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当今天的艺术史家努力去寻找艺术史的“主线”时,就会发现“主线”是被后来的历史建构起来的。 与其讨论“董源是怎样影响了后来文人画的历史的”,不如来讨论“后代的文人是如何建构或重构五代的董源的”。 尹吉男2025 被称作董源的传世作品的这些古画是否是董源本人的真笔已不重要了。 但有几点我们可以确定:这些古画是董其昌所认识的“董源”,北宋宣和画院所认识的“董源”,是对晚明乃至有清一代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董源”。
- 这些语言,从一开始就使得他的写作具有特殊的个人化气质。
- 冷眼旁观的尹吉男判断,明年不会延续这个势头。
- 共收录70篇论文,包括已故的王逊、许幸之、冯湘一、常任侠、张安治、蔡仪和张珩(曾在美术史系授课)七位先生的论文。
- 文人墨戏中常见的山水母题是米氏云山或云山墨戏,第二卷书画中就有三幅此类作品, 即何澄《云山墨戏图》、李在《米氏云山图》和谢环《云山小景图》。
- 并不是所有的艺术之门我都能叩开,机会虽然很多,但契机却很少。
- 一方面,就是在蔡元培先生的提倡下,北京大学十分重视美学理论的研究,因为美学是艺术教育的灵魂。
我在鉴定方法上也提到了方闻,方闻教授正好要建立空间结构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山水画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他也想确立标型。 但他的标型也是根据已有的材料,并不是一个用发现的眼光不断补充和改变的模式。 方闻应该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他对此还比较重视。
尹吉男: 尹吉男 关于淮安王镇墓出土书画的初步认识
给帝王画像,还要画一些历史画,帝王征服了哪个地方,诸如此类记功的东西。 还有社会风俗,类似《清明上河图》,那个桥这个结构,这是很写实的。 在宫廷艺术当中还是有写实存在,这是贵族的需求,代表一个宫廷的世袭的贵族趣味。 在宫廷以外的文官的艺术不是,它强调写意。 我跟他们会诊,看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的原作,当然也有伪作,很多伪作。
在尹吉男的推动之下,2007年中国高校成立了美术史年会制度,并在中央美院召开第一届年会。 尹吉男2025 尹吉男:这个研究若隐若现地提出了“隐画”,一如“隐言”“隐语”,顾左右而言他,声东击西、指桑骂槐。 在画面上没有提供解释的途径,连象征小人的荆棘都没有画。
尹吉男: 作品原文
电影和广播电视领域的专业考核分三个环节。 综合素质考察内容主要是考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评价,评委组专家根据考生的申报材料,针对考生的毕业院校与专业、课程成绩、外语水平、作品情况、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等内容,作出综合评价。 ⑦视频类作品等能够展现本人相关专业能力的证明材料。 请保存在U盘邮寄,不接收网盘链接或网址链接。 提前面试时间计划安排在2021年10月中旬。
王世贞对山水画风演变的总结,也就是对主体时代风格演变的总结。 他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人痴、黄鹤又一变也。 ”尚未把三主体时代风格与主体时代风格同时纳入画史研究与鉴定研究的理论体系之中。 尹吉男2025 以上三位分别来自浙江、江苏和福建,三省是当时宫廷画家的主要来源。
尹吉男: 艺术特色
1984年至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土学位。 曾多次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韦画鉴定组去南方和北方学习目鉴经验。 尹吉男 1988年开始发表关于徐冰和吕胜中的评论。 尹吉男 1990年开始发表关于中国大陆新生代艺术的评论。 1991年参与策划《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 1993年成为国家文物局委托培养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这种情形在没有照相印刷术和大型博物馆的明代是可以想见的。 董其昌对董源的临仿则通过礼物和商品的渠道流向社会,但数量毕竟有限,即使加上代笔作品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文人画家的圈子里,看到董其昌的古画临仿本的机会自然要大于董源或其他“南宗”画家的原作。 正是明末清初,一个规模化的对董源、巨然画风的模仿运动在江南兴起。 因此,南唐的董源不仅存活在诸如《潇湘图》《夏山图》等收藏品中,更重要的是“董源”概念存活在人们对董其昌和其他文人画家作品的阅读中。
尹吉男: 人物生平
