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癌前病變」指的是細胞產生異常的病變,發生在皮膚的上皮(表皮)層;癌前病變並非癌症,若經過妥善治療,也大多可以完全治癒。 癌前病變與子宮頸癌有一個界線,是表皮、真皮之間的「基底層」,基底層是一層薄膜;當癌細胞突破基底層之後,即稱為「子宮頸癌」。 電熱環子宮頸局部切除術通常在月經後進行,以確保患者當時並無懷孕。 手術需時約20-30分鐘,可以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進行,視乎病變的大小、位置及病人的體質而定。 但即使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病人亦只會感到輕度痛楚而已。
開始性行為三年後的女性應開始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其後每年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如連續三次篩檢結果皆為正常,可以延長為每 3年一次。 流行病學證據顯示,人類乳突病毒的持續感染是導致子宮頸癌的必要條件 。 一般婦女的HPV感染率約為10-15%,但是幾乎99.7%子宮頸癌組織都可以偵測到人類乳突病毒。 30-65歲婦女如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是陰性反應可5年再測。
子宮頸病變治療: 宮頸糜爛意味著宮頸癌?
但如果子宮內膜厚達2公分以上,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一點,做子宮鏡或用子宮內膜搔刮術取子宮內膜細胞出來化驗,因為有時可能是病人忽略了月經量多及不正常出血,不是真的沒有症狀。 有一個40多歲的女士,因為經血過多,嚴重經痛和慢性盆腔痛而求醫,超聲波診斷出有子宮腺肌症。 她沒有生育計劃,但想保留子宮,嘗試了止血藥和不同的止痛藥物,症狀卻得不到改善,經血過多導致嚴重貧血需要多次入醫院輸血,而經痛亦令她需要每月請病假。
- 然而,醫生不會讓任何癌變走漏法眼,他最後一步是為王女士做了一個「子宮頸錐形切除術」,切除了部分子宮頸組織並進行化驗,這是個對付子宮頸早期病變的有效治療方法。
- 全世界每年診斷出逾500萬起子宮頸癌的新病例,有數十萬名女性死於這種疾病。
- 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
- 而子宮下垂常見的原因分別跟懷孕及生產時傷及骨盆腔的肌肉及神經,或是由於自然老化骨盆肌肉出現鬆馳,甚至日常長期搬運重物令腹部受壓亦會增加患上子宮下垂的機會。
如索償牽涉中國內地的指定醫院名單以外的中國醫院 /高端醫院 / 住院的病房級別高於指定病房級別/投保前已有疾病,有關之賠償金額可能會作出調整。 而 Bowtie 戰癌保全數賠償確診受保癌症由診症至治療相關費用,直至用盡終身保額,戰癌 100 保障額上限為 HK$100 萬,而戰癌 200/300 保障額上限為 HK$200 萬/HK$300 萬。 99% 子宮頸癌個案由人類乳頭瘤狀病毒(HPV)感染誘發細胞病變而起。 其中,約 7 成的子宮頸癌由 HPV16 及 HPV18 引致,這類病毒被稱為高危 HPV。 生理性糜爛,是指女性生理狀態下受體內雌激素的影響發生的宮頸管內柱狀上皮的異位(外移),婦科體檢時,外觀宮頸呈現糜爛狀態。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癌治療時有機會出現的副作用
據香港中文大學收集的數據分析指出,單是本港現時65歲以上的女性已約有一半比例患上骨質疏鬆,特別是更年期後流失骨質的程度是最高。 但如果後天因素做得不足,如飲食不良或在生活習慣方面,沒有適當維持骨骼健康,令骨質流失的速度比率加快的話,就會大大提早患上骨質疏鬆症。 近年亦開始出現二十至三十歲的族群有骨質疏鬆的新聞浮現。 因此骨質疏鬆並非只是老年時候的出現的問題,而及早預防更有助減慢骨質的流失。 當抹片檢查結果為異常,並不代表一定就是癌症,必須進一步了解檢驗結果的意義。 常見的異常狀態名稱有 ASCUS、SIL、CIN,接下來將個別解說其意義。
- 將分佈到大腸與膀胱的神經分離出來,在切除子宮及子宮頸的手術過程中,可避免切除到這些重要神經。
- 本網站擁有移除任何非法、攻擊、威脅、中傷、誹謗、色情,或違反任何一方的智慧財產和服務條款帳戶的權利。
- 婦女感染HPV,通常不是永久性的感染,多數不需要治療,大約有80%的感染者可以在2年內自行痊癒。
