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超過95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當中只有3%的診症地點需收取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20名,無論是否需要切除瘜肉,大多數情況下也不需繳付額外費用;如需收取額外費用,金額亦不會多於1,000元。 如接獲通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表示送交的大便樣本中沒有驗出血液,參加者只需繼續留意有沒有出現大腸癌症狀,並按醫生指示每兩年再接受測試。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隱血測試之一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 衞生署表示,已有超過770名基層醫療醫生成功登記加入大腸癌篩查計劃,分布約1,080個診症地點,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常見問題#1:我的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我是否患有大腸癌?
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署方續指,如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該類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 另外,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在2020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的個案佔癌症死亡人數一成半。
- 二○一七年的大腸癌新症有5 635宗,佔癌症新症17.0%,即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腸癌。
- 查特域克保斯曼,4年前確診結腸癌,但從未曾公開透露患癌的事,而拍攝《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等電影期間,查特域克保斯曼正在接受無數手術和化療。
- 此外,一些研究顯示,單是缺乏體能活動這一環,已令患上逾十種癌症(例如肝癌、前列腺癌、大腸癌、乳癌和子宮體癌)的風險增加。
- 有關篩查的結果,截至今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交回大便樣本並得出測試結果的參加者中,有約19 500人(12.6%)於首輪篩查的結果呈陽性。
- 大腸癌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不少大腸癌患者誤以為是普通腸胃問題因而耽誤就診。
私家醫院一般也會有不同保險公司的住院賠償申請表,只要清楚讓醫生知道自己買了甚麼醫療保險,他們都有經驗填寫,建議準備好自己醫療保險的保障一覽表讓醫生參考。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WeCare全面癌症保為純危疾保障,涵蓋各種癌症,不論患上任何階段的癌症,都可獲得保障額100%的一筆過現金賠償#,讓你應付生活及醫療開支。 如癌細胞已擴散,在大腸癌手術前後或需配合化療,利用抗癌藥物破壞並阻止癌細胞的生長,減低復發機會。 藥物通常會通過手臂靜脈或胸腔導管溶入血液並運行全身。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常見的篩查方法
與傳統大腸內視鏡無異,為確保大腸膠囊內視鏡拍攝的大腸內壁影像清晰,受試者事前必須要按指示清洗大腸作準備。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外科醫生鎖定腫瘤位置後,以腹腔鏡工具切除染疾的一段結腸(A至B段)(請參閱下圖所示的腫瘤和結腸段位置)。
專案小組成員包括不同持份者和專業的代表,他們會不時檢討可互通資料的範圍。 有關公私營協作計劃所收集的資料(例如: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會在有關計劃的平台直接上載(而非來自各電子病歷系統內)。 Bowtie (「保泰人壽」)是持牌人壽保險公司及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致力於填補健康的保障缺口。 Bowtie 透過創新科技及醫療專業,提供零中介、免佣金,更方便的網上平台,讓客戶隨時隨地獲得「自願醫保計劃」產品報價、核保及索償服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特色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二十九日)宣布,一九四七至一九七三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這類人士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利用末端連接小鏡頭的幼軟管,通過肛門直接檢視大腸壁,準確地找出大腸有否病變。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 利用X光透視,放射科醫生將鋇劑和空氣注入導管,經肛門、直腸直達大腸,同時進行觀察及X光攝影。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目錄+快速連結
如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而參加者需轉介至大腸鏡醫生進行檢查,政府亦會提供資助。 在計劃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扣除資助後,參加者需付的額外費用將不多於1,000元。 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基層醫療醫生會安排第二次診症,以及轉介參加者至大腸鏡醫生作大腸鏡檢查,找出大便出現隱血的原因。 參加者可選擇轉介至已登記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私營機構或醫院管理局轄下診所。 若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醫生會把瘜肉切除並進行化驗,另外,如大腸鏡檢查結果不屬正常,大腸鏡醫生會安排檢查後的診症,按情況安排護理或轉介至其他醫生。 大腸癌篩查計劃是由政府衞生署資助,替健康狀況合適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參加者需先作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屬陽性,便可再進行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參加者確診大腸癌
參加者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至計劃下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參加者宜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合資格人士需向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報名,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參加者每次診症可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化驗結果呈陽性時,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的第二次診症。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參加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需要收費嗎?
化驗所收到樣本後約2至3個工作日,基層醫療醫生便會得知參加者的測試結果。 就大便隱血測試,政府為每次診症定額資助280元。 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範圍內,如需要切除瘜肉,可獲定額資助8,500元,沒有瘜肉切除則定額資助額7,800元。 至今有超過209,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截至9月27日,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15,200人,即64.4%確診大腸腺瘤,約1,480人,即6.3%確診大腸癌。 請注意,由於此計劃名額有限,故醫管局只會於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當中選擇被列為情況穩定、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於日間診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士參與此項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的 3 大部份(按先後次序)
參加者先約見計劃指定的醫生,經醫生評估後認為適合參與計劃,將為參加者辦理相關手續,並派發大便隱血測試採便管,如果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將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若沒有明顯的家族史,現時本地的專家建議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每一或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每五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進行大腸癌篩查。 由於這三種方法效用相若,所以不需要同時使用或在建議的時間內參加計劃進行覆檢。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計劃預期有何成效?
