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英華書院分別在2001-2002、2006-2007以及2008-2009年度奪得「精英隊際最佳表現學校大獎」。 目前為止,現代有關英華書院的中文歷史書籍,如《古樹英華》、《馬禮遜回憶錄》等,多數均統一採用「校長」來作該職位任何時期的翻譯。 英華書院校服 1938年,舒活牧師離任,薦舉自1933年已在書院任教的鈕寶璐先生(Mr. Herbert Noble, O.B.E.)當校長。 學校將開放2023/24學年,中二、中三、及中四(DSE)班級的插班生學額。 有興趣的學生必須在4月28日前,通過郵寄或到校遞交文件方式,完成申請。 申請人將在5月13日進行中英數筆試,面試日期則在5月26日。
校長分享,一般面試目的是會了解學生為何選擇該所學校,亦會在面試中考核學生中英文的溝通能力。 當然亦有學校會準備不同的問題以考驗學生的即時反應。 阿樂補充題形多為自我介紹,如個人興趣、生活習慣、喜愛科目、曾參與的服務、選校原因。 英華書院校服 其它,亦有解難題、情境題或時事分析題(考理解、表達及思考能力)多留意時事新聞(本地、內地及國際),特別是有關年青人及教育可能問有關思考及創意的問題。 英華書院校服 阿樂補充,在直資,如果孩子有「特異功能」都認為可以一試。 資助學校一般會分類,傳統英中、中中,就是叩間選校的關鍵。
英華書院校服: 音樂
近年推行專題習作及跨學科研習,以助提升教與學的質素,深化學生學習經歷。 各教師持續進修,與時並進,有效掌握最新的教學策略與技巧。 為鞏固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校於中一及中二級中英數三科主要科目推行分組教學。 此外,每科皆訂定課程指引、教學程序及全年計劃大綱。
- 除每週恆常的信徒領袖訓練小組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福音週、福音營等活動,引領同學歸主。
- 1843年,英華書院和附屬的印刷廠遷至英屬香港,亦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個中文活字鋼模。
- 申請人將在5月13日進行中英數筆試,面試日期則在5月26日。
- 本校亦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緊密聯繫,彼此支援生涯規劃教育和學生事業輔導的工作。
- 此外,老師亦經常示範一些解題技巧如從問題中找出關鍵字、拆句、畫圖、列表等讓同學更容易明白題目。
- 除恆常的視覺藝術課堂外,同學在校內、校外亦有舉辦及參與不同視藝展覽和比賽,甚至國際賽和戲劇活動。
香港有 360 間資助中學,佔整體約 78%;香港有 41 間女子中學,佔整體約 9%;香港有 153 英華書院校服 間基督教中學,佔整體約 33%;了解更多:中學分佈圖表。 本校十分關注同學能否適應「英文數」,因此,本校將透過課本、筆記、例題、練習、暑期作業和生字表讓同學熟習英文數學名詞、常用問句詞彙和英文數學題目。 此外,老師亦經常示範一些解題技巧如從問題中找出關鍵字、拆句、畫圖、列表等讓同學更容易明白題目。 根據2022/23學年資料顯示,英華書院的班級結構是中一5班,中二5班,中三5班,中四5班,中五5班,中六5班,總計全校共開30班。 鄭校長寄語學生在追求卓越的同時,要思考追求卓越的目的,如果純粹為了個人成就,始終也不及對社會作出貢獻。 鄭校長希望學生能秉持「僕人領袖」的觀念,當他們能有自己的事業,甚至專業時,能透過他們的專業去服務社群,去影響更多人。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書院學校簡介、英華書院排名
成功入圍者會在 6 月中旬獲電郵通知,並受邀參加6月24日的考試。 通過考試的申請人將於7月5日參與最後一輪的面試。 關於這頁:這裡是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匯集及陳述關於英華女學校的資訊。 九龍區傳統名男校英華書院,於2008年也轉為直資,但英華仍會堅守以「平民直資」定位,秉承近二百年的傳統精神,培育「實而不華,卓而不傲」的學生,難怪他們是全港4間直資男校中最便宜、最抵讀。 中學時期已渴望做老師的鄭鈞傑,即使成為校長也不忘與學生交流,他至今仍與那些年的學生有緊密來往,甚至一起跑步。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傳教士牒喜蓮(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 1900年2月,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英華書院校服2025 Home)。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書院校服2025 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 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是香港22間傳統名校之一。
英華書院校服: 資助中學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8][9]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10][11]。
不論停辦前或復辦後,英華書院均有一英文名為「Principal」的職位,在香港現有教育制度下,此職位的中文翻譯應為「校長」。 惟根據現有的史料,停辦前的中文文獻只曾使用「主持」來作為「Principal」的翻譯。 書院結束後,印刷業務不受影響,繼續出版聖經、理雅各翻譯的中國經籍、雜誌、學童啟蒙書籍等。 當時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舉世聞名: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台、清廷總理衙門等,都先後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鉛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 ”[7] 1870年,書院將印刷部售予王韜、黃勝,書院的歷史亦一度中斷近半世紀。
