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為政府捏一把汗,北望神州或為出路,但這只應作暫時性,長遠是培訓香港人才,政府需要加把勁。 中醫藥發展專員 本屆特區政府第一份施政報告的中醫藥發展部分,主要是強化現有醫衛局下面中醫藥處的職能,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其他措施還是讓中醫藥在現有以西醫為主的框架下發展。 在施政報告諮詢期就中醫藥議題發起跨界別23名選委、18名立法會議員、21個機構和超過50名社會各界人士聯合聲明的選委黃炳逢表示:這次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在香港中醫藥發展方面的政策,與跨界別聯合聲明的訴求有一定距離,並沒有突破性發展。 醫衛局在文件表示,中醫藥發展專員將負責本地中醫藥發展的政策事宜、監督中醫藥處運作和工作,目標由了解中醫藥發展、在行政管理方面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另允許有需要時動員公務員出任相關職位。
藍圖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願景,不過民建聯李世榮留意到現時全港只有2,600名醫生加入基層醫療名冊,擔心難以應付全港市民的醫療需求。 中醫藥發展專員 盧寵茂回應表示,基層醫療服務現時處於剛推出及加強的階段,當局推出各項計劃,包括「慢病共同治理計劃」、優化長者醫療劵、疫苗接種、癌症篩查,都會在名冊裡挑選醫生,相信能帶來誘因,吸引更多醫生登記加入。 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會)於二零一三年二月成立,現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工作小組
開拓公私營合作空間,公共醫療機構可與坊間中醫師以公私營合作的方式,在社區協助居民守護健康,紓緩公共醫療壓力,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培力(香港)健康產品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鄺嘉輝說,從大陸採購中藥材遇到一系列困難,包括難以與國企競爭,將藥材運送回香港的清關時間長等。 中醫藥發展專員2025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進步,越來越多醫療機構採取遙距診治模式,受到民眾的歡迎。 三地部門及醫療機構應研究,針對中醫藥建立一套完善的遠程醫療體系,在電子病歷、遠程診療等方面打造完整的系統。 全面更新《公務員守則》,要求公務員注重團隊精神,敢於擔當,具備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意識,特別是透過推出「行政長官表揚榜」獎勵計劃以強化賞罰制度,表現欠佳公務員如果沒有改善,會被終止聘用。
不過,研究亦發現「香港製造」的中藥具品牌優勢,不僅品質優良,市場佔有率有保障。 中醫藥發展專員2025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視像發言時指,中醫藥一直以來是香港醫藥體系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香港的傳統優勢。 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將持續推動重要標準化國際化,打造香港成為中藥檢測和品質控制的國際中心。 在提升精神健康水平方面,世衞組織(世界衞生組織)已經指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 其中,我們會推出更多新措施,設立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提供即時支援及轉介服務,亦會試行設立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輔導的服務中心。 我們提出了數項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及改善病人體驗,包括提出具體目標把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百分之二十。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及醫療保健
儘管政府投入予中醫的資源愈見增加,但中醫仍未被正式納入公營醫療系統,衛生署及醫管局的診所及公立醫院還未提供資助中醫服務,中醫的就診率在過往10年也出現了停滯不前的趨勢。 中醫藥發展專員 但更重要的是,中醫業界內部對未來的專業化發展方向仍然存在若干分歧。 以下我們會為大家勾畫一下,中醫發展中期必須面對的5個關鍵議題,包括中醫醫院的運作模式、中西醫的互動模式、中醫在公營醫療系統的角色、中醫人力資源及執業考試,以及中醫專科化。 中大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中藥房主管、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主席蕭漢松表示,香港對中醫藥劑師的認識仍然不足,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及對從業員的培訓,設立中藥藥劑師及配劑員的註冊或認可制度。
- 為建設關愛共融的香港,政府會設立「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並把全港18區劃分成不同小區,廣納地區組織和團體加入小區的「關愛隊」,推展關愛活動,凝聚各界建設社區。
