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表明,重建計劃之中,當局的職責重點在於土地規劃,而非提供公營房屋。 回顧過去的重建項目,不難發現十居其九皆是呎價奇高的高尚住宅,近期例子有如逸瑆、一號九龍道、凱滙、Downtown 38、瑧尚、愛海頌等等,最低入門呎價平均為 1.2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萬元至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3.4 萬元,絕非一般上車族所能負擔。 由市建局提供,與樓宇復修相關的資助計劃例子有強制驗樓資助計劃、公用地方維修資助、家居維修免息貸款,以及有需要人士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等。 香港早期發展的社區,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戰時危樓和唐樓群,這些保養失宜的樓宇,地盤面積可觀,但提供的伙數寥寥無幾,在人口不斷膨脹的大都市中,每棟得幾層高,一層又得幾房的舊樓,至及疏落的舊村,頓成規劃失當的用地。 要在本港增加住宅供應,除了由政府開發新發展區,亦可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收購土地,拆卸使用率偏低的危樓,並向高空發展,重建成摩天商廈和住宅。 不過,他指賠償佔項目成本的比例最重,惟近年因樓市波動,賠償金額每呎升近6,000元,故暫未能計算項目成本。
現今區內港鐵奧運站周邊被甲級商廈佔據,豪宅林立,吸引區外中產人士進駐。 自此之後,海明閣就被海桃灣幾乎完全遮蔽,更是該大廈呎價大跌的主因。 2008年12月時,海明閣的呎價平均只有不足4000元,較貴的單位主要集中在高層單位,每平方呎約3800元;而低層的單位因為被海桃灣的停車場及商場遮掩著,透氣困難。 大角咀重建計劃 该两个项目已纳入市建局二○○二至○三年度首份业务计划内,并有助更新有关的旧区,以及改善区内居民的生活质素。 地政总署今日(三月七日)宣布收回位于大角咀及深水有关土地,以便市区重建局(市建局)进行两项重建计划。
大角咀重建計劃: 樓宇復修
收購或租客補償方面則沿用以往做法,包括業主可獲以七年樓齡價值呎價計算,以作現金補償,並設「樓換樓」選擇等。 鍾建強補充說,市建局現行的住宅及非住宅物業收購政策,以及市建局董事會於2017年6月通過的優化住宅物業租客特惠津貼及安置安排,以及非住宅物業自用業主及非住宅物業租客的特惠津貼等相關政策,均適用於這兩個項目。 市建局收購及遷置總經理鍾建強在簡報會上指出,若上述兩個項目最終分別獲得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及發展局局長批准,市建局會根據現行的政策展開物業收購工作和補償/安置符合資格的租客。
- 而大角咀對上一次同類供應,則為2017年批出的福澤街/利得街需求主導項目,當時仍未就售出項目公布中標金額。
- 隨着多個分佈在角祥街、利得街、嘉善街、大角咀道、萬安街及埃華街等項目陸續重建,提供近2,300伙單位[2],使大角咀由傳統舊區轉型為新興中產社區。
- 有關資料將由城規會安排的日期起,存放於指定的規劃資料查詢處,供公眾查閱。
- 但由人口凍結日當天開始直至往後的3個月內,同區出現不尋常的大型迫遷,至少有13戶住宅租戶被地產業主終止租約及要求收回單位,甚至告上法庭[22]。
- 發展計劃圖的草圖連同所有申述須經由城規會呈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核准。
- 市區重建是一項重大的工程,牽涉社會各界的持分者,不同身份的民眾,對市建局的規劃模式和辦事手法,或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感受。
- 自此之後,海明閣就被海桃灣幾乎完全遮蔽,更是該大廈呎價大跌的主因。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市建局會就YTM-011項目的第一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報告,由今日起存放於上述地點及刊載於市建局網頁供公眾查閱;而第二階段的社會影響評估報告,則會在2018年5月2日起供公眾查閱,直至2018年5月16日止。 合資格的住宅住戶可獲市建局的安置安排,或選擇該局的特惠現金津貼以代替安置安排,而有關的安置單位則由香港房屋委員會、香港房屋協會或市建局提供。 地政總署今日(三月七日)宣布收回位於大角咀及深水有關土地,以便市區重建局(市建局)進行兩項重建計劃。