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徒更會在受害人初次存款後,發放少量佣金以獲取受害人的信任。 騙徒在社交平台或二手買賣網站貼文或開設專頁出售商品,而商品的價錢一般比市價低,或以「特別優惠」/「限購」/「外地代購」等字眼吸引買家。 在收到購買查詢後,騙徒會要求買家透過銀行轉帳、轉數快或儲值支付工具先付款,之後才會送貨。 暑假期間有犯罪集團利用青少年 「搵快錢」心態作招徠,招募年青人參與收取「保釋金」的詐騙案或以他人的提款卡到商店消費作洗黑錢用途,警方作出部署並加強打擊,過去兩天,沙田警區搗破1宗電話騙案及1宗跨境騙案,共拘捕3男1女,年齡介乎16至25歲。 鄭先生則指,使用外賣平台自取時,會自行與店家確認餐點資訊,稱:「我會自己同餐廳去對,因為有時都擔心會出現漏餐的情況。」他表示,未聽聞過今次事件的行騙手法,擔心自己同樣會出現個人資料被盜竊的情況,建議餐廳應加強防範,保護客戶個人資訊。 為加強打擊詐騙案力度及提高市民對各類型騙案的認知以防受騙,香港警方於商業罪案調查科轄下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協調警隊各相關部門的打擊及預防詐騙工作。
- 其後騙徒會施以甜言蜜語,令市民以為自己是網上情人後,便游說市民下載一些虛假的投資應用程式,並聲稱可提供內幕投資貼士。
- 警方指,今次騙案中出現新手法,騙徒要求受害人寫“自白書”,以助騙徒掌握更多資訊,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况、弱點等,以方便日後編造故事操控事主騙財。
- 林小姐更收到另一名姓陳苦主私信稱,同樣於周四(27日)收到該騙徒傳訊息,冒充警員向其恐嚇勒索「保釋金」,手法如出一轍,但不同之處是陳小姐沒有叫外賣,只是一宗樂園門票騙案的受害者,揭發案中有案,不排除有更多曾被騙的受害者。
- 其後報案人再收到騙徒來電,要求他再給予港幣15萬元保釋金。
- 儘管香港警方的反詐騙宣傳在社交媒體廣傳及不斷更新,宣傳海報也遍布大街小巷,惟本港電話騙案仍居高不下,僅最近兩個月已增加300宗,其中又以假冒衞生署職員的騙案為主。
- 他們亦應提醒子女,切勿在鏡頭前、視頻聊天期間裸露身體,亦勿點擊不明來歷的超連結或下載程式。
- 不少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唔會受騙,但騙徒往往都最懂得利用人類的恐懼與貪心,瞬間騙走市民的財產。
最後警方拘捕該名18歲女特務,卻發現此案疑似是電騙「案中案」。 另一宗呃人騙案,對方先假扮中銀職員,成功以「低息貸款」遊說事主、與另一名假冒私人借貸公司的同黨見面簽約,再以繳付貸款保證金來證明還款能力為由,騙去事主HK$28,000。 綜合兩宗案件,騙徒都是以俗稱 Cold Call 的電話傳銷形式,以低息貸款吸引事主上當。 警方搗破一宗電話騙案及一宗跨境騙案,拘捕3男1女,年齡介乎16至25歲。
電話騙案手法: 外賣單上顯示姓名、手機號碼 易被「有心人」有機可乘
無論你有沒有收過疑似騙徒的來電,你亦應留意以下電話騙案的手法。 中心於二零一七年七月二十日正式啟用,並設立一條二十四小時電話諮詢熱線「防騙易18222」,為市民提供即時諮詢及為警隊前線單位加強支援服務,以便更有效處理懷疑騙案。 另外,市民亦可瀏覽中心網頁,以獲得最新騙案手法資訊及警示。 案中,11歲的男童透過款電話交友應用程式結識一名陌生人,對方誘騙裸聊,期間男童被拍下不雅相片及影片。 在反詐騙協調中心最新的防騙宣傳網站(www.I-Got-U.org)中,將會有簡短影片拆解以上 4 種香港常見的騙案手法,同時會有簡單問答,只需細心觀看防騙小貼士短片後答中一條簡單問題,即可獲發領取紀念品 QR Code 一個。 騙案急升|近年,各式騙案數字由 2016 年佔香港整體罪案大約一成,增加至現時差不多每三宗罪案,就有一宗是騙案,於去年就導致超過65億的損失。
