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範疇﹕結合系統理論、感動治療(AEDP)、EMDR及體感療癒(SE),治療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抑鬱、焦慮,創傷後遺症(PTSD)或壓力等徵狀及各種家庭困擾。 潘女士現亦擔任香港浸會大學輔導碩士課程輔導臨床督導、持續進修學院心理學導師、中華心理咨詢師國際協會理事及深港教育交流中心心理顧問。 她有十多年輔導、教學及培訓經驗,對自我成長及轉化負面情緒尤有心得。 廿多年來從事個人、婚姻和家庭輔導、情緒及創傷治療、性治療與社工訓練和教育。 他曾任教於多間大學及大專院校,現職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一級講師,除教授社會科學、臨床心理輔導科目及督導實習社工外,亦提供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和性治療的服務,並為專業人士和社區人士提供培訓。 關博士知識淵博,涉獵社會工作、心理學與哲學多個學術範疇;善於綜合理論與實踐,見解精闢,分析獨到,輔導及治療成效理想,乃香港少數能夠同時進行研究和精於臨床治療的學者。
陳老師在職社工及社工教育工作超過40年,曾於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任教 19年。 教學工作上,他曾督導學生 (文憑/學士/碩士) 在多個服務範疇中學習 (如:長者,家長,青少年,中小學生,邊緣青少年,精神康復者…) 及為「尋解導向治療」課程提供導修課。 感動治療 1988年,陳老師以嘉賓主持身份參與「香港電台」《邊緣青年熱線》八個月的直播節目並即時回答諮詢。 林金燕女士畢業於香港大學,修讀社工學位期間獲得獎學金遠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增修一年心理學,期後更以優異成績完成輔導碩士課程。 林女士是一位資深的社工及輔導員,曾服務於香港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精神科門診、青少年監獄、青少年中心及長者社企服務。 潘太曾任職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從事個人情緒輔導、婚姻輔導、婚前輔導、夫婦離異輔導、夫婦復和輔導、分居/離婚調解、婚姻培育二十多年。
感動治療: The 13th Immersion Course in 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AEDP) 第十三屆「感動治療」證書課程
近年面對悲情社會,黃女士致力結合教學經驗及輔導技巧去服務社群,如幫助人面對創傷、壓力和困擾;改善婚姻、家庭關係;協助老師和家長教養下一代等,讓他們能活出精彩快樂的人生。 黃女士是一名註冊社會工作者,擁有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犯罪學)碩士學位、社會工作學士學位,是Prepare Enrich 認証輔導員,亦曾接受國際危機事件壓力協會舉行的危機事件壓力處理的訓練,同時擁有遊戲工作的高級証書及曾接受有關哀傷及善別輔導的訓練。 陳老師除了提供專業輔導和企業培訓外,還為有志於註冊成為「認證輔導師」(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提供臨床督導。 感動治療2025 早年為青少年外展社工及學校社工,主要向青少年提供輔導工作。 自加入明愛家庭服務,工作範疇為個人及家庭輔導服務,涉獵廣泛,累積不少處理高衝突家庭關係及離婚個案經驗。
