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一般常用於手術後偵測復發,第二或第三期大腸癌病患,手術後每3-6個月抽血檢測CEA,約可偵測60%左右的大腸癌復發,仍有近40%大腸癌復發時CEA值仍然正常,CEA值也「篩」不出復發,故CEA是一個簡便但絕不是「理想的」指數。 部份癌症病患其癌症指數在治療前並未上升,治療之後也從未上升,此時癌症指數用於評估治療效果的臨床意義就不大,必需配合相關檢查來做追蹤評估。 如果癌症指數在追蹤過程中突然有了上升變化,可能是腫瘤特性改變,也可能是罹患其他疾病或癌症, 需要再由專業醫師詳細檢查來判斷。 癌症指數持續上升通常代表疾病仍在進展,此時應盡速就診專業醫生,詳細詢問病史,並配合相關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如大腸鏡、胃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
- 「癌症資訊網」會不定期揀選部分提問,邀請個別醫生作一次回覆。
- 人士,可根據醫生建議,定期檢查某類癌症指數作參考。
- 大多數靜脈注射和口服化療均有機會引致一些輕微至中度的皮膚反應。
當病患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往往對於癌症治療感到恐慌,許多病患會聯想到落髮、噁心、嘔吐等印象,心中不免排斥或拒絕。 其實,接受化療藥品後產生的副作用,每個人反應不同或者副作用嚴重度也不同。 我們可以先瞭解要接受的化療藥品、產生的副作用及預防或降低副作用的方法。 因此,癌症指數並不是理想的癌症篩檢方式,臨床上主要用來評估癌症治療效果或是追蹤癌症復發。 賴基銘提到,目前政府提供的免費四癌篩檢,並不包含癌症指數,就是因為它的缺陷可能引起民眾過多的緊張。 「以癌症病人來說,能降到正常值的並不多,」吳教恩指出,只需要跟自己比較,數值有慢慢下降、穩定,就代表癌細胞有獲得控制,治療有達到成效,不需要斤斤計較數字是否回到正常值,甚至要完全歸零。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追蹤照護線上
接受化療前的病人常常擔心副作用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副作用,有些人的情況可能較輕微,甚至沒有。 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跟藥物種類、劑量及個人體質有關,可先與醫師溝通了解。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2025 副作用大多會在治療結束後慢慢消失,正常組織也會藉由新陳代謝恢復運作。
常見影響還包括體液滯留而引起臉部、四肢腫脹,此時應特別留意照顧皮膚,避免出現外傷而增加感染的機率。 化療的頻率與治療時長,會依癌症的類型與病情、藥物類型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而有所不同,有些病人需要每天或每週做一次化療,也可能每月一次,這些都需要醫師做綜合性的評估,並沒有絕對的答案。 懷孕女士甲胎蛋白指數會升高,這是正常現象,而大部分肝癌病人的甲胎蛋白也會出現上升的現象,透過AFP能監測肝癌病人的情況。 而癌抗原CA15.3及CA19.9則分別為乳癌及胃腸道、胰腺癌的指標,一般CA15.3的正常值少於26.5 IU/ml;而CA19.9的正常值則少於37 IU/ml。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相關文章
如果白血球的數量實在過低,醫師可能會給予「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來維持白血球數量,以避免白血球繼續往下掉。 另一方面,我亦安排王先生接受針對的基因檢查,顯示EGFR、ALK和ROS1基因沒有突變;而由於PD-L1蛋白指數高於50%,經過詳細的討論後,我建議他以免疫治療為治療的新方向。 王先生明白長期抗癌路上,自費藥物的負擔不輕,最後決定先用第3代混合化療。 完成4個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胸腔淋巴腫瘤縮小至1.7cm,其他病灶也縮小並變成不活躍。 接着,他接受了高劑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5次,以及7個療程的化療。
我一直有血便及腹痛的問題,至醫院做健康檢查後才發現是晚期的大腸癌,癌指數為33,是正常人的5倍之多。 經過手術、化療後,癌症指數仍居高不下,我共做了12次化療,這帶給我諸多後遺症,包括: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精神不佳。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2025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家人擔心我身體虛弱無法再次承受化療,後來才經親友的介紹,決定轉求專業腫瘤中醫「濟群欣中醫診所」。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化療時都沒有產生副作用,效果真的會好嗎?