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部主管鄧文雄指,19個申請項目中,只有2個符合資格,市建局再按樓宇狀況、發展規限及對社區的利益等因素挑選出萬安街/大角咀道作為計劃重建項目,又說有關項目非首次申請,但上次並不符合「需求主導」計劃的資格。 大角咀重建計劃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市區重建局本年度將擔當住宅供應重要角色,年內將一口氣推出6個項目,其中打頭陣的大角咀橡樹街/埃華街重建項目,位置毗鄰奧朗御峯,將於本周四截標。 該發展共邀請39家財團入標,測量師預計標書數目可達20份以上,項目市場估值最高約8.1億元。
大角咀重建計劃: 政府及公共設施
市區重建局成立至2012年,推行了56個重建項目,令到3萬4千戶居民受惠,並且為到房屋市場提供約1萬9千個新住宅單位。 同年9月3日,市區重建局位於深水埗首個「需求主導」重建項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取得突破,逾8成業主在60日考慮期屆滿前同意將其物業出售予該局,是該局歷史上首個落實由業主申請重建的項目。 同年12月,為了協助增加香港土地供應,市區重建局表示於未來5年將會加快重建步伐[2]。 大角咀重建計劃 主席張震遠表示,有需要研究將更多的工業大廈更改作為房屋用途,惟現時市區重建項目的速度太慢,每個項目至少歷時7至8年,大型項目超過10年,他直言需要認真探討各個環節是否有加快的空間。
另一方面,大角咀晏架街及福全街交界的酒店重建項目,更是市建局歷來首個酒店發展項目,位近港鐵旺角站及奧運站,總樓面逾70,000平方呎[3],現已重建為富薈旺角酒店。 2020年10月16日市區重建局啟動旺角山東街╱地士道街項目重建項目,項目涉及旺角山東街1至27號(單數)、地士道街1至23號(單號)、奶路臣街2L至2M號,覆蓋24個街號,約170個業權,包括280戶家庭及有約20間地鋪。 大角咀重建計劃 地盤總面積約2790平方米,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地士道街休憩花園、一條政府土地上的小巷,及周邊的公眾行人路,重建後會提供約12450平方米的住宅樓面面積,興建約300個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2850平方米政府社區設施、約2490平方米商業樓面,重置780平方米休憩用地。 市區重建局今日(16日)公布兩個重建計劃,包括西營盤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計劃,以及大角咀橡樹街/埃華街發展項目,分別發展住宅和商業用途,及住宅及零售用途,各提供約200個及120個住宅單位。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表示,今次有別於以往重建項目,並非舊區重建,而希望藉重建較舊樓宇,重新規劃當區設施及改善環境。 大角咀重建計劃 2009年6月26日,市區重建局宣佈位於深水埗順寧道的重建項目,並進行人口凍結登記。
大角咀重建計劃: 社區報
行政總監韋志成今日(12日)發表網誌時指,市建局已計劃在位於大角嘴的一個重建項目中,以「組裝合成」建造法,興建全港首個「組裝合成」的私人住宅項目。 他又指,本港首個「首置上車盤」煥然懿居,正研究引入「智能儲存倉」,創造全港首個使用該技術的住宅項目。 地盤佔地逾6600平方呎,可建樓面面積近60000平方呎,住宅樓面佔約50000平方呎,餘下是商業樓面。 地盤位於橡樹街、埃華街,鄰近上個月推出新盤利晴灣23,建灝以約6.18億元投得,每平方呎樓面地價約10300元。 近年市局重建局發展的項目,管理費都高於私人住宅,如煥然壹居管理費呎租達港幣4元。 另外,由於市建局在發展項目的公契中列明收取管理人酬金為大廈開支的百份之十,變相盡可能谷大大廈支出,以賺取更多管理人酬金,亦令管理費居高不下。
