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香港實行一種舊式的學制,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分爲本地部及客家部[30][31]。 本地部學生(Punti Scholars)使用第三街校舍的上層,校舍下層供客家部學生(Hakka pupils)使用。 第四班學生於考獲初中畢業試資格後,需轉校至中央書院繼續學業。 直至英皇書院的創立後,才開始使用中央書院的八年學制,開辦第三班至第一班。
- 英皇書院(英語:King’s College)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官立男子中學[3],為香港傳統名校之一。
- 早期,位於般咸道和漢寧頓道交界,正門入口的弧形柱廊上建有的鐘樓和煙囪已經在一九五零年拆去,以騰出地方在東、南兩翼加建一層。
- 有關西營盤官學堂時期的學科課程,校方只能在香港政府行政報告中曾經記載有關教育的部份找到零碎的資料,例如:1922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記錄了西營盤官學堂學生在地圖運用、書寫、英文說話和寫作等方面均有佳績。
- 中五年級生應考香港中學畢業會考,低級六年級生應考香港大學普通科入學試(Matriculation at Ordinary level),合格四科以上者准予升入高級六年級;高級六年級生則應考香港大學入學試,升讀香港大學。
- [13][14][15]往後皇家書館數目及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在1866年已增至13所,共約400名學生。
除此之外,往屆錄取的中一年級生亦有來自黃大仙區的華德學校、大埔區的大埔舊墟公立學校、沙田區的香港道教聯合會純陽小學、離島區的聖公會偉倫小學、救世軍林拔中紀念學校、長洲聖心學校、寶安商會溫浩根小學、荃灣區的深井天主教小學等。 英皇書院面試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月月底香港重光,香港處於重建階段。 [7]同年十月,在戰前入讀的學生在堅尼地道臨時校舍(聖若瑟書院26號校舍)復課,後遷往荷李活道臨時校舍,稱爲荷李活道上午校(Hollywood Road A.M. School)。 直到1920年,政府計劃興建英皇書院般含道校舍,便和羅馬天主教教會交換地皮。 1920年6月25日,政府刊憲與天主教會交換「內地段755號」地皮的南面,即是聖安多尼堂的所在地,讓政府建築校舍,而該地皮的另一部份則保留給嘉諾撒女修會。 當時般咸道63A號地段的使用權是屬於羅馬天主教教會擁有[38],地盤地段曾經是羅馬天主教聖安多尼堂的所在地,[39]土地註冊名稱爲「內地段755號」(Inland lot 755),屬於羅馬天主教教廷的物業。
英皇書院面試: 統一派位2021|移民潮下叩門額較多 校長提醒疫下面試三大得分位
香港大學亦於1938年復設香港大學入學試,對象為第一班學生。 般咸道校舍除了作為英皇書院的授業場所外,在戰後復員時期,亦作為伊利沙伯中學、羅富國師範學院附屬學校和葛量洪教育學院等,多所教育機構開辦之初的校址。 在60年代,由於香港的聚會場地不足,般咸道校舍曾用作舉辦社區活動的地方。 當時,般咸道校舍經常預留予不同的團體舉辦活動,這些團體包括政府文職人員、醫療輔助隊、香港輔助警察隊、民眾安全服務處、英皇書院同學會聖約翰救傷隊等。 英皇書院面試 1878年,時任香港總督軒尼詩爵士加強推行英文教育,強調英語及會話的重要性。
面見的表現(中英語文能力、邏輯思維,時事認識、興趣及才能)(50%);2. 其他表現(包括小學校內評估結果、操行(乙等或以上)、課外活動記錄及獎項)(20%)。 迎新活動方面,中一家長日、迎新日、英語日營、制服團隊日、「中一新生適應計劃」及領袖生迎新活動等。 學校已制訂及實行健康校園政策,除校園測檢計劃外,學校亦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體育活動或比賽,及透過舉辦多樣的活動提升學生的精神及身心健康。 活動包括參觀賽馬會藥物資訊天地、抗毒講座、定期飲食習慣調查、舉辦生果日、無花仔朋輩輔導計劃、課後朋輩功課輔導、壓力管理工作坊及其他融合教育的措施等。 物理教師麥羅倫(McLenllan)、化學教師韋信(J. M. Wilson)二人分别曾任新加坡代理教育司和北婆羅洲教育司。
英皇書院面試: 英國皇家徽章石雕飾
