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造琴藝術自古專稱為「斲琴」,不過,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指,內地文革時期斲琴者寥寥可數,蔡師傅堅持斲琴,20多年授徒人數破傳統紀錄。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香港古琴藝術傳人蔡昌壽成為香港第3名「非遺」傳承人。 大部份公開招生的課程(以先到先得形式報名的課程)及個別學歷頒授課程提供網上報名/註冊服務,申請人可在網上使用「繳費靈」(不適用於手機)、VISA或Mastercard繳付有關課程的報名費或學費。
從環境舒適、設備專業的常規課程,到別出心裁的特色課程,琴川音樂藝術中心將把音樂的喜悅帶進您的生命裡。 梁博士現為香港古琴研究會會長,廣東古琴研究會理事、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嶺南古琴研究所所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其著作有《松廬琴學叢稿》(2016年重慶出版社)、整理古譜作品《琴翼》等。 梁基永博士,生於廣州,文學博士,書畫家與古琴家。 古琴香港 1999年起師從嶺南派古琴大師謝導秀老師學習嶺南派琴曲,並學習古琴鑒定與修造。 2004年負責撰寫第一批嶺南派古琴申報非物質遺產申報書。
古琴香港: 課程簡介
古琴為聯合國認可的人類非物質遺產之一,也是中國存世最悠久,其中一種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樂器,古時之文人雅士都喜彈奏及欣賞古琴,以伴其讀書、創作詩詞歌賦、煮酒、賞花賞月等。 古琴今日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之一,特別適合內省、安靜、修心,在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尋找寧靜的心境。 本課程將介紹古琴文化,除了演奏技巧和讀譜,還有琴曲欣賞方法等。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講求意境空靈飄渺,揉合儒釋道哲學。 初為五弦,漢朝起定製為七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本課程一般不教授將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曲移植成古琴曲的作品。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將「古琴」列為「世界人類遺產」,故此,有必要提升對古琴之認識。
- 斲一古琴,自開木始,粗製濫造都起碼要200小時。
- 現為天香琴社社員,亦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國樂會古琴班導師,並主要在琴川音樂藝術中心教授古琴及舉辦「琴川雅集」。
- 二、
- 初為五弦,漢朝起定製為七弦,且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 若學生未能出席上堂,事假須在上堂時間三天前以電話或短訊形式通知老師,並補堂。
香港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亦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可見傳統知識份子和士大夫階層視之為高雅代表。 「文人雅士專彈古琴而不彈古箏和琵琶,它是雅樂。」蔡昌壽說在現代社會,古琴變得流行,人人皆可彈,他的斲琴學徒便不乏醫生、律師和飛機師等專業人士。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2]有「士無故不撤琴瑟」[3]和「左琴右書」[4]之說。
古琴香港: 香港九龍南昌太子/東涌一對一/小組
香港中西樂有限公司專營音樂、藝術課程、中西樂器銷售及批發 古琴香港2025 ,自設廠房生產,信心保證。 經歷近代文化政治衝擊,古琴藝術一度於中國大陸息微,香港卻有徐文鏡、蔡昌壽一脈堅持傳統古琴修斲。 1993年起,蔡昌壽開辦「斲琴研究班」收琴人為徒,累計逾50名來自中、港、澳三地的學徒,延續、宏揚琴人自斲琴器之傳統文化。 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8][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6年將古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並於2007年起多次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課程設置 王悠荻老師親授課程,王悠荻古琴工作室教師輔助教學。 2019年3月21日開課,逢週四晚七點半至九點。 本期課程共十課時,每45分鐘一課時,每次兩課時連上(90分鐘),共五次。
