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大小:當您新選定一個品種栽培時,首先必需去嘗試了解這個品種在不同栽培密度狀況下,花朵大小的變化程度。 一般而言,在高密度下花朵會偏小,因此在決定栽培密度時必需考慮您所希望的切花大小,並進行一段時間的了解與調查,才能契合切花生產規格之需求。 設施內的光線強度:在荷蘭的生產環境下,如遇光線不足,常會限制了火鶴花的生長,因此在設施下如能適度的提供光源,也能相對的提高栽培密度。 但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下,周年的光強度,都超過火鶴花所需的最適範圍,故反而應配合遮光的狀態調整栽培密度。 操作空門:在單位面積上有太多的植株,代表著所留下的操作空間如走道變小了,對植株的修剪管理等作業也相對的較為困難,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因此在產量與相對增加的人力成本間如何取得平衡,也必須加以考慮。
火鶴花的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分株繁殖、截頂切斷、莖節切段及組織培養等,而商業生產上則以組織培養的方式為主。 火鶴花是著生型之草本植物,具有氣生的鬚根,革質的單葉螺旋排列在短縮的莖上,而其所謂的”花”則由花梗、苞片及肉穗花序所組成;A. Andraeanum的主莖依營養狀態、環境、品種的不同,每年可長出3-8片葉片,植株基部的側芽可形成吸芽,吸芽的形成能力因栽培環境與品種而異。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W型槽離土栽培技術
病原菌分生孢子侵染組織後,初期出現針尖狀褪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大,顏色加深形成黃褐色或深褐色斑點,光照變化大時,常出現典型的同心輪紋病斑。 25~30℃ 最適合其病原菌分生孢子生長與發芽,亦是病害發生的最適溫度。
側芽的形成:如果您所選擇的品種,很容易形成側芽,則可以利用這些側芽作為種苗的來源,並節省種苗費用,但從種苗種植至切花生產期間,也會延遲12-18個月。 植株生長勢的衰退:在密植狀態下單位面積的總產量提高,但單株產量則相對的降低,密植造成植株間的競爭,使產量降低,其影響程度因品種而有很大的差異,密植不代表一定會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適度的栽培密度才能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火鶴花葉枯病2025 疫病是由疫病菌所引起之土壤傳播性病害,據安寶貞博士報導,危害本省觀葉植物之疫病菌主要有上述六種, 最適發病溫度,依病原菌種類之不同,約在20~25℃,高濕或雨後更易發生。 由地際部侵入者主要造成萎凋型病徵,而由葉部危害者,為葉枯或莖枯,當高濕度持續時,患部可見白色菌絲體,可與細菌性軟腐病有所區分。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的植株型態與繁殖方式
罹病植株雖然不一定會死亡,但會影響植株生長,造成樹勢衰弱及矮化等現象。 農民記取慘痛經驗,農民重新調整栽培方式,學習夏威夷防治細菌性葉枯病與線蟲之方法,開發出U型槽栽培模式。 本會農試所於民國88年間引入W型槽離土栽培模式,並改進栽培管理方式,使得火鶴花產量與品質大幅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大幅提升外銷能力,並且90年起再次嘗試外銷日本,至民國92年止統計外銷火鶴花在日本市場佔有率已突破51%,94年高雄內門火鶴花更成功外銷歐盟,使火鶴花繼蝴蝶蘭、文心蘭之後開創台灣花卉外銷新前景。
- 本文將比較新型W型槽與傳統U型槽不同栽培方式之優缺點,供農民栽培火鶴花的參考。
