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近年在8座3樓平台新開設一間7-eleven便利店,但規模比較細小。 青欣臨時房屋區 但在區議員競選承諾下,成功爭取改建葵盛西購物中心,現已經改建完成,並新設中式酒樓及其他店舖。 葵盛東邨擁有一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現由基滙資本管理的商場 – 葵盛東商場 ,內有超級市場、食肆及診所等。 但居民多會到葵興或葵芳一帶購物,商場設施略為不足。
由於受影響居民擔心所住樓宇結構安全,房署先於第6座進行全面重修,並於1981年至1982年間把該座全部居民調遷至大窩口邨,但是房署否認樓宇結構出現問題[9][10]。 第6座維修工程於1985年初完成,並於4月起入伙。 1995年,由於承建盛國樓(重建第三期)的海成建築有限公司資不抵債,導致該工程連同同一公司興建的坪洲金坪邨一併爛尾,事後房屋署需要將工程重新招標,而完工日期亦延至1998年1月。
青欣臨時房屋區: 商場及街市
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設有高溫焚化爐,用以處理有機化學廢物,該中心的設計處理量為每年10萬公噸化學廢物。 中心的現行管理和營運工作由衡力化學廢料處理有限公司承辦。 早在1980年3月,葵芳邨第5座多處天花板及外牆出現嚴重混凝土剝落,其中以17、18及19樓數個單位的情況最嚴重,有居民懷疑該座屬「鹹水樓」,房署起初對外稱樓宇結構「並無重大問題」[3][4][5],在4月1日更作出保證,指第5座的結構「絕對良好」[6][7]。 可是,天花板及外牆剝落問題仍而持續,除第5座外,第4及第6座亦出現同樣情況,房署於1981年1月表示會徹底調查,並會採取不同方法解決有關問題[8]。
- 不過葵盛東邨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新界會所,則提供了自修室、室內泳池等康樂設備供會員使用。
- 上下葵盛圍一帶為葵青區中學集中之處,所以葵盛東邨附近的葵盛圍地區,有不少中學和訓練學校,而邨內亦有幼稚園和小學等初等教育設施。
- 青衣戲棚,以慶祝真君寶誕及天后寶誕,自1961年開始舉行「一棚兩誕」,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六及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在青衣市政大廈附近的球場及空地搭建臨時戲棚,真君及天后兩誕會共用戲棚,以作粵劇表演,青衣原居民會為兩誕節慶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
-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總站。
- 為葵青區內第二最舊屋邨(不計石籬中轉房屋),僅次於荔景邨。
- 另外位於第10座亦有一所庇護工場,為區內身心障礙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英國收回香港後,恢復理民府制度,青衣島再度劃入南約。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約200,4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6] 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7]。 重建前的葵芳邨政府廉租屋邨,由有成建築有限公司承建。
青欣臨時房屋區: 青衣島
青衣市中心(英語:Tsing Yi Town Centre)大致上位於舊青衣墟、舊青衣灣及部份舊門仔塘一帶的位置,青敬路、青衣鄉事會路及楓樹窩路為幹道。 2022年,因應2019新型冠狀病毒爆發第五波疫潮,港府決定興建六間社區隔離設施,以應付需要,其中一個社區隔離設施選址青衣航運路。 青衣社區隔離設施於2022年3月1日開運作,由保安局負責管理,同年5月12日因應疫情緩和而關閉。 1989年時任港督衛奕信勳爵於施政報告上,宣佈興建玫瑰園計劃,後來正名為機場核心計劃,當中的機場鐵路、3號幹線(青衣段)和青嶼幹線都建在青衣島上,是青衣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超過二十萬人[2],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這三個島分別是青衣主島,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 除此之外,還有兩所職訓局院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分校及工商資訊學院。
- 社聯正研究在香港引入貨櫃組合屋,利用閒置土地興建臨時房屋,以應付急升的房屋需求。
- 1987年,青衣島第二大型及首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共屋邨—長安邨入伙,其後青泰苑、長發邨陸逐入伙。
而部份大型臨屋區也曾設有巴士總站,如青欣、田心等等。 早期稱為「安置區」,主要係政府劃出空地同各間面積,由居民自行委託承建商,以木板或鋅鐵搭建而成嘅平房。 部份大型臨屋區亦設有巴士總站,好似青欣、田心等等。
青欣臨時房屋區: 小學
首批葵芳邨的樓宇在1971年至1973年建成,共有11座舊長型樓宇,建築費用約為港幣4,000萬元。 而葵盛西邨内尚有由萬國宣道浸信會提供的青少年服務設施。 另外位於第10座亦有一所庇護工場,為區內身心障礙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青欣臨時房屋區: 公共運輸交匯處