自行收生方面,面試表現佔比重50%,其餘30%是教育局提供的申請學生成績次第名單排名,20%是其他表現,包括小學校內評估、操行、課外活動紀錄和獎項等。 在英皇書院就讀的學生和校友,分別會被稱為「Kingsians」和「Old 英皇書院面試2025 Kingsians」。 英皇書院的校友名單包括多位影響力人物,其中多位校友服務於政界、法律界,以及從事公務,除了香港前任特首、現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之外,有「香港法律元老」之稱的李福善亦畢業於該校,他是香港首位華人高等法院按察司,並曾表態參選第一屆香港特首選舉。 此外還包括現任香港終審法院常任法官林文瀚、前銓敘司及運輸司高禮和、前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前運輸局局長蕭炯柱等人。
- 小一派位結果將於今日或明日以郵遞方式通知家長,家長需在下周二(6月8日)或周三(6月9日)到學校辦註冊手續。
- [2][7]根據1891年的教育報告,當年分別有147名學生入讀英文部及72名學生入讀本地部及客家部。
-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英皇書院校舍被日軍佔用為飼養軍用騾馬的馬廄[7]。
-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月月底香港重光,香港處於重建階段。
- 梁鳯岐(F. K. Leung,Esq.,MBE)在1954年繼任校長一職,成爲書院首位華人校長。
- Chu Atuk 則於1859年獲委任爲英文老師,同時任教太平山學校。
另外,Tutor Circle 尋補的小編事前亦有為大家整理出這些常見問題,歡迎大家查看以作參考。 家長和學生宜有兩手準備,除了廣東話作答外,亦預先預備英文或普通話的回答,以備老師會以英文方式考問。 不論是學生和家長,在升中面試前應該先預備好自己,例如﹕如何應答面試問題、自我介紹等,宜及早預備和練習,才能表現最好。 英皇書院面試 英皇書院面試2025 除此以外,學生應該要對準備面試的學校有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學特色、課外活動、設施等,才能有效解釋有意報讀的原因。
英皇書院面試: 9 香港真光中學
課餘時,舉辦由高年級學生負責的「功課輔導班」、無花仔朋輩輔導活動及由舊生帶領的多種課後活動,以能延續英皇書院薪火相傳精神,提升同學間的兄弟情,培養學生的領導及溝通能力。 2011年,三三四學制實行,香港中學會考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被撤销,中六年級生改為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英皇書院現時的辦學團體為香港教育局,列作官立學校,學校的管理權在過往是由教育局掌握。 直至200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校本條例》,條例規定津貼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英皇書院中學一年級生在入學後,需要應考「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俗稱編班試),該試決定該學生於中學一年級被分發到哪一班別(精英班、非精英班),以及用作調整該學生所屬小學的往後數屆小六學生的呈分試成績。 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的成績每隔兩年需提交香港教育署一次,用作上述調整的樣本。 在1979至1993年間,英皇書院的中六、中七年級生可以選擇投考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ong Kong Higer Level Examination),以該考試成續報讀四年制的中文大學。 英皇書院的中六年級生如選擇投考香港高等程度會考,便會在該年中六畢業離校,不會升讀中七。 於1979年設立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前身是於1964年首次舉辦的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試,以新亞、聯合、崇基三間學院為基礎。 自1930年代初開始,英皇書院歷年皆膺公開考試成績最佳中學之一。
英皇書院面試: 學校類別
