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放療目的主要先縮小過大或不好開刀的腫瘤,以減少手術範圍、降低難度。 相較於術後放療,術前放療優點還包括放療範圍較小、治療劑量較低、整個療程較短,晚期造成肌肉纖維化的機會也較低;但有可能會讓手術後的傷口癒合較慢。 術後放療則是在確認術後病理組織型態或手術邊緣不夠乾淨下才執行,如無特別高的復發風險,可能免除做後續放療。 血液腫瘤科醫師謝佳訓接受「早安健康X健康大頭條」專訪時提到,門診遇過不少脖子長腫塊的患者,頸部有複雜的淋巴,腫塊同樣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要初步區別,其實有一些簡單的原則。 身上不明腫塊2025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你是否曾在皮膚下方摸到1團不會痛的腫塊,假使指頭出點力壓壓看時,會有些許移動。
賴睿昕中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如果身上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或是稍微一碰就瘀青,甚至合併其他異常出血。 特別是,一般正常瘀青多半會出現在四肢及身體外側容易受到碰撞的部位。 但是,假如在大腿內側、腹部、背部等不易碰撞的部位出現瘀青,就應該特別注意、提高警覺,這有可能是疾病剛開始的表徵。 脖子長不明腫塊,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一般來說可以掛耳鼻喉科或腫瘤科,讓醫師先排除嚴重的問題。 身上不明腫塊 謝佳訓提到,一旦出現頸部惡性腫塊,可能原因包括頭頸癌、鼻咽癌、淋巴癌,雖然是危險的疾病,若及早發現,還是有機會透過適當治療而痊癒。
身上不明腫塊: 身上驚現不明肉瘤 或患罕見癌
▸特色1:脂肪瘤可以長在身體的各處,無論是脖子、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大腿都可能發現有個皮膚隆起的位置,摸起來在皮下組織處有個腫塊。 而患者如果同時伴隨有腰骶部位疼痛、出鼻血、尿血、頭暈、貧血等症狀時,就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腫瘤的排查。 內臟癌症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可出現一些皮膚表現(病變),有些表現會出現在癌症發生之前,掌握好皮膚變化與腫瘤的關係,對於某些腫瘤就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手臂長過脂肪瘤,那摸到其他位置好像有個團塊時,就逕自認定其為脂肪瘤。
- 基隆長庚一般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在《江醫說健康》影片就教大家可以先簡易判斷,他指出先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情況,再依以下五點判斷它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 經4週放療發現腫瘤縮小,醫師與病友討論後,決定持續治療到6週滿再評估手術。
- 古代常稱,將死之人印堂將逐漸發黑,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科學來說這種情況的出現與體內肺氣虛、腎氣短有關,中醫上說,氣短,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所以印堂出現異常,不處於白裏透紅的狀態。
- 不過,鄭詠仁醫師指出,摸到腫塊的良性率還是占大多數,仍應盡快就醫檢查確認。
- 醫師指出,民眾如發現身上有腫塊,可先至外科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