同時,馮女士亦協助各機構及院校帶領不同需要的表達藝術治療小組、工作坊、個人成長小組、講座、退修活動及老師培訓等,並為機構提供個案輔導。 近年亦有為不同機構和社總提供有關「運用表達藝術手法於社會工作」的培訓及督導工作。 鄧女士過去任職明愛家庭服務, 曾為中學及家庭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員, 有三十多年的社會工作服務經驗,專責處理個人、家庭及婚姻問題, 並提供個案、小組及多元化活動以幫助服務對象, 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及心理質素。 此外,鄧女士並出任大專院校實習生督導、婚前輔導及性治療服務等工作。 葉周麗雲博士為一名資深的婚姻輔導員,亦為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認可督導及治療師。 任職婚姻及家庭輔導多年,主要從事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及帶領個人/夫婦成長小組,並擔任行政及輔導督導工作。
感動治療: 醫健:「感動治療」助解抑鬱困擾
「感動治療」提供一個治療地圖,幫助他們經驗真正的放下,直至能夠放心地處理埋藏心底的各種心結,包括哀傷、憤怒、或羞愧等情感。 假如大家學習了一定的心理治療或個人成長知識,可能會發現學到的技巧或理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感動治療 而且有時有效,有時看似有效,但其後徵狀或問題又出現,總覺得不是在治本。
- 李子康—資深註冊社工,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社會工作學士(榮譽) ,及後於香港大學獲取社會科學碩士主修家庭輔導。
- 接觸痛處時,假若心容納不到當中的痛苦,是有可能會出現重覆創傷(Re-Traumatize),即是,再次經歷多一次當中的創傷與痛苦,但又沒有任何療效。
- 除幫助離異家庭走出陰霾,她亦為喪親人士提供個案和小組的哀傷輔導服務,伴他們過渡傷痛,離開幽谷重過新生活。
- 她更進深學習及完成心理治療之理論及臨床訓練,獲取美國加速體驗性動力學心理治療學院(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Institute) 認可治療師的資格。
- 曹女士亦為學校及團體舉辦過不計其數有關處理親子衝突和精神健康的講座及工作坊。
- 鄭愛蓮女士於明愛家庭服務超過二十年,並擔任社會工作督導主任超過十年。
除臨床實務工作外,潘太亦有參與大學及業界的培訓工作,並於2015年開始成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之榮譽講師,教授情緒導向治療法及婚姻輔導課程。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婚姻治療專業發展小組及督導顧問黃麗璋博士(2018)。 趙先生曾擔任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輔導服務隊長,除了提供個人輔導、婚姻輔導、性治療、性沉溺治療,更協助推動輔導服務的日常運作及服務發展。
感動治療: 創傷治療及處理技巧訓練
至於感動治療,也是接觸一些令人畏懼的東西,但認知行為治療是接觸外在畏懼的東西,而感動治療是接觸內心畏懼的東西 —— 感受。 感動治療2025 「有一位女士,於兩年前喪親,並堅信自己無事,但她間中會發噩夢及突然哭泣,其實這是由於她一直遏抑哀傷情緒而引起的。然而當她明白、經驗和接受這些遏抑的情緒,才不易被這種情緒控制自己。 經常聽到這些安慰他人的話:「不要想太多」,「睇開啲」……似乎很有道理,但對抑鬱的朋友來說,要放下內心的鬱結談何容易。
- 現時主要職責為提供婚前準備及婚姻關係輔導、 機構培訓及家長教育服務。
- 馮女士擔任社工時, 主力從事青少年外展及濫用藥物輔導工作,於 2007 年開始運用藝術媒體於青少年濫用藥物輔導及治療小組。
- 「當然有些人一直很順境,沒有特別事件觸發他,所以一直都沒有爆發。另外,有些人處理問題的能力較高,就算情緒被遏抑,出現情緒病的機會較低。」總言之,任何人感覺自己正承受着個人的情況、行為、心理或人際、家庭等困擾,都適合接受感動治療。
- 近年亦有為不同機構和社總提供有關「運用表達藝術手法於社會工作」的培訓及督導工作。
- 在2016年至2018年,郭博士亦曾於澳門社工局 (Social Work Bureau)家庭及社區服務廰任兼職顧問。