- 我們計劃更進一步,在明年初就進一步降低吸煙率的路線圖收集公眾意見,目標是在二○二五年將吸煙率進一步降至7.8%。
- 2012年,梁振英在競選行政長官時在其政綱中建議成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
- 此外,政府會進一步深化中醫藥在基層醫療的角色,並積極推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和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兩項旗艦機構的建設工作,期望在2025年起分階段啟用。
- 參考去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第161章)的經驗,我們亦會推動在無損專業水準和病人福祉的大前提下,以立法方式為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科醫生及護士開闢新途徑。
- 醫管局亦會配合政府增加資助中醫門診服務的籌額,透過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為市民提升基層醫療支援服務。
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和成立「人才服務窗口」,羅致內地和海外的高薪人才和全球百強大學畢業生來港發展。 過去,其中一個窒礙中醫藥發展的原因,是產品素質參差,業界良莠不齊,時有害群之馬的假醫假藥問題,但這其實是各行各樣均會出現的。 例如,最近香港便有小部分西醫發出俗稱「免針紙」的證明,西醫亦時有診症或治療失誤事故等,但傳媒或社會很多時只會輕輕帶過,對於中醫中藥出現相似問題時則多加渲染,令人對中醫中藥多有負面印象,因此又窒礙了行業發展。 李家超指,政府正以最大力度增加資助服務名額,在2027年年底前增加20%,即6200個宿位,當中2600個將於明年投入服務。 會在合適用地上興建安老院、在公營房屋發展項目預留約5%總樓面面積作安老院等福利用途、向私營安老院買位等。 李家超指,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城市,大部分長者在家庭或政府支援下在社區生活和安老,約4%長者居於安老院。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藥配藥員CMD-CMC
為香港增添活力,政府將制定「體育及康樂設施十年發展藍圖」,分階段提供約30項多元化康體設施。 此外,政府亦會增設休閒設施及項目,包括在香港島建造「活力環島長廊」、積極研究發展大嶼山南部作生態旅遊或康樂用途,以及舉辦周末市集,為市民的活動加添不同元素。 李家超說:「政府的目標是由目前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他指出,現時公營醫院服務總開支比重超過八成,基層醫療則不足兩成,政府會投放更多資源推動基層醫療。 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亦關心當局如何推動將「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醫健通)從目前的基本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轉型為集醫療數據共享、服務提供及流程管理於一身的全面和綜合醫療資訊基建。 中醫藥發展專員 醫務衞生局常任秘書長陳松青表示,未來會協助電子病歷軟件商,令醫健通在技術上更容易與當局的電子病歷系統駁通並上傳資料,而長遠來說,會研究《電子醫療紀錄互通系統條例》是否有修訂空間,強制醫生需要將較為重要的醫療資料上傳至系統內。
中醫藥發展專員: 相關新聞
此外,我們會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內地醫療保險費。 中醫未來在香港整體醫療系統不同層面的醫療服務中,和西醫有怎樣的合作和互動,卻是一重大課題。 有醫師認為未來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不少中醫師擔心香港未來的中西醫合作模式,會參考中國內地的做法,即中醫院裏同時提供中醫及西醫服務,或者中醫師可以使用西醫的療法,如進行手術及開西藥。 香港製造的中成藥頗具口碑,但銷量未如理想,業界認為既然香港製造中成藥享有香港品牌優勢,政府不能僅靠自由買賣,這大可牽頭借用18區中醫診所為推動平台,中醫師在開列處方時不一定局限在中藥顆粒,而是包括中成藥。 在地區層面推動中成藥使用,有助鼓勵市民用藥,這當然還需加強宣傳及公眾教育,讓市民更好認識中成藥。
中醫藥發展專員: 施政報告·中醫藥發展|醫師流失率高 中成藥註冊進度慢惹關注
在疫情可控的情況下,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優化防控措施,確保一切有序、穩妥,逐步向前推進,而和內地就擴大驛站的名額和推進「前置檢疫」方面,我們保持加強溝通,希望做到為香港在聯通外地和內地奠下一個穩固的基礎。 過去10年中醫求診率開始放緩,可見私營市場對中醫師的需求,可能已經開始接近飽和,但潛在的中醫師供應卻可能繼續增加。 本港難以控制內地30所認可大學的中醫學收生名額,相對容易的方法是從考試評核來調整,成為合資格執業者的門檻。 對於如何保障行業健康發展,和怎樣控制供求比例的合理性,是要限制內地收生名額,還是調整執業試的難度以提高入行門檻,業界內出現了不同聲音。 中醫人力資源帶來的一個深層問題,目前的執業考試能否與時並進,所以也是一個契機去重新檢討執業考試。 中醫藥發展專員2025 中大舉辦中醫藥研討會 專家指西醫管理模式不利中藥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政策研究網絡昨日(28日)舉辦研討會,多名與會的業界人士和學者提到,香港製造的中藥具有品牌優勢,但目前香…