而且涉及金額達4億元,被騙金額比較上年更劇增近4倍。 任何內地官員或負責調查案件的官員,不可以私下幫助市民解決事件,或代為求情。 當騙徒給受害人一些互聯網或連結,嘗試給受害人去印證他們「官員的身份」,切記資料有機會是偽造的,絕對不能用以引證他們的身份。 警方於沙田區接連搗破一宗電話騙案及一宗跨境騙案,拘捕3男1女,其中年齡最細的被捕人只得16歲。 電話騙案手法2025 警方提醒年青人,暑假期間勿為「搵快錢」被歹徒利用而墮法網。 警方亦呼籲市民,特別是長者,如果遇到上門推銷產品,應先核實對方身分,有需要的話可向相關機構查詢。
電話騙案手法: 網上投保
如有懷疑,可利用搜尋器搜尋對方社交帳戶的照片、查看對方帳戶的朋友圈是否有異常或要求與對方視像通話。 除了提防回報高得不切實際的投資計劃外,亦不要隨便簽署任何投資授權書,切勿輕信在社交平台上發放的“內幕消息”, 在投資虛擬資產前,應充分了解相關產品特性和資訊安全風險,切勿將本金轉帳至個人名義的戶口,如透過加密貨幣轉帳更應審慎。 電話騙案手法2025 8月1日,騙徒再指示陳加碼存入200萬港元作「擔保」。
為增加可信性騙徒會向受害人展示有其個人資料的拘捕令,然後指令受害人下載虛假的應用程式,並在程式輸入自己的網上銀行密碼,或者指示受害人登入虛假司法網站,然後輸入上述密碼,並訛稱作資產審查。 此外,騙徒會以證明受害人清白為藉口,要求受害人提供其個人資料或要求受害人將款項轉到指定內地銀行帳戶。 據了解,該名受騙的62歲姓陳男子為大學教授,住在沙田區。 今年7月5日,他在手機上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自稱是香港衞生署職員,稱陳違反廣州市公安局的檢疫規定,稍後會有公安人員致電向他查詢。
電話騙案手法: 「微信女」WhatsApp扮傳錯相 連登仔奇招回覆 才華勁到騙徒都讚
不少騙徒會假扮賣家,以優惠、限購、減價、外地代購等作招徠,吸引買家。 而騙徒聲稱售賣的,不少是熱門貨品類別,包括(演唱會門票、海鮮、魚生、玩具模型、手袋、手錶、傢俬、智能電話、電子遊戲、零食、車牌號碼、貨幣兌換、網上遊戲帳戶、電腦等。 警方指,今次騙案中出現新手法,騙徒要求受害人寫“自白書”,以助騙徒掌握更多資訊,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况、弱點等,以方便日後編造故事操控事主騙財。 警方呼籲,已經交了“自白書”或正進行“秘密行動”、“特務工作”的人士請立即停止行動,盡快報警。 警方重申,所有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必定追究,絕不可能有將功補過之說法。
在認識受害人後會迅速展開追求攻勢,建立網上戀人關係。 隨後再偽造各種故事,如陷入財困、染病或繼承遺產等,用不同藉口去騙取受害人金錢。 其後騙徒會施以甜言蜜語,令市民以為自己是網上情人後,便游說市民下載一些虛假的投資應用程式,並聲稱可提供內幕投資貼士。
電話騙案手法: 銀行服務及支付
而購買產品前,亦可先跟家人及朋友商量,以免招致損失。 電話騙案手法2025 在一番疲勞轟炸下,王婆婆終於答應購買“濾水神器”,並在家中搜出多張現鈔付款。 騙徒見王婆婆上當後,不但反口未有給予折扣,更較原先價錢多收了幾百元。
電話騙案手法: 貸款