青衣島在新市鎮發展以前,已經有墟市和多個農村和漁村聚落,青衣墟(又稱青衣大街)就是當時青衣島上的墟市,島上現在還有聖多默宗徒堂天主教堂、真君廟、天后古廟和達摩祖師廟等宗教建築。 葵芳邨在立法會地區直選當中,屬於新界西(LC4)選區範圍之內[29],而地方行政則為葵青區。 全邨所有樓宇與附近的大連排工業區組成葵青區議會葵芳選區[30][31][32],但工業區並無居民居住,故此選區的絕大部份居民均為葵芳邨居民。 在重建前建有4所小學及1所特殊學校,由於當時教育統籌局推行1邨1校政策,因此現時邨內僅剩下一所小學。 提供長者服務的基督教光愛中心位於葵明樓地下;提供青少年服務的則有白普理中心及香港青年協會葵芳青年空間。
青欣臨時房屋區: 環境
臨屋區以居住環境最為人詬病,唔單止窄,而且衛生環境惡劣。 末代港督彭定康1995年巡視九龍灣啟祥臨屋區時,當地居民送上一隻活捉嘅大老鼠抗議[1]。 最後彭定康喺施政報告中話要喺1997年前清拆所有臨時房屋區。 香港最後一個臨屋區——西貢沙角尾臨時房屋區——嗚2001年5月31號完成清拆[2],標誌住殘舊嘅臨時房屋區完成歷史任務。 臨時房屋區,簡稱臨屋區(THA),又叫安置區,曾經係香港用嚟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而急需安置但係又未能夠即時符合入住公屋人士嘅臨時住所,而家已經冇咗,由中轉房屋取代。
青欣臨時房屋區: 新市鎮發展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交通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三所小學,分別有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皇仁舊生會中學、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地利亞(閩僑)英文小學及東華三院黃士心小學。 青衣大橋通車前,舊青衣碼頭的渡輪服務是青衣島唯一的對外交通,故當時墟市—青衣大街設置於碼頭附近一帶,加上島內大多數的漁民都聚居在青衣灣內,所以該區在發展成為新市鎮青衣市前後,皆為青衣島的中心地帶。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其他重要設施包括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市區診所、青衣運動場、青衣渡輪碼頭、青衣警署、青衣消防局、青衣鄉事委員會、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等,都設設於青衣市中心地區內。
青欣臨時房屋區: 青衣市
葵盛東邨雖然佔地廣闊,但文康設施較為缺乏,則為區內居民和附近學校學生詬病的問題之一。 青欣臨時房屋區2025 不過葵盛東邨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新界會所,則提供了自修室、室內泳池等康樂設備供會員使用。 此外,葵盛西邨由大廈落成至今,一直未有為各大廈更名,與以往興建之徙置區和政府廉租屋一樣,都是以編號顯示,且最初開建是由徙置事務處負責設計,故大廈均為俗稱「七型徙廈」(當本邨落成時,徙置區已改稱屋邨,所謂徙廈其實已不復存在)的舊長型大廈。 青俊苑(英语:Ching Chun Court)是香港房屋委员会在葵青区的居者有其屋屋苑之一,项目编号为KS18[1],位于新界葵青区青康路2B号[2],坐落半山,所以部分单位景观甚为开扬,更是同期居屋中唯一可享有海景的屋苑[3]。 屋苑由房屋署总建筑师(4)(及后改为总建筑师(7))设计,外型以水泉澳邨映泉楼的X字型楼宇为蓝本,但在中间分开拆成两座Y字型设计。 青衣戲棚,以慶祝真君寶誕及天后寶誕,自1961年開始舉行「一棚兩誕」,每年農曆三月十二至十六及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在青衣市政大廈附近的球場及空地搭建臨時戲棚,真君及天后兩誕會共用戲棚,以作粵劇表演,青衣原居民會為兩誕節慶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
青欣臨時房屋區: 設施
1986年區域市政局(簡稱區局)成立,屬新界範圍的青衣島為區局的轄區之內,島上市政服務的執行責任,亦由市政事務署新界市政處移交至區域市政總署。 青衣公園、青衣運動場、青衣游泳池及青衣市政大樓等設施皆為區域市政局籌劃興建。 2000年「殺局」後,島上的市政服務分別由食物及環境衛生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手。
青欣臨時房屋區: 青衣市中心
青翠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則建成2017年落成啟用的青衣西南康體大樓。 先於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靠近青衣大橋的長青邨於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座公共屋邨。 青欣臨時房屋區2025 隨後長康邨、青衣邨、長安邨、長發邨和長亨邨等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陸逐落成。
青欣臨時房屋區: 走遍香港252條公共屋邨 — 青衣