宋朝的鉴藏家已经很难见到顾恺之的真迹,因此从作品的角度已经无法准确地建立顾恺之的概念。 李公麟自然是一个更具体的现实精神载体,当时人们认为李公麟是吴道子的继承人,同样宋人和唐人已经认为吴道子是顾恺之的继承人。 强烈地表现在帝王世系关系和宗法关系的正统观在艺术史的序列中依旧运行。 这是宋朝人所认为的“近不及古”的人物画的正统观,而“古不及近”的山水画的正统观也在形成之中。 到了董其昌的时代,山水画的正统观也基本完成。 现在归名于顾恺之的三件作品从文献记载来看都出现在宋代。
尹吉男: 尹吉男谈图像史及其知识来源
尹吉男:如果是经过《石渠宝笈》不管是初编一直到三编,至少它有一个断代下限,年代上能保证,假如它是乾隆时期的,不论是原装还是摹本有一些年份在那了,保证它不晚于这个时代。 那民间收藏品就很难讲了,它到底什么时候的很难讲。 尹吉男2025 特别是宋元画,在乾隆以后,流传民间的数量有限,所以就说宫里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地方。 另外还有一个什么空间呢,1912年故宫博物院半公开化,有了古物陈列所,民众可以看宫里的古画了。 因为这个东西过去在宫里,一般人见不到的,公开化之后大家才会有这种概念,这是宫里的东西。 尹吉男2025 尹吉男:对,那个时候当然不能印,只能是翻刻,尤其是书法的刻帖,但绘画没有,它是彩色的,水墨的,临摹是唯一的手段。
尹吉男: 人物简介
物的具体性和历史质感的纠缠发生在每一位考古学家的研究中。 传统艺术史和我所强调的图像史,存在着强大的物的系统,美术馆或博物馆是用了巨大的实体空间来支持这个物的系统。 当然,仅仅用“物质性”概括不了艺术的传世品或考古品的性质。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艺术史存在着强大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尽管严格区分这后两者有时很困难,至少它们都不是物的系统,又紧密地与物的系统联系在一起。
尹吉男: 方法论|李军:达•芬奇、世界地图与中国
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艺术家,多数都曾赴欧洲、日本留学,但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和色彩。 如萧友梅先生,他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组织 15 人的管弦乐队,他自己任指挥,不仅演奏贝多芬的第五、第六交响曲,同时也演奏他自己创作的富有中国韵味的《新霓裳羽衣曲》。 他创作的《春江花月夜》等歌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也都富有中国文化的韵味。 就是从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开始,北京大学形成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重视美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传统。 淮安明墓第二卷书画所包含的米氏从山样式,以及简化了的李郭样式,都丰富了非主体时代风格的材料,在许多方面超出了我们已有的经验。 它所提示出的画史意义和鉴定意义,我们不能低估。
尹吉男: 作品保护
1993年,薛永年和故宫博物院的杨新主导了“明清绘画透析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美术史学者的盛会。 同时,美术史系完成了新的《中国美术简史》的编辑和出版。 这本教材至今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权威教材。 薛永年在庆祝美术史系建系四十周年的1997年和王宏建共同主编了《筚路蓝缕四十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师论文集》。
尹吉男: 新闻
” 尹吉男2025 宫廷画家由于本身文化修养较高,画上题诗也在情理之中。 在《历代名画记》里,张彦远并没有讲顾恺之画过《洛神赋》、《女史箴图》和《列女传》。 也就是说,唐代还没有这个知识,没有顾恺之和这些作品的关联。 到了北宋后期,米芾、宋徽宗的时代,《列女传》和《女史箴图》才和顾恺之关联起来,但《洛神赋》是到南宋朱熹、王铚的时候才关联起来的。 有问题的、拿不准的都拿出来看,因为专家会诊嘛,好不容易碰到一次。
尹吉男: 尹吉男专栏-做学术的人不要做上帝
在历史和图像的研究中,是否可以尝试——既能突破“层累地形成说”,又避开后现代理论的——方法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范式? 尹吉男 我的部分国际同行曾希望我用这个“知识生成”方法做出更多的研究,能引导更多的年轻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展开更广阔的当代学术叙事。 尹吉男:解构的说法与我的研究的关联,是美国学者韩文彬首次提出的。 其实,在2001年大英博物馆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学术研讨会上或会后,很多学者如柯律格、乔讯、马啸鸿根本不知道我的方法的实际来源,这便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如果用德里达的方式同样可以做类似我的研究的话,是不是我的研究就成了“知识解构的图像史”,而不是“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大家都知道,中国绘画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写实”,一个叫“写意”。 