- 健康種苗是病害防治的首要工作,病毒病、細菌性葉枯病等均可採用健康種苗將病害阻絕於栽培場外。
- 當鄰近地面之組織受傷時,噴灌可增加感染機會,此時滴灌不失為給水之方法之一。
- 又W型槽根群緊黏保力龍側壁,有些甚至穿透側壁,形成強而有力的固定作用,大大的改善火鶴花因逐年成長而倒伏之缺點,U型槽無此功能。
- 罹病植株雖然不一定會死亡,但會影響植株生長,造成樹勢衰弱及矮化等現象。
- 田間衛生可說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防治對策,將病株、病葉、雜草隨手摘除,並帶離園子加以燒燬,可降低甚至完全清除園內病原菌密度。
- 環境適合時,分生孢子發芽產生發芽管,以附著器附著於植體表面,產生侵入菌絲,直接侵入寄主;當環境極適宜發病或寄主植物抵抗力衰弱時,可由葉緣水孔及其它自然開口侵入。
病原菌、感病性寄主和適宜的環境是病害形成的三大要素,三者同時存在病害才會發生、蔓延;如果有感病性寄主植物,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但沒有具致病力的病原菌,則病害不會發生;同樣地,雖有病原菌存在,但沒有適合發病的環境,病害亦不會出現。 所以病害防治的基本對策,簡單的說,就是如何打破這個三角關係,使三者無法同時出現在栽培場中,例如降低病原菌密度甚至完全消滅,種植抗病性品種或非寄主作物,改變栽培環境等。 本病原菌寄主範圍相當廣泛,主要感染被子植物中之雙子葉植物,也感染少數單子葉及裸子植物,本省已証實之寄主植物有玫瑰、榕樹、紫孔雀草、白孔雀草、洋紫荊、甜柿、番荔枝等。 腫瘤發生於根冠、樹幹或枝條之修剪處或其他傷口處,罹病榕樹上有些腫瘤產生許多黃綠色小芽。
火鶴花葉枯病: 栽培技術
為避免危禁害蟲及細菌性葉枯病進入栽培園區,對園區進出物品及人員之管制應有所限制,並嚴禁攜入未經檢定之分株苗,不要貪圖可縮短半年至一年栽培期的利而毀掉前期的辛苦。 進入栽培區前應對進出人員、工具進行消毒之工作,避免自外界帶入病源。 為供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很多栽培場同時種植多種不同科、屬的觀葉植物,若沒有做好全盤性的規劃,會使得全園看起來雜亂無章,且不易管理。 火鶴花葉枯病 不同科別的觀葉植物定有不同的施肥、日照量或水分管理方式,有其最適的生長條件,病害相亦有差異,故分門別類分區栽培,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儘量減少栽培場中植物的種類,種類越單一化,越利於病蟲害的管理。 白粉病的發生大多始於秋末冬初,止於春末夏初雨季來臨時,病害發生初期葉片上產生小斑點,病斑逐漸擴大,當病斑部位同時停止生長,極易造成葉片捲曲;後期病斑處可見白色粉末狀覆蓋物,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病害的主要感染源,主要靠風力傳播。
水分是影響病害發生的重要因子,潛伏在觀葉植物根部或介質中的疫病菌菌絲或厚膜孢子,在介質濕度過高時,即能在數小時內形成孢囊且釋放游走子,藉流水、雨水或噴灌水滴散佈到鄰近健全植株。 藥劑防治的目的在於降低病原菌的密度,保護健康植株減少被感染之機會,所以必須先認識要防治的是何種病害,可參考各有關資料或請教專業人員,不可看到葉片上出現不尋常的斑點,就急著投藥,藥劑防治重在對症下藥,適時施用。 又觀葉植物種類繁多,即使是同一種植物不同品系或品種,或同一品系或品種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對同一種藥劑的感受性就會有差異,故對沒使用過的藥劑、參考藥劑或同一藥劑使用在不同作物種類,均須先行小面積試用,以確定藥效及無藥害發生,才可全面使用,千萬不可一拿到藥就全園施用,避免因藥害發生而血本無歸。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
