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介紹該村一個全幢放賣盤,建築面積2100方呎,為4房2套房設計,裝潢柔和,另有700方呎天台,外望附近村屋及山景,現叫價為2200萬,實用呎價約10476元。 西沙路瓦窰頭村 西沙路瓦窰頭村2025 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於1949年成立,初時稱為「十八鄉鄉公所」,是官民溝通橋樑的民意代表機構,協助政府施政及維持地方秩序,調解村民糾紛,促進鄉村福利,改善地方衛生及清潔,發展農業及林務和培植教育與文化。 當局同時建議研究引入環保交通系統,另擬建一條新路連接公庵路至元朗公路,穿越新發展區的不同地帶,加強元朗南與周邊的連繫。 元朗大樹下天后廟始建於明朝中葉,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位於十八鄉瓦窰頭,由於廟宇處於一棵大榕樹之下,因而得名。 西沙路馬鞍山市中心的一段(恆康街至恆安站)時速限制為70公里,西貢大網仔路交匯處起至泥涌帝琴灣迴旋處止的一段則為50公里,其後帝琴灣外一段放寬至80公里[3] 。
元朗南的北面連接元朗新市鎮及洪水橋新發展區,而西面、南面及東面則被山坡和大欖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育區北部包圍。 元朗南是元朗平原的一部分,元朗公路從中分隔開元朗南與元朗新市鎮。 近年來當地的土地已轉變為荒廢農地、露天貯物場、鄉郊工業工場和倉庫,夾雜一些鄉村及其他居所,現有的住宅大多為低密度屋苑及原居民和非原居民鄉郊居所,主要集中在沙井路、唐人新村路及在大棠具發展潛力區的北部。 昔日元朗河由上游的南坑流入后海灣,中段為高原地帶,當中矗立一棵大樹,大樹四周為一片沼澤,西面是「蛋家灣」,東面則稱為「蛋家埔」,附近漁民把船停泊在河邊,並於大樹下休憩。 沿河聚居的村民日漸增加,多個村莊先後成立,主要租用附近大宗族——錦田鄧氏的田地耕種,並結成鄉約,守望相助,「十八鄉」也就逐漸成形。
西沙路瓦窰頭村: 香港巴士大典
神位兩旁有一幅對聯,從意思反映出村中五姓同居的和諧,及寄意村裡子孫繁衍。 另有一說烏溪沙為十四鄉其中一村,而不是只有數戶人家的將軍里(將軍里為樟木頭村的分支)。 而鴨麻寮(瓦窰頭),本為西徑的一條分支村落,其行政/村務需要經西徑村村長加簽才能實施。 西沙路瓦窰頭村 瓦窰頭村 11, 12 號,位於同福堂旁,有一幢青磚大屋, 屋簷下的外牆飾有精美的灰塑和彩繪,建築物保存得完整。 從彩繪上推敲,這幢建築物是葵亥年間 西沙路瓦窰頭村 (1923) 年建成。 從村口走,到達同福堂之時,令人想起南生圍山貝村林氏祠堂「仁興堂」,兩者皆是穿過村落的一段小巷之後,突然踏入一片大空地,而一座嚴肅的宗祠正落在眼前。
- 十八鄉事委員會會所位於元朗大馬路東端雞地,樓高兩層,上蓋面積2,800平方呎,是十八鄉各村代表集議之所。
- 由於十八鄉部分地點被發展商收購後,興建成不同的私人屋苑,日漸城市化、融入元朗市中心。
- 馬鞍山新市鎮開始開發後,西沙路於1982年延長至現馬鞍山路的交界處。
-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帝琴灣,西貢井頭,西徑,樟木頭,大洞。
- 主要街道包括西沙路(西沙段)、十四乡西径村、十四乡井头村、十四乡輋下村、十四乡马牯缆村、十四乡企岭下新围、十四乡官坑、十四乡大洞村。
田寮(Tin Liu)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十四鄉西沙路北行田寮村(正名為大洞禾寮村)通道以北,馬牯纜村對面,屬路邊停車灣的中途站。 第二期由企嶺下老圍至泥涌,1972年5月10日起動工,1973年通車。 馬鞍山新市鎮開始開發後,西沙路於1982年延長至現馬鞍山路的交界處。 1992年,延長至新填海的恆康街交界處,1990年代後期隨填海工程完竣接駁至連接馬鞍山路的高架橋。
西沙路瓦窰頭村: 西沙路村屋 造價較西貢村屋平三成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與老友 H 維持每週跑遊元朗十八鄉內的歷史建築,其中兩幢歷史建築分別位於瓦窰頭村和南坑村,趁週未跑遊至此,一面欣賞建築及十八鄉的圍村環境,一面需要時間回氣喘息。 清朝廣東藩司(即廣東布政司)會向地主頒發標準規格的倉斗,以求計量單位統一。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鄧氏地主以藩司頒發的倉斗已經壞爛為由,改用從前的舊斗來量收租穀。 最終打死村民的兇手被判絞刑,官府更下令鄧氏不准再用大斗加收田租。 西沙路瓦窰頭村2025 企嶺下老圍是十四鄉中歷史最悠久的村落,現在的圍村建於清朝中葉,圍址建在大石砌築的高台上,圍牆及圍門用雜石及灰泥塑上,堅固古樸,圍後為陡峭山坡。
- 十八鄉事委員會成立初時租賃元朗大馬路尚義堂樓房為辦公室,直到1966年計劃覓地籌建永久會所,得到元朗理民府批准撥給現址官地4,000多呎作為興建用地。