被迫遷的小店潮汕美食老闆娘受訪時指,小商戶面對驟如其來的迫遷,除了往後生計堪虞外,還需要應付各項結業支出,只是員工的遺散費,就可能周轉不靈[33][34],而市建局的補償卻隨時要在結業數年後才發放,根本無助舒緩燃眉之急。 直至2018年12月,事隔一年多,已結業的潮汕美食仍未取得市建局的補償。 大角咀重建計劃 2011年3月,市區重建局董事會通過《「樓換樓」先導計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根據《市區重建策略》,「樓換樓」是給予住宅自住業主現金補償及特惠金以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同年4月,市區重建局開始在市區重建事務中擔當「促進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角色的框架。 同年5月,市區重建局通過「需求主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重建模式的執行框架;該重建模式是香港政府於同年2月公佈的新《市區重建策略》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同年8月,通過其藝術文化支援政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大角咀重建計劃: 社區聯繫
受影響的業主及租客可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提出申索,若未能透過協議解決,有關人士可向土地審裁處申請仲裁。 至於合資格的商戶則可選擇特惠津貼,以代替因商業損失或受滋擾而作出的法定補償申索。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在1985年26座問題公屋醜聞被揭發時,一共有577座公屋大廈被驗出結構強度遠低於標準。 由於涉事大廈多為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加上第三型大廈及舊型政府廉租屋沒有獨立衛生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素,故政府於1987年頒佈的《長遠房屋策略》中,宣佈於2001年前將所有上述類型大廈清拆,是為整體重建計劃[1]。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發起一項「尋找市建局董事會主席張震遠」的行動,於2009年12月30日起,以馬拉松方式接力尋人,逢星期一、三、五,關注組及聲援者在午飯時間到市建局樓下尋找張震遠,要求接信及承諾修改政策漏洞,行動直至次年1月22日張震遠於總部地下接收迫遷租戶信件後方結束[24]。 2021年9月9日市區重建局公佈恒基地產以81.89億元投得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發展項目,項目預計提供1150個住宅單位,每方呎樓面地價11,414元。
大角咀重建計劃: 市區重建局 – URA
重新規劃舊區,為舊區空間和建築進行活化,充分利用舊樓剩餘的地積比率,為區內居民改善居住環境,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更多房屋供應,是市區重建局的職責之一。 市建局非常著重平衡社會上受市區更新影響的人士的利益和需要,一直積極地以不同方式收集地區人士的意見,以及與持份者保持緊密溝通。 大角咀重建計劃 市建局成立了多個由社會各階層人士組成的分區諮詢委員會,接收區內居民對市區更新工作的關注、期望和意見。 市建局亦會就重建項目進行社會影響評估,以評估受影響人士的特點、需要及紓緩措施等。 今日開展的兩個項目,包括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以發展計劃形式進行、位於中西區的皇后大道西/賢居里發展計劃(C&W-006),以及按照《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6條以發展項目形式進行、位於大角咀的橡樹街/埃華街發展項目(YTM-011)。
大角咀重建計劃: 安置安排
而土瓜灣則為列為新策略的試點;由於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已經提出優先重建九龍城馬頭圍道十三街和五街、環字八街、九龍城道及落山道一帶,故此該三區有望成為區內的大型重建項目[5]。 政府憲報正式刊登收地通告,同時在重建範圍內張貼,通告發出後,有關樓宇的業權將於三個月後,復歸政府所有,業主失去原有的法律權力和利益。 大角咀的重建,既改善了該區的市容,也帶動了區內樓價,得到理想賠償的區內業主,能夠利用市建局提供的資金,在置業階梯上晉級。 過去就有研究指出,在市建局大部分的重建計劃中,自住業主一般都歡迎市建局的收購提議。 對於這些居於重建區內的居民,市建局的市區重建計劃,也許是眾望所歸的結局。
大角咀重建計劃: 重建非政府機構用地中介服務計劃