有佛焰花序,葉形苞片,常見的苞片顏色有紅、粉紅、白等,有其花落時也可觀葉。
火鶴花葉枯病: 生長環境
在選擇椰纖為主要介質時應注意不同產區之椰纖其EC值之差異,一些研究報告指出因產地間之差異,椰纖之EC值可能在1.2-2.8之間,使用時不可不慎。 (1) 溫度: 火鶴花葉枯病 栽培環境的氣候條件對火鶴花之生長與發育、切花產量、品質之影響很大,由其是溫度。 溫度影響花芽的休眠及花朵發育、花軸的伸長,花型、花色及大小表現也會因溫度的高低而有所差異,最明顯可見的現象即是肉穗顏色的差異。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細菌性葉枯病介紹及防治
另外,離地栽培亦是防止疫病、細菌性軟腐病、根腐病等發生的一種方式。 噴灌是設施栽培場普遍採用的一種給水方式,易於操作,由上往下的噴施較為均勻,但對藉水飛濺傳播病害的防治,噴灌卻不理想,此時須將給水方式改由滴灌、溝灌或近土面的給水,避免因灌溉水飛濺,將病原菌胞子或細菌帶到健株上,才可有效的控制炭疽病或細菌性病害的發生。 又平時噴灌時需注意不可讓水分滯留在花瓣或葉面,雖為極少許的水分,卻是大部分病原菌發芽、侵入組織及繁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再者若遇到烈日高溫時,也易造成組織灼傷。 對土壤傳播性病害如疫病、細菌性軟腐病、青枯病等,溝灌即為不理想的灌溉方式。 病原菌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經水孔、氣孔等自然開口及傷口侵入,可藉雨水、灌溉水、介質、農具及人為操作等傳播。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的病蟲害防治
本文將比較新型W型槽與傳統U型槽不同栽培方式之優缺點,供農民栽培火鶴花的參考。 2.植床的設置: 植床的設置因苗圃面積大小,除考慮栽培的密度外,對於栽培管理時所需之作業走道也應一併規畫,如是否允許農機作業或設置工作軌道等。 目前的植床規劃是以床寬120公分、高25-30公分,植床間隔30公分較為理想,至於長度則隨整體園區的規劃而異。 盆植也是火鶴花栽培的另一種方式,將火鶴花苗種植在七吋以上的花盆後,再分區排列於田區內,盆植可節省一半以上的介質成本,但相對的增加花盆及種植的人工成本,且植株根部受限於有限容器內,對水份及養份的管理要更為注意。 當確認植株大面積感染葉枯病,應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包括徹底管控人員進出園區及進行園區消毒、迅速銷毀植株、栽培介質徹底消毒或更換,並適時休園 3 個月,藉以確保葉枯病病原菌無法存活,另介質及土壤取樣送農業試驗單位檢測,確定無葉枯病病原菌後再行復耕。
火鶴花葉枯病: 病害防治
通常在莖及葉基部最易發病,出現水浸狀棕色至褐色或黑褐色的病斑,高濕環境下會出現黏糊狀菌泥,罹病組織軟化、腐爛,至全株萎凋為其主要病徵,因其它微生物二次感染所造成病患部的惡臭,為初步診斷本病害的一種方式。 火鶴花葉枯病2025 軟腐病菌也會在葉片上引起葉斑或葉枯的病徵,初期似點狀不規則水浸斑,會出現黃暈,亦會形成同心輪紋狀,但環境濕熱時,病組織快速分解不易見到輪紋。 理想的火鶴花介質pH在5.2~6.2之間,最適合之pH值為5.7。 火鶴花對鹽類的反應較為敏感,對植株生育及切花產量而言理想的介質EC值約在0.6-1.2Ds M-l之間,產量及生長速率隨著EC值的提升而降低,且會抑制植株對Ca-Mg-Cl的吸收但卻促進植株對K、Mn肥的吸收。 在物理性狀上良好的火鶴花介質必須是透氣性良好,排水及排水性良好,能有效保持水份及肥份,不易腐爛或崩解,並有足夠之空氣孔隙,且能穩固的支撐植株。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葉枯病之防治案例分享