古琴香港: 課程比較
從琴人的身份來看,唐代嶗山就已經出現了道士琴人。 [112] 古琴香港2025 而北宋開始出現「琴僧」,[113]近代如僧問樵、釋空塵和夏一峰等人亦是佛道出身。
- 琴的散音為地音、泛音為天音、滑音為人音,體現天地人合一。
- 從琴人的身份來看,唐代嶗山就已經出現了道士琴人。
- 課程設置
- 悠荻2012年取得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學位,師從香港著名古琴家謝俊仁博士,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古琴碩士。
- 3.挖 面板的內部是槽腹,槽腹須以不同鑿修挖,因槽腹厚薄弧度影響共鳴和音色,所以修挖槽腹要不時結合底板,上下左右敲叩琴體以查驗聲音虛實。
-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延綿;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迴歸内在的精神世界。
- 蔡知道師傅失明,寧願逃學也貼身照顧他,每當蔡完成一張古琴,徐文鏡只用手摸過就知道是否合格。
唯有古琴使他全情投入,後來索成把蔡福記轉型為只做古琴的樂器店。 古琴香港 古琴香港2025 儒家視琴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
古琴香港: 古琴 Guqin
于庆坤说,在制作技术方面,他秉承祖训,根据材料的不同因材施用,运用技术来达到对音色的要求。 古琴香港2025 古法制作在古琴的选材、槽腹结构、外形结构、尺寸、弦路的平滑和高度、手感的舒适度、大漆的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要求非常严格。 可點擊海報鏈接,前往報名頁面填寫表格,及後於通過銀行轉賬、轉數快形式繳付學費並發送收據至即可。 「老師說,做古琴不能講粗口(說髒話)。」蔡昌壽在徐文鏡指導下做了三張古琴,失敗次數也不少。 蔡昌壽約1950年起師從浙派琴家徐文鏡(1895至1975年)學習斲琴。 徐文鏡斲琴技藝師承兄徐元白(1893至1957年)及蘇州天平山大休法師(1870至1932年),琴棋書畫皆精。
古琴香港: 上課詳情
2003年,古琴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教授古琴彈奏基礎,以及各類琴曲,如秋風詞、良宵引、酒狂、陽關三疊、平沙落雁等。 古琴香港 本課程並非集體班,而是導師按學員的個別程度和條件逐一教授,確保每位學員於每節課都能鞏固舊知和學習新知。
古琴香港: 文字譜
據統計,1954年全國彈古琴不足100人,斲琴者更少。 古琴香港 師傅一直堅持在香港斲琴,而50多個徒弟都是斲琴「發燒友」,琴人親自斲琴是件幸福事,眾徒弟會幫師傅教初學者,逢周五下午及周六工作室最熱鬧。 可見20世紀後半期香港已成為古琴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地。
古琴香港: 中國音樂的故事 (重播)
可說斲琴並無真正完成一刻,琴人為尋求最喜歡或合適之音色和彈奏手感,會邊彈邊修補古琴,不斷探索揣摸斲琴技法,累積經驗做出心目中好琴。 現年85歲的古琴斲琴技藝傳人- 蔡昌壽,為逾百年曆史的中外樂器製造廠「蔡福記」東主,師承浙派古琴演奏家徐文鏡,以古法斲(音啄,意解削切)琴數十年,琴人顧客遍布香港和海外,當中有名士如國學家饒宗頤。 古琴香港 至今他親手斲古琴200餘張,修復歷史老琴逾百張。 申請人可親臨學院任何一所報名中心,以現金、「易辦事」(EPS)、微信支付(WeChat Pay)或支付寶(Alipay) 繳付學費。 60歲以上學員報讀課程可享八折學費優惠,部分課程的優惠學額有限。 樂齡學員必須親身報名及於報名時出示身分證或護照,以核實年齡,方可享受此優惠。
古琴香港: 古琴療癒身心靈 Healing yourself with Guqin
徐曾問他,你是少東無須辛苦學斲琴,但蔡昌壽獨愛古琴音色低沉曠遠,能讓人清躁靜心。 他憶說,徐脾氣較大且對斲琴非常嚴謹,一次師傅向他發脾氣,嚇得蔡1個月沒上師傅家。 蔡知道師傅失明,寧願逃學也貼身照顧他,每當蔡完成一張古琴,徐文鏡只用手摸過就知道是否合格。 徐生前只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鄧寄塵兒子鄧少華跟徐學彈古琴,而只有蔡跟徐學斲琴。 蔡昌壽生於樂器世家,精通200種中西樂器,惟獨醉心古琴,至今親斲古琴超過200張,修復歷史古琴逾百張,最貴一張80萬元是賣給一個台灣人作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