英華書院校服: 香港傑出學生選舉
以往更有英華學生代表香港出席國內及海外賽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比賽勇奪金、 銀牌。 學習和教學策略:配合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經常參加專業進修。 課程均衡,除一般科目外,中一必須選擇學習一種樂器或運動項目。 校內舉辦暑期閱讀計劃、晨早閱讀計劃、廣泛閱讀計劃,並設學會負責推廣。 學校的英文名稱定為「Anglo-Chinese College」。 保良局顏寶鈴書院一所位於九龍城區的直資男女校,學費為$34700。
英華書院校服: 文憑試 (HKDSE) 成績或其他相關資訊
而掌校20多年,帶領書院經歷戰爭、復元、重建、擴充等階段的鈕寶璐校長亦於12月27日逝世。 書院亦於11月1日復校上課,繼續由鈕寶璐先生出任校長。 戰後,因中國內戰和嬰兒潮,香港人口迅速增加,學生人數激增至500多。 1955年,校董會向政府申請撥地興建新校舍,選址為九龍城區牛津道1B地段。 曉士牧師掌校時,入讀學生人數不斷上升,更獲政府納入為資助學校。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女學校
本校在生涯規劃教育有非常堅實的經驗,透過六年一貫的事業教育課程和活動,培養學生認識自我和選擇適當的前路發展。 此外,於高中選科及大學選科方面,事業輔導組為同學提供完善的小組和個別輔導服務,協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以作出最適切的選擇。 至於提供予中五級學生的事業資訊日更是每年常設的大型活動,參加的校友來自各行各業,陣容鼎盛,相關活動為學生提供難得的機會,讓同學做好升學及就業的準備,為自己的前路作出明智決定。 本校亦與香港輔導教師協會緊密聯繫,彼此支援生涯規劃教育和學生事業輔導的工作。
英華書院校服: 【校長專訪】「英華仔」告別27年教學生涯離任 英華校長鄭鈞傑寄語學生︰做有價值的人
倫敦會委任舒活牧師(Rev. Frank Short)接任校長。 小學部亦在1931年招生,實行中小學一條龍的辦學模式。 號稱「平民直資」的英華書院,是一所位於深水埗區的直資基督教男校,全年學費只需約 $24,000。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書院(南昌男校) – 近年成績
有興趣的申請人,可以參考 7大熱門直資中學插班日期,及其他申請詳情。 位於深水埗區的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是直資天主教男女校,以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 學校將從4月24日起,招收2023/24學年中二至中五的插班生。
英華書院校服: 中學分區名單
除恆常的視覺藝術課堂外,同學在校內、校外亦有舉辦及參與不同視藝展覽和比賽,甚至國際賽和戲劇活動。 關於美術的活動,每學年基本上有4至5項,例如參觀藝術館、聯校作品展、藝術雙周、工作坊、遊學團和不同類別的比賽等;關於戲劇的,每學年則有3至4項活動,如周年戲劇晚會、聯校工作坊、聯校戲劇晚會、戲劇欣賞、社際戲劇比賽和香港學校戲劇節。 英華書院校服 [3] 有關教學語言的資訊是根據「中學概覽」的英文版本,僅供參考。 英華書院校服2025 英華書院校服2025 各中學提供的高中科目,不一定是為學生應考文憑試而設。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中學教學模式
學校設施方面,包括:禮堂、校史館、Inno-Lab、Inno-Hub、電腦輔助教學室、中文學習室、英文學習室、音樂室、樂器練習室、實驗室、工藝室、學生活動中心等。 並有足球場、籃球場、健身室、室內游泳池及飯堂等。 英華女學校與位於九龍的英華書院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雙方的校長亦是對方的校董會成員之一[2][3]。 根據校網資料,英華書院將在2021/22新學年,由每級5班調整至每級6班,每班由41人減至約34人,減低師生比例以提升教學質素。 學校主要教學語言為英文,近年中一中國語文科由普教中改為粵教中。
英華書院校服: 教學情況
◆ 樂器進階小組(適合在該樂器有不低於三級或相等程度的同學) 樂器選擇:笛子、笙、 柳琴、中阮、古箏、揚琴、二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低音大提琴、長笛、單簧管、薩克管、小號、圓號、長號及大號等等。 ◆ 樂團訓練(適合音樂能力較高以及願意代表學校的同學,由各團指揮面試選拔。) 樂團包括:管樂團、弦樂團、管弦樂團及中樂團,另設中西敲擊樂組。 所有中一新生需要在七月中旬交回中一音樂培訓意願表格,樂團訓練的面試會於八月下旬進行,其餘樂器初班及進階小組將於九月初進行編班。 校方明白部份同學已在校外學習樂器,所以鼓勵同學加入樂團,與其他同學切磋琢磨,以提升自己的音樂造詣,並投入校園音樂群體活動。 另外,本校鼓勵已學習西方樂器的同學也可藉此機會再學習一種中國樂器,以擴闊視野,提高文化修養。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 學校報導及相關影片,部分由搜索器自動提供,因此內容可能跟學校不太相關。 如果想移除某些連結,請把詳情電郵到: 或使用這表格:回報問題。 英華終誕生史上首名DSE狀元程朗,並有兩名榜眼吳思齊與植俊雄,為鄭校長的英華生涯劃上完美句號。
英華書院校服: 英華書院
1843年,英華書院和附屬的印刷廠遷至英屬香港,亦從新加坡運過來的將近3900個中文活字鋼模。 英華書院1818年於南洋馬六甲創辦,1843年遷至剛開埠的香港,當時香港已有一所於1842年創立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已關閉)。 在香港教育史上第一所在香港辦學的英式學校是馬禮遜紀念學校,辦學歷史最長則為英華書院。 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 現校內仍存有當年由馬禮遜牧師所翻譯之聖經,以及其他單張,展品大多都放在校內之校史館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