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嘉慶 年間(約二百多年前)出版的「新安縣志」指出「黃麖 」(現更正為「 赤麖」)常於「官富」(即觀塘地區)、「大帽山」及「馬鞍山」等地區出現。 赤麂香腺 赤麂香腺 現今在香港新界的村落地名中,仍然可以找到如「黃麖仔」及「黃麖地」等名稱,可見當時「黃麖」的數目甚多。 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愛聚居於太平山上,在春季常聽到赤麖的「吠」聲,在寧靜的夜空中顯得甚為吵耳,吠聲頻密時更使人難以入睡。
独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 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 赤麂香腺2025 雄性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 主食杂草嫩叶,多汁而嫩的植物树根、树叶等。
赤麂香腺: 香港的哺乳動物
當某些哺乳類動物在極端壓力和緊張的情況下,捕捉後肌病便很可能被引起。 從名字可見,這個病通常是野生動物(特別是有蹄動物)被捕獵者追捕後所觸發的。 赤麂香腺2025 赤麂香腺2025 在拯救和治療這些野生動物的過程中,人類的接近和捕捉會導致牠們受驚和緊張,繼而引發捕捉後肌病。
這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動物岀現這些症狀後,可以在數小時內死亡,亦可能幾星期後才慢慢死亡。 所以説,死於捕捉後肌病的動物是驚嚇致死的。 因此,在當時英國人的社交話題中,常把赤麖與香港連在一起。 赤麖肉可食,一般被視為「珍品」,而皮毛可製「麖皮」產品。
赤麂香腺: 山羌
赤麂是素食的,愛吃葉、嫩枝和多種不同的果實。 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是香港唯一的原生鹿科動物,亦是本園野生動物拯救中心常會接收的哺乳類動物之一。 這些被送進拯救中心的赤麂很多是受到流浪狗襲擊、墜進引水道、被困路邊鐵欄,或是被汽車撞倒而受傷。 可是,赤麂的拯救和康復工作是十分困難的。 在很多個案中,赤麂身中的傷勢其實並不是令牠們致命的原因。 一種由壓力引發的致命病症-捕捉後肌病(Capture myopathy),才是令很多拯救個案失敗告終的主因。
- “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
- 當你在森林裏聽見狗叫聲,便有可能是有赤麂在附近,因為此種身長90厘米至110厘米、體型較其表親黃麖稍大一點的小型鹿,叫聲正好和狗吠聲一樣。
- 穿山甲是一種全身長滿灰棕至灰色鳞甲互相交疊的哺乳動物,其頭部尖細,軀幹長36.5厘米至49.5厘米不等,而尾巴另外長40厘米。
由於赤腹松鼠是在日間活動的,所以在公園及遊樂場都很容易見到牠們的蹤影。 不過,由於牠們喜歡在寧靜而且隱蔽的地方休息,所以入夜後便難以找到牠們。 赤麂香腺2025 而即使赤腹松鼠並非香港原生動物,但也受到 《野生動物保護條例》(香港法例第170章) 所保護。
赤麂香腺: 分布
香港最大型的野生動物就是有腦袋巨大、身長可達2米的野豬。 雄豬長有發達的獠牙,喜愛獨行,而雌豬則會與幼豬成群出沒。 幼豬的軀幹長有深淺啡色相間的長條紋,但這種具保護性的班紋會隨着成長而逐漸褪掉。 捕捉後肌病的症狀包括心跳率和體溫急劇上升、肌肉僵硬、四肢癱瘓、尿液呈深紅色等。
赤麂香腺: 山羌
早至清代《新安縣志》就已經記載香港有「黃麖」。 赤麂香腺2025 赤麂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麂类,体长1~1.2米,肩高50~55厘米。 长有突出上颚的犬齿,每年会脱角及重长;雌性无角。 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和海岛林缘草灌丛处。
赤麂香腺: 香港的哺乳動物
香港嘅赤麂族群性別嚴重失衡,由正常嘅1公:3乸,銳減到2-4公:1乸。 赤麂是一種体型较大的麂类,体长1~1.2米,肩高50~55厘米。 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纵纹。 長有突出上顎的犬齒,每年會脫角及重長;雌性無角。
赤麂香腺: 分布
麂类的原始“武器库”正好反映了鹿类从獠牙到犄角的过渡阶段,对它们求偶争斗行为的研究,也为研究有蹄类打架模式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赤麂所属的麂属在600~700万年前与鹿科其它成员分道扬镳后,体型就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未有大的改变。 赤麂香腺2025 它们身材矮胖敦实,站立时后腰向下倾斜,与生活在森林中的鹿类祖先别无二致。
赤麂香腺: 香港的哺乳動物
通称“麂子”,因其天性胆小,有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惊”。 赤麂却是个例外,分布区从中国南方、海南岛向南一直延伸到马来群岛,向西延伸至喜马拉雅山南麓,向西南直达斯里兰卡。 它的栖息地从低地雨林直达不丹和尼泊尔海拔3500多米的高山森林,甚至在紧靠森林的种植园和农田中也能活得很好。 在整个热带亚洲,也只有水鹿的适应性与其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