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舊工廠大廈重建為寫字樓、商場、酒店等。 近年活化工廈成為了觀塘區的發展焦點,有不少工 業用地已改作其他用途。 同時,憑著觀 塘區的地理和租金優勢,不少開倉批發、創意產 業、非牟利團體和文化團體亦進佔現有工廈單位,
- 香港房屋協會去年11月舉辦「時。地。人」社區攝影比賽,鼓勵街坊和市民透過相片展現不同年代的觀塘花園大廈的建築物和景致、邨內的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點滴,以圖片說故事,比賽分為「相片說故事組」和「主題攝影組」,合共收到340多份參賽作品,當中「相片說故事組」冠軍作品得主是觀塘花園大廈街坊。
- 房協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與居民及持份者保持溝通,攜手建設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 「其實只要提供了一些公共空間,居民便會賦予它們意義。」負責「花園大廈重建社區支援計劃」的社工 Pi 說。
- 北角及鰂魚涌是傳統地段最貴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數是全港第四高,但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極大。
- 比賽分為「相片說故事組」和「主題攝影組」,合共收到三百四十多份參賽作品,每個組別各設冠、亞、季軍及五個優異奬。
- 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的規劃工作已陸續展開,為了記錄和保留屋邨的時光和人情故事,房協去年十一月舉辦觀塘花園大廈「時。地。人」社區攝影比賽,鼓勵街坊和市民透過相片展現不同年代的觀塘花園大廈的建築物和景致、邨內的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點滴,以圖片說故事。
- 為配合重建發展,觀塘花園大廈「歷史文化傳承計劃」將展開名為「細遊花園」的社區紀錄項目,記載屋邨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居民和社區故事,以及進行不同的社區參與項目,凝聚居民,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拍照體驗區更擺放了居民舊照片和體現生活足跡的物品,包括具歷史意義的舊租咭和租約等,讓居民細味屋邨情懷。 同場亦介紹觀塘花園大廈的發展里程,以及展示「觀塘花園大廈社區攝影比賽」的得獎作品,將居民眼中的屋邨時光一一呈現。 為配合重建發展,觀塘花園大廈「歷史文化傳承計劃」將展開名為「細遊花園」的社區紀錄項目,記載屋邨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居民和社區故事,以及進行不同的社區參與項目,凝聚居民,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今日(四月二十一日)公布觀塘花園大廈「時。地。人」社區攝影比賽結果,並舉行網上頒獎禮。 比賽分為「相片說故事組」和「主題攝影組」,合共收到三百四十多份參賽作品,每個組別各設冠、亞、季軍及五個優異奬。 出席頒奬禮的嘉賓包括房協行政總裁陳欽勉及企業傳訊總監梁綺蓮、以及參與評審的三個機構代表: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總幹事蔣志恒、《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版主梁瑋鑫及《香港遺美》版主林曉敏。
觀塘花園大廈: 香港樓宇目錄
即將重建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共五座,樓名皆以鳥命名,分別為燕子樓、畫眉樓、喜鵲樓、百靈樓、孔雀樓,於1965至67年間落成,共有2,356間單位,屬房協名下發展的甲類出租屋邨,亦是觀塘首個廉租屋邨。 同日房協透露花園大廈重建進展,定安街項目的批地程序即將完成,預計2020年首季動工,2024年落成,單幢出租屋邨項目可提供380個單位。 隨著定安街項目展開,房協指正為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計劃進行規劃研究,計劃將現提供600百個單位的燕子樓及300個單位的喜鵲樓納入首階段重建,令遷置安排由三期縮短為兩期,安置工作由原先預計的2036年提早至2030年。 兩幢樓宇預計2025年清拆,重建後可提供2100個單位,足以安置第二期重建,即百靈樓、畫眉樓及孔雀樓現時約1400個住戶,3幢樓宇重建後可提供3800個單位,預計可提早至2039年落成[3]。
觀塘花園大廈係香港嘅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牛頭角牛頭角道225-297號,一共有9座樓,1965年入伙。 花園大廈第一期於1958至59年間落成,由馬海(建築顧問)有限公司設計,共有7座。 第二期於1966至67年間落成,共有單位2356間(包括4間單身人士宿舍)。 觀塘花園大廈2025 第一期和第二期有很多差異,如第二期每個單位均設有露台、而第一期沒有,第二期的租金更比第一期高出近一倍。 二期5座雀仔樓被列入房協的重建計劃,而燕子樓將是繼喜鵲樓後,第二幢計劃被清拆的大樓,這代表如此具有特色、富有殖民色彩的公共生活空間,將隨著大樓一同消失不見,叫人可惜。 房協行政總裁陳欽勉表示,觀塘花園大廈是房協現時其中一條歷史最悠久的出租屋邨,於1960年代興建,盛載著街坊50多年來的集體回憶和鄰里故事,他感謝居民、社區以及房協同事鼎力支持,提交高水準作品參賽,用鏡頭捕捉屋邨的獨特景致,充份反映他們對花園大廈的深厚情懷。