中醫藥發展專員: 業界對政府的中醫藥政策頗有微言,而每當談到有關政策,無不搖頭歎息又或恨鐵不成鋼,正是對專業的執著,而行政長官在首份《施政報告》內對中醫藥發展亦着墨不少,反映雙方正朝着同一方向去。
現時粵港澳三地中醫藥主管部門並無定期的協調機制,只是透過不定期的會晤商討合作。 民建聯早前撰寫了《促進中醫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議書,並在12月3日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會面,提交建議書。 我方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以及民建聯監委李瑞成和中委梁熙。
中醫藥發展專員: 香港中藥配劑員招募
長遠來看,本地教育機構可培訓足夠的優質專業人才,以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中醫藥中心。 根據工作小組的建議,香港政府在1995年4月成立了香港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下稱「籌委會」)。 籌委會成立4年期間,曾對香港中醫進行了一項統計調查;分析了香港中醫藥的使用和監管情況;並就如何規管和發展中醫藥,提供建議。 籌委會分別在1997年3月和1999年3月向政府提交了兩份報告書。 中醫藥在香港有悠久的歷史,而自80年代開始,社會對中醫藥的發展越來越關注,香港政府更於1989年8月成立了中醫藥工作小組。
中醫藥發展專員: 中醫藥發展專員
現時中國並非在列表國家之內,消息指,港府將於下月起改良藥物註冊制度,讓4個國家包括中國、巴西、韓國及新加坡所研發的藥物可用於本地藥物註冊申請。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被用作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保健,為人們健康作出很大的貢獻。 最後,我再次衷心感謝各位議員對醫務衞生局的各項工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支持。 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致力與立法會和廣大市民共同努力,積極進一步完善醫療衞生和防疫抗疫各方面的工作。
中醫藥發展專員: 施政報告 | 推動基層醫療建設改善安老服務 設中醫藥發展專員
至於8個協助專員職位,局方列明須在中醫、中藥、專業教育或學術研究等方面具專業背景、專長和人脈。 此外,港府亦會增設一個「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籌工作,包括制定中醫藥發展藍圖等。 政府接納委員會的建議,並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預留一幅在將軍澳的土地作中醫醫院之用。 在委員會建議下,醫院管理局亦在公營醫院住院部開展「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為發展中醫醫院汲取營運及規管方面的經驗。 至於醫院基建設施,政府會全力推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未來五年增加約4,600張病床和約80間手術室,第二個十年計劃則包括北部都會區的醫院網絡建設。 政府也會探討不同方案,確保公營醫療系統人手充足,包括要求合資格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以及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和護士。
中醫藥發展專員: 免針紙覆核|官裁定局長無權不承認 郭卓堅勝訴 政府需支付訟費
政府並研究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牙醫及護士,至於「合資格」的標準釐定,仍有待進一步商討。 10月28日,我們再在中文大學舉辦相關政策論壇,與業界商討更具體有助推動產業發展的方法,其中的重要觀點,再草擬成文發表,建議政府在落實施政報告政策時的更「落地」舉措。 本系列則把所有文章依原來出版日子先後在灼見名家刊出,讓讀者可更為連貫地了解我們的分析和觀點,亦在與灼見名家讀者分享的同時求教請益,歡迎各方批評指正。 有與會業界人士認為,政府實應檢視現有做法,不宜一刀切扼殺中藥業推廣,而在安全及產業發展中取個平衡。 儘管有好的領導,也要有好的管治理念,與會者指政府以西醫或接受化學訓練人士掌管中醫藥業界甚為不妥,中西醫藥建基的醫藥原理南轅北轍,以西藥標準為中藥註冊的依據,無疑令中藥難以註冊,成為發展中醫藥的絆腳石。 有建議認為中西醫協作口號叫了多時仍未見成效,何不在西醫課程中加入中醫藥訓練,並讓西醫開列中藥處方,更好發展中藥。
他也建議增設中成藥零售商牌照,確保市民用藥安全,並希望政府提供土地供中藥廠設廠,從而改善藥物生產環境。 二、 中醫藥發展專員2025 響應內地推進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共建發展規劃,推動大灣區中醫藥協作,優化中醫藥的規管。 中醫方面,推動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的合作交流,以致遠程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