CA125常被與婦科癌症畫上等號,像是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輸卵管癌,甚至女性乳癌也和它有關。 不過還有一些婦科疾病也會導致CA125升高,包括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等;另外,如果抽血檢查時正值月經期間,也可能導致CA125數值異常。 CA19-9的數值容易受到腺體發炎的影響,像是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膽結石等,也可能反映出胰臟癌、大腸癌、胃癌、肝癌、膽道癌等惡性疾病。 賴基銘坦言,自己曾有4、5年都檢查出CA19-9高達100多,但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認自己身體沒有異狀,並持續追蹤,他的緊張也就此消除。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食物舒緩化療後噁心反胃
科德施基因創立於2013年,致力推動亞洲醫療保健管理數碼化,以基因測試技術及生物信息平台加快診斷、治療和管理癌症及罕見疾病的流程。 以肺腺癌為例,近5成的肺腺癌患者是與EGFR 基因變異有關,另外ROS1 變異或ALK 變異也是常見的肺腺癌致病基因。 透過追蹤治療前後的相關肺腺癌變異基因,是目前更有效去判斷癌症治療成效的方法。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問: 化療期間可以電髮、染髮和塗指甲油嗎?
刷牙時以軟毛牙刷輕輕刷牙,破皮潰瘍較嚴重時以漱口水代替。 清潔器具如牙刷,應放置在乾燥的地方,避免孳生細菌。 選擇柔軟好入口的食物:如奶昔、軟性水果、馬鈴薯泥、炒蛋、布丁等。 利用果汁機將煮過的食物加以處理打碎,方便病患食用。 若出現味覺或嗅覺改變時,可以試著吃一些過去不常吃的食物或飲料,同時經常刷牙及漱口,保持口腔清潔,以改善對食物的味覺。 烹調食物時可以增加一些調味料(檸檬、洋蔥、大蒜、迷迭香、番茄醬等),或是在食物裡加一些糖增加香甜味。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皮膚癌中的基底細胞癌,了解治癒率及自我檢查方式
化學治療是使用化學藥物來阻斷癌細胞的分裂和繁殖,因而無可避免地也會影響一些生長速度快的細胞,並帶來多種副作用和後遺症。 治療有效與無效的參考,臨床上總不能「短期」內重複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治療期間每個月抽血腫瘤指數(針對如果治療前指數已上升的病人)可提前協助預測治療有效或無效。 腎功能包含肌酸酐、血中尿素氮等,最常造成腎衰竭的化療藥物是順鉑。 另外,若患者因化療造成嚴重噁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脫水、體重減輕等等,也容易影響到腎功能。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治療方案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緩和性化療是讓病人有品質的、多存活一些時間的治療方式,雖然最後的最後,癌症終究會一直擴散導致人體死亡。 但對於親人來說,如果醫療的進步可以讓我們多爭取到一年兩年陪伴家人的時間,也算是功德一件。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化療飲食這樣吃!4種食物緩解噁心與化療後嘔吐
至於左旋麩醯胺酸,曾有早期研究提出可以減少手足症候群,不過暫時還沒有很強的數據支持常規應用,暫時還是靠塗藥膏和調較劑量等方法去處理皮膚方面的副作用。 癌指數不能當做診斷癌症的標準,也不能用來當做「早期癌病篩檢或診斷」的依據。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目前「例外」的是PSA及 AFP對高危險群病人,有若干癌症「篩檢」的角色,但敏感性仍約只有60%左右。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腳數量少」的食物比較好! 食物鏈守則曝光:吃雞更安全
病人再問,本來高企的癌指數成功下降至正常值以內,代表我的腫瘤痊癒了嗎? 進行化學治療的目的包括:治癒癌症、抑制癌細胞成長、殺死癌細胞、緩和癌症的不適症狀。 並不是末期癌症才需進行化療,在許多早期癌症治療中化療也相當常見,治療期間也會視情況搭配其他治療方式。 賴基銘強調,如果發現癌症指數高,也不需要太過緊張,可以持續追蹤觀察,如果數值起起伏伏,通常是一般身體發炎造成;最好的方法還是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如果真的有惡性腫瘤,才能盡早發現並治療。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因此,癌症指數上升並不代表有癌細胞出現,也有可能是健康細胞受到不同身體狀況影響。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癌症指數高並不代表患癌?
