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症和過度換氣症的表現高度相似,由於皆為自律神經紊亂引起,一樣會出現呼吸困難、冒冷汗、頭暈、四肢麻痺等症狀。 兩者最大的差異是過度換氣症通常因情緒激動而起,恐慌卻是沒來由在當事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出現,且症狀來勢洶洶,10分鐘內症狀就會發展至最頂峰,劇烈的不適總帶給患者「快要死掉」的巨大恐懼感。 自律神經紊亂會導致肌肉過度收縮,因此不少人曾有過胸悶、胸痛的經驗。 曾有位患者用「胸口像被一顆大石頭壓住,很用力很用力了,也吸不到足夠的空氣」來形容這感覺。 此時緊張之餘我們下意識會更用力吸氣,就可能引發中度的過度換氣症。
- 東元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林鎮宇說,「過度換氣」是一種症候群,不是標準醫療上確認的「疾病」。
- 過度換氣的主要問題,就是吐氣的速度太快,把身體的二氧化碳都吐光了,雖然人體一點都不需要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快速的排出體外,會讓血變成鹼性,於是產生抽筋和發麻。
- 而體內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供應腦血流的血管變窄,減少腦血流供應,發生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的過度換氣甚至會使人喪失意識。
- 注意事項:如果發生過度換氣症狀是老人家,或是本身就有慢性內科問題的老人,如糖尿病、氣喘、心臟病,就不應該當成過度換氣,應該由醫生評估喘的原因。
特別說明,根據研究顯示,約有50%的恐慌症患者同時合併有二尖瓣脫垂,因此常被誤判,但兩種疾病之間目前並無定論顯示有交互關係。 過度換氣 有不少男性患者在理髮的時候恐慌感浮現;也有人在睡著、看電視、如廁等放鬆時發作;另外開車入隧道、搭飛機、進捷運站或大賣場等人潮眾多的地點,也是常見發作情境。 通常發生在年輕人,女性比較常見,或是心臟瓣膜脫垂的病人。
過度換氣: 醫病》退化性關節炎吃葡萄糖胺 醫師:效果有限
恐慌症引發的過度換氣症候群,當事人的血中氧氣濃度會飆高,血液偏鹼,導致肌肉僵直,以為自己快要死了。 結果愈緊張,愈吸氣,血中氧氣濃度愈高,情況也就愈嚴重。 這個時候,拿個塑膠袋套住口鼻,緩緩吸幾口氣,吸入的二氧化碳愈多,氧氣濃度就愈低,症狀就愈緩和。
我是大一學生,在國三升高一那年,有次體能測驗,從早上的仰臥起坐,到最後項目的跑操場3圈,我盡力跑完後覺得快要暈眩,頭部冰涼,直冒冷汗,喘不過氣來,呼吸也困難,手腳發麻,惡心想吐,整個人像快要死掉似的。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的症狀
急診醫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確定病人呼吸困難的原因,不是因為其他的內科問題所引起的。 如果確定是過度換氣,視情況可以使用口服或是針劑來讓病人放鬆。 在急診室留院觀察到症狀消除後,通常就可以返家。 過度換氣症候群常見症狀如胸悶、喘不過氣、手抖、易緊張、心絞痛、心悸、拉肚子等。 常被懷疑有心臟病(尤其是二尖瓣脫垂)、氣喘、甲狀腺機能亢進、腸胃機能障礙。 患者經常流連在心臟科、胸腔呼吸科、內分泌科、腸胃科。
歷年來在門診中統計發現,因自律神經失調而有過度換氣症狀的患者比例日益增高。 隨著現代社會的生活逐步朝壓力鍋方向演進,這樣的情況恐怕只會越來越嚴重,在緊張情緒下,生物的呼吸頻率本就會不由自主的加快。 這是從遠古時期便記憶在人類身體裡的本能,在採集與狩獵生活中的人類,面臨的壓力以生存為主,為了在關鍵時刻(例如面對野獸)存活下來,身體需要相當程度的能量與爆發力,所以呼吸的急促些好提高身體的含氧量。 現代人的壓力則多屬於慢性壓力,來自於工作或生活的積累,不見得會在一時三刻間危及生命安全,然而這種從遠古便存在的本能卻深刻的存在於DNA當中,演變成為現代文明病『過度換氣症候群』。 當肺部過度通氣時,血液中二氧化碳通過肺部排出的速率超過了身體產生二氧化碳的速率。 這使得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而導致低二氧化碳血症。
過度換氣: 被焦慮淹沒 恐慌症發作無預警
2.以往也有嘗試以紙袋或塑膠袋蓋住口鼻,反覆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希望解除低二氧化碳血症的現象,但因成效不佳與副作用大,且會加重缺氧的恐懼,目前已不建議使用。 黃書田醫師表示,過度換氣通常可能在15歲就開始產生,此時的青少年開始面臨很多的壓力,有時會有喉嚨緊緊的情形,但也沒有真的過敏。 東元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林鎮宇說,「過度換氣」是一種症候群,不是標準醫療上確認的「疾病」。 10個為此登門求診的患者中,偶爾會有一、兩個罕見地併發胸痛的感覺,但症候群中並未列入「胸痛」這一項。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症候群
