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西港城建築風格後,市建局於2003年斥資近100萬元重新設計及翻新西港城旁的 上環站通風口,加建古舊鐘樓、馬蹄形牌坊和浮雕圖案等具懷舊氣息的裝飾構建物,務求與西港城融為一體。 由落實活化直至重新開放,賦予其新生命,過程經歷不少波折。 如今中環街市三樓繼續是接通扶手電梯及天橋的開端,內部則整合成為多元購物區,有點像台灣的文創區,吸納許多富有香港特色及以環保為主題的小店,匯聚港式文化,有飲有食。 上環街市南座 事實上,三層街市保留最完整的部份,便是昔日的樓梯與中庭的空間,回字形的中央庭園變成餐飲地帶及休閒區,是活化後設計得最精心的部份。 也許不少人都像筆者一樣,過去並沒有特別關注中環街市,只知道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它顯得老派、陳舊又骯髒,印象中只是串連中環半山扶手電梯與海濱的一座建築。
香港街市除了是生活的一部分,亦見証香港社會的發展,同時承載著不少香港特色的老店。 對於發展街市,政府實在有很多應該要做的工作,而不是只著重方便管理以及經濟發展,而是深入商戶,助其保留及發展;對於香港市民,太多人忽略了街市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其實大家應給予更多關注,香港文化才能更好的發展。 上環是老區,比中環還要老,一百年前已經存在,充滿文化魅力。 1841年,英國艦隊登陸香港,發覺上環半山有一片凸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適宜讓艦隊先鋒紮營,於是,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叫作Possession Point (佔領點)。 所以,今天的水坑口街,英文是Possession Street,就是英國佔領香港的第一站,在上環文娛中心的斜對面,大家要去拍照「打卡」。 西港城商場於 2003 年再度翻新活化,引入特色商店和餐廳進駐,成為不少遊客參觀拍照的景點,可是前往該處選購布匹的的客人卻沒有因此而增多——曾興旺一時的布藝工業似乎不敵時代洪流,正逐漸步向式微。
上環街市南座: 歷史淵源
油麻地街市可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指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甘肅街20號的一座多層街市大廈,於1957年落成。 至 1959 年,市政局已經管理有 42 個街市及 1 個批發市場,這些俱為第一代或第二代的街市。 其後,市政局不斷改善街市,在 1963 年燈籠街街市建成啟用。 街市開始有更多的規劃及設施,內有肉、魚、家禽檔等,亦正式有小販管理隊誰駐捕捉附近無牌小販。
- 由於土地資源愈加緊張,政府開始於不同地區的將包括街市的公共設施,從高空發展,興建成「綜合大樓」。
- 當年,文武廟的政治地位重要,它是早期香港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公所,而社會賢達,每年都齊集廟內,為香港的福祉而舉行秋祭典禮。
- 大樓佈局左右對稱,樓底特高,牆身以紅磚和粉飾灰泥營造出紅白相間效果,並以中式金字瓦頂幫助排走雨水,揉合了中西方的建築特色。
- 2樓的布匹專賣店,皆從已遷拆的花布街(中環中心現址)搬遷至西港城。
- 大樓於1991年展開修葺工程,改建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並易名為西港城。
西港城建築本身和對開的電車路,可說是新人拍攝婚紗照熱點;大舞臺飯店進駐商場後,更使之成為以老香港風格裝潢稱著的獨特婚宴場地。 上環街市南座2025 大家遊畢西港城後,亦可到順道去毗鄰的海味參茸燕窩街一遊,細味昔日舊香港的風情。 1983年上半年,街市南座因興建地下鐵路港島線第二期建築工程而遷出,原址興建上環市政大廈。
上環街市南座: 灣仔強記美食蟬聯《香港澳…
舊上環街市原有南北兩座,1858年落成的南座大樓已被拆卸。 現存的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在1906年擴建而成,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街市建築。 舊上環街市曾在日佔時期被徵用作米倉,至重光後才恢復街市用途。 交界,經過西港城(舊上環街市北座)、康威花園、Lander Grand Hotel,行車路至門牌30號壹棠酒店及服務式公寓外終結。 西港城裏面部分舖頭,原來係附近一帶嘅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同埋特色手工藝品。 2樓嘅布匹專賣店,都係由已經遷拆嘅花布街(中環中心現址)搬過嚟西港城嘅。
自此成為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傳統行業及工藝品中心,管理有限期為21年。 在2003年由市區重建局再進行活化工程,增添主題餐廳及幾家特色商店。 場內部分商舖原為附近一帶的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特色手工藝品店及數間食肆。 2樓的布匹專賣店,皆從已遷拆的花布街(中環中心現址)搬遷至西港城。 上環街市南座 不過到2012年1月,明報獨家報道市建局管理西港城期限將於2月1日屆滿。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及熟食中心
