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各作者報道的療效不甚一致,有諸多因素均可影響緩解率。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最重要的是腫瘤的分化程度及雌、孕激素受體(ER、PR)狀況。 GOG組曾對47例已知腫瘤分級及ER、PR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孕激素治療的觀察:腫瘤分級1及腫瘤分級2的患者其緩解率分別為20%及24%,而12例腫瘤分級3的患者對孕激素治療均無反應。 Creasman報道12%子宮內膜癌腹腔細胞學為陽性。
- 若患者具有≥2個危險因素存在,生存率明顯低於僅具有1個高危因素,並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 癌組織分化差時,細胞異型性較大,呈實性條索狀或彌散片狀排列,構成非鱗狀的實性區。
- 內照射主要針對子宮內膜癌的原發竈及其鄰近部位。
- 子宮內膜癌常見於45歲以上或停經後的女性,但原來35歲後的女性開始減少排卵,負責保護和調控子宮內膜結構的黃體酮分泌亦會下降,容易導致內膜增生,甚至發生病變。
- 多數報道均認為80歲以上之內膜癌患者預後極差,與缺乏手術分期及術後充分之輔助治療亦有一定關系。
前面所列的子宮內膜腺樣癌伴鱗狀分化的癌,曾稱為腺鱗癌(或鱗腺癌),不屬混合性癌(WHO,1994,第二版)。 約1/4癌內可見細長或短的乳頭狀或絨毛腺狀結構,則應根據癌細胞的形態特征,與下述漿液性乳頭狀腺癌和透明細胞乳頭狀腺癌鑒別。 中藥治療可以減少化療的副作用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的效果。 中藥治療屬於保守治療,以人爲本,延長病人的生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手術做法是於肚臍和附近共開三至四個孔放入儀器,甚至最新的科技是單孔微創手術,只須於肚臍開一個孔,放進所有儀器。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子宮體癌)
4.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和原位癌 子宮內膜的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變,已被廣泛接受。 據文獻報道,不同類型的子宮內膜增生其癌變率差異較大,單純性增生的癌變率為1%~10%、復雜性增生為3%~22%、非典型增生為29%~57%。 所報道的癌變間隔時間差異較大(1~26年不等),但總的傾向是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的癌變間隔時間較非典型增生的長,前者約長於6年,後者約短於5年。 大細胞、巨細胞及梭形細胞型的未分化癌:黏液染色陽性;電鏡下見癌細胞呈腺上皮分化。 應除外以下腫瘤:A.子宮絨毛膜上皮癌,免疫組化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陽性。 B.鱗狀細胞癌的低分化型或變異型,也可出現類似的大細胞或梭形細胞,但電鏡下可見張力原纖維或橋粒。
- 至於第3期以上的病人,大型研究顯示,盆腔電療的功效,主要在於有效減低局部復發的風險,而綜合化療能夠提升存活率,減低整體復發風險。
-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癌或子宮體癌,高踞香港女性常見癌症第四位,每年新症約有一千多宗,發病數字較廣為大眾熟悉的子宮頸癌高出一倍,卻因徵狀不明顯而常被忽略。
- 這種情況與重度非典型增生極難區別,就像宮頸的CINⅢ一樣,將重度(Ⅲ級)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放在一起稱EINⅢ(intra-endometrial neoplasiaⅢ)。
- 對絕經後出血,更年期月經紊亂應注意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對年輕婦女月經紊亂治療無效者,亦應及時做B超檢查和子宮內膜檢查。
- 對於存在陰道不規則出血的年輕女性,特別是合併不孕、月經稀發或多囊卵巢綜合症的患者亦應謹慎,如B超子宮內膜增厚或回聲不均,亦應行分段診刮排除子宮內膜癌或癌前病變。
目前總的治療原則是早期以手術治療為主,按分期及高危因素選擇最適宜的輔助治療(或僅手術治療即可)。 晚期患者則以綜合治療為主,根據病變部位及全身狀況(年齡,有無內科合並癥等)選擇手術縮瘤、術後再輔以放射、化療,或以放射治療為主輔以化療及激素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2025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近10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手術(術式)選擇、術後放射治療的選擇等均進一步規范。 對於早期患者,手術目的為手術-病理分期,準確判斷病變範圍及預後相關,切除病變的子宮和可能存在的轉移病灶,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選擇。 手術步驟一般包括腹腔沖洗液檢查、筋膜外全子宮切除、雙側卵巢和輸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患者體征
如果在腹腔鏡之下明顯的發現子宮肌層已被穿透,有子宮外病灶或淋巴結已明顯轉移,則應改成剖腹手術,以便完整的清除病灶。 第二期的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可採取修飾性的根除手術,加上兩側輸卵管卵巢的摘除,及骨盆腔及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 如此可以減少許多放射治療後手術的合併症,手術後仍須追加放射治療。 在部分第二期的病例,評估病灶擴展到子宮頸的狀況,施予子宮根除手術可以取代筋膜外全子宮切除附加放射治療,預後結果並無差別。