警方表示近年電話騙案有上升趨勢,在2020年的頭5個月已累計532宗電話騙案,涉及金額大約是1億8,500多萬元,而且涉及金額較2019年同一個時間上升了3倍。 另外,若以宗數計算的話,則比2019年同期上升1.6倍。 過去兩星期,大家於線上、線下都會發現一些引人注目嘅廣告,用不同著數,例如「免費送日本機票」等噱頭,吸引大家掃瞄 QR Code 或者點擊連結,但連結內卻是一個防騙宣傳網站,其實這正是反詐騙協調中心的「全民反詐大測試」其中一個環節。 騙徒扮成「高富帥」透過社交媒體或交友程式向市民搭訕,繼而自稱是投資達人,並向市民展示自己生活無憂的相片,以降低市民的戒心。 警方重申「洗黑錢」乃嚴重罪行,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某項財產,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間接為犯罪得益而處理該財產,即干犯「洗黑錢」罪;一旦被判罪名成立,最高可被判罰款五百萬元及入獄14年。
電話騙案手法: 個人架生
A:與社會氣氛有關係,受害人心理質素差被騙徒利用。 加上現時中港矛盾愈來愈大,騙徒假扮中聯辦、公安,利用受害人怕權威機構,同時又對中國內地國情不了解,以為中聯辦真的會致電給自己,故容易被騙徒攻陷這個弱點。 同時智電手機先進,不少手機應用程式可以假冒電話號碼,令人更易受騙。 電話騙案手法2025 警方稱,本周四(27日)一名65歲男子報案,懷疑收到騙徒來電,對方聲稱其兒子被捕,急需10萬元保釋金。 報案人信以為真,依騙徒要求於住所附近將騙款交予一名男子。 隨後報案人再收到騙徒來電,要求再給予15萬元保釋金;事主向兒子查證後始知受騙。
電話騙案手法: 網上情緣: 騙徒交友12式
同類騙案在中港時有發生,內地警方於去年10月曾破獲跨境「微信女」行騙集團,涉案金額超過2億人民幣(2.44億港元)。 警方最近搗破一個網上情緣詐騙集團,並檢獲一份「網上交友心理攻略」,相信是騙徒用來教授黨羽如何在網上尋找獵物及建立關係的另類教學。 要保護自己,就要時刻保持警惕,以及留意騙案新聞及騙徒手法。 如懷疑受騙,可致電警方反詐騙協調中心「防騙易熱線18222」尋求協助。
電話騙案手法: 香港文匯網
警方指出,電話騙案中騙徒使用的手法層出不窮,大多都是為「假冒官員」,涉及利用國安法行騙有11宗,而且騙案中有2人更被騙走90萬元。 當中年紀最少的受害人只有14歲,他在2020年8月時誤信「假冒官員」。 電話騙案手法 電話騙案手法2025 相信大家都會接收過財務借貸的推銷電話,但這些來電可能並非來自真正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而是由一些「呃人」的騙徒打出。
電話騙案手法: 詐騙手法具針對性
2021年6月,一名受害人收到自稱中聯辦人員的騙徒來電,聲稱其在內地發布虛假新冠疫苗資訊,觸犯內地法律。 受害人先後與三位自稱內地執法人員的公安、檢察官及法官的騙徒通話,對方稱其涉及之案件嚴重,需要詳盡調查。 兩名受害人分別於今年3月及4月,先後接獲自稱內地公安人員的電話,指兩人涉及洗黑錢案,要求提供一筆金錢到指定戶口以證清白。
電話騙案手法: 警員涉期間「洗黑錢」逾624萬 放棄保釋8月杪再訊
人總有本性上的弱點,騙徒就是掌握人性的弱點,重複施行相同的伎倆行騙,歷久不衰。 而每個詐騙集團的營運中心,都有一個小編撰寫劇本,當中對白字字珠璣,針對人性恐懼、貪婪、怕麻煩、不甘寂寞的弱點,編撰近乎無瑕的佈局,堪稱千錘百煉。 1 滙豐於2020 年8月和9月期間進行調查,訪問800名18-55歲的受訪者,按照香港人口普查數據,反映香港人口的年齡和性別結構。
騙徒是捉弄人心的高手,即使您一開始拒絕他們的要求,他們仍然會威逼利誘,要您透露更多敏感資料來「驗證身份」。 根據我們最新的調查指出1,超過80%香港人曾經成為詐騙目標,26%墮入騙案,平均損失港幣3,800 元。 當中10%受訪者跌下電騙陷阱,平均損失超過港幣1,000 元。 【電話騙案】警方公布香港2020年首9個月共接獲895宗電話騙案,涉款達4億元。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儘管香港警方的反詐騙宣傳在社交媒體廣傳及不斷更新,宣傳海報也遍布大街小巷,惟本港電話騙案仍居高不下,僅最近兩個月已增加300宗,其中又以假冒衞生署職員的騙案為主。 