一般而言其生長最好的溫度條件是日溫在25-32℃,夜溫21-24℃的環境下,當溫度超過35℃時,會造成葉燒、苞片退色並降低花朵壽命的現象。 火鶴花對霜害或寒害的反應是相當敏感的,大部份品種在18℃以下即會引起寒害,產量降低,苞片變型的現象;當夜溫低於15℃時,大部份品種會發生凍傷出現新葉皺縮、葉梗出現斑點,苞片嚴重畸形,並造成下位葉的黃化的病癥。 溫度對火鶴栽培造成的主要問題是消蕾的現象,一些研究指出在高於30℃或低於15℃的溫度逆境下都有可能造成火鶴花俏蕾,高溫使火鶴花的苞片變長,低溫時則較圓,而花苞露出至成熟所需時間也以高溫時較快。 農民自行繁殖或向種苗商購買 組織培養苗時, 須經農業試驗單位檢查,藉以確保種苗之健康,另園區設置儘量避免或拔除天南星科植物,以減少感染罹病機會。 至於 阻絕病原進入園區是預防葉枯病的關鍵作為,相關工作包括園區須專人管理、人員不能隨意進入不同園區、各園區栽培器具確勿混用且須徹底消毒、人員進出園區須換鞋及手部消毒等,藉以防範人員及栽培工具傳播病原菌。 植物生長需要養份,但施用過多的肥料反而對植株造成危害,介質導電度(EC值)過高及肥傷所造成的植株黃化,生長不良等問題就經常發生在求好心切業者的栽培場。
火鶴花葉枯病: 病害防治
(4) 栽培密度: 火鶴花葉枯病2025 所謂的植栽密度則是指在單位面積內所種植的植株數目,火鶴花切花栽培之生產量與植栽密度息息相關;適度的栽培密度,可以提高植株的切花產量,在本省的業者通常採用行株距30x30cm的栽培密度。 在決定適當的栽培密度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品種特性、花朵大小、設施環境、植株生長勢及管理等。 品種特性:品種的特性是決定栽培密度的主要考慮因子,葉片較小的品種,在單位面積內能種植的株數相對較高。 而葉片生長的角度也會影響栽培密度,葉片與葉柄角度較大(葉片呈水平延伸型)的品種,所需之生長空間較大,故栽培密度不能太高;而葉片角度較小(垂直延伸型)的品種,所需之生長空間自然較小,其栽培密度也可適度的提高,但如果所選擇的品種,葉柄容易有彎曲的現象產生,則太高的栽培密度也是不適當的。 值的注意的是對於一些在光線不足情形下容易造成花芽消蕾的品種而言,保持適度的生長空間是相當重要。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細菌性葉枯病介紹及防治
另一方面,栽培場設施的搭建應採取補強措施,以減少強風豪雨侵襲所造成的損失。 植株栽培管理方面,品種選擇應適地適種,減少種植環境適應性差及感病品 火鶴花葉枯病2025 種;介質以通氣性及排水性佳者為主;平時注意田問衛生,及施用有益微生物製劑,有病葉立即移除,避免過度依賴藥劑,維持植株強健才是預防病害的根本之道。 葉枯病 (如圖右) 是火鶴花的殺手型病害,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園區只要感染此病害,大概不到 1 火鶴花葉枯病2025 年時間,園區就像被火燒到一樣,將會導致全園荒廢,損失慘重。
火鶴花葉枯病: 栽培技術
肥料種類的選擇,需依品種而異,不同科別的觀葉植物對養份的需求會有差異,在引進種苗時即需先有相當的瞭解。 植株生長勢的強弱,會影響對病害的抵抗能力,但過多的氮肥使植體組織過於柔嫩,亦會增加病害發生的機率;鈣肥則有增強植株抗病的潛力。 火鶴花葉枯病 台灣因為地理環境因素,近年來天然災害頻傳,常造成農民莫大的損失,而花 卉的投資成本常常高過其他產業,因此未來栽培地點的選擇,相形之下顯得極為重要。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葉枯病之防治案例分享