觀塘花園大廈: 歷來規模最大重建項目 觀塘成全新商住區
房協今日(十一月十二日)舉辦懷舊同樂日(同樂日),為推出觀塘花園大廈「歷史文化傳承計劃」揭開序幕。 這是房協繼明華大廈之後,在重建屋邨推出的第二個「歷史文化傳承計劃」項目,以連繫街坊和社區,傳承重建屋邨的發展歷史及保留居民的集體回憶。 此外,位於附近的定安街安置屋邨項目預計於二零二五/二六年落成,為受首階段重建工程影響的居民提供安置選擇。 今日舉行的同樂日由房協及家庭發展基金合辦,其中一個環節「樂齡復古時裝表演」,由房協屋邨長者擔任銀髮模特兒,於舞台上展示多套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設計的懷舊服飾,結合長者的活力與年青人的創意,體現長幼共融。
- 東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東區的事務,共有35名議員,現屆東區區議會無陣營佔據主導權,現任6名議員當中3名為民主派議員,3名為建制派議員。
- 拍照體驗區更擺放了居民舊照片和體現生活足跡的物品,包括具歷史意義的舊租咭和租約等,讓居民細味屋邨情懷。
- 玉蓮臺設施有幼稚園、幼兒園、自修室、多用途球場、兒童遊樂場、超級市場、銀行、診所、髮廊、花店、月租及時租停車場等。
- 觀塘花園大廈係香港嘅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牛頭角牛頭角道225-297號,一共有9座樓,1965年入伙。
高生在燕子樓居住的數十年間,經歷過許多悲歡離合、人情冷暖,如親人的離世、結婚、成家立室後遷出,現在單位就只剩下高生高太和工人三人。 「這幾十年最難忘的可說是最初搬入來時遇上全港『制水』,那時一天只有4小時供水,於是我們就在露台掛滿一個個塑膠袋,當供水時我們便急急忙忙裝水。」高生謂,那時食水十分珍貴,他們都習慣將同一盆水使用多次,如先洗臉、後澆花,希望用盡每一滴水,珍惜資源。 觀塘花園大廈 此外,擬議板道的沿線將會鋪設水管、污水管及公用設施,以配合設置配套設施如洗手間、飲水機和小食亭等。 方案建議利用東區走廊現有的樁柱式保護墩上的空間,建造合共六個觀景台,以方便市民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色,並會建造一個釣魚平台,方便垂釣人士。
觀塘花園大廈: 公共設施
區附近的大型屋村,為工業區提供了大量的勞動 力。 隨著工業北移,工業用地逐步轉型為商貿區,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 @中原樓市片區
2019年12月30日,房協行政總裁黃傑龍接受訪問時指,繼漁光村後,房協再利用重建大廈的空檔期作過渡房屋,首階段撥出燕子樓及喜鵲樓等20多個空置單位,接受3至5人家庭申請,申請人需輪候房委會公屋申請達3年或以上,預計明年2月接受申請、3月中進行電腦抽籤,首批居民預計可於明年第2季入伙[3]。 直至現在,香港島東部不再有海盜襲擊的危險,而且東區走廊和香港2號幹線在1984至91年7月之通車已使東區發展迅速,加上香港島的就業機會比較多,所以,為應付市民對港島住房的需求,政府和發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發展區內住房建設和配套建設,包括各色各樣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應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至七十年代,工業發展一日千里,觀塘
觀塘花園大廈: 空間名
攝影比賽提供很好機會連繫街坊和社區,讓他們親自為熟悉的屋邨留下珍貴回憶。 房協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與居民及持份者保持溝通,攜手建設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觀塘花園大廈(英語:Kwun Tong Garden Estate)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牛頭角道,位於港鐵牛頭角站旁,門牌號碼為牛頭角道 觀塘花園大廈 號,是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一個甲類出租屋邨,亦是觀塘首個廉租屋邨。 玉蓮臺已成立一支由該屋苑居民所組成之義工隊,積極推動社區及屋苑之義工事務。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逾半世紀廉租屋邨拆卸重建 攝影比賽記錄最後時光的人與事
落地生根,並令區內的工廈用途更多元化。 共有5座以鳥類命名的雀仔樓,包括畫眉樓、孔雀樓、百靈樓、喜鵲樓,以及高生正居住的燕子樓。 由於19世紀的佔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中西區作爲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 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香港重光,香港政府為處理當時居民的居住問題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設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香港政府的華人官員還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為興華村,這個名字有華人在香港復興,當家作主的深遠意味。 東區的語言,早期以閩南語為主,包括原居民的閩南漁民以及香港開埠以來定居銅鑼灣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銅鑼灣一帶伸廷,後來又由北角伸廷至鰂魚涌以及整個東區。