目前逾86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36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鏡檢查(俗稱照腸鏡)常用於檢查大腸內的情況,透過腸鏡可及早發現大腸瘜肉,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Bowtie團隊整合了關於腸鏡檢查的資訊,讓你了解不同醫療機構的腸鏡檢查收費和保險索償的步驟。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癌症醫療費貴、手尾長 有份危疾保傍身更安心
計劃的成功不單能惠及個人,長遠更能減少醫療服務及社會經濟的負擔。 故此,政府在未來五年將撥款九億四千萬元,把篩查計劃恆常化。 尋找已登記參與計劃的醫生名單、收取額外費用及聯絡資料等。 現時約340個私家醫生服務點提供大便隱血檢查,其中約5%,即10多個醫生收取額外費用,由10元至300元不等。 目前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有逾860名,診症地點約1,360個,其中約97%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大腸癌篩查計劃短片
5、港怡醫院:日間大腸鏡檢查,大腸鏡(鎮靜麻醉)套餐分三類收費,不切瘜肉、切3粒或以下瘜肉、切多於3粒瘜肉的收費分別是10,000元、12,800元、14,200元。 大腸鏡(監測麻醉)套餐亦分三類,不切瘜肉、切3粒或以下瘜肉、切多於3粒瘜肉的收費分別是12,800元、15,400元、16,700元。 根據衛生署數據,大腸癌是香港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 在2019年,大腸癌死亡個案為2,174宗,佔本地全部癌症死亡個案15%。 研究指出切除帶危險性的瘜肉可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團體及病人組織均期望,本港能加快癌症篩查的步伐,區醫生指,現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若配合新科技的輔助,如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相信也有助推動癌症篩查。
病人必須先服用強力清瀉藥水以將大腸內之大便全部排出,使醫生能更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 清瀉藥水之劑量及服用方法因應各人需要而不同,故病人須依照指示準時服用。 病人如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瓣膜性疾病或懷孕等,須告訴醫護人員並聽從其指示服藥。 病人亦應提供現所服用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及任何過敏反應資料。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健康百科
發言人呼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加篩查計劃,並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多做運動、每天吃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和不喝酒,以預防大腸癌。 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預防大腸癌。 政府在2022年12月公布,自計劃於2016年推出後,由2018年起錄得的大腸癌新症數目和年齡標準化大腸癌發病率有輕微下降1。 常見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有「大便隱血測試」、「大腸鏡檢查」及「乙狀結腸鏡檢查」。 根據政府引述資料表示,就目前研究來說,暫時仍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哪一種篩查方法較為優勝。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大腸腺瘤於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已同時被切除,避免演變成癌症,亦足以印證適時接受篩查的重要性,有助找出高危人士,及早醫治。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是大型手術,以腹腔鏡技術部分或完全移除結腸或直腸,是創傷性最低的手術,所作切口較小,而手術後的痛楚和相關併發症也比較少,能夠較早恢復排便機能。 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會升高。 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另外,超過190名大腸鏡醫生亦已加入計劃,在約450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 如無需切除瘜肉,約九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切除瘜肉,約七成服務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此外,已有超過166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並獲安排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至今,已有超過770名基層醫療醫生成功登記加入大腸癌篩查計劃,分布約1 080個診症地點,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指南》是一個網上資料庫,提供社區內的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執業資料。 若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以找出大便帶隱血原因。 大腸癌新症有上升趨勢,更不乏三、四十歲的青壯年人士患病。 除了注意飲食及多運動,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亦有助及早發現,切除瘜肉預防演變成癌症。
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並商討治療及跟進方案,以獲得最大的保障。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但不易被發覺,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可透過衛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獲得資助,,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服務。 計劃能夠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患者或高危人士,以及早醫治和提高治療大腸癌的成效。
計劃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大腸癌的可怕之處,就是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病徵,直至身體出現明顯病徵時已到晚期,但透過定期篩查,便可及早發現病變。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 可是由於滲血量極少,市民一般很難察覺,而大便隱血測試正正是一種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因此稱為「隱血」測試。 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只需每年定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有效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篩查計劃會分為兩層,第一層會由基層醫療醫生,進行大便免疫化學測試,若結果呈陽性,將接受第二次診症,每次診症可獲280元資助。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癌症篩查
在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微不適,或對檢查結果、服藥有疑問者,應向醫護人員查詢;如出現嚴重事故,如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則應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於檢查後,待麻醉藥或鎮靜劑藥力減退後病人便可進食。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如病人接受鎮靜劑注射,則整天不可操作重型機器、簽署法律文件或駕駛,以防意外發生。
以上價格已包括醫生費、手術室費、儀器費、靜脈注射鎮靜劑費、化驗費等。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2025 記者對比坊間6間私家醫院及私營內窺鏡中心的服務收費,發現若要切除瘜肉,一般索價逾萬元。 惟市民可參考以下資料,翻查衞生署網頁,查閱哪些醫生參加計劃及有否額外收費。 大腸癌篩查計劃今日(6日)正式開始,分階段為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市民提供政府資助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首階段會涵蓋61歲至75歲人士。 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表示,期望5年內能夠擴展至全部3個階段,但暫時未決定第二、第三階段推行日期。
基層醫療醫生會親自接見申請人,評估是否適合參加計劃。 醫生會從肛門將內視鏡進入乙狀結腸,並慢慢由乙狀結腸觀察至直腸及肛門表面有否異常整個檢查過程會略感不適但通常不會致痛。 病人需要檢查前,您需要飲用瀉藥或灌腸劑以排清大便。 大腸癌篩查計劃醫生名單 乙狀結腸鏡可以從肛門進入乙狀結腸,觀察並診斷出血或疼痛原因;內視鏡亦可用作發現直腸及乙狀結腸的炎症及癌症情況。 大腸癌篩查是指在未有明顯症狀前作檢查和診斷,亦有助識別較高危人士;大腸癌篩查普遍視為確診前的重要一步,若能夠於大腸癌出現症狀前確認潛在風險,有效防範於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