校舍由英國建築師道巴恩(英語:Graham Dawbarn)設計[34],屬於新古典主義英式校舍建築,擁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及麻石圓柱,是一座以磚砌迴廊配合紅磚建成的大樓建築。 現時校舍內的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典古典風格的石砌緣飾等,仍可瞻睹該時期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特色。 校舍落成時,建有南翼及東北兩翼,而位於般咸道和西邊街交界建有鐘樓。 當時全校共有教室29所、高班實驗室兩間、禮堂和畫廊各一座,以及北翼大樓的圖書館、收藏館各一座,地理室、沖曬房、美術室及健身室各一間。 康樂設施方面,除了用作體育場的中央方庭外,又設有戲院,以及香港最早期的校舍泳池。 自香港政府在1991年推行直接資助計劃起,不少香港傳統名校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決定轉為直接資助學校。
英皇書院面試: Re: 英皇書院面試題目
多位科學界名人都在英皇書院接受中學教育,如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鄧青雲。 有關西營盤官學堂時期的學科課程,校方只能在香港政府行政報告中曾經記載有關教育的部份找到零碎的資料,例如:1922年的香港政府行政報告記錄了西營盤官學堂學生在地圖運用、書寫、英文說話和寫作等方面均有佳績。 西角官學堂於1866年分為兩部分,分別是爲本地部(Punti)及客家部。 [17]西角官學堂首任提調是李鏡州(Li King-chau),自1857年開始擔任提調一職,於1870年逝世。 [18][19][14][15]1870年李鏡州去世後,由 Lau Hiu Tung 和 Ip Cheung 英皇書院面試 Shin 分別接任本地部及客家部提調。
英皇書院面試: 校舍建築
香港天文台三任台長:林鴻鋆、林超英及李本瀅皆在英皇書院完成中學教育。 香港警務處兩位前處長:在1989年出任皇家香港警務處處長的李君夏及香港回歸後首任處長許淇安亦在名單之內。 名單中還包括多位前任和現任議員,遍及香港行政、立法、鄉事、地區各個諮詢機關,當中有林順潮、許賢發、招顯洸、楊少初等人。 英皇書院與香港其他官立中學、資助中學一樣,其收生自由度相較香港的直資中學、私立學校、國際學校為低,受香港教育署的學位分配辦法所限制。 該校只有約30%的學額可供校方自由選擇新生,其餘約65%學額的收生由香港教育署所掌握,學生會按小學呈分試成績分組,依選校意願隨機分配學位。 1894年至1926年的30年間香港鼠疫大流行,鼠疫幾乎每年都在香港出現,導致當時許多人鼠疫病死。
英皇書院面試: 中文題
校舍由英國建築師道巴恩(英语:Graham Dawbarn)設計[34],屬於新古典主義英式校舍建築,擁有底層庭院、拱門迴廊及麻石圓柱,是一座以磚砌迴廊配合紅磚建成的大樓建築。 現時校舍內的拱形柱廊、飾有石柱的外廊、粗琢隅石、模製檐楣、圍繞窗戶典古典風格的石砌緣飾等,仍可瞻睹该時期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特色。 當時全校共有教室29所、高班實驗室兩間、禮堂和畫廊各一座,以及北翼大樓的圖書館、收藏館各一座,地理室、冲晒房、美術室及健身室各一間。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中文可翻譯為「國王的學院」;惟書院由英國政府在香港英治時期成立,對校名的解釋應遵從英國文化體系,而非一般字面意義。 在英式英語語境中,「國王的」(女性君主在位時稱「女王的」)一詞有「標準的」、「正確的」、「優良的」及「純正的」等意義,實為中文語境中「樞要」的意思,並非單獨賦予「從屬在位英國君主」之意,亦非以任何一位英國君主命名。
英皇書院面試: 名校升中面試題目200+
英皇書院亦是多位億萬富豪的母校,他們包括前英資貿易行會德豐最大股東張玉良、前協成行集團主席方潤華、前利豐集團主席馮漢柱和合和實業榮譽主席胡文瀚。 名單中還包括多位巨型企業的創辦人及高級管理層,包括現任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他於2017年入圍全球五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另一位騰訊公司高層—副總裁賴智明亦是該校舊生,他與劉熾平同是騰訊「香港幫」的代表人物。 長江和記實業及長江實業集團副董事總經理甘慶林、恆基兆業副主席林高演、恒隆集團及恒隆地產行政總裁盧韋柏亦曾就讀該校。 前通用電氣亞太區總裁黃廣揚、前思捷環球主席柯清輝、前科勒廚衛集團總裁阮家明等人亦為該校校友。 多個著名的品牌的創辦人亦是英皇生,包括大家樂創辦人羅騰祥、大快活創辦人羅芳祥等人。 於六十年代創製恒生指數及恒生消費物價指數的關士光亦曾就讀該校,該指數已成為反映香港股市行情最為重要的一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