部分便已足夠,這是相當荒謬的,因為「“果”是隨順於“因”而成立」,這是緣起的法爾本性。 既然這些道軌是須要透過思維「這個是這個」,「這個是從那個產生」又或「這個是有這種功德或那些過患」來引生定解,那麼,對於這些道軌的定解愈益強大,「法我執」亦會愈益強大。 相反,對所修的「法無我」的定解愈薄弱,對這些道軌的定解亦會愈薄弱。 這樣,「行」和「見」兩類事情便會像寒冷和炎熱一般彼此互相排斥,永遠不能對「見、行」培養出持久有力的定解。 我們也不可對經中所說:「身、受用、長壽等各種生死輪回之中的事情皆是福德資糧的果。」有所誤解。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精進波羅蜜
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上士道消文2025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 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 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
上士道消文: 廣論消文道布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一輪)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 上士道消文 上士道消文 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 第9集
短一點點不行,長一點點也不行,凡是任何精密的東西都這樣的。 所以此處清楚辨明,這一條是不忍聖教隱沒,至於聖教存在世間有什麼大利益,這是第四條要講的內涵。 (3)既然為了利益有情已發了菩提心,就應當修學心不棄捨有情。 就是不論遇到任何情況,心中都不會生起「從今以後,我絕對不再做任何對你有利益的事了」這樣的念頭。
上士道消文: 廣論上士道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精進波羅蜜
依照下士道、中士道的次第修習,雖然已經可以解脫三界,暫時不在六道中受生,但是有智慧的修行人,是不會因此而滿足的。 因為這時所斷除的煩惱與所證的功德都只有少分,尚未圓滿,所以,應遵照佛的勸發菩提心趣入大乘,這就是進入廣論「上士道」的部分。 所以佛在我們證得解脫之後,勸發菩提心趣入大乘。 我們首先應以施捨財物來消除他人的貧乏,然後不可做出傷害任何有情的事情,還要忍受別人對我們的損害,而且必須精進幫助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不可灰心退轉。 當他們能成為合宜法器的時候,便要以智慧開示善說,為他們斷除疑惑,引領他們達至解脫。 上士道消文 由於我們要成辦這些事情,所以,波羅密多的數目是定為六種。
「同事」是指自己要和弟子一向實行這些教法。 一切種智是由許多種因才能獲得,僅有其中之一絕不足夠。 上士道消文2025 獲得暇滿之身的人應以多種途徑來取得心要實義,若有人說:「投一石即能驚飛百鳥,只修持一部分特殊的道軌,不必修學餘者」,那就應該知道其人正是那些能把二種資糧之門堵塞的惡知識。 上士道消文2025 知道兩者不僅不會互相損害,還會互相扶助,我們便會逐漸通達「二諦」,能加入「獲得諸佛密意者」的行列。
【消文】:就自己方面,應該這樣來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的生死當中,那一位有情,不曾百次作過我的家親眷屬,我該對誰貪? 上士道消文2025 【消文】:如果已經能夠對中庸境生平等心,其次就以「親友」做為所緣,修平等心。 我們對親友因為有對象的差別,所以喜歡的生貪、不喜歡的就生瞋;不然就是隨貪愛的程度而有所差別,這些都使我們的心不平等。 我們應當觀想,從無始以來,每一世怨親的關係都不一定,有時由親轉怨,有時由怨轉親,既然怨親不定,那由怨親所產生的貪瞋也不定,由此就能息滅對親友的貪瞋,而使心平等。 此無漏解脫,雖不像有漏善趣,已不會退失,但他所斷的過失和所證的功德都只是一分,所以自利尚未圓滿,由此利他也只是少分;況且,阿羅漢入滅盡定一萬劫後,由佛放光勸發,終究仍須回小向大,趣入大乘。 基於以上原因,具智慧者理應從一開始就趣入大乘。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真正修學的根本是發菩提心,了解以後應該全部精神努力於此。 這就是為什麼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而尊金洲大師為所有師長中最珍貴的一位的原因。 要先找一個寂靜處,用香水、香花等種種物來莊嚴清淨處所;接著安置三寶像;再依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地作供養,如果供養太下劣,菩提心很難生起。 只要身和意樂能發心的,都可以作為發心的所依。
上士道消文: 廣論消文道布施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十八天教授第五部分上士道精進波羅蜜
當時我們還沒有手抄稿可看,只能聽MP3音檔,也發現有其他師姐準備消文時,是將消文內容事先翻譯,寫在紙張上照著念,我發現這樣太辛苦了。 廣論消文道布施波羅蜜 上士道消文2025 則應以自己擅長的工巧技能,想辦法去賺了錢,然後去送。 或者只是說宣說正法――法施,而讓貧困及慳吝之人全都樂於行施。 或者曉得他又有錢、又俱信、又肯送,菩薩就教乞者前往這些人家求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