賴睿昕中醫師表示,瘀青主要是人體肌膚受到外力撞擊或揉捏過度,造成皮下微血管破裂,使得血液漫流於組織之間導致。 瘀青部位一開始在外觀上會有紅腫、疼痛的情況;1~2天後組織間的血液因缺氧,會使肌膚表皮呈現青色;3~4天漸漸變藍紫色,再慢慢變褐色,1週左右會退成黃色後慢慢消失。 不危害健康的良性腫瘤,無須進一步治療,但醫師通常會建議持續追蹤腫瘤生長狀況。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位78歲女性病友右大腿有約20公分大的腫瘤,合併腹股溝淋巴腫大,腳水腫得厲害,且疼痛嚴重影響行走,因患者年紀稍大,加上血小板過低暫緩開刀,先接受術前放射線治療。 經4週放療發現腫瘤縮小,醫師與病友討論後,決定持續治療到6週滿再評估手術。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雲
如果民眾發現身上出現囊腫或腫瘤,建議宜先看外科醫師診斷,而實務上民眾通常非常緊張而會要求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其實臨床上復健科醫師通常會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替病人進行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 身體若有部位突然出現腫塊,總讓人擔憂不已,怕是惡性腫瘤想趕快前往醫院確認。 但身上許多地方都有淋巴結的聚集,三不五時會因為體內的防禦機制而腫大,因此醫師提供4個鑑別方法,可自己在第一時間先判定是偏惡性或良性的淋巴結,假設構成惡性的條件都符合,最好還是趕快前往醫院檢查較為保險。 李柏穎醫師表示,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原因繁多,從三大方向來看,與皮膚軟組織有關的例如脂肪瘤、表皮樣囊腫、纖維瘤、皮膚癌等。
不僅減脂沒幫忙,目前也沒有發現當避開某些食物,或改變生活習慣,就能讓脂肪瘤不見。 而癌症轉移多是靠淋巴系統游走,人的身體有6個最容易摸到淋巴結的地方,分別是脖子兩側、腋下兩側及腹股溝兩側,如果有摸到腫大就要注意,但如果只是因細菌感染或感冒病毒感染,一二周後就變小,那就不用擔心。 身上不明腫塊2025 身上不明腫塊2025 而癌症轉移多是靠淋巴系統游走,人的身體有6個最容易摸到淋巴結的地方,分別是脖子兩側、腋下兩側及腹股溝兩側,如果有摸到腫大就要注意,但如果只是因細菌感染或感冒病毒感染,1、2周後就變小,那就不用擔心。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好人生
位置較深的也可能和肌肉、骨關節有關,例如肌肉瘤、骨瘤、軟骨瘤、腱鞘囊腫、腱鞘巨細胞瘤等。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民眾如果突然發現身上有異常腫塊,時常會搞不清楚該看哪一科別,才能獲得最佳的診斷。 醫師指出,民眾如發現身上有腫塊,可先至外科先用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確認是否為囊腫或腫瘤,以及良性與惡性。 身上忽然有不明腫塊突出,不痛不癢,這或是軟組織肉瘤,它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惟因逾半患者無痛感,若長在體內或要等腫瘤變大至器官受壓才有徵狀,令人難以察覺。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管理
到診所就診後,醫師告訴你說:「這是脂肪瘤。」那脂肪瘤到底要不要緊? 台中醫院復健科蔡思理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一摸到身上有不明腫塊,就會非常緊張,但事實上,腫瘤有分成許多種,脂肪瘤、血管瘤、滑液囊腫等。 內科腫瘤科專科龍浩鋒醫生表示,軟組織肉瘤(簡稱STS)為惡性原發性腫瘤,是骨骼肌肉腫瘤的一種。 本港平均每年有205宗新症,每10萬人有2.9人發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9歲,但發病高峰期可由45至90歲。 最後,羅子焜主任解釋,雖難以預防蟹足腫,但可以採取措施減少風險,像是避免不必要的皮膚創傷、保持傷口清潔並妥善覆蓋、避免在容易形成蟹足腫的區域穿孔或刺青,和及時就診並治療痤瘡或其他皮膚疾病等。 至於哪種治療最適合自己,他建議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才能準確對症下藥。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網》吃荔枝4不要! 中醫:大量空腹吃小心「荔枝病」
