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瑪珊指出,沙巴龍躉是外來的肉食性動物,經花尾龍躉與老虎斑人工雜交而成。 牠們成長速度快,只需6至9個月時間就可養殖至一斤重,並可以吃掉其他海洋生物、與本地物種爭奪棲息地及食物資源。 她警告,一旦沙巴龍躉在港落地生根及大規模繁殖,將會令其他魚類品種及數量銳減,成為入侵性品種,後果不堪設想。
- 布氏石斑頭部及體側由淡褐色、紅褐色或紫灰色組成,其上密集佈滿瞭如芝麻般的橘紅色、金黃色或黃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方也具有斑點,尾鰭下方則呈暗色。
- 不過對消費者來說,要分辨龍膽石斑和龍虎斑實在不容易。
- 最近行開大圍一個街市的魚檔,負責人就指,要分辨海斑或養斑,首先要先認識不同斑魚的種類。
- 主要區別,杉斑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左右對稱,老虎斑的一對眼睛則位於頭頂。
- 花鬼斑也叫玛拉巴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英文名:Spotted Grouper。
西星斑的價格一般是幾十到一百多不等,而東斑魚的價格在三百元左右。 東星斑屬於石斑魚的一種,是高檔魚類,它的味道鮮美,具有滋養腎臟和延年益壽的功效,生長於一百米深海之下的東星魚的營養價值極高,所以也是十分稀有,是菜桌上的珍貴佳肴。 價格不同、口感不同,但實際走一趟市場,兩種石斑都有。 虎杉斑 不過對消費者來說,要分辨龍膽石斑和龍虎斑實在不容易。
虎杉斑: 繁殖方式
明日(22日)是初七人日,是善信放生高峰期。 虎杉斑 早前有環團首次在香港水域發現身長僅有6厘米、有「魚類殺手」之稱的人工繁殖品種沙巴龍躉,疑與放生有關。 5倍,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身上分佈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則的窄紋。
兩者其實看起來很相似,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雖然魚身都有不規則的斑點及紋理,但台灣沙巴斑的顏色黑白分明,肉質也比內地的沙巴斑幼嫩,價錢約比內地的貴3分1。 其肉質細嫩厚實,富有彈性,無肌間刺,味道鮮美,口感比起老虎斑和龍躉更好吃。 頭背輪廓接近眼處內凹,其後至背鰭前方明顯隆突。 身體黃色至淺褐色,有五塊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垂直排列,全身佈滿密集的細小褐色斑點,在斑紋上的斑點顏色較深,尾柄的後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紋。 老虎斑其主要特徵是生長在頭頂的一對眼睛,而杉斑眼睛則長在其魚頭的兩旁。 條紋鋸鮨周身排列整齊的櫛鱗,體表呈菸灰色、褐色或藍黑色,面板上有顯著的菱形白色斑點。
虎杉斑: 生活习性
頭、身及奇鰭褐紅色至灰綠色,佈滿藍色黑邊圓點。 東星斑又稱為豹紋鰓棘鱸、秤星、星斑,主要來自熱帶和亞熱帶沿岸,西太平洋。 東星斑的體形較一般斑瘦長,頭部細小,有紅色、藍色、褐色及黃色等多種色澤,最常見是紅色,身上布有如星星般的小藍花點,胸鰭上有一弓狀彎曲,尾部則扁平如扇子。
老鼠斑體長最大可達1750px,重量大約3。 長成後味道鮮美,是售價最高的石斑魚,有“斑中之皇”的美譽。 其生長適宜水溫為21-30℃,自魚卵孵化至長到500g上市約需2年時間。 鞍帶石斑俗稱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可謂大哥大和巨無霸,故也被稱為“石斑之王”。
虎杉斑: 發現新鄰居!牠頭髮雜亂眼睛超大
蓝星也称蓝点鳃棘鲈,来自于中国西沙群岛,主要分布于越南、红海、东非、澳洲和日本。 与东星斑觅食规律相似,但是在马达加斯加的蓝星一般是在晚上觅食,体长可达60cm。 该鱼体长且呈椭圆形,体色呈暗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都布有蓝色大而浑圆的斑点。
其头大骨多,皮厚又韧,入口比一般的石斑口感粗糙,但是养殖的石斑鱼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 事實上,沙巴龍躉已成功入侵本地魚市場,成為餐桌常客。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與綠色力量去年暑假的調查發現,本港九成店舖皆有出售沙巴龍躉的活體。 與斑類相比,沙巴龍躉價格便宜,平均批發價只需60元至115元一斤,較青斑的100元至133元一斤便宜近一半,因此亦成放生人士的新寵。 生態資源及教育中心於去年3月15日於北角碼頭發現身長僅有6厘米長的沙巴龍躉,是本港水域首次發現體積如此細小的的沙巴龍躉。 該中心科學事務經理張瑪珊指出,身長小於15厘米的沙巴龍躉,在香港街市或魚市場非常罕見。