化療及放射治療以紓緩為主,並不能阻止病情進一步變化,尤其是轉移病灶在肺的患者。 又有不少病人提問,為何於不同化驗室量度的癌指數數值並不一樣? 轉移的膽管癌是致命,這位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幸運地獲得成功。
但是最近3個月林女士食慾越來越差,體重也明顯下降,有時上腹部會隱隱作痛,林女士不得已只好去腸胃科就診,經過醫師強烈建議後終於同意施行胃鏡檢查,檢查及切片結果證實是晚期胃癌,電腦斷層顯示肝臟及腹膜也有許多轉移病灶,已經無法開刀。 面對醫師告知來日無多及建議做化學治療,林女士情緒崩潰,完全不能接受。 年輕時的王先生是煙民一族,自從2016年確診第二期肺癌,接受左邊肺葉切除手術後,便乖乖的戒了煙。 病理報告顯示他患的是肺腺瘤,醫生認為復發風險高,建議他接受混合性化療。 自從得了病,王先生很留意身體狀况,在一次常規覆診時,心胸肺外科主診醫生在X光造影上雖然未見異常,但由於血液檢查的癌胚抗原指數(CEA)上升了10倍有多,於是安排王先生做正電子掃描檢查(PET scan)。 結果顯示,胸腔有一個約3厘米的腫瘤,另外左邊鎖骨上及腋下的淋巴,也受到影響而有不正常的SUV(Standard Uptake Value)數值,代表腫瘤可能出現轉移。
但輕微的子宮內膜異位(第一、二期)則敏感度偏低,約在15%至20%之間。 目前CA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2025 125的參考值一般是訂在35U/ml,因為健康的成人只有1%會大於35U/ml;當參考值提高到65U/ml 時,則只有0.2%的健康成人會高於此值。 在出門前可以使用防曬係數SPF15 以上的防曬乳液來保護皮膚。 平時要盡量保持清潔,皮膚潮了濕會癢的話,可以敷扶一點爽身粉。 例如白米飯或麵條、無油的肉及魚類等,除非有賢臟疾病,可多補充含高鉀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樱桃等。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需要化療代表已經癌症末期?化療一定會讓頭髮掉光?醫師替你破除4大化療迷思
若患者之腫瘤標記指數於接受治療後逐漸下降,則可一定程度地驗證療法能夠發揮作用;但如指標仍持續飆升,醫生或需考慮為癌症患者調整或安排其他療法。 由於腫瘤標記有機會受患者其他身體因素影響,例如:懷孕、急性炎症、良性腫瘤等,且並非所有癌症患者的指標都會上升(特別是早期癌症患者),故單憑癌指數檢查(即腫瘤標記測試)本身並不足以作為診斷或排除患癌的方法,但可協助評估患癌的可能性。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化療後癌指數下降 在化療期間,如果病人的白血球數一直下降,醫師可能會暫緩接下來的化學治療或調低藥物劑量一段期間,因為白血球足夠,才可如期接受適當的化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