高雄農改場自2006年開始進行火鶴花新品種選育,蒐集種原做為雜交育種材料。 火鶴花葉枯病 於2011年及2013年育出盆花火鶴新品種‘高雄1號’及‘高雄2號’,先後取得國內植物品種權,並完成非專屬技術移轉業者生產;嗣於2016年6月提出切花火鶴‘高雄3號’植物品種權申請案,並於2017年2月27日獲草本花卉品種審議第68次會議通過,2017年5月18日取得植物品種權證書。 火鶴花葉枯病 至於病害方面早期著重於對炭疽病耐抗性的篩檢,但自1981年夏威夷的火鶴花產業受渦面性葉枯病嚴摧毀後,對細面性葉枯病的耐抗病性檢定及篩選,成了育種計畫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設施下的地面整理: 火鶴花葉枯病2025 苗圃地面整平後以三分碎石或雜草抑制席鋪設於上面可以防止雜草的叢生,也可避免土傳病害病原菌的傳播及重要土壤害蟲的為害,尤其是在簡易遮光棚架下,有效的隔離土壤能避免雨水噴濺上面傳播病害。 本省從事火鶴花品種改良工作之起步較晚,目前進行雜交選育的單位僅有農試所及屏東科技大學,並無私人種苗公司參與;但栽培農戶在多年的觀查下,已自”邱比特”的組培變異中選出數個優良變異品種,並已開始切花生產。 觀葉植物屬高經濟作物,其栽培理念也應跟著提升,綜合管理的栽培模式是依據全盤性的計畫在進行的,病害管理為其中的一環,但卻不是獨立的一環,再不能以有病只要噴藥即可解決的觀念來經營,才可達到理想的觀葉植物病害防治目標。 過於密植會提高植株間相對濕度,利於病原菌分生胞子的發芽感染與蔓延,保持良好的通風主要在降低植株間之相對濕度。 火鶴花葉枯病2025 解決方法:可以用專用的藥劑進行噴殺;同時要把蟲害較嚴重的枝葉剪下燒燬,日常護理時要注意環境的潮濕度,夏季要為植物降温。
另臺灣因使用簡易網室栽培,品質及產量皆不穩定,故亟需育成適合本地種植的火鶴花新品種,以降低生產成本及穩定品質。 病原菌、感病性寄主和適宜的環境是病害形成的三大要素,防治上除從降低病原菌密度及寄主的抗病性著手外,破壞適宜發病的環境亦是可行的對策。 針對藉雨水飛濺傳播的病害如炭疽病、細菌性病害等,可利用隔絕雨水的設施栽培,來達到防治該等病害的目的。
本省業者曾經使用在火鶴花栽培的介質種類相當多,如樹皮、蛇木屑、稻殼、蔗渣、玉米碎軸、薏芢殼、刨木屑等有機介質,並大多直接接觸或與土壤混合,使得病蟲害不易控制,介質之理化性狀不易控制且不穩定,另方面這些介質在發酵分解後釋出之物質如木質素等地容易造成根部的腐爛。 目前在荷蘭已多採用插花海綿(Oasis),椰塊等作為主要之栽培介質,雖然這些介質的成本較高,但在栽培過程不易崩解,較不需要另行添加介質,可節省部份之人工成本。 至於本省業者目前使用狀況較好的是椰纖(Ec:1.2ds/m,pH:5.5)加保綠人造土,植株的生育情形及病蟲害管理較佳。
火鶴花葉枯病: 生長環境
白絹病病原菌為一多犯性土壤傳播性病原,對觀葉植物之危害主要來自參雜在介質或有機肥中的菌核,亦有因特殊狀況而罹病,如水災淹水時,菌核來自鄰近田土。 介質中菌核發芽後,由根或地際部侵入,造成組織軟化,致使水分吸收受阻,地上部黃化、萎凋,患部可見白色絹狀菌絲,及褐色似芥菜種子之菌核。 菌核若與葉片接觸,亦可發芽危害,葉片組織佈滿白色絹狀菌絲,而呈腐敗狀。 火鶴花進入成年期後,依循一葉一花的發育模式生長,在花芽發育初期會有一段休眠期,而後再繼續發育,休眠期間則因品種及栽培環境而異,一般在低溫及低光下所須時間較長。 在花芽發育的過程中若遇到不適當的環境逆境,則會導致花芽的畸型或停止生長。 種苗繁殖
以保綠人造土+椰纖在株高、葉柄長、葉寬、葉長、花梗長、花寬、花長等各項性狀均優於其他介質組合,且與花泉栽培有顯著性差異;與科技土+椰纖之比較,其株高、葉柄長、葉長、花梗長、花長等有顯著性差異,與蛇木屑+科技土+椰纖在株高和花長有顯著性差異(如表1pdf DOCX)。 在養殖植物中,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植物生病或是被害蟲傷害,對於火鶴花來説也是一樣的,火鶴花的日常養殖都會遇到哪些病蟲害呢,該如何防治呢? D.莖節切段: 火鶴花葉枯病2025 利用去頂後的老莖,切取帶有的根部部位,切段放置於濕潤的介質內促使發根及萌芽,利用此一方式獲得開花株所須之時間較長。 (一)比較 W型槽(寬56cm,高28cm,內有兩個倒三角型槽,上寬25cm,底寬約3cm,保麗龍厚度約2cm。)、U型槽(百吉網以亞管固定,寬60cm,高30cm)對邱比特生育及切花品質差異之影響。 火鶴花材料為3吋盆大之邱比特,栽培於簡易雙層網,地表鋪設雜草抑制席,上覆蓋10cm的碎石,栽培過程完全與土壤隔離,網室內光度為 13,000 Lux。