受害人中不乏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人士,但仍被騙徒的「讀心術」操控於股掌之間。 最新案件為一名大學教授接到冒充衞生署職員的電話,行騙內容和手法「新瓶舊酒」,有自稱「公安」者指控其涉及內地「洗黑錢」案件,要求他透露其個人身份資料和住址,其後指示他將巨款轉入指定戶口作調查期間的「保證金」。 電話騙案手法2025 教授由於手頭資金被騙光,竟向銀行借錢後再轉賬,結果被銀行揭破騙局,但教授已痛失約384萬元。 執法當局未有透露被捕人士身份,但有消息指出,涉案人士包括龍皇集團創辦人「幟哥」黃永幟,他疑涉及「微信女」唱高散貨被捕。
由於陳的戶口內已無流動資金可用,於是在9月26日及27日,向中國銀行借貸,之後再將200萬元轉入騙徒指定賬戶。 銀行職員發現該筆轉賬異常,於是聯絡反詐騙協調中心,通知陳可能受騙。 典型不良財務中介的犯案流程,是先向土地註冊處查閱業主按揭資料,尋找欠債對象;然後以不同方法,從電訊商得知業主聯絡電話,再自稱是銀行或財務公司職員致電,進行騙案。 除了低息貸款,他們還會以較長還款期,勸誘業主加按或轉按。
電話騙案手法: 香港自殺率見新高 抑鬱症康復者籲加強精神健康支援
而騙徒亦不斷更新劇本內容,最近就利用疫情假扮衞生署職員,以安排檢疫為名,或指受害人的身份被用作從事和疫情有關的非法活動,實質騙取市民的個人及網上銀行資料,受害人最終有可能因而遭受金錢損失。 警方早前公布,今年首季共有20584宗罪案,較去年同期升48.4%。 當中,詐騙案佔整體罪案4成,達8886宗,較去年同期升6成半。 其中釣魚騙案今年首季更多達1,408宗,佔整體科技罪案的兩成,共涉款2,610萬港元。 早前在社交平台看到有貼文聲稱免費送出USD Coin(USDC),透過貼文連結進入了一個虛假網站,並安裝了一個Google Chrome擴充功能,期間授權了連接網上錢包,導致價值250萬港元的USDC被騙徒轉走。
騙徒會先於社交媒體刊登招聘「點讚員」或「下單員」廣告,以「在家工作」、「彈性工作時間」和「不需學歷經驗」等字眼作招徠,當求職者上釣後,他們會在社交媒體為求職者「面試」,要求求職者在網購平台上將貨品放入購物車,再將購物車的截圖傳送給騙徒。 電話騙案手法 最初,市民或者會從投資獲得少量利潤,使其放下戒心,但當市民加大投資金額後,發現根本不能取回投資金額和利潤,才驚覺受騙。 警方臨床心理學家胡展鵬早前根據個案分析指,大部人被騙的最主要原因是「覺得電騙唔關自己事,所以唔上心」,因此對騙徒的伎倆,特別是對騙徒的「社交工程」技巧缺乏認識。 為了打擊不法分子借財務中介的專業形象呃人,政府在2016年於財務公司所持的放債人牌照上施加了一系列條件,包括中介不能向申請人收取費用、財務公司委託中介時須向公司註冊處申報、宣傳時要加入「借錢梗要還,咪畀錢中介」字句等等。 編按:疫情加上經濟大環境轉變,不少打工仔都有借貸以應付生活種種的需要,不過再是需要周轉,也要謹記「便宜莫貪」,別誤墮電話傳銷(俗稱cold call)的騙案陷阱,以免在水深火熱關口還要雪上加霜。
市民若懷疑受騙可致電反詐騙協調中心24小時熱線18222。 另外,集友銀行灣仔分行主管岑浩璋亦表示,銀行職員來電會報上全名和職員編號,一定不會向客戶索取全部個人資料,市民如有懷疑亦可向銀行、金管局或香港銀行公會查詢。 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留意不法分子以各種藉口,利用他人想「搵快錢」的心理進行違法行為,令事主不能賺取報酬之餘更加得不償失。 電話騙案近年在香港一直時有聽聞,騙徒往往在電話中以「公安」、「入境處職員」等身份自居,並指受害人牽涉在不同的事件當中,例如訛稱受害人已干犯內地法例,並將電話轉駁至訛稱為內地執法人員的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