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習俗傳承,可以讓人們更了解開張聖王的神話故事,尊重古老文化,也深植於台灣人的心中。 透過尊重開張聖王習俗,大家將能夠用一個不同的視野了解開漳聖王的信仰,也有助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清乾隆卅五年(1770年)鄉民建造小屋,奉祀自漳州府迎奉的開漳聖王香火,歷經多次重修。 在當年已經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廟產甚多,時與赤山關帝廟合稱「金關帝銀聖王」。 今日與鳳山雙慈亭、鳳山龍山寺、鳳山城隍廟並稱,人稱「鳳山四大古廟」,廟口大牌樓為現主任委員陳梅芳先生任內建造,其牌樓也是鳳山地區象徵性地標。
- 近年来,漳州市政府为纪念陈元光,将市区的主要街道命名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
- 而原本漳州籍的鄉民是在外木山(今日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文化路10巷到50巷的這一片山坡地上某處,目前這一片山坡大部分都還是奠濟宮之廟產)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
- 近幾年來,有3000多位閩粵人和海外僑胞到將軍祠拜謁先王、緬懷先賢,尋根問祖。
- 另外,開漳聖王宮廟中,一般也不允許吃肉、酒、抽煙,以及戴帽子等行為。
- 而左房為功德堂,奉祀建廟大德,右房供奉孚佑帝君[3]。
歷經整修後,廟中仍存有清同治年間的石柱,另外還有古碑[1]。 早期來台的先民,以福建與廣東兩省最多,而福建的移民,又以漳州與泉州佔了大多數,這兩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守護神,泉州人最信仰的是廣澤尊王郭洪福,而漳州人拜的是開漳聖王陳元光。 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Khai-Chiang Sìng-ông),為漳州府住民,包含漳州福佬人和漳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其信仰圈亦擴及到廣東潮汕地區。 陳元光(闽南语:Tân Goân-kong;657年4月4日—711年12月18日),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 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一带)人[1],一说光州固始县(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人。 陳元光自幼聰穎好學,博通經史,喜讀黃石公《素書》,熟諳《太公》韜略,十三歲領鄉薦第一。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主要掌管什麼呢?讓民俗專家告訴你!
芝山巖惠濟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名山里、芝山岩上的廟宇,合併自祭拜觀音的芝山巖寺、祭拜開漳聖王的惠濟宮、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為直轄市定古蹟,亦被視作臺灣現代化教育的發祥點。 奠濟宮,又稱為聖王廟、聖公廟、聖王公廟,是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的道教廟宇,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主祀開漳聖王,與基隆護國城隍廟、基隆慶安宮合稱為「基隆三大廟」。 基隆廟口夜市即以奠濟宮得名,並以此為中心向周邊街道發展。 後殿「清甯宮」原為道光年間泉州人所建以奉祀水仙王的殿宇,日治時代因故與奠濟宮合併。
- 陳元光奉命著手推行改革計畫,致力開墾漳州,除了率眾開闢荒地,建設村莊外,還四處招攬流散的人民,經營農業,積儲米粟。
- 1884年中法戰爭,奠濟宮曾作為軍事據點,卻因清軍疏失,引爆詭雷,造成廟貌毀傷。
- 只要您需要任何祝壽商品,都可以找聖弘文創,定能讓您獲得最好的產品與服務。
- 宋代漳浦縣令(當時雲霄屬漳浦縣)吕璹的《謁威惠廟》詩有云:「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
- 規定幾地方官員行至廟前馬頭橋牌坊止步,文官下轎,武官下鞍,步而恭祭之。