觀塘花園大廈: 大廈資料:觀塘花園大廈和蓮花塔
房協表示在2018年動工興建,不過暫時未有清拆時間表,預料重建計劃相當漫長[2]。 地皮在喜鵲樓對面、定安街及牛頭角道之間,是一幅面積約2200平方米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將改劃為住宅並且交由房協發展,以啟動重建計劃。 1983年房協宣佈重建花園大廈第一期,1985年先拆卸「水仙樓」和「玉蘭樓」,共建有兩座樓高28層及兩座樓高30層的十字型大廈,共有單位2570間(包括年長者單位117間,長者宿舍4間)其中第二及三座向山的一翼呈梯級型設計,向牛頭角道的一面更設有6層高之門廊,門廊上設有住宅單位及在7至14樓更設有中央走廊貫通4座大樓。 1987年玉蓮臺第四座首先落成,同年其餘五座大廈被拆卸,第一至三座於1990年全部落成,由王董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設計。 玉蓮臺設施有幼稚園、幼兒園、自修室、多用途球場、兒童遊樂場、超級市場、銀行、診所、髮廊、花店、月租及時租停車場等。 玉蓮臺(英語:Kwun Tong Garden Estate Lotus Towers,意思為觀塘花園大廈玉蓮臺)位處觀塘花園大廈附近,位於港鐵牛頭角站旁,門牌號碼為牛頭角道297號,玉蓮臺為觀塘花園大廈重建第一期的一部份,該屋苑共有四座出租單位大廈,並於1991年全部落成入伙(第四座則早於1987年落成入伙)。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工業區的活化和發展研究
東區區議會的標誌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側一點組成的人形,從上方開始順時針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組合而成。 東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東區的事務,共有35名議員,現屆東區區議會無陣營佔據主導權,現任6名議員當中3名為民主派議員,3名為建制派議員。 東區人口接近六十萬,在香港十八區排第四[3];毗鄰的灣仔區卻只有十五萬,全港第二少[4]。 為解決2015年取消委任區議員後,灣仔區議席太少的問題,原屬東區的「維園」和「天后」選區會改屬灣仔區,並把東區區議會範圍縮短至炮台山,並於2016年1月1日生效。 燕子樓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平台有個花圃,可以讓住戶種植較大型的盆栽和農作物,是屋邨內的「秘密花園」。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面臨拆卸 從老街坊回憶看昔日鄰里情
他的作品名為「球場」,透過球場地上的水反映出大廈倒影,構圖簡潔。 至於「主題攝影組」冠軍作品則以「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為題,以花園大廈建築為背景,利用黃昏的光線突顯人物剪影,記錄居民日常動感的一面。 觀塘花園大廈2025 觀塘花園大廈2025 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的規劃工作已陸續展開,為了記錄和保留屋邨的時光和人情故事,房協去年十一月舉辦觀塘花園大廈「時。地。人」社區攝影比賽,鼓勵街坊和市民透過相片展現不同年代的觀塘花園大廈的建築物和景致、邨內的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點滴,以圖片說故事。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二期)拆卸重建 提供5,900單位
香港人口中的閩南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 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 東區(英語:East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東北部,範圍包括銅鑼灣東部到小西灣,2021年人口有529,603人[2],西起銅鑼灣屈臣道、怡景道,東至小西灣。 由於香港政府銳意發展東區,因此很多政府部門由中環和灣仔搬到東區辦公,加上很多中、上環跨國公司搬到太古坊新核心商業區,令東區承接了部分原本屬於中上環的政治中心功能和經濟中心功能。 而除了陽台走廊,屬凹字形建築的燕子樓,也擁有開揚寬敞的樓梯口,以及廣闊的平台空地,為街坊們提供了聚腳點。