火鶴花以椰纖+保綠人造土當栽培介質,種植於W型槽及傳統U型槽生長7個月後(如圖1),種植於W型槽之火鶴花花苞較傳統U型槽寬,有顯著性差異。 種植18個月後,W型槽在株高、葉柄長、葉長、花梗長、花長都優於傳統U型槽(如表2pdf DOCX)。 分析其原因,W型槽之栽培槽為倒三角形,栽培介質少,根很快生長至栽培槽兩側,而後主要根群隨著保力龍側壁纏繞,當澆水及施肥後,養水分會因重力關係向下並沿著保力龍側壁流下,此時根群盤繞側壁,水分與養分利用率高,所以W型槽之火鶴花生長較佳。 U型槽栽培介質較多,面積較大,根平均分佈,無纏繞現象,同樣的肥份效力較低。 又W型槽根群緊黏保力龍側壁,有些甚至穿透側壁,形成強而有力的固定作用,大大的改善火鶴花因逐年成長而倒伏之缺點,U型槽無此功能。
設施栽培卻適宜白粉病的發生,白粉病多發生於乾燥環境,但其分生胞子發芽則需90%以上之相對濕度,故適當的控制設施內空氣中之濕度,則可有效抑制白粉病發生。 葉部濃淡不均之綠色嵌紋斑塊、畸型、皺縮、矮化、生長不良及少數點狀斑點為其主要病徵。 健康種苗是病害防治的首要工作,病毒病、細菌性葉枯病等均可採用健康種苗將病害阻絕於栽培場外。 介質帶菌的問題常被栽培者所忽略,疫病菌、腐黴菌、白絹病菌核、立枯絲核菌菌核、細菌性軟腐病菌、青枯病菌等土傳性病原菌,均可能藉栽培介質傳入栽培場,故介質消毒亦是病害防治的一種策略,利用太陽能消毒或蒸氣消毒均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綜合防治是防治病害最理想的因應對策,雖然在觀葉植物的農藥殘毒問題,不若蔬果、糧作直接關係著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但為降低生產成本,且顧及栽培者自身安全,利用化學藥劑的防治方法仍為最後選擇。
此花又名弗拉門戈花或豬尾巴草,一旦誤食,嘴裡會感覺又燒又痛,隨後會腫脹起泡,嗓音變得嘶啞緊張,並且吞咽困難。 多數症狀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減輕直至消失,如果想減輕痛苦,可以選擇清涼液體、止痛藥丸或者甘草類和亞麻仁的食物。 獲得防檢局 100 年度「防疫先鋒」徵選活動榮獲優勝的專業農民李啟寅先生,家住臺中市后里區,種植約 4 火鶴花葉枯病2025 公頃的火鶴花,因長期栽種火鶴花,故對於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自有一套經驗法則,尤其針對細菌性葉枯病之防治,更有獨到的見解,在此將其多年之實務經驗臚列如下供大家參考。 C.截頂切斷: 利用老株(或植株)伸長的莖頂作為繁殖的材料,可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植株,惟須注意切取之部位帶有發育良好的根部。
火鶴花葉枯病: 火鶴花的病蟲害防治
當鄰近地面之組織受傷時,噴灌可增加感染機會,此時滴灌不失為給水之方法之一。 滴灌因可調節水量而避免土壤含水量過高,對於防治土壤傳播性病害具相當效果。 土壤濕度太高會造成土中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促進造成根腐之病原菌如 Phytophthora spp.、Pythium spp.對根部的危害,而在低土壤濕度的情況下,由 Rhizoctonia solani所引起之立枯型病害則較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