例如,例子中的當事人的情緒實相是被忽略的孤單,這份孤單的違反經驗(Memory Mismatch)可以是當事人回憶到,以前曾在祖母家住過一段時間,感受到祖母的關愛;也可以是成年的當事人,向自己內心覺得被忽略的部份,向其給予同理、接納、表裡如一的關愛。 例如情緒取向治療有意識地辨別Primary Emotion(原發性情緒)及Secondary Emotion(繼發性情緒),例如最深入的第4層的孤單就是原發性情緒,第2層的憤怒就是較為面層的繼發性情緒,筆著在另一篇文章「情緒基本功 (情緒是不好的嗎?)」有較多探討。 條件3所述「體驗違背情緒實相的情緒經驗」,假如當事能切身地感受到第4層的孤單,喊夠了,但沒有任何Memory Mismatch,沒有任何不孤單的經驗(例如意識到親人的愛),仍是沒有徹底的轉化。 馮女士致力推廣表達藝術治療,曾為香港表達藝術治療協會主席/ 副主席和國際表達藝術治療協會地區(亞洲)共同主席。 耶穌慨嘆那日子的人「吹笛不跳舞,舉哀不捶胸」,那是一個心硬如鐵的時代。
感動治療: 婚前輔導
當有人能接納他們玩的方式及明白他們的內在感受,孩子便會更有力量去面對他們所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小及在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亦會變得穩定。 我們的團隊包括醫生、心理學家、大學教授、資深輔導員及社會工作者等。 感動治療 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真正被身旁的人聽到、看見與愛護,感覺自己存在於別人的心中,感覺到被接納、被聆聽及被明白,便會感覺到更實在的存在感,培養出由內而生的安全感和一個有價值的「我」,卸下心理防衛,重新體會到自己可以與他人及外界連繫,身體才能冷靜下來、放鬆,情感被釋放、轉化。 輔導員透過良好的治療關係,給予支持和鼓勵,深化當事人的正面體驗,更認識自己,愛惜自己,活在當下,更有尊嚴地體現成長和人生。
感動治療: 培訓主題
近年,她更致力服務備受婚外情困擾的男士,包括外遇者及外遇者配偶,提供輔導及情緒支援,陪同男士個案接受傳媒訪問,以喚醒社會關注男士面對太太有婚外情事件所帶來的困擾。 在2022年,丘女士與「明愛賽馬會婚姻培育計劃—親密頻道」合作,主講婚外情網上講座,開辦男士外遇者小組,支援在外遇後仍想修補婚姻的男士。 鄭少妮女士為資深註冊社工,在明愛家庭服務工作超過25年,累積廣泛及豐富輔導經驗, 對象包括兒童、青少年、夫婦及姻親關係等等。 鄭女士在個案上有精準的評估,在明愛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擔當高級督導主任多年,曾督導多名專業社工,提升前線在輔導方面的專業能力,深受同事愛戴。 多年來鄭女士修習不同治療方法,可按不同人士需要,從身體情感或思想方面作輔導介入點, 提升治療果效 。 在2016年至2018年,郭博士亦曾於澳門社工局 (Social Work 感動治療2025 Bureau)家庭及社區服務廰任兼職顧問。
感動治療: 「感動治療」是什麼?
馬運東先生一直從事前線輔導工作,曾為中學及家庭服務中心社會工作員,主力青少年及夫婦輔導工作。 早期主力青少年輔導、個人成長、親子關係輔導等,近年多接觸夫婦個案,協助衝突中的夫婦,度過難關。 馮穎茵為資深註冊社工及輔導員,同時亦為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 感動治療2025 馮女士擔任社工時, 主力從事青少年外展及濫用藥物輔導工作,於 感動治療2025 2007 年開始運用藝術媒體於青少年濫用藥物輔導及治療小組。
感動治療: 輔導服務收費 (港幣)
舉例說,有位男士害怕上班,治療師先理性分析他為何怕上班,怕的究竟是甚麼,找到後循序漸進讓他嘗試接觸當中害怕的東西,如他很怕老闆,可先安排他接觸一些較易親近的老闆,接觸過後他可能對老闆的感覺改觀,從而了解老闆這個人不是那麼恐怖,繼而克服上班的恐懼。 例如感動治療(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簡稱AEDP),治療師就會連繫身體感覺,以接觸深層情緒。 身心是合一的,身體感受和情緒密不可分,當事人可能自己也因防衛機制而不能情緒上感受到第4層的孤單,但從身體感受切入的話,可能會感到例如心痛或心口覺得緊,而越過防衛機制從身體感覺接觸到第4層的孤單。 羅女士自 2001年正式成為認可家事調解員,當時便參與司法機構為期三年的家事調解試驗計劃,後來進修為親職協調員,以便有效處理高衝突離婚個案。 近年除了學習兒童為本家事調解,也成為家事調解認可督導,協助培訓新入職調解員。 另外,郭博士亦完成感動治療(AEDP)、情緒取向夫婦治療(ICEEFT)、Prepare/ Enrich、學前教育社工培訓 (HKSWA)等證書課程。