針對忙碌的現代人,依照不同時節,透過醫師以及各領域專家,提供飲食保健、疾病預防、減重、運動健身、美容保養、養生保健及食譜等醫療保健相關知識,引導民眾養成正確的健康生活態度及觀念。 身上不明腫塊2025 簡單來說,想要單靠抽血檢查腫瘤指數來檢查癌症多半是不夠的,往往需要專業醫師配合其他影像醫學檢查,才可能早期偵測腫瘤或有無復發情形。 一般抽血檢查時常會包括腫瘤指數,容易讓民眾誤認為腫瘤指數能做為癌症確診與否的依據,但是腫瘤指數用途並非篩檢癌症,因為罹癌病人腫瘤指數未必會上升,腫瘤指數正常也不代表沒有罹癌。 另外可依腫大的速度或大小來判斷,一般來說,小於一公分的淋巴結較無臨床重要性,但淋巴結若在短時間內不斷變大,或出現硬化現象,就有可能是惡性淋巴腫大。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新知N
江坤俊說,人體每一個部位都可能長腫瘤,只是發生的頻率不一樣,例如胰臟較少長,而肝臟較常會長。 此外,許多人以為只有惡性腫瘤切除後需要定期追踨,但江坤俊要提醒大家,就算是良性的切除後也必須追踨,因為良性的仍有可能再復發再長。 良性與惡性腫瘤的區別在於,惡性腫瘤會復發及轉移,而良性的不會轉移但也是可能會復發,所以兩者都是必須要再追踨的。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健康2.0》提到,淋巴結可說是身體的防禦哨,在偵測到某些感染時,會出現腫大情況,因此三不五時就會發生。
身上不明腫塊: 健康網》肺癌死亡率高居第1! 營養師列保肺飲食清單
龍醫生表示,由於軟組織肉瘤可以長在身體各個部位,公眾對此認知不多;而肉瘤初時細小,又不痛不癢,或長在體內不能以肉眼看出等等,故經常有延誤治療情況。 文獻記載對於惡性腫瘤,如前列腺癌、胃癌、肺癌等,會伴隨有皮膚變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紅皮病,該病表現為全身皮膚潮紅、腫脹、脫屑。 身上不明腫塊2025 如果腋後、骶部、臀部和前臂外側出現紅斑、丘皰疹、小水皰或成群分佈的風團及嚴重疼痛的皰疹樣皮炎等症狀,都要小心是惡性腫瘤的先兆。
身上不明腫塊: 身上摸到奇怪硬塊是癌症嗎?名醫教5招判斷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謝佳訓指出,一部分患者因為牙齦發炎、口腔手術、咽喉炎等問題引發疼痛而就醫,起初以為自己長腫瘤,大多數證實都是良性淋巴腫,只是發炎而已;頸部癌症不痛的原因在於,惡性腫瘤不是一個傷口,它可能是轉移過程跑過去的一個點而已。 身上不明腫塊 我們有時候會在身上摸到一些莫明奇怪的硬塊,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有問題的惡性腫瘤還是無大礙的良性腫瘤,最困擾的是可能只是沒事的腫塊,那到底要不要去看醫生啊? 基隆長庚一般外科副教授江坤俊醫師在《江醫說健康》影片就教大家可以先簡易判斷,他指出先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情況,再依以下五點判斷它是良性或惡性腫瘤。 腫瘤專科醫生龍浩鋒表示,軟組織肉瘤為惡性原發性腫瘤,是骨骼肌肉腫瘤的一種,約佔惡性肉瘤的八成。
身上不明腫塊: 身體摸到硬塊,是腫瘤嗎?江坤俊醫師教5招區分良性惡性!
衛福部今天(21日)公布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7年蟬聯首位,死亡時鐘快轉10秒。 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為肺癌,連續九年位居第一,接下來是肝癌、結腸直腸癌。 元氣網和元氣網粉絲團是來自聯合報系的健康資訊平台,深耕保健、疾病、營養、樂活訊息,熟悉民眾關注的議題與語言,也能用同樣的話語和民眾溝通,讓網友讀者都能成為照顧家人的好幫手。 《優活健康網》為一具專業性的健康生活媒體,內容整合醫學專業、自然生活,乃至心靈健康等相關文章,提供網友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如果你這個月摸大概是1cm,一個月後記著再摸摸看,如果變1.5~2cm,表示它生長蠻快的,必須盡快就醫。
身上不明腫塊: 身體出現硬塊、腫塊是什麼?醫指4情況早就醫!