可以慢吞溫開水,以吞嚥時會厭軟骨自動蓋住呼吸道,以達到減少呼吸頻率之效。 3.若過度換氣症候群一而再的發生,應該尋求適當的諮商管道(如精神科醫師),以求辨識及瞭解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 過度換氣本身沒有生命的危險,但是如果過度換氣的情況在離開壓力的情境後,利用上面敘述的方法處理,始終沒有好轉,就應該考慮是不是有合併其他的內科問題,需要醫生的評估。 症狀緩解後,再慢慢體會發作前的早期症狀,比如頭涼涼的,或直冒泠汗等,當有天再度出現類似症狀時,立即找個燈光亮的地方坐下來,讓自己放輕鬆。 如果這些檢查都正常,你不妨到精神科就診,看看有無其他身心症狀,確認這些症狀是否因壓力而起,如果確和壓力太大有關,再找出壓力來源,並予阻斷。
過度換氣: 血糖飆高高 醫師有妙招
下列危及性命的問題也可能造成過度換氣:心臟問題、肺部問題、神經系統問題、感染、肝病、藥物交互作用或藥物中毒。 呼吸性鹼中毒是一種因為呼吸頻率增加而導致血液pH值上升的身體狀況。 答:朱同學你好,從你的敘述聽來,有可能就是你所說的「過度換氣症候群」,但為了審慎起見,我認為你應再就醫接受一些檢查,比如透過呼吸功能檢查確認有無氣喘,或透過運動心電圖來檢視心臟功能強弱。
過度換氣: 健康網》夏天濕疹愛作怪 中醫:做好5件事 癢癢不纏身
使用7-11的呼吸法則,你看著自己的手錶讀秒,請被施救者吸氣7秒,然後吐氣吐11秒;如果可以,漸漸拉長吐氣的時間,甚至拉長到吸氣4秒,然後吐氣12秒。 請需被幫助的對象像氣功吐納一樣,慢慢地吸氣吸飽到不能吸了再吐,慢慢地吐到最後一絲氣盡了再吸,慢而規律的呼吸,語氣不要兇巴巴的,引導的重點就是要慢不要急,最好像深夜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一樣,溫柔而充滿磁性。 事實上,許多人明明沒有心臟病或氣喘的相關病史,但卻曾經有過喘不過氣「瀕死」般的可怕經驗,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過度換氣2025 林鎮宇指出,但這些跟真正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說法是很不一樣的,一般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最明顯且共通的感覺就是「胸悶」、「胸痛」。
過度換氣: 突然喘不過氣、手腳發麻 醫師:這不是缺氧而是「過度換氣症候群」
黃鈞蔚醫師指出,國高中孩子多半都是因為睡眠不足,但也有自我要求較高的孩子,常常是在鬧鐘還沒有響就醒來,這部分其實是緊張焦慮的一部分,會協助孩子認知道自己的焦慮,搭配生活習慣的調整其實就可以慢慢改善,不一定要使用藥物。 這樣的過度換氣症,周邊的人看起來會很緊張,黃書田醫師提醒,旁人不要跟著一起緊張,要提醒孩子已呼吸過快,要減緩呼吸使用腹式呼吸法,氣吸得越深、吐得越久,就越能改善過度換氣的狀況,不要拿塑膠袋給孩子呼氣,這樣其實是有風險的。 除非你本人就是引起病人過度換氣的對象,如果上述的方法使用了5~10分鐘,病人不舒服的情況始終沒有好轉,就可能需要醫生評估,病人呼吸困難是否因為其他內科的情況所引起。 若醫師懷疑患者不單純是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而可能有更嚴重的疾病,醫師可能會建議住院治療,以進一步檢查與觀察。 呼吸是一項很特別的生理活動,它可以在無意識的時候,透過自律神經系統來控制,自動自發地進行吸氣與吐氣,就像絕大多數的時候,人們並不會刻意地察覺到自己的呼吸狀態,甚至不會注意到自己有沒有在呼吸。
過度換氣: 「生理女」太帥遭霸凌?3大性別認同問題有解
此症本身無併發症,但需特別注意病人若有心臟疾病,可能加重心肌缺氧情形。 所以如果碰到周邊親友出現這樣的症候群,林鎮宇建議可以用手邊的塑膠袋罩住患者口鼻,達到前述氧氣面罩的功效,但仍必須送醫確診,以防萬一是其他疾病所致,例如前述婦人主訴的症狀仍有心血管方面的疑慮,建議最好還是做相關的檢查為宜。 過度換氣2025 過度換氣2025 過度換氣時,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血液中碳酸濃度下降,血液中碳酸/碳酸氫鹽比值下降,血液pH值上升,因而發生鹼中毒。 要是這種症狀每周出現兩次以上,我建議應就醫並規則服用抗憂鬱劑等緩解恐慌症藥物,並養成規律生活及規律運動習慣,避免喝茶及咖啡等容易導致敏感、焦慮的飲料。
過度換氣: 恐慌症發作 感覺快要死掉