戲棚附近有大量熟食攤檔擺賣,初期主要為島上居民光顧,並逐漸演變成夜市,而近年因受傳媒廣泛報導[9],令青衣戲棚夜市開始受到島外的市民關注。 另外兩誕節慶還有島上的會景及花炮巡遊,主要為原居民參與。 青欣臨時房屋區 不過中心所排放的氣體、廢水及經處理的化學廢物的渣滓,都會令附近一帶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而特別令到附近青衣新市鎮的居民所關注的,就是中心所排放出來的致癌物質—二噁英,會影響到青衣島居民的身體健康。
1996年,原址牙鷹洲的華潤油庫遷走後發展成私人屋苑——灝景灣。 青欣臨時房屋區2025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運輸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長安總站。 區內還有領展的重點商場及青衣島上第二大型商場——長發廣場、青衣東北公園、青衣海濱公園等。 發展區位於三支香北面的半山,青康路及涌美路為幹道,是青衣新市鎮最早發展的區域。 為了配合荃灣新市鎮青衣部份的發展,1970年代起,青衣開始發展,政府耗資1700萬港元興建青衣大橋,於1974年落成啟用,同年興建青衣島首個公共屋邨—長青邨,並於1977年入伙。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交通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交通便告癱瘓。 葵盛西邨是區內尚未重建而且遠離市中心的公共屋邨,邨內的設備略見不足。 除了區內有舊式的休息公園和籃球場外,就只有一個區內僅存舊式社區會堂(尚有葵芳仁芳街私人住宅區內的葵芳社區會堂,而另一個同一樣式的梨木樹社區會堂已經重建);但就近則是南葵涌區唯一一個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泳池及網球場,葵盛公共泳池以及葵盛圍網球場。 而同樣牽涉質量問題的葵盛西邨已經列入房屋署的22條舊屋邨重建計劃的名單內,邨內有八成居民支持重建。
該屋邨位於香港新界下葵涌,全邨建築於醉酒灣填海地上。 以街道標示則為葵富道以北、葵益道(安道西段)以南、葵涌道以西、興芳路(前稱葵芳邨通道)以東。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而強度僅為6-9MPa),承建商德榮建築亦因而被房署追討896萬元賠償,是各宗第七型徙置大廈偷工減料案件中,最嚴重的一宗。 重建前葵盛邨一共有19座(1至20座)不設第11座,由前工務司署建築設計處設計,總建築師為Mr.Colin Bramwell, ARIBA,項目建築師為Mr.Thomas Ku, ARIBA;第一期由德榮建築及順興建築負責興建,而第二期由德榮建築承建。
青欣臨時房屋區: 新界
由於興建中轉房屋需時,及需要安置臨時房屋區的居民,當局首先於1996年暫時把原本拆卸重建的石籬(二)邨第10座和第11座、葵盛東邨第12座翻新為中轉房屋,即石籬中轉房屋及葵盛中轉房屋。 1998年,房委會再分別於西貢和元朗興建第一批新建的組件中轉房屋,即西貢中轉房屋和朗邊中轉房屋,但目前已清拆。 社聯正研究在香港引入貨櫃組合屋,利用閒置土地興建臨時房屋,以應付急升的房屋需求。 過渡房屋在港絕非新鮮事,早於1946年,本港已有首個臨時房屋區,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的居民。 其後臨時房屋區由原始的木板、鋅鐵搭建,進化成有石棉瓦頂,再於90年代末期演變成4至29層高的中轉房屋。 直至今天,中轉房屋仍舊存在,成為等候入住公屋的基層家庭暫時棲身之所。
青欣臨時房屋區: 貨櫃碼頭
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興建、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擴建以及擬建於青衣島西南面的十號貨櫃碼頭,使青嶼幹線可能因此而出現飽和,政府於2007年開始研究興建第二條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 除此之外,青衣亦先後分別興建了連接馬灣的青馬大橋、連接大欖隧道和屯門公路的汀九橋和青朗公路、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大橋的長青橋和長青隧道、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汀九大橋之昂船洲大橋和南灣隧道以及連接青荃橋、青衣站、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青衣北岸公路。 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要道,是連繫大嶼山和香港各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青欣臨時房屋區 重建後的樓宇分別於1993年至1998年間落成,當中最早落成的第一期用於安置較後期清拆樓宇的居民,而延至1998年1月完工的第三期為石籬邨12、16座居民的四條指定安置屋邨之一[6]。 此外,於同年稍後時間完工的其他樓宇,則用於安置啟樂、青欣、青安及葵信臨時房屋區居民。 在設計葵盛政府廉租屋邨第1-10座(葵盛西邨)時,建築師順應既有地形,把樓宇層層遞進地,由山腳的第10座蓋到位於山頂的第1座,逆序依山而築,樓宇錯落有緻,富有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