- 透過尊重開張聖王習俗,大家將能夠用一個不同的視野了解開漳聖王的信仰,也有助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宋徽宗又賜封「忠澤公」。 清乾隆五十五年(西元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相國蔡新入京祝壽,返鄉時帶回御賜皇燈一對,書「開漳聖王、高封祀典」。 蔡氏後裔每年元霄節前提新燈至廟中懸掛,此俗傳沿至今。 開漳聖王 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粤”,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居的区域。 陈元光认为仅凭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 于是呈请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间设郡县,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開漳聖王: 奠濟宮
因此當地百姓於農曆二月十五和十六會舉辦慶典以感念陳政與陳元光的開創。 這一傳統也流傳到了現代,台灣的廟宇以此日子慶祝開漳聖王信仰。 開漳聖王拜拜是一種以陳元光與陳政之親子精神為核心的信仰,在台灣主要以漳籍移民後裔為主,但近年來已不受限於單一族群。 通常會在農曆二月十五或二月十六進行開漳聖王拜拜,此舉是為感念陳政及子陳元光在閩南一帶的功德。 陳政及陳元光於農曆二月十五、十六誕生,此日也為開漳聖王信仰的特殊紀念日,閩南廟宇及百姓慶祝這里聖誕時會舉行許多的仪式,以紀念兩位英雄。 在台灣,開漳聖王信仰也得到了廣泛的宣傳並推廣,因此廣大民眾也有機會得以了解並尊敬陳政及陳元光的精神。
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為位於碧山山腳下之公舘庄武身開漳聖王公回駕進香。 農曆二月十六日為開漳聖王聖誕,本廟自十四日起一連三天舉辦祈安祝壽法會,各地信眾及友宮廟皆會恭迎之家神及友宮廟神尊前來進香看戲,廟方亦提供麵壽龜及壽麵供善信大德求取保平安,並聘請布袋戲酬神。 本廟主祀開漳聖王文身王公,兩旁配祀李伯瑤將軍、馬仁將軍金身,聖像均為1801年擴建正殿時以糯米、石灰等原料恭塑而成,乃台灣少數年代久遠珍貴之神尊,有217年的歷史。 2014年(歲次甲午年)因鑒於鎮殿百年李伯瑤將軍、馬仁將軍金身年代久遠雖多次整修仍有損壞之憂,本廟乃重修金身,原料採精選樟木依原貌塑成,並於2015年(歲次乙未年)吉日入火安座。 唐追封他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潁川侯;宋追封開漳主聖王,加謚忠毅文惠王、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追封昭烈侯、威惠開漳主聖王;清追封高封祀典開漳聖王。 1884年中法戰爭,奠濟宮曾作為軍事據點,卻因清軍疏失,引爆詭雷,造成廟貌毀傷。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廟
權葬於雲霄之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因州治遷至龍溪,為祭祀之便,移葬於今浦南鎮石鼓山。 道光二十年(1840年)鄉紳潘永清建文昌祠[1],位在惠濟宮後[8]。 該年,潘永清在此設義塾教授並於此地教書,培養潘成清、施贊隆等學子,使芝山巖成為士林文化發祥地[9]。 開漳聖王2025 開漳聖王 道光二十五年(1848年)立惠濟宮碑誌,記載開漳聖王在芝山岩保鄉衛民之神蹟,及捐款捐地、提議重建惠濟宮人士之姓名[2]。
開漳聖王: 祭祀
只是因為王審知獨優固始人,故曾鎮府、丁儒、陳元光的後裔才自稱來自光州固始。 因為他本姓陳,所以民間又稱他「陳聖王」或「陳府將軍」。 「開漳聖王」,是唐代僖宗朝的武進士陳元光,又名光華。 他字延炬,號龍湖,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 當時福建省還是蠻族之區,是一塊未經開發且不易治理的地方。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習俗?
咸豐九年(1859年)的漳泉大械鬥,漳州人大敗,退守此地[10]。 同治七年(1868年),潘永清重修惠濟宮,並與芝山巖寺、文昌帝君祠合建成芝山巖惠濟宮[2]。 光緒十六年(1890年)焚燬,十八年(1892年)重建,後又經過數次修繕[3]。 現今台灣開漳聖王祭祀的習俗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慶典上。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注意事情?