其實,恐慌症的治療效果很好,只要補充神經傳導所需物質,讓傳令兵正確傳達指令,自律神經不再紊亂,就能有效降低恐慌症的發作頻率。 另外,發作跡象微微冒出頭時,也可以利用前述方法來緩解過度換氣現象,以免交感神經持續亢奮,引發後面一連串不適。 過度換氣2025 過度換氣症候群中程度最強烈的,莫過於恐慌症了。
過度換氣: 健康網》逆轉肌少症4大關鍵! 營養師:先從飲食下手
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意即頻率又快又深的呼吸,又稱過度呼吸,或超呼吸。 通常健康的呼吸活動會在吸入與呼出的二氧化碳之間達到平衡,一旦過度換氣,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大於吸入的量,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降低,破壞體內平衡。 而體內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會導致供應腦血流的血管變窄,減少腦血流供應,發生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的過度換氣甚至會使人喪失意識。 焦慮的人經常終日惶惶不安,因為過度擔心,即便芝麻綠豆般小事也會無來由感到莫名害怕。
過度換氣: 健康小工具
過度換氣不是不治之症,可能是因為身體已出現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才會發作,醫師可以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並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 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對某些人來說,過度換氣不常見,僅是遭遇壓力或恐懼的偶發性驚恐反應。 但對有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的人來說,過度換氣的現象會因為情緒狀態起伏(例如憂鬱、焦慮或憤怒),而頻繁發作。 結果: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良性的疾病,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5到10分鐘症狀就能緩和,必要時才需要送醫治療。
發作期間的治療目標也是試著降低呼吸頻率,以增加體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 過度換氣2025 用紙袋或膠袋蓋口,用口 慢慢呼吸直至症狀減退為止(有窒息之危險,現在醫師多不建議如此)
過度換氣: 治療
此時,如果確認你的體質屬容易緊張的敏感型,就要小心是否有恐慌症。 2.致命性的急症(例如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肺栓塞),有可能以過度換氣為症狀之一,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年紀大、家族史、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肺疾病史患者,仍應儘速就醫查明。 在診間滿常碰到焦慮的患者問:「醫師,我整天都提不起勁,好煩喔,我是憂鬱症嗎?」其實會主動尋求醫師幫忙的人,通常焦慮居多。
當大腦和中樞神經血流量降低,易暈眩、頭痛、視力模糊、出現幻覺;周邊血管收縮,易使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冠狀動脈血管收縮,則可能產生非典型胸痛。 另外,大量呼吸會口乾、口唇周圍麻木;空氣進入腸胃,會造成腹脹、腹痛、打嗝等症狀。 林鎮宇說,有人以為過度換氣是自己吸不到空氣缺氧造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呼吸太快,導致二氧化碳呼出太多,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太低所致。 這樣會誘發症狀,以確定患者的症狀是由於呼吸過度導致的。 黃書田醫師提醒,當過度換氣時,不要使用塑膠袋或是牛皮紙袋罩住口鼻,電影電視中都會有過度性換氣時,給予紙袋呼吸,給予紙袋是為了讓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回吸,但長久下來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可能性,因此不建議這麼做。