写意绘画基本上是在北宋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北宋以后的文人价值观。 尹吉男2025 贵族喜欢写实绘画,这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中国绘画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写实”,一个叫“写意”。
尹吉男: 尹吉男:我在北大文研院
在尹吉男的学术研究中,当代艺术与文化的研究占据着重要位置。 他在1993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两本批评文集,关注的都是当代艺术与文化,分别是《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和《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 尹吉男2025 可以看到,两本文集都用了“近观”这个词。 “近观”意味着身在其中,既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旁观者清”。 相对而言,古代艺术与文化则是一种“远望”。 对于尹吉男而言,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写作更多是一种个人写作、自由写作,而非古代艺术史论文的专业写作。
在阿城拍的纪录片里有一个镜头,满头大汗的刘小东倚墙躺下。 “和劳动出大力一样”,看片时他跟记者解释。 但策展人尹吉男坚持要在今年做,因为今年当代艺术商业化、主流化的态势特别强烈。 尹吉男2025 虽然刘小东在1990年代初已作为新生代画家代表而名声鹊起,并且参与了不少第六代导演的地下电影,但是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却是在今年。 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各专业考试科目见拟于9月初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布的《北京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尹吉男: 艺术学院2022年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面试”招生说明
这原因很多,比如说,有些与我隔得太远;有些没能勾出我个人的内心问题;有时自己对“写点什么”发生了厌倦;还有的时候无暇动手,神游到别处去了。 总之,这一切最终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本身是否需要。 我本心是不想把对艺术的说三道四当成与个人生活太远的职业,生怕自己的勉强扰乱了别人平素的节奏,谁都不轻松。
但阴差阳错,在我们最后一次晚餐的当天,马孟龙的书仍没有寄到北京大学。 “当此时”,我正在读《秦始皇本纪》,在第六期的几个报告会上,藤田、鲁家亮和马孟龙的报告都涉及到《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 马孟龙所作的“东郡之置与吕后时代的地域控制政策”的报告十分精彩,他用生动的政治与军事博弈活化了历史地理。 此后我就得了“史记病”,整天看《史记》,走火入魔。 尹吉男 我的文研院的主要经历,就是开始于艺术史,结束于《史记》,或者重新开始于《史记》。
比如说传为顾恺之画的《列女传》,还有《女史箴》,这些都是女教或女德方面的劝诫性绘画。 通过墓室壁画,也能看到唐玄宗时期的女性从服装到外形的审美变化。 比如我们在中晚唐的墓室壁画当中能看到大量丰腴的女性,在所谓传世的《簪花仕女图》里面,也能看到这类女性,非常夸张地将肥胖的形象展示给世人。 但是在文官政治时代,比如从宋代一直到晚清,写意流行了,写实的还是有,在哪里?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欧洲写实绘画,特别是写实的人物绘画非常发达? 文艺复兴以后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是欧洲人物画的一个高峰时期,中世纪的欧洲人物画画得并不好,基本透视问题没有解决,空间结构上存在问题。 我们注意到,晋唐时代是重视人物画的时代。 我们讲人物画的古典时代,就是最辉煌的时代是在晋唐。 欧洲的贵族政治时代终结得很晚,应该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逐渐终结的。
尹吉男: 研究点推荐
文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所以文官画不了那么好的写实。 比如画山水不需要还原,山高一点、矮一点无所谓,画树也是一样,树也不长五官。 比如说唐朝跟宋朝是平行的两个国家,他们做一个对抗赛,大宋国出了苏黄米蔡,作为国家队代表。 唐朝不用派更多人,唐朝只派陆柬之一个人就够了。 第一,也是一种风格,跟“二王”不一样的风格。