(二)婦科檢查所見: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無明顯變化,子宮正常者佔40%左右,合併肌瘤或病變至晚期,則子宮增大。 絕經後婦女子宮不顯萎縮反而飽滿、變硬,尤應提高警惕。 雙合診時如因患者肥胖、疼痛或者缺乏合作而觸診不清,不必堅持非要查明,因診斷的依據並不在於子宮的大小。 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宮頸時,可見癌組織自宮頸口突出。 此外,內膜腺癌常有壞死出血現象;②藥物治療反應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藥劑量偏小即奏效較慢,持續性長,一旦停葯可能很快複發;③年齡:年輕者多考慮不典型增生,挑戰者者多考慮內膜腺癌之可能。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臨床表現
但為避免之後子宮內膜癌細胞之擴散,仍建議於無生育需求後進行外科手術摘除子宮,以避免子宮內膜癌癌細胞轉移至其他器官。 馬女士,66歲,兩年前確診第1期A子宮內膜樣腺癌,癌細胞FIGO Grading是Grade 3。 術後不久發現腹膜轉移,接受了紫杉醇和卡鉑綜合化療,為期7個療程。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2025 可惜1年後再復發,因為復發範圍只是局部,能夠接受切除。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的飲食禁忌
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腫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萬的新發病例,並是導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見婦科惡性腫瘤(僅次於卵巢癌和宮頸癌)。 其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發病率在各地區有差異,在北美和歐洲其發生率僅次於乳腺癌、肺癌、結直腸腫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的首位。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2025 在我國,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條件的改善,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亦逐年升高,僅次於宮頸癌,居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第二位。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之照護
肌層浸潤深度:肌層受浸潤的深度是判斷腫瘤惡性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影響預後及復發的重要因素。 對無顯著子宮外癌變的患者來說,有肌層的浸潤復發率比無肌層浸潤者高4倍。 深肌層受累的復發率危險性明顯高於淺肌層受累者。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相關知識,讓小編告訴您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癌!
孕激素的作用機制,按“二步機理”,即孕激素分子先進入胞漿,與受體結合形成復合物再進入胞核。 孕激素治療後的組織像為腺體與間質發生逆轉改變,使癌細胞分化趨於成熟。 陳晨等也證實瞭孕激素除抑制雌激素的促增生作用外,對腫瘤細胞有直接作用,使腫瘤細胞生長受抑,促使其向成熟轉化,細胞發生凋亡及萎縮。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病變範圍和組織學類型,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因內膜癌絕大多數為腺癌,對放射治療不甚敏感,故治療以手術為主,其他尚有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 早期患者以手術為主,按照手術-病理分期的結果及復發高危因素選擇輔助治療;晚期患者採用手術、放療與化療綜合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醫語怡情:微創新技術 治療子宮內膜癌
各種人工合成的孕激素製劑如甲羥孕酮、己酸孕酮等均可應用。 化療主要應用於晚期(Ⅲ~Ⅳ期)或複發患者以及特殊病理類型患者。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近年來也用於一些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患者的術後輔助治療。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2025 部分特殊類型子宮內膜癌(Ⅱ型)與雌激素無關,不經過子宮內膜增生階段,此類腫瘤多見於老年婦女,惡性程度高,預後差。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子宮內膜癌治療方案
他莫西芬有促使孕激素受體水準升高的作用,受體水準低的患者可先服他莫西芬使孕激素受體含量上升後,再用孕激素治療或兩者同時應用可望提高療效。 減重:肥胖增加罹癌風險,尤其是子宮內膜癌,身體質量指數 BMI 應控制在 18.5 及 24 之間,定期檢測體重與腰圍。 尤星策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術後可能有陰道出血、下肢水腫等併發症,改善水腫最好的方式還是運動和按摩,可諮詢醫師正確復健方式。 她舉例,研究顯示,第 1A 期類內膜型腺癌的病患僅用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可超過九成;第 1B 期若是病患超過 60 歲,則手術搭配放射線治療可改善存活率,但對於 60 歲以下則無明顯差別。 放射線治療:利用高能放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針對骨盆與淋巴腺區域,常搭配其他治療方式一起使用,達到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