不過老人家見過大風大浪,遇到充滿壓力的場面比較少會發生過度換氣,所以老人家如果突然喘起來,通常要先檢查有沒有其他內科疾病,譬如說心臟或肺部的問題。 過度換氣2025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良性的疾病,只要安撫病患情緒,讓呼吸放慢,通常 5-10分鐘症狀就能緩和,必要時才需要送醫治療。 誘發「過度換氣」的原因可分心理與生理因素,任何人都可能因情緒過於激動而引發。 但值得一提的,「過度換氣症候群」這名詞,專指由情緒敏感引發、而非背後病因導致「過度換氣」的患者。 實際上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在面對重要場合如大型考試、會議報告……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緊張不安。 而適度的焦慮有助於激發潛力,讓我們的表現更亮眼,但太多焦慮情緒無法適度消化,則會使交感神經持續過度亢奮,導致呼吸又快又淺,進而出現過度換氣現象。
過度換氣: 症狀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因為急性焦慮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 發作的時候患者會不自主地加快呼吸,導致過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出而造成低二氧化碳血症,因而也會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過度換氣2025 此症常見於 15-55歲年齡層,主要是人腦得到「缺氧」的錯誤訊息,短時間呼吸過度,每分鐘通氣量超過人體正常代謝需求,使血液動力及生化成分改變。
過度換氣: 過度換氣的診斷與治療
有人甚至會失控地脫口說出「快呼吸不過來」、「我快死掉了」等語,也可能因焦躁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以致出現俗稱「蓮花指」的手指痙攣現象。 在急診有吸不到氣的案例,通常受檢血氧濃度100%是沒有問題的,若也沒有心雜音、喘鳴聲的情形,有手腳麻的情形,通常是情緒造成過度換氣,這樣的情形並非缺氧,而是二氧化碳排出過多,讓血液簡化,血液簡化就會有手腳發麻的狀況,有的甚至有蓮花指的產生。 過度換氣會引發窒息感、呼吸急促外,也會影響器官血流量。
過度換氣: 过度换气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如果手邊沒有時鐘、也沒有手錶,你可以用下面這個方法讀秒:吸氣「1001、1002、1003、1004、1005」(數1001~1005,差不多7秒)。 然後說吐氣「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數1001~1007,差不多11秒)。 真的像人家說的腦子會跑過很多畫面,可是很奇怪喔! 大概一個小時過後,這些症狀就不見了,好像沒發生過! 事後曾有過問當時坐在旁邊一起出差的同事,他說他正在閉目養神,根本都沒有發現我的不對勁,只是隱約有點覺得我好像有些"喘",但也沒有想太多。
過度換氣症候群是因為急性焦慮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 過度換氣2025 過度換氣 恐慌症是一種標準不會致命,但卻感覺要命的急症。 由於症狀眾多,發作時間又難以捉摸,許多患者都擔心恐慌症不好治療。
過度換氣: 醫師 + 診別資訊
患者發作時腦部會得到錯誤的訊息,誤以為自己正處於缺氧狀態,然後開始快而淺的呼吸,約1分鐘內就開始出現症狀:覺得四肢肌肉僵硬、嘴巴周圍及手指等處會有麻木或是刺痛的感覺,合併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跳加快、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等現象。 再者,抗壓性與健康狀態有著密切關係,這點無庸置疑,但「健康」應該是「因」,「抗壓性」是「果」,意即抗壓性好是因為身體健康,抗壓性差則是因為身體微恙。 診間聽過太多故事,不乏諸多企業人士在年輕打拼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龐大壓力一切安好,反而是在事業有成、生活無虞後,才開始出現焦慮、過度換氣等症狀,正是健康鏽蝕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壓力耐受度變差所致。 焦慮的人鮮少有明顯病痛,但打不斷的焦慮情緒確會讓生活品質嚴重受到影響。 過度換氣2025 另外,因焦慮而出現的過度換氣現象縱使輕微,但難免波及健康,如若能接受神經傳導治療,讓嚴重的焦慮立刻緩和,方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