感動治療: 服務內容
本會完成有關的聯絡工作後,將發出「專業培訓確認表」落實有關詳情,機構須於兩星期內簽回表格以示同意有關安排。 現在在港安醫院、聖保祿醫院、明徳醫院、嘉諾撒醫院和卓健醫療擔任精神科顧問醫生。 這步驟可說是所有步驟中最難的,因為情緒實相通常是非常痛苦,當事人通常早已把其掃了進地毯底達幾十年,圍著情緒實相的是地雷與圍牆,就是人無意識的防衛機制,例如逃避、否認、壓抑、投射,以防步自己及外人觸及情緒實相。 再進一步探索下,發現那些憤怒是來羞恥,覺得自己沒能力沒成就,一事無成,所以會感到憤怒以期望能控制情境,使他沒那麼羞恥,沒那麼欠缺能力感,這是第3層情緒經歷。 還有《愛的教育》中的《少年筆耕》這個故事,以前多編進小五至小六的中文科課本:「?利亞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十二歲,是個黑頭髮白皮膚的少年。他父親在鐵路局當雇員,?利亞底下還有許多弟妹,一家生活很清苦。」給小學生唸這些故事,令他們的心靈溫暖,從而學會善解人意。
感動治療: 婚姻/家庭輔導
我認為無論在工作上與同事合作或家人的相處時,都需要運用感動治療的技巧來建立良好 感動治療2025 感動治療 的人際關係。 一個有效方法學習「感動治療」就是定期及仔細觀摩有經驗的治療師如何運用「感動治療」技巧介入不同的個案當中。 「感動治療個案分享會」就是為了達到此目的,安排有經驗的「感動治療」治療師播放他們的真實個案,讓參與者一同討論及學習。
感動治療: 心理輔導服務
趙先生曾任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專門處理情緒困擾、抑鬱、焦慮、創傷、哀傷、婚姻問題、性困擾、性功能障礙、性沉溺等問題。 他並擔任中心情緒健康發展小組隊長,協助推動情緒健康服務發展,以滋潤及建立服務對象情緒健康的能力,以及輔導及治療他/她們經歷情緒後的傷害與創傷。 治療範疇﹕提供個人、婚姻及家庭輔導、婚前輔導及遊戲治療服務。
感動治療: 資深註冊社工 / 輔導員
自2004年,她跟隨加拿大約克大學之葛林堡教授學習情緒導向治療,並分別於2010年及2016年獲取情緒導向輔導員及情緒導向治療訓練導師的資格;由2007年至2017年她協助由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舉辦之情緒導向治療一年制証書課程,擔任督導小組之導師。 情緒導向治療是一種歷程體驗治療,以情緒作爲指引,並獲超過三十年的實證支持具果效的治療方法。 李先生從事社會工作二十多年,先後從事青少年及兒童工作,離家出走青年宿舍、中學學校社會工作及家庭服務。
感動治療: 個人成長不可不知的記憶系統(腦神經科學知識)
其間,她曾創辦婦女服務,致力運用治療小組及遊戲治療服務單親婦女及兒童。 多年來她建基於人本治療取向,力求與受助人建立一種真摯、誠懇的合作關係,透過深層的同理心,讓受助者安全地接觸内心深處,從而達至治療效果。 陳女士現為駐校社工兼輔導及培訓顧問,特別關注曾經歷創傷及受情緒或精神困擾之青少年及其家庭,希望透過輔導及心理治療,讓有需要人士整理人生的不同經驗以改善情緒,並尋回生命的意義和動力。 黃女士從事二十多年輔導工作,累積紮實的臨床工作經驗,尤以婚姻及家庭關係工作(婚外情、自殺預防、關係重建)及危機預防介入(自殺預防)為擅長。 黃女士近年參與不同社褔機構的培訓及前線社工的督導工作,,主題包括婚姻及婚外情,青少年輔導。 張先生曾接受家庭輔導治療訓練,並有多年兒童輔導經驗,結合遊戲治療及家庭系統理論,為受情緒困擾之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輔導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