虎杉斑: 石斑魚海鮮水產 海釣水產品老虎斑龍膽深海肉質鮮嫩活凍冰鮮批發
斜帶石斑又稱點帶石斑,與馬拉巴石斑的色澤和外形相似,常被混為同一種魚,因其體色都呈青褐色俗稱青斑。 兩者區別之處是前者斑點為紅色,後者斑點為黑色,在臺灣養殖界斜帶石斑稱為紅點青斑,馬拉巴石斑稱為黑點青斑。 只要水溫等生態條件適宜,斜帶石斑一年四季均能產卵,而馬拉巴石斑產卵期較短,因此近年斜帶石斑已取代馬拉巴石斑成為福建和臺灣最主要養殖品種。 至於黃皮老虎斑,絕對稱得上是斑魚中的極品,海斑與養斑的價錢相差至少6、7倍。 以黃皮老虎海斑為例,魚肉滑溜清甜,表皮呈好像珊瑚般的圓點,顏色亮麗有光澤。
虎杉斑: 海鮮水產鮮活速凍石斑魚當天捕撈速凍老虎斑深海黑石斑紅石斑
斑鰓棘鱸早期由泰國進口,即來自泰國的星斑,故得名泰星斑。 其外形與東星斑相似,但身上斑點明顯大於後者;頭部和鰓蓋處甚至有長條型斑點易區分。 金錢斑為大型石斑魚,已捕獲記錄2m長,180kg重。
虎杉斑: 虎杉斑
其眼後方腦部凹陷,口大具發達的輔上頜骨;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牙,兩側牙細尖,可向內倒伏似虎口,因此叫老虎斑。 虎杉斑 虎杉斑 其身體兩側各有五塊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垂直排列,全身佈滿密集的細小褐色斑點,在斑紋上的斑點顏色較深,尾柄的後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紋。 虎杉斑2025 棕點石斑較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5-32℃,生命力強易於包裝運輸。
虎杉斑: 石斑魚種類很多,教你如何辨別石斑魚種類!
幼魚淡黃褐色,體側具有6條不規則的暗棕色橫帶,橫帶中另分佈淡色斑塊。 因魚身具有象徵中國文化的吉祥紅色,紅斑是中式喜宴中頗受歡迎的高價位石斑魚;在日本瀨戶地區有“夢幻之魚”的美稱,香港筵席上“清蒸海紅斑”為名菜佳餚。 赤點石斑生長水溫適應範圍15-32℃,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2-28℃。 性情兇猛,尤其人工種苗生產過程中,殘食相當厲害,但養成後之成魚,生命韌性強。 大約10多年前人工孵化成功,而魚排養殖亦能提供合理生長速度,因此,此種石斑是現時東南亞國家主要的養殖石斑品種之一。
虎杉斑: 黑斑息肉症候群是什麼疾病?
各鰭較大布滿條紋和白色點狀色塊,鰭的邊緣深綠或淺綠色。 成魚頭部有明顯的倒“八”字翡翠斑紋,身體兩側也有翡翠條斑。 黑石斑生長速度快、抗逆能力強、出肉率較高,據記載最大個體長2m,重176kg。 其適宜水溫為5-30℃,生長的最適溫度17-25℃。 虎杉斑 布氏石斑頭部及體側由淡褐色、紅褐色或紫灰色組成,其上密集佈滿瞭如芝麻般的橘紅色、金黃色或黃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方也具有斑點,尾鰭下方則呈暗色。 幼魚有7條不明顯的暗帶,前2條在頸部,最後1條在尾柄上,芝麻斑適宜的生長水溫為24-30℃。
虎杉斑: 海鮮水產石斑魚老虎斑東星斑黑翅魚黑鯛魚龍膽石斑魚鮮活野生速凍
花鬼斑也叫玛拉巴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Malabaricus,英文名:Spotted Grouper。 花鬼斑主要产自日本、澳洲、非洲和红海生性凶残且贪吃,经常栖息在洞穴中,属于雌雄同体,最大体长可达2.34m。 芝麻斑也叫宝石石斑鱼、流氓格仔,是暖温性中下层鱼类,生性凶残但极为机警,以肉食为主,饥饿时会互相残杀,也是雌雄同体,成语一般体长为25-30cm。
虎杉斑: 主要价值
豹星斑因为其霸气的鱼身,所以有着皇帝斑的美称,这种斑鱼分布在西印度洋的日本南部至澳大利亚海域,长达70厘米,身子和头部呈现橄榄色和红褐色,奇鳍和头身中布有细小的蓝点,惹人注目。 事實上,環團收到市民舉報,指北角碼頭釣獲一條身長僅10厘米的沙巴龍躉幼魚。 香港海鮮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估計,該幼魚在本地繁殖,因外地不會進口如此細條的沙巴龍躉到港。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與綠色力量於去年進行沙巴龍躉市場調查,調查35個街市及其周邊地區,當中近9成店舖有售沙巴龍躉,顯示此魚已成為本港普遍食用魚類。 这种鱼眼小口大,头部及体侧散布许多不规则褐色斑。 整体呈长椭圆形,尾鳍有黑色鞍状斑,同时有五块不规则深褐色斑纹排列。