隨着定安街項目展開,房協指正為觀塘花園大廈(二期)重建計劃進行規劃研究,計劃將現提供600百個單位的燕子樓及300個單位的喜鵲樓納入首階段重建,令遷置安排由三期縮短為兩期,安置工作由原先預計的2036年提早至2030年。 2012年12月,房協主席鄔滿海透露,正在向政府爭取在啟德發展區撥地興建一、兩座住宅,以啟動重建樓齡已經超過四十年的觀塘花園大廈[1]。 2017年2月25日,經過房屋協會多年爭取,終於獲政府批出在該邨一街之隔的遊樂場地皮,興建400個單位安置居民。 地皮在喜鵲樓對面、定安街及牛頭角道之間,是一幅面積約2200平方公尺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將改劃為住宅並且交由房協發展,以啟動重建計劃。
觀塘花園大廈: 香港大廈搜尋
而玉蓮臺亦積極推動環保屋苑,近年來舉辦不少環保活動或行動:舊衣及光碟回收計劃、廢物分類回收計劃等。 觀塘花園大廈2025 近年香港房屋協會為玉蓮臺居民設立了房協之友會籍,居民可透過會籍獲得不同優惠以及享用不同設施;另外房協之友為玉蓮臺設立了網站。 玉蓮臺每座均設有互助委員會以籌辦多種活動;且屋苑辦事處亦不定時於玉蓮臺廣場舉辦大型活動如嘉年華等。
觀塘花園大廈跟其他舊式公屋的設計類近,單位均設有露台,大廳裡不設明窗,主要靠露台的百葉氣窗採光及通風。 由於交通不便,只依靠觀塘道連接清水灣道(今彩虹道),難以吸引工人到來,政府為此特別撥出一幅土地予房協作興建工人宿舍,興建花園大廈後,才由該區工廠的僱主「提名」其僱員入住。 原來他今年已八十有七,是二期燕子樓的首批住戶,至今已在同一單位居住了五十多年。 「當初我們一家人有老有嫩,包括我兩公婆、爸爸媽媽、外婆、姪女等等差不多10人一同遷往燕子樓,只不過後來陸續結婚遷出。最高峰的時期,試過祖孫四代人都一同住在這兒。」高生邊回憶邊說。
擬議板道分為東、西兩段,從油街至糖水道為西段(長約0.7公里),而從電照街至海裕街為東段(長約1.1公里)。 觀塘花園大廈2025 走線盡量利用東區走廊結構下的遮蔭,將擬議板道對維多利亞港的影響減至最低。 板道寬度最少10米,讓不同人士(包括行人、緩跑人士、騎單車者和其他人士)可以安全共用並進行不同的活動。 東區的商業大廈及酒店集中於炮台山、太古城及鰂魚涌一帶,主要大廈是太古坊,於2008年4月起東區最高的摩天大廈港島東中心分階段入伙. 東區區議會曾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其地位目前由觀塘區議會取代,現有35個議席,全體皆為民選議員。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和蓮花塔附近的大廈
在生活空間狹小的情況下,小孩們都會在又長又闊的走廊追逐嬉戲、玩滑板車,將公共空間變成遊樂場。 觀塘花園大廈2025 位於牛頭角道的觀塘花園大廈,是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旗下的廉租屋邨,至今已屹立逾半世紀。 觀塘花園大廈2025 花園大廈一期早已被拆卸,而二期的5座雀仔樓亦被列入了房協的重建計劃。 就趁著這些舊建築被拆卸前,不妨從老街坊高先生(高生)的口中,一起回憶他們在屋邨多年來的生活點滴,重溫昔日守望相助的鄰里情。 他又稱房協致力發展房屋之餘,同時十分重視保留重建屋邨的歷史和居民的生活點滴。
觀塘區的觀塘@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8,62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62,534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凱滙,翠屏(北)邨,祥和苑,順緻苑,寶珮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9,000,年齡中位數為 43.3歲。
首批燕子樓和喜鵲樓的居民將被分批安置在鄰近定安街首個階段的項目;或是在花園大廈和鄰近玉蓮臺已交吉的單位之中暫住,再等待第二個階段的項目落成。 這意味有些居民可能需要在數年間搬遷兩次,甚為不便,再加上擔心租金的升幅,使街坊們更為憂心忡忡。 香港房屋協會去年11月舉辦「時。地。人」社區攝影比賽,鼓勵街坊和市民透過相片展現不同年代的觀塘花園大廈的建築物和景致、邨內的人和事以及日常生活點滴,以圖片說故事,比賽分為「相片說故事組」和「主題攝影組」,合共收到340多份參賽作品,當中「相片說故事組」冠軍作品得主是觀塘花園大廈街坊。 「其實只要提供了一些公共空間,居民便會賦予它們意義。」負責「花園大廈重建社區支援計劃」的社工 Pi 說。 他表示,根據前人的說法,整個觀塘花園大廈的設計仍保留了英國工人階級住屋的建築特色,較一般的公共屋邨特別,如光猛寬敞的陽台走廊便是其中之一。
觀塘花園大廈: 觀塘花園大廈
北角及鰂魚涌是傳統地段最貴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收入中位數是全港第四高,但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極大。 不過,公屋也為東區注入了草根勞動力,使東區中產人口可以享受價格更低廉的服務,所以東區城市規劃是非常成功的。 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劃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 在未有區議會之前,現時的東區根據當時的市政局分界劃分為北角及筲箕灣兩區,現時的銅鑼灣東在北角以外(屬灣仔區)。 東區包括四個法定分區,分別為北角(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鰂魚涌(康山、太古城)、筲箕灣(西灣河)及柴灣(杏花邨、小西灣),括號內為分區或地方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