康熙末年,漳州府人氏黃某攜眷配帶開漳聖王香火渡海來台墾荒。 行於碧山之尖頂,忽聞嗡嗡之聲,不絕於耳,停步視之,其聲傳自身前一塊石下小洞,認為此處適合於安座開漳聖王之蜂穴,為難得一見的吉地,遂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中,膜拜後離去。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24號碧山之尖峰,也稱「尖頂開漳聖王廟」。 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战死并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 贞元二年(786年),移葬于石鼓山(今漳州市薌城區)[5]。 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曰:“唐开漳陈将军墓”,目前有石羊、石獅、華表各一對[3]。
開漳聖王: 鳳山開漳聖王廟
廟位在芝山岩五十公尺小山丘上[19],地址是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2][11][22],芝山岩該地屬名山里[23]。 從步道入口處往上爬,一共要經兩百二十六階才能到達廟殿[2][11][19]。 途中會經過泉井、滴水觀音,十八羅漢、三級古蹟西隘門[2]。 其中泉井曾乾枯十年,復在1959年報導時再度湧出,被民眾認為是開漳聖王顯靈,當時前來參謁者絡繹不絕[24]。 原先正殿左側有一處放生池,後移到廟外廣場的圓池中[3]。
開漳聖王: 臺灣
西川滿在紀念潘永清而寫的《元宵記》提及自己在臺灣期間最喜歡的是士林,常帶著兒子前往,也總會去日治時期教育的發祥地芝山巖惠濟宮參拜[20]。 石川欽一郎則稱為「芝山巖寺」,對此廟的風景留下了感想[21]。 聖弘文創有限公司是一家位於臺灣的祝壽商品專賣店,多年來在地經營,全台免運配送,更是神明唯一指定並與各大宮廟配合多年,都得到熱烈好評與信任。 聖弘文創秉持著為神服務的精神,從事祝壽拜拜、文創小物等行業,他們的集團市的經營模式讓公司行號長期信賴並製作相關產品,登上各大媒體版面。
開漳聖王: 廟宇景觀
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陳元光上奉《請建州縣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獲準於泉州潮州之間的泉州南部增置一州,如請設治所於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 陳元光入漳作戰,且招且戰,其部下應有不少當地土著。 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遊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尚有不可計數的蠻僚生活於漳州山區。 陳元光率領定居農業人口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後結果,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 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其具有較大影響,則是在明代才有的。 無論是曾鎮府、丁儒,還是陳政、陳元光,都不是來自光州固始。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求什麼?
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州治由綏安溪遷李澳川(今漳浦縣城)。 朝廷為表彰陳元光功勞,唐玄宗下詔敕建「忠烈祠」於漳浦城郊西宸嶺上(即今威惠廟舊址),詔立「盛德世祀之坊」以旌表,明正祀典,派地方官員,春秋二祭。 規定幾地方官員行至廟前馬頭橋牌坊止步,文官下轎,武官下鞍,步而恭祭之。
雖然今日的開漳聖王節還是有不少台灣民眾進行祭拜,但也仍然建議大家都能夠積極預約廟宇的參觀時間,以免因未能規劃好而受到影響。 朝廷接報後,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進階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 景雲二年(711年)農曆十一月五日,粵東流寇雷萬興、苗自成之子糾集的殘部潛至岳山,陳元光在出巡途中聞警,率領騎兵迎戰,因援兵未至,終因寡不敵眾,被敵將領藍奉高刺歿,享年五十五歲。 百姓聞訊,如喪考妣,相與制服哭之,追思之甚,更捏像而祀之。
此后,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边陲。 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赣州,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引进到这个地方,种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 陈元光是唐副诸卫上将陈政的儿子[2],住在漳江出海口处。 唐仪凤年间,广州崖山发生民变,潮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的民众纷纷响应。 朝廷析潮州东部之地,设置漳州,任命陈政为左郎将,守卫此地[1]。
某日黃昏,匪徒又在山下聚集,計議行劫,忽見尖頂山頭金光萬道,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宛如萬馬奔騰。 事後附近居民聞訊,立製石室(其石室體積為一四○ × 一七○ × 一六八公分)膜拜奉祀,自此香火日盛。 開漳聖王 唐貞元三年(西元786年),州治遷龍溪(今漳州市),德宗皇帝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北宋熙寧八年(西元1075年),宋神宗追封「忠應侯」。 北宋政和三年(西元1112年),宋徽宗追封「開漳主聖王」,賜廟額「威惠廟」。
開漳聖王: ●道教各神尊聖紀 > 開漳聖王
唐貞元三年(西元786年),州治遷龍溪(今漳州市),德宗皇帝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4]。 開漳聖王2025 但由於陳元光的事蹟主要發生在武則天掌權的時期,因此《舊唐書》與《新唐書》並未為他立傳[3]。 宋代漳浦縣令(當時雲霄屬漳浦縣)吕璹的《謁威惠廟》詩有云:「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求什麼?