- 將子宮頸做部分錐狀切除及子宮內頸搔刮取樣,此方法既方便又經濟,只在子宮頸旁做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又短,而且又可以獲得組織檢體做病理檢查,同時達到診斷與根治兩種目的。
- 邱德生表示,目前除了呼籲女性可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男性也建議接種,約有三成的喉癌與感染HPV病毒有關,主要是性行為不在只從陰道,口交也是主要的性行為方式,因此男性也可能因為感染HPV病毒,而產生癌變。
- 作為子宮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電療有時會與化療聯合使用;如癌症沒有擴散到遠端區域,也可以在同步放化療完成後,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即體內放射治療。
學者Richard提出,CIN可以分為輕度病變(CIN1)、中度病變(CIN2)及高度病變(CIN3)。 在CIN3和子宮頸癌中,最常見的HPV致癌型別是16型和18型。 雖然感染HPV的女性中,只有1%-5%會演變成惡性腫瘤,但是感染了致癌型的HPV,便屬於高危險群了,尤其是持續感染同一型HPV的人很有機會進展成CIN。 已有CIN的人,感染了致癌型的HPV,發展成高度的CIN或子宮頸癌的機會則特別高。 在CIN3和侵犯性子宮頸癌的子宮頸分泌物檢體中,有80%-90%的機率,可偵測到HPV DNA的存在,遠高於一般婦女正常子宮頸的HPV感染率。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癌分期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年齡等流行病學的資料因國家民族而異。 在子宮頸抹片篩檢普及的國家,癌前病變(鱗狀上皮內病變)以及早期子宮頸癌的診斷較多,是以發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女性的子宮頸口「鱗狀柱狀上皮過渡區」在年輕時分佈在靠外側處,隨著年齡、生產數增加,這個過渡區會往子宮內部移動。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病變治療 過渡區分佈越靠外側,則受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機會就越大。 所以越早有性行為的女性,其往後的歲月裡發生子宮頸癌的機率也越高。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癌第 0 期
而患有彌漫性子宮腺肌症的女士,除了子宮肥大,她們會受到子宮內膜異位的影響導致其他的問題,包括盆腔黏連,輸卵管堵塞等,減低受孕機會。 而當懷孕後,嚴重的子宮腺肌症亦會較容易引起併發症,包括小產、早產等,腺肌症亦有機會令到胎位不正而需要剖腹產;生產後,腺肌症會影響子宮收縮,增加產後出血的風險。 子宮腺肌症最常見的症狀是經血過多和經痛,其他症狀包括月經紊亂、慢性盆腔疼痛、性交疼痛、排尿或排便困難等,情況嚴重時可導致貧血,或因為經痛而影響日常生活。 而有部分女士是完全沒有症狀的,只是透過婦科檢查和超聲波診斷出來。 雖然手術帶來的後遺症較其他治療方式少,患者仍然可能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例如手術有機會觸及膀胱、輸尿管或直腸,導致大小便出現困難;手術也有機會傷及神經線,令患者感到痛楚。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癌治療方法
一般認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多重性伴侶、太年輕發生性經驗、抽菸、長期使用避孕藥,是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 微創手術在子宮頸癌的應用上稍具爭議,有些研究數據指出,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復發率、存活率等結果反而較差。 如果能審慎地操作,或許可以得到和傳統開腹手術同樣的預後,而且恢復較快。 因此,張志隆表示,應該謹慎使用,「一般認為,2 公分以下的腫瘤採用微創手術會比較保險」。 將分佈到大腸與膀胱的神經分離出來,在切除子宮及子宮頸的手術過程中,可避免切除到這些重要神經。 因此,在手術完整切除癌細胞組織後,膀胱與大腸的功能便能獲得保護,恢復更快,進而維持病人術後的生活品質。
子宮頸病變治療: 早期症狀