尹吉男院长的这篇文章我非常喜欢,三年来常常反复阅读,许多方面愈读愈香。 我也总要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弟学妹们,还有考前的正在学习美术鉴赏与写作同学们。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八月,董其昌在为冯梦祯(1546—1605)的王维《江山雪霁图》题跋之后,二十日又题巨然《长江万里图》。 尹吉男 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月七日,于龙华浦舟中跋所购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同年得宋代画家江参(贯道)的《千里江山图》于海上。
尹吉男: 尹吉男:“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
墨戏作为第二卷书画的突出特色应当引起注意。 人们已习惯于承认元代文人墨戏的普遍性, 尹吉男 但对明代前期院体与浙派方兴末艾之际文人墨戏的风尚还估计不足。 不同身分的作者一致参与墨戏的事实,亲眼一看这批出土品就有清楚的印象了。 综合以上认识,归纳如下:第二卷的书画的多数作者从永乐或宣德时开始了各自的政治生涯和艺术生涯,基本为同代人,其中多高寿者,多活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 从宣德至成化年间,是第二卷书画创作的大体时间。 他们与墓主工镇没有直接关系,证据是没有一件作品为王镇上款。
尹吉男: 教育成果
尹吉男:这些关系是在具体研究图像史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所有学术问题都与哲学和思想有关,只是使用术语的方式略有不同。 我的语境跟当前图像史或鉴定学的困境有关,这个困境并不局限于中国的学术语境。 其实,我在书中的绪论谈得很清楚,我的方法由针对中国材料的考古学、鉴定学和历史学的互动引发,而交集到图像史的研究过程中。 尹吉男2025 或者更明确地说,对我而言,紧迫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或解释学问题,而是可以施行的具体的方法论问题。 更多的时候,我的研究方法具有图像史的具体性。
尹吉男: 人物经历
科学史与艺术史的追溯和探寻,可进一步拓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边界,呈现科技与艺术的文明底色及历史流脉,揭示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可能产生的未来效应。 一所学校有没有这种精神氛围,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一个人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一种崇高感,一种使命感,这种历史感、崇高感、使命感会鼓舞和推动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开拓新的境界。 尹吉男 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和财富,我们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科建设就有可能站到一个别人所没有的高度,从而形成特色,形成优势。 北大的艺术教育有着很浓的中国文化的色彩。
尹吉男: 须弥芥子 艺术无界 单增&王海龙当代绘画展暨亚细亚艺术联名IP发布
竹林七贤图像、香山九老图像,都涉及对应的历史文本,无非是史事、题材,或作品著录的系统。 “古史辨派”的学者普遍相信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本身,所有历史人物都是历史本身的核心,他们以肉身实体在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 “历史”(但是三皇五帝的真实历史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会层累地造成一个“神话”结果(我们也只知道这个神话结果)。 尹吉男2025 我也不认为信史中没有神话,信史中一直有神话,特别是帝王出生神话从未中断过,历史时期仍然在生产神仙故事或民间传说。 另外,处理神话文本的方法是否等同于处理历史文本的方法? 我的知识生成的方法实际上是试图解决“物”在历史文本中的问题,因此要求我面对历史文本,有效地处理它。
尹吉男: 艺术要闻
首先他是一个无法分类的画家,人物画、山水画都擅长,此外他又不单纯是一个职业画家,出身于文人世家,与当时的文官有广泛的联系。 《翰墨林七更》表现了当时的博学的文官金寔与谢环的学术对话,充满了质疑、诘难和机智,涉及的方面很广泛。 这个对话是一般的民间职业画家无法完成的。 这个线索给了我思考“身份本质论”的契机,也让我开始反思画史主线形成背后的思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