1986年12月19日晨,失竊廿尊具有百年歷史的佛像,包括十八尊羅漢佛像和山神、土地公像各一尊,均高約五十四公分並漆金身[16]。 在1987年報導時,廟方因為產權問題而一直無法辦理寺廟登記[17]。 隔年,陳政因為積勞成疾,終於鞠躬盡瘁,病死他鄉,陳元光毅然扛下父親的重擔,當時剛好廣東崖山的山賊陳謙,勾結福建娘子洞的蠻賊苗自成、雷萬興等,共同進攻潮陽,守城的統帥無法控制,城池終於被攻破淪陷。 陳元光便率領了麾下的輕裝騎兵前去討伐,很快的就平定了亂事。 陳元光一家無論在文學或武功方面都極富盛名,可說是中原地區的一大望族。
開漳聖王: 祭祀
例如,在開漳聖王信仰中,各祭場會舉行「方鞍試車」、「乘龍車遶境」等神職典禮,以示敬意。 此外,一些信徒會在聖誕日舉行取靈護宗典禮,唱神詞、行禮拜,以核定後裔與聖王間的信仰血緣。 另外,有些廟宇也會邀請神遊大伙,透過神劇、獻贈壽桃塔、龍柱等,帶出開張聖王信仰的內涵。 雖然開漳聖王信仰並不像佛教一般,但其習俗傳承卻是台灣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
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何時要拜?怎麼拜才正確?
士林神農宮、士林慈諴宮、芝山巖惠濟宮皆被列成古蹟,為士林三大古廟[27]。 被列為三級古蹟的芝山巖惠濟宮因大大整修,曾被古蹟專家認為已喪失古蹟意義,導致1991年10月18日由臺北市政府邀請請黃士強、連照美、徐裕健、楊仁江、閻亞寧及薛琴多位教授討論因應之道,決定委託華梵工學院建築系進行緊急搶修西廂[15]。 舉凡宮廟內的衣服、食物、地址…等,都會依據廟方規定特別訂立細則。 舉凡在宮廟內進行的儀式、衣著、用心方式,都要求信徒依循廟內的規範,以示尊重、表達信順。
開漳聖王: 廟宇景觀
士林庄一帶過去分三芝蘭、士林街、石牌仔、北山頂,開漳聖王聖誕時,廟方必舉行遶境遊行、過火等儀式[7]。 時至今日,每逢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之日,更是鄉親雲集,盛極一時。 近幾年來,有3000多位閩粵人和海外僑胞到將軍祠拜謁先王、緬懷先賢,尋根問祖。 “開漳聖王”已成為聯繫閩台與光州的重要情感紐帶,形成台胞訪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現象。現在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有80%以上為祖籍光州的鄭成功部眾之後裔。開漳聖王”理應成為聯繫祖國大陸與台灣民眾的情感紐帶之一。 開漳聖王的聖誕,也就是陳元光與父親陳政生日之節,台灣多數廟宇會在農曆二月十五或二月十六的開漳聖王節日,舉行盛大的開張聖王拜拜,以此紀念這對古代名將,以及其在閩南一帶深深影響和牽動的歷史背景。
而原本漳州籍的鄉民是在外木山(今日基隆市中山區協和里文化路10巷到50巷的這一片山坡地上某處,目前這一片山坡大部分都還是奠濟宮之廟產)搭木造小廟奉祀原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 清光緒元年(1875年),板橋林家捐獻玉田街土地建廟[1];而後當地士紳張金發、賴武等人奉獻香火錢,合作將之遷於今仁愛區仁三路、石硬港溪(今日的旭川河)的右岸附近,與左岸的慶安宮隔岸而對。 唐高宗儀鳳元( 西元六七六)年,陳元光剛滿二十歲,在鄉人的推舉下首度參加科舉大考,就順利的考取進士,朝廷封他做「玉鈴衛翊府左郎將」。 