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於2014年年中首次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三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接受區內已參與該計劃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所以參加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病人和醫護機構,需同時參加醫健通,使相關醫護機構在病人同意下,能透過系統互通他們的醫療紀錄。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放射診斷造影是評估病程的重要工具, 合資格接受治理的癌症病人,可經「協作造影」獲醫院管理局全額資助,獲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電腦掃描造影(CT)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服務 。 協作造影計劃於2012年推出,全數資助醫管局特定組別的癌症病人,在指定私營服務提供者接受放射檢查。 通過病歷互聯計劃,醫管局和私營醫護服務提供者可以在門診協作計劃中互通完整和與病人有關的資料,以及在協作造影計劃中傳送有關的臨床數據、圖像和報告。
這資料共享的模式是公私營協作計劃賴以運作的根基,可確保醫護人員能在提供醫療護理時,掌握全面和準確的臨床資料。 參加計劃的病人每次就診只須繳付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50元(按照政府憲報所列)。 符合資格獲得豁免的計劃病人,向本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時,若屬本計劃範圍內,可獲得與使用醫管局服務相同的費用減免安排,詳情請參閱刊登於計劃網頁之豁免安排通告。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如何參加「協作造影」?
香港的醫療服務政策之一,是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促進公私營醫療界別之間的合作,以滿足社會對醫護服務的需求。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有助不同醫護機構互通病人的醫療資訊,在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中發揮重大作用。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推出了一系列公私營協作計劃,透過本地公私營醫護機構合作,提高醫療服務質素。
計劃會現時於醫管局門診診所接受治理而符合指定臨床及計劃準則,並至少12個月前開始接受治理的病人參加計劃,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計劃簡介
今期《醫健通訊》集中介紹其中兩項計劃 — 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門診協作)和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先導計劃(協作造影)。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和衞生署在香港推出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使用政府資助的私營醫護服務,盡早獲得診斷和接受適當治療。 在醫院管理局接受治理的癌症病人如經醫生臨床診斷為符合資格,可選擇被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放射診斷造影服務,作為癌症治療的一部分。 透過支援公私營協作計劃,病歷互聯計劃同時為醫療改革的願景提供基建平台,它亦是發展全港性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基石。
- 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十次資助門診服務,向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而每次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
- 協作造影計劃於2012年推出,全數資助醫管局特定組別的癌症病人,在指定私營服務提供者接受放射檢查。
- 診斷結果會經電子平台傳送至病人所屬的公立醫院,供醫生制訂治療計劃。
- 卓健醫療轄下的進領醫學診斷中心,通過醫院管理局的甄選程序,能夠同時提供電腦掃描造影 (CT) 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 (MRI) 服務。
- 排接受篩查。
- 放射診斷造影是評估病程的重要工具, 合資格接受治理的癌症病人,可經「協作造影」獲醫院管理局全額資助,獲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電腦掃描造影(CT)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MRI)服務 。
若雙方同意,病人可選擇自費接受私家醫生提供的進一步服務和療程,即計劃以外的服務。 應邀參與計劃的病人可從醫院管理局名單中自由選擇服務提供者,再由院方按其意願安排轉介事宜。 診斷結果會經電子平台傳送至病人所屬的公立醫院,供醫生制訂治療計劃。 截至2015年4月,共有超過428,000名病人和3,300多名私營醫護專業人員參加了病歷互聯計劃。 當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投入服務時,這些用戶會獲邀轉移到新系统,實現「病歷跟病人走」的概念。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甚麼是「協作造影」計劃?
應邀參與計劃的病人可從醫院管理局的名單中選擇卓健醫療的服務,再由院方按其意願安排轉介事宜。 因應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醫管局於2016年年底推出腸道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私家醫生提供的服務。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一般而言,私營服務提供者會於五個工作天內,透過放射圖像互通試驗計劃,把檢查結果以由電子形式傳送回醫管局。 由衞生署推行的先導計劃為期三年,以資助於1946年至1955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
- 截至2015年4月,共有超過428,000名病人和3,300多名私營醫護專業人員參加了病歷互聯計劃。
-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推出了一系列公私營協作計劃,透過本地公私營醫護機構合作,提高醫療服務質素。
- 計劃會邀請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參加。
- 香港的醫療服務政策之一,是透過公私營協作計劃,促進公私營醫療界別之間的合作,以滿足社會對醫護服務的需求。
- 在醫院管理局接受治理的癌症病人如經醫生臨床診斷為符合資格,可選擇被轉介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放射診斷造影服務,作為癌症治療的一部分。
- 一般而言,私營服務提供者會於五個工作天內,透過放射圖像互通試驗計劃,把檢查結果以由電子形式傳送回醫管局。
有較大機會患癌或患大腸癌的病人可透過篩查檢測識別出來,以便及早安排跟進和接受診治,提高治癒率 。 計劃會邀請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參加。 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十次資助門診服務,向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而每次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 公私營協作計劃借助私營界別的資源,向市民提供高效和綜合的醫護服務。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效益良多:緩解公共醫療機構的壓力、善用資源和鼓勵專業知識交流,從而提高香港醫療服務的質素。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門診協作計劃及協作造影計劃 — 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的序幕
先導計劃下參加人士先要約見參與的基層醫療醫生,加入計劃並安 排接受篩查。 計劃下醫管局會分批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被列為穩定個案的病人參加。 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選擇一名醫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跟進治療。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而病人只需支付基本自付金額。 卓健醫療轄下的進領醫學診斷中心,通過醫院管理局的甄選程序,能夠同時提供電腦掃描造影 (CT) 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 (MRI) 服務。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如何參加「協作造影」?
門診協作計劃於2014年年中推行,旨在協助醫管局管理日增的服務需求,同時提供選擇,讓病人便捷地接受社區內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並推廣家庭醫生概念和促進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發展。 在計劃內患有長期疾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可選擇向私家醫生求診。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2025 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於2014年中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旨在為需要長期在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提供選擇,讓病人可接受社區內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高基層醫療服務的便捷度及推廣家庭醫生概念。 計劃亦有助紓緩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需求和加強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