即使發現有HPV感染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大部份女士感染HPV後也會自然痊癒。 只有小部份女士因持續受感染而引起子宮頸病變,甚至癌症。 含人類乳頭瘤病毒 6、11、16、18、31、33、45、52及58型L1蛋白的九合一疫苗,可預防由疫苗內含相關HPV病毒引致的生殖器疣、子宮頸 / 陰道 / 外陰 / 肛門的癌前病變及癌症。 陰道為弱酸性,精液為弱鹼性,性行為過程容易改變陰道環境,加上精液可能有一些細菌,確實會增加陰道感染發炎機會,不過,性行為使用保險套可降低感染風險,配合淋浴可避免陰道發炎,切勿因噎廢食。 子宮頸病變治療 性行為好比曬太陽,紫外線雖會增加黑斑、皺紋機會,但重點是如何防禦紫外線造成的皮膚傷害,而非全面禁曬太陽。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癌如何診斷?
如果發現持續不適,應盡快看醫生,並告知醫生你最近曾接種的疫苗。 如出現以下情況:包括對酵母及疫苗針有敏感反應、已經懷孕、有免疫系統疾病、血小板過低、凝血有困難,例如在打針、受傷或脫牙後流血不止、當天發燒或正在服用藥物,請在注射前告知醫生。 子宮頸窺鏡檢查是一種簡單的婦科檢驗,步驟與一般婦科檢查相若,在放入陰道窺器 (俗稱鴨咀鉗)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頸病變治療 後,醫生會用一個放大鏡在距離宮頸十二英吋處仔細觀察子宮頸,然後塗上藥水再觀察,所需時間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左右。 在檢查過程中如有需要,醫生會抽取少許組織作病理化驗確診。
子宮頸病變治療: 子宮內膜有增生、病變,該怎麼治療
之後發展出化療與標靶藥物的治療組合,顯著提升晚期子宮頸癌治療的反應率。 在 2014 年之後,這種治療甚至成為標準的治療方式。 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總劑量必須達到 8500 厘葛雷(cGy),但是子宮頸周邊正常組織與器官,對於放射線的忍受劑量小於所需的放射線劑量,例如膀胱最高只能忍受 6000 厘葛雷,不足的劑量就得用近接治療的方式逐次給予。 先將未裝填放射性元素的空器械管,置入病人的子宮腔及子宮頸兩側,並加以固定。 為了減少腫瘤附近正常器官的放射線劑量,醫師會在固定器械時,塞一些紗布到器械的周圍,以推遠膀胱與直腸。
子宮頸病變治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您明確了解並同意無論在任何狀況下,本網站或其任何關係企業或個人及協力廠商,均無需為您任何因使用或無法使用本網站或內容所導致,或引發直接、間接、連帶、特殊、衍生、附隨、懲罰性的損害負責。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失去業務、合約、收益、資料、資訊,或交易中斷或其他無形損失。 即使本網站事先被告知該損害的可能性也同樣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網站一概不承擔賠償因意外(包括感染電腦病毒、系統遭攻擊或突發任何漏洞)、誹謗、侵犯著作權或其他智慧產權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但不限於利潤、商譽、使用、資料損失或其他無形損失。 本網站不承擔任何直接、間接、附帶、特別、衍生性或懲罰性之賠償責任。
子宮頸病變治療: 雌激素刺激過頭 子宮內膜癌找上停經婦
在手術後數星期內,康復者會有輕微出血,因此在這段期間需避免行房、游泳及使用衛生棉條。 HPV是一組包含超過一百種類型的病毒,其中四十種能感染人類性器宮。 當中與子宮頸癌關係密切的類型,被稱為「高風險人類乳頭瘤病毒」 ,其中HPV-16 及 HPV-18 就跟七成的子宮頸癌有關。
以陰道內診可發現病灶處出現如草莓表面般的punctation pattern,嚴重時這些punctation pattern甚至會相連成Mosaic pattern的血管網。 子宮頸切片顯微鏡下可發現細胞化生不良(dysplasia,依化生不良的上皮細胞厚度決定CIN classification)。 子宮頸抹片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癌細胞常見的高核質比(High N/C ratio)及病毒感染常見的細胞挖空現象(koilocytosis)。 