開漳聖王 當時閩南、廣東交界一帶有蠻族聚眾作亂,不願接受 朝廷管轄,時常滋擾百姓、攻打城邑,朝廷於是下詔派遣陳政前往閩南鎮守,陳元光也跟隨父親出征,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開漳聖王 值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碧山尖頂一帶,土匪猖獗,結黨成群,聚眾劫舍,擄人勒索,蠻橫無比。
開漳聖王: 鳳山開漳聖王廟
嘉慶六年(1801年)因鑒及香客日增,石室祖廟無法容納大批香客膜拜,於原址小廟前另建本殿,並雕造鎮殿聖王及李、馬將軍金身。 咸豐十一年(1861年)第一次修建,後歷經兩次重修;大正三年(1913年)第四次重修,民國四十七年某日風雨交加之夜,發生山崩地坍,廟庭全毀無立足之地,惟有本殿絲毫未損,人皆稱奇,實係聖王顯靈保護寶殿而未波及。 遂由委員會與地方人士共同策畫整修並加建地下室香客大樓等設備,擴建本殿及廟庭,民國六十年(1971年)第五次重修成目前建築物。 廟內主祀開發漳州的唐代民族英雄陳元光,陳元光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並尊稱「開漳聖王」。 漳州地区人民把他尊为“开漳圣王”,崇祀他的庙宇遍及闽台,仅漳浦境内“圣王庙”就有近百座,臺灣崇祀他的庙宇也有300多座。
他的祖父陳德,世人稱為德公,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 祖母魏氏是一位女中豪傑,機智多謀,任何疑難情況總能從容面對,所以深受軍民的欽仰愛戴。 父親名叫陳政,是一位剛毅果敢的人,老百姓尊稱他為歸德將軍。 母親郭氏十分的賢慧,相夫教子,是中國傳統女性的最佳典範。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地方的人(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潢州縣一帶),出生於唐高宗顯慶二(西元六五七)年。 而本廟自有五大角開漳聖王公輪值爐主組織,由內湖五大角(灣仔,十四份,港墘,梘頭,番仔坡)各里輪流奉祀一年,並於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聖王公聖誕前,擇日恭迎爐主神聖駕回廟,敬演大戲及敬備牲禮祝壽。
開漳聖王: ●道教各神尊聖紀 > 開漳聖王
1895年乙未戰爭時,因為抗日軍隊將奠濟宮充為軍火庫,儲藏彈藥,卻管理失當,又因水雷爆炸,造成毀傷。 此外於清道光初年,主祀水仙王的清甯宮[註 2],由於在日治初期廟埕被公家徵用開路,遂將原本的「坐西向東」改成「坐南朝北」,與奠濟宮僅一巷之隔,此後逐漸被認為是奠濟宮的後殿[1]。 1940年代二次大戰期間,盟軍轟炸基隆市區,奠濟宮受到波及,1957年以後陸續整修,於1964年大致修成今日樣貌[1]。 陳元光奉命著手推行改革計畫,致力開墾漳州,除了率眾開闢荒地,建設村莊外,還四處招攬流散的人民,經營農業,積儲米粟。 又在漳州的邊界,設立用來討伐賊寇的行台,經常往來巡邏視察。 因此從北邊泉州的興化,到南邊的潮州、惠來,從西邊的汀州和贛州,到東邊的海上各個島嶼,方圓數千里,沒有再發生賊寇騷擾的事件,使漳州在短短數年內,成為安居樂業、四海昇平的新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