红斑也叫赤点石斑鱼,主产于中国,喜欢单独生活,每年夏季开始大量繁殖,成鱼体长一般为20-30cm,最长可达50cm。 老鼠斑上市期主要集中在6-8月,其肥美肉软,鱼油丰厚且鱼味浓香,在全世界老鼠斑仅一属一种,在石斑鱼大家族中“鱼口”凋零较为稀有,因此在各大饭店中也被当做顶级海鲜食材。 龙趸石斑生性凶猛领地意识非常强,甚至以小型鲨鱼及海龟为食,除此之外它还以龙虾、蟹类、鯆鱼为食。 由于经常独自生活在深水海域的珊瑚区及沟壑中,因此肉质结实皮层丰厚坚韧,成鱼最大可长至2.7米体重可达半吨。 其巨大的体型也被成为“斑王”也是昆士兰海洋生物的代表。
西星斑的价格一般是几十到一百多不等,而东斑鱼的价格在三百元左右。 藍瓜子魚比紅瓜子魚更為少見,這種魚類產自東南亞,魚皮很厚,油潤細嫩卻富有彈性,藍瓜子斑的個頭比較大,一條魚有七斤重,全身都是寶,其頭和魚腩可用於清蒸,魚肉可翻炒食用,而魚骨做湯。 野生的黃陂老虎斑生活在印尼海域,是許多人眼中的上等佳肴,可與不可久,為了保證其鮮美,通常有刺身和清蒸這兩樣做法,吃過一次的人都說終身難忘。
选购红斑区分养殖和野生较难,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外观颜色,野生色泽鲜明,鱼鳞闪烁,养殖红斑鱼皮略带黝黑。 燕尾斑也叫侧牙鲈,原产地是菲律宾或越南,在斐济岛、印度洋、斯里兰卡、南非、柬埔寨、中国等地也有分布。 虎杉斑 它们喜欢白天在礁石区域游荡,也是雌雄同体,外形与东星斑相像,区别是其尾鳍呈弯月或燕尾形。 燕尾斑喜欢栖息在岩礁,所以无法用渔网大量捕捞,产量有限,再加上从海上捕捞后见光即死,所以渔民捕捞后会饲养一段时间,待它适应光线后才敢放入暂养池,现在市面上的多为养殖产品。
而在魚排養殖的黃皮老虎斑,色澤明顯灰沉,而圓點亦比較雜亂。 虎杉斑2025 此外,至於其他海斑還有好易認得的紅東星斑,魚身呈嫣紅色,並有很小的藍點,魚頭比較寬,魚肉出名又鮮又甜。 最後就介紹一下杉斑,又名海杉,身上有好多圓點及褐色斑點,魚身光滑,魚眼呈淺綠色,肉質結實有彈性,價錢比東星及老虎斑便宜,性價比高。 杉斑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海域,产地为东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地区,是珊瑚礁常见的鱼类,喜欢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体。
其口大眼小,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有两条暗色带,尾鳍圆形,全身布满不规则玳瑁似的斑点或网状图案。 因为斑间隔之狭窄成网状图案,因此也叫花英,另外花头梅与花英斑相似但是身上的斑块不同。 红瓜子斑也叫红九棘、尾纹九刺鮨,来自于印尼和菲律宾,其次在日本、澳洲、非洲、印度、缅甸、泰国、中国也有分布。 这种鱼同样生性凶猛有弱肉强食相互蚕食的特性,喜欢独居。 红瓜子斑属于雌雄同体,可按成长转换性别,首次性成熟为雌性,次年转换为雄性,最大体长可达57cm。 红瓜子斑身呈红色,有时覆盖着斑点,尾部有V字形白色条纹。
虎杉斑: 老鼠斑
乌丝斑也叫横纹九棘鲈,分布非常广泛,背鳍与一般的斑类有区别,身有多条斑纹,看似油斑,但条纹多于油斑,据了解盛产于南中国海七洋州附近。 虎杉斑 这种鱼身存霸气,又皇帝斑的美誉,业内也称其为“大豹斑”简称杂斑。 漁護署就指,署方一向不鼓勵市民野放動物,但在現行法例下,署方並無禁止放生活動。 署方會加強宣傳工作,呼籲市民不應參與放生行為。 杉虎斑杂交之优势,在于杉斑、虎斑优势尽出 ,而且一加一还大于二。 虎斑肉质细嫩鲜美,而杉斑抗病力强,肉质耐蒸煮。
虎杉斑: 石斑魚美食季料理 散發濃濃台灣味
龍虎斑又稱「珍珠龍膽」、「珍珠斑」,身上的黑褐色斑紋類似老虎斑但顏色略淺,但是各鰭的邊緣卻像龍膽石斑一樣,黃色帶有黑色斑點,是和老虎斑的最大不同。 龍虎斑的命名簡單明瞭,是由龍膽石斑和老虎斑配種而成的,龍虎班體型大小接近老虎斑,體色也略有相似,過去甚至有消費者和魚販疑似因認知不同而出現爭議。 虎杉斑 其實龍虎斑可以視為改良版的老虎斑,成長較快,肉質較彈牙。 而龍膽石斑則是成長快速,體型龐大,有Q彈的肉質和膠質滿滿的豐厚魚皮,是眾所周知的「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