不論接受過哪種治療,大多數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子宮頸癌治療後,應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 完成治療後的病人亦應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飲食、定期進行運動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重。 國民健康署提醒,30 歲以上婦女每 3 年至少接受 1 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除非是因為「良性」的原因,已經切除子宮頸的患者,就不用做抹片,否則即便是切除全部子宮頸的人,因為病毒仍可能在陰道處復發,所以依然要定期檢查。 子宮頸病變治療2025 導致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為初次性行為年齡早、多位性伴侶、性傳染病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等,其中,女性終其一生約有五成的機率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 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以外,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能防範,平時則建議多關注早期症狀。
多重性伴侶者會增加感染頻率,使得慢性感染的可能性增加。 子宮頸癌是由於人類乳突病毒長期慢性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導致上皮細胞化生不良(Epithelial 子宮頸病變治療2025 cell dysplasia),進而癌化。 其中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鱗狀細胞癌;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慢性感染易造成腺癌。 流行病學上,第十六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盛行率高於第十八型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故臨床上子宮頸癌以鱗狀細胞癌表現為主,腺癌則相對少見。 病人與主診醫生在治療完成後,可商討並制定一個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要再次求診,亦可列出一些飲食和運動建議等。
子宮頸病變治療: 治療後的護理
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3500至4000名子宮頸重度癌前病變患者, 和1600至1700位子宮頸侵襲癌患者。 由於早期子宮頸癌不會有任何症狀,患者若出現不正常出血或性行為後出血、後背疼痛(因腫瘤引發腎水腫或坐骨神經痛)、下肢水腫等症狀,大多是癌症第3或4期。 一旦被診斷罹患子宮頸癌,醫師需根據患者的癌症期別及日後是否需生育等因素,決定治療方針,通常子宮頸症第1期或第2期初可以採手術切除;至於放射線治療則針對所有期別的癌症皆適用,並在放療的同時輔助化學治療。 子宮頸病變治療 不正常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只是篩檢的功用,子宮頸癌的確定診斷仍有賴於切片的組織病理學檢查。 子宮頸病變治療2025 但是切片取位的精確與否往往會影響診斷的正確性,因此對於肉眼分不出的癌前期與初期癌的變化,可以併用陰道鏡的檢查,在陰道鏡直視下做組織切片更能達到效果。
定期進行抹片篩查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即使發現子宮頸病變,亦能夠及早進行治療,可以減低惡化成為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椎狀切片是指將子宮頸作一圓錐狀切割,此項切片檢查兼具診斷性及治療性。 常用的子宮頸椎狀切片包括雷射,子宮頸刀,以及圈狀電燒切割。 子宮內頸搔刮病理報告為 CIN2或CIN3,4. 切片懷疑有顯微侵犯(microinvasion)時,5. 國建署最新回饋資料顯示國建署最新公布的子宮頸癌統計 新診斷個案,追蹤觀察五年存活率,國泰綜合醫院不分期別子宮頸癌達68.81%,高於醫學中心平均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