- 田寮(Tin Liu)巴士站,位於新界大埔區十四鄉西沙路北行田寮村(正名為大洞禾寮村)通道以北,馬牯纜村對面,屬路邊停車灣的中途站。
- 正在欣賞之餘,對面的鄰居出來一起聊天,原來這幢房子 (12號) 屬鄧氏擁有,在旁加建的建築物是廚房,數個月前才遷至在鄰的新樓房,他解釋窗戶上的鐵枝全是「鉛水鐵」制成,電鋸亦不容易鋸開。
- 至於99線則保留原有的角色,服務十四鄉來往西貢市的乘客為主,直到2004年延長至烏溪沙站為止。
-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兩地盤包括一個10.66萬平方呎的商場,以及6座住宅,南、北地盤各建3座,樓高由23至47層高不等,提供1,876伙,7成屬於中小型單位。 瓦窯頭村屬西沙路一帶的村屋,環境寧靜,背山面海,大海景景觀,生活寫意。 位處烏溪沙和西貢之間,餐飲美食、商場購物、醫療診所、學校讀書、娛樂康樂設施活動等配套可靠馬鞍山市區/西貢市區一帶。 其實上,香港境內有三條「瓦窰頭村」,名稱相同並分別位於 1) 元朗十八鄉、2) 馬鞍山十四鄉西沙路以及 3) 蒲崗村六鄉(鑽石山),鑽石山一處已被拆卸改建成現時荷里活商場。
西沙路瓦窰頭村: 市靜業主擴大減幅 元朗朗晴居3房減價40萬元易手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1,000,年齡中位數為 西沙路瓦窰頭村2025 38.9歲。 西沙路全段雙向東、西行行車,其中烏溪沙路以西一段為分隔道路,中間有港鐵屯馬綫於上方經過。 九巴視西沙路為南、北行道路(往西貢方向為南行,往馬鞍山方向為北行)。 「同福堂」位於十八鄉瓦窰頭村,屬於村中不同氏族所共同擁有的祠堂,相傳於 1910 年代建成,從祠堂後進明間的供桌上,可以看到五位氏族的祖先神主牌,包括簡氏、賴氏、鄧氏、謝氏和張氏。
西沙路瓦窰頭村: 西貢瓦窰頭 近期成交
瓦窰頭村每年參與元朗十八鄉天后誕巡遊慶祝,而慶祝主角天后娘鋃之大樹下天后廟 (1786),正位於瓦窰頭村。 村中堂口「福勝堂」之南派醒獅關雲長,和花炮會「福慶堂」曾經同時派出花炮隊助慶,非常熱鬧。 據悉此金龍源自數年前,瓦窑頭村於天后誕中抽得三號炮,意頭最好,於是當年訂造了一條大金龍以謝神恩,不過舞大龍需要有相當男丁及財力,從巡遊的舞龍舞獅規模中,可以窺探到該村落的男丁實力,顯示同村兄弟團結的表現。 香港舊村落的名稱,彷彿從字面上可以猜估到當時村落環境,估計當時瓦窰頭村附近有一間燒制瓦當瓦片的工場,加以「頭」作為前頭和吉祥意思,不難有這個假設。
西沙路瓦窰頭村: 元朗瓦窰頭 近期成交
区内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HK$ 42,500,年龄中位数为 43.1岁。 現時具發展潛力區內的原居民村如唐人新村,會劃為住宅用途,村內約2,000名居民不受影響,而餘下的非原居民村,只有沙井村及天龍村獲保留,涉及約100個構築物。 但時任十八鄉鄉事委員會主席梁福元表示公庵路旁的大發村等仍有數十戶非原居民聚居,應獲同等對待。 由新鴻基地產發展位於雞地的YOHO Town是一項大型地產項目,整個發展項目於2003年開始,分為三期進行,第一期住宅於2004年6月入伙,而備受爭議的第二期於2010年10月入伙。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廣州府新安縣知縣在元朗豎立石碑記錄訴訟內容和判決,此碑後來被放置在大樹下天后廟內,而另一塊相同的石碑則置於錦田鄧氏所控制元朗舊墟的大王古廟內。 十八鄉佃農明白聯合起來便有實力抗衡地主壓迫,此後村民便不斷強化對天后娘娘的崇拜,以大樹下天后廟為十八鄉一個整體的信仰中心,團結各村。
西沙路瓦窰頭村: 十四鄉
而位於元朗的瓦窰頭村,是一條雜姓村落,村中亦有人把圍村美名為「雅窰頭村」。 大埔區的西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72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2,958人。 主要街道包括西沙路(西沙段)、十四鄉西徑村、十四鄉井頭村、十四鄉輋下村、十四鄉馬牯纜村、十四鄉企嶺下新圍、十四鄉官坑、十四鄉大洞村。 西沙路瓦窰頭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西沙路瓦窰頭村2025 帝琴灣,西貢井頭,西徑,樟木頭,大洞。
西沙路瓦窰頭村: 交通
雖然政府將「保育常耕農地」列為整個計劃的指導原則,保留唐人新村一帶的農田。 可是自2012年政府提出元朗南發展計劃後,當地農友已面對地主加租、斷租、農地被破壞等問題,而部分農田雖然劃為「綠化用地」,但被人傾倒泥頭,採用「先破壞後發展」的手段。 港鐵鄰近新元朗中心的元朗站南、北地盤,發展總樓面148.5萬平方呎,連同YOHO Town第二及三期在內,周遭有超過廿幢的數十層高大廈,密度過高,產生屏風及熱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