劉庭銘建議,50歲以上有三高、抽菸、不運動、家族病史、馬凡氏症等有血管疾病風險的民眾,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主動脈瘤治療。 羅子焜主任解釋,雖難以預防蟹足腫,但可以採取措施減少風險,像是避免不必要的皮膚創傷、保持傷口清潔並妥善覆蓋、避免在容易形成蟹足腫的區域穿孔或刺青,和及時就診並治療痤瘡或其他皮膚疾病等。 身上不明腫塊 如果患者身上出現了紫癜,首先應該及時去醫院排除過敏性紫斑、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和老年性紫斑,這些情況引起紫斑一般不伴隨身體其他症狀。
身體出現的腫塊,絕大多數都是良性,惡性機率較低,不過一樣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以脂肪瘤來說也有可能形成惡性的脂肪肉瘤,不過機率非常低,而上述這些還僅是個大方向舉例。 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腫塊、硬塊,先不必緊張,先前往醫療院所作個檢查,治療也都是及早治療越有利康復。 身上不明腫塊2025 雖然上述大部分腫瘤為良性,不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不容易增大,但也有可能因為活動、碰觸等因素慢慢增大。
身上不明腫塊: 腫瘤指數迷思
假如瘀青未消除,有可能是沒有妥善照護受傷部位,導致皮下瘀血與水腫無法及時散去,使受傷部位修復不良、組織增生,而遺留下腫塊導致。 且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受傷細胞的不同,這些腫塊更可能會演變、產生脂肪瘤、纖維瘤、血管瘤、骨瘤、神經瘤等腫瘤。 許多人會在皮下組織長出良性的脂肪瘤或纖維瘤,但不必擔心,絕大多數的皮下腫瘤屬於良性,經常分佈在四肢或軀幹的皮下,觸摸時會隨皮膚移動。
台灣1年新診斷的惡性肉瘤病例約600人,發生率占癌症的1%,最常被發現的原因是摸到皮下有不明腫塊,且大部分不會疼痛;但往往因不特別注意,常等到腫瘤壓迫到神經感到疼痛才就醫。 惡性肉瘤可以發生在肌肉、骨骼、神經、血管或脂肪組織等全身所有地方,而最好發也最常被發現的是在手腳四肢。 不過,鄭詠仁醫師指出,摸到腫塊的良性率還是占大多數,仍應盡快就醫檢查確認。 【本報訊】身上有不明腫瘤凸起,不痛不癢,可能是患上罕見的軟組織肉瘤徵兆! 本港每年平均有二百零五宗這個病症,患者Shirley去年初感到胸口痛,接受多項檢查後才證實是軟組織肉瘤,當時腫瘤直徑已達六厘米,其後更轉移至骨和淋巴,她其後要接受化療,抑制腫瘤惡化,至今沒有復發。 有腫瘤科醫生表示,曾因其他癌症而進行放射治療的患者,或有機會誘發軟組織肉瘤,呼籲這類人士若感到身體出現異常,應立即求醫。
有時皮膚出現腫塊,民眾第一直覺就會擔心是不是惡性腫瘤,醫師分析其實可以從腫瘤的外觀、大小有無變化來簡單區分。 身上不明腫塊2025 像是常見的「良性上皮性囊腫」雖然是良性,仍然會隨著時間變大,通常較會發生在皮膚摩擦處。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劉庭銘指出,主動脈瘤是因三高、抽菸、肥胖等危險因子,造成血管慢性發炎、硬化,使血管變形及膨大,形成主動脈瘤,大多出現在腹主動脈,雖然不是惡性腫瘤,但危險程度不下於腫瘤,初期往往沒有症狀,一旦破裂死亡機率高達9成。 一般人偶爾會在身體表面觸摸到腫塊而心生疑慮,不知是惡性還是良性的腫瘤。 雖然依據病理學的診斷,以切片或細針穿刺才是最正確檢查方式,但民眾還是可以藉由腫塊出現的部位,來初步判斷是否有罹癌的可能。
身上不明腫塊: Heho News 健康新聞
經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檢查,發現暗紅色腫塊是疤痕向外擴張增生,進而引起「蟹足腫」。 所幸,經過皮膚外科手術切除合併除疤針治療後,外觀恢復正常,且不適症狀得到緩解。 外科醫師江坤俊也曾表示,淋巴結若攔截到的是細菌或病毒所引起的腫大,屬於感染的一種,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但若是攔截到癌細胞,大部分不會有痛感,所以當淋巴結腫大的時候,不會痛比會痛更加危險。 另外一個辨別方式可以透過觀察腫大的淋巴結是否會消腫,細菌感染的淋巴結腫大過1-2週後多數就會消腫;若癌症引起的腫大,不但不會消腫反而會越來越大。 民眾在身體出現腫塊、硬塊時,總是還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又或者不確定到底什麼時候就醫檢查為佳,對此李柏穎醫師表示,其實發現不明腫塊的當下就可以檢查,特別是前述出現的症狀、外觀明顯改變等,而若是影響到生活,甚至是出現了會麻、會痛等症狀,自然就別再猶豫了。 而每個人瘀青的復原速度會因受傷程度、人體代謝速率不同而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