約80名市建局職員今日起在兩個項目範圍內的樓宇進行凍結人口調查,以確定住戶數目和了解樓宇的使用狀況。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指,市建局與鐵路物業發展一向受歡迎,是次截標的市建局項目規模適中,對發展商具吸引力,最終有25份標書也不足為奇。 市場料該項目每方呎樓面地價約9,000至13,500元,估值約5.4億至8.1億元。 上述重建項目佔地約6,663方呎,將來售樓收益達12.5億元後須按比例分紅,以可建總樓面約6萬方呎計,每方呎逾2.08萬元。 項目於3月份共收到41份意向書,是九龍區反應最好的項目之一,當中恒基地產(00012)、華懋集團、萊蒙國際(03688)等各類本地及內地發展商均有參與。
大角咀重建計劃: 物業資料
我們致力與合作夥伴推行各項關懷社區的項目,包括在不同地區推廣青少年教育、社區藝術、義工活動及成立「市建童樂.社區樂團」等,積極回饋社會,促進社會共融及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大角咀的地段主要作商业/住宅发展,并会提供政府、机构及社区设施,当中包括一间设有一百个宿位的安老院;至于深水项目则主要作商业/住宅发展,并会提供公众休憩用地。 現時賢居里垃圾收集站及公厠,將會作原地重置及融入在未來的發展項目內,其設施亦會相應提升。 馬昭智補充說,市建局已就重置有關康樂及公共設施的建議,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作初步的商討。
大角咀重建計劃: 公眾諮詢結束 競委會檢視後再定是否接受外賣平台建議
至於項目會否蝕錢,鄧文雄說,由於地積比率限制、收購成本、建築成本等因素下,預計今次項目會蝕錢,但未有預計會蝕幾多。 資料顯示,上年度市建局並沒有供應,對上一個已是去年2月招收意向書的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重建發展,最終由華懋集團以逾9.1億元奪得。 若以大角咀區同類發展,則要追溯至2017年的福澤街/利得街需求主導重建發展,惟當時市建局仍未有公布中標金額的做法。 在1999年解散前,市政局負責公共衛生、文化藝術等服務,張在任內推行了清潔香港運動、博物館建設、小販規管等,並在1981年成為市政局主席,是首名華人出任此職位,有「香港市長」的美譽。 張有興是市政局首位華人主席,上世紀對香港教育、公共衛生、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發展有鉅大貢獻,去年99歲高齡逝世。
大角咀重建計劃: 預計2028年至2029年落成
針對目前多項重建項目均為舊樓重建,不利於整個舊區的重新發展,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於2015年4月23日開會討論有關於來年的計劃時,非執行董事蔣麗芸提出未來應該多做「舊區重建」,而非「舊樓重建」。 而另一位非執行董事黃遠輝指出,在會議上討論了市區重建局的長遠策略定位,例如在舊區集中重建項目,令到舊區更新更快可見成效。 私人財團訂立的收購價沒有一個公開統一的公式,發展商只要取得 8 成業權,便能入紙申請「強拍」重新發展土地,小業主未必有「吊高嚟賣」的議價能力,分分鐘未傾好收購價,物業就被強拍,持貨力被大大削弱。
大角咀重建計劃: 市建局收購 V.S. 發展商收購
2012年9月,市區重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被指控於2012年5月至9月期間在維基百科上編輯市區重建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永利街、嘉咸街以及利東街的條目,作出隱惡揚善的刪改。 邱松鶴於中文及英文維基百科均使用賬戶Qshshq,在英文維基百科用戶頁上更表明身份。 例如經常被批評活化成高級餐廳後,一般香港市民難以參觀的和昌大押被形容為「香港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於9月21日發表聲明,強調嚴禁用戶利用維基百科宣傳,勸喻公關應該避免在有利益衝突的條目作出編輯。 大角咀重建計劃 邱松鶴反駁指出維基百科的編輯原則矯枉過正,認為機構的傳訊人員有權利在維基百科上提供機構的新資料,只要嚴格按照編輯原則,機構傳訊人員在相關網頁上提供事實的權利不應剝奪[15]。 大角咀重建計劃2025 就此,市區重建局就此擬議改變模式,研究於集中重建,以加快更新舊區。