適應香港氣候及配合建築物料的供應,建築物的斜屋頂以中國式卷狀瓦片鋪設,表現香港早期西式建築物所揉合的東方色彩。 前土發公司利用其高樓底,以獨立裝嵌方式在兩層之間增建一層,並打通一樓天花,除可擴充內部可運用的空間外,亦避免影響大樓原有設計及結構。 場內部分商鋪原為附近一帶的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與特色手工藝品店等。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體育館
找出上海公共租界1930至1935年間興建的5座街市,對比之下,就會見到福州路菜場、小沙渡路菜場與中環街市擁有相似設計。 )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於1980年代末由中區和西區的北部合併而成,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 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 中環區內以商業大廈為主,人口較少,而中半山及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中西區人口約為235,953人,亦是香港十八區中收入最高的地區以及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5%人口持專上教育學位課程。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淳記
寶靈頓街市也是為數極少的開至深夜的街市之一,如果你想在工作一天之後,享受美味地道的宵夜,這裡一定是最合適不過的地方。 香車街街市是一個傳統老風格的街市,位於荃灣香車街,3 層街市共設有 223 上環街市南座 個檔位,下層為公眾街市,上面兩層有 40 個熟食檔位服務週邊居民。 熟食檔的客人可自己去街市買料,交來代煮,普通蒸煮海鮮,只收加工費,非常實惠。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君悅酒店咖啡廳及茶園…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大舞臺飯店」。 在1990年,大樓被香港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1990年6月由土地發展公司把大樓進行全面修葺,並容許當年10多個於中環永安街(即花布街)商戶遷入西港城2樓,每戶獲賠數百萬元。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
昔日,皇后大道中是海邊,後來上環發生一場大火,數百棟房屋毀於一旦。 當時,第三任港督文咸,把燒毀的房屋瓦礫堆往淺灘,填成新的商業區,並稱為Bonham Strand,保留「灘」的意思。 今天,皇后大道中有一條樓梯,可以步往蘇杭街,你從樓梯建築的特色,可以看得出那是當年一條下水的石階。 北座大樓建於一九〇六年,面積比南座小,角樓外牆有帶狀磚飾。 一九九一年,大樓經修葺後成為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名為「西港城」,目前由市區重建局管理。
上環街市南座: 使用情況資訊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於1844年啟業,原為一簡陋市場,由中上環商人向政府承租。
上環街市南座: 西港城建築特色
而舊上環街市南座大樓則於1981年拆卸,重建為上環市政大廈,即現時的上環街市。 座落文咸東街/摩利臣街/皇后大道中交界的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啟用,上環街市北座大樓開始空置,1990年6月29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廈於1989年建成,現在由食物環境衛生署及康樂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多用途市政大廈,內設街市、圖書館、體育館等市政設施。 隨着社會不斷進步,1980 年代,政府認為大牌檔的衛生環境欠佳,容易引發傳染病,於是停止發出新牌照。 上環街市南座 政府亦以現金收回牌照,及鼓勵在街邊經營的大牌檔「上樓」,遷到不同的熟食中心;部分位於市政大廈內的樓上,也有部分依附到街市裡面。
上環街市南座: 墟市學 - 香港街市導讀
它曾是船政署舊址、上環街市大樓,經保育復修後,現時成為匯集布匹等傳統工藝品的特色商場。 上環市政大廈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南座(英文:South 上環街市南座 Block of Western Market),位於文咸東街126號,於1858年落成,較舊上環街市北座(即今日的西港城)早約半世紀落成。 舊上環街市南座以紅磚和麻石建成,採用維多利亞時代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多個圓拱。 落成初期街市設備簡陋,後於1939年擴建,撥地安置原於街市門前十王殿(今稱上環坊/上環文化廣場)一帶的水果檔,並且於十王殿加建公共廁所。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