這也標誌著大角咀臨時街市(建於1988年)、大角咀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建於1978年)、界限街街市(建於1946年)及大角咀公共圖書館(鐵樹街舊址)在2005年11月30日正式關閉,並全部遷往大角咀市政大廈並改作其他用途,大廈內更加設游泳池和體育館。 大角咀(英語:Tai Kok Tsui,亦作大角嘴)是香港的一個地方,位於九龍旺角以西,當中以塘尾道與旺角分隔。 在香港區議會分區中隸屬油尖旺區,與深水埗區大致以界限街和聚魚道為界,與旺角普遍為貫通連接新界東西和港島的樞紐。 市建局自 2000 大角咀重建計劃 年起,便大舉收購大角咀舊樓,將這個地理位置優越的舊區,重新定位為綜合商住區。
大角咀重建計劃: 重建
受影响的业主及租客可根据《收回土地条例》提出申索,若未能透过协议解决,有关人士可向土地审裁处申请仲裁。 至于合资格的商户则可选择特惠津贴,以代替因商业损失或受滋扰而作出的法定补偿申索。 在大角咀的重建计划中,需要回收的私人土地权益共六十五个,分别位于樱桃街、海景街、振荣街及大角咀道;至于深水项目则有二十个,分别位于福荣街、福华街和九江街。
鄧炳強今日出席立法會委員會會議後見記者時主動就事件作出回應,他表示荔枝角收押所於1977年建立,由已婚宿舍改建,本身設計並非正式的懲教設施,至今已經46年,設施已經老化,應用「智慧監獄」科技上有一定困難。 加上當局收押犯人的數目在過去10年倍增,部分收押人士要暫時調到其它懲教設施,形容情況並不理想。 大角咀重建計劃 在1996年前,所有安置屋邨單位均由房委會隨機編配,而分配機會與輪候冊人士一樣只有三次,居民或無法選擇心儀單位[4]。 經民聯公布「關於推動大規模舊區重建」研究報告,提出推動舊區重建11項建議,包括設立舊區重建KPI;又建議成立專項基金注資市建局,解決重建的資金問題等。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峰/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大角咀重建計劃: 計劃下被拆卸校舍資料
由土發公司年代計起,市建局迄今已推行 / 計劃推出至少 80 個項目,市建區年代的重建速度明顯加快,以應對急切的房屋需求,和盡快提升舊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根據市建局網站,市建局的兩大核心業務是「重建發展」和「樓宇復修」,加上「保育」和「活化」,為香港市民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質生活環境。 大角咀橡樹街/埃華街項目北面毗連埃華街,東面毗連橡樹街,地盤總面積約820平方米。 該項目界線內的建築物於1963至1977年間落成,樓齡約55年,樓高6至10層。
不過何君堯等部份議員在會上就炮轟重建計劃費用過高,又指重建後收押所有多項設施如「五星級的監獄」,網上有人撰文稱此舉為有官員「軟對抗」。 大角咀重建計劃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今日(13日)反駁稱上述言論不符事實,又「譴責」有人借重建一事「大造文章」。 另外,有關居民亦可在屋邨列入清拆計劃後,在清拆前三年申請提前調遷,遷出後相關單位將會一直丟空至拆卸為止。 另一名副主席梁美芬說,建議政府逐步擴展市建局九龍城「聯廈聯管」計劃至更多地區,組織專門負責「三無大廈」的清潔隊,以及為全港各區樓宇檢驗和維修的進度,訂立更進取的指標等。 根據市區重建局2010至11年進行的統計,在香港市區內樓齡逾50年的樓宇有逾4,000幢。
而在1996年1月,房委會在柴灣邨9-12座重建項目中,試驗「自選單位計劃」,讓居民自行選擇興東邨內的安置單位(而具體操作方式與居屋揀樓類似,有關方面會以攪珠方式決定他們的揀樓次序)。 在2009年11月,市區重建局推出「優化住宅租客援助措施」,但只為被迫遷的租戶提供小額搬遷補助金,被批評為是「假優化,真卸責」,是變相剝扣了租戶原有安置或賠償權益。 市區重建局於2015年發表的顧問報告建議被指為「向錢看」,觸發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而引起爭議。 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強調市區重建局的運作模式一直無變,不過希望引入新思維,例如用盡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的舊樓,可以改為加強樓宇復修。 對於顧問報告建議改變重建模式,考慮盈利及商業效益,蘇慶和不認為顧問報告引起市區重建局內部反感,強調自己處事一直追求效率和效益,清者自清,不會受到其他噪音影響,他會盡好主席之份[21]。 連同今日公布的兩個新項目,市建局自2002年起,共開展了十九個項目,當中包括聯同香港房屋協會進行的六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