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1986年至2007年間,中大另有六所書院以捐贈方式成立。 沙田區議會現時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區議會之一[8],2020年起共有42個議席,當中包括41位民選議員、1位當然議員。 由於3幅用地屬於官地,政府透過將用地改劃並推出市場招標,相信可帶動該區慢慢由傳統工業區轉型成商住發展。 小瀝源道路集中於已發展區,小瀝源路始於黃泥頭,經小瀝源北面通往城河東岸幹道大涌橋路;沙田圍路則接沙燕橋通往沙田市中心。 工程終在1991年6月完竣,大老山隧道於該月26日偕同相關的大老山公路、沙瀝公路及觀塘繞道第三期(九龍灣段)通車,令小瀝源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 那時候,城門河的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其東北已是沙田海,而當時的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小瀝源工業區 沙田地區,古時被稱作瀝源,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代表城門河清澈的河水。 根據沙田區議會出版的地方志:《 馬鞍山風物志》記載,區內的馬鞍山曾發現過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文物,也有南宋及明清時期的文物. 至於上水工業區方面,主要涉及區內第4及第30區,涉及6幢及3幢工廈,合共9幢,佔地共約4.23公頃。
小瀝源工業區: 發展尾聲
沙田區本來只是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填海地,包括大圍、火炭、沙田市中心、石門、小瀝源、圓洲角、九肚山及馬料水等地方。 而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規劃署指出,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已有酒店落成,而且周邊地區以住宅區為主,同時亦有鐵路配套,因此建議將把該區工業用途改劃為「住宅(戊類)」。 其中沙田圍路的休憩用地,以及插桅杆街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將會改劃成為「住宅(甲類)」,分別以地積比率5倍及6倍發展,預計可提供約32.3萬平方呎及約19.4萬平方呎的住宅樓面供應,估計可提供逾千伙住宅供應。
- 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內,已有兩幢工廈獲准重建商廈,另有一幢亦正申請重建商廈。
- 為推動區內其他私人業主加入轉型,政府早前便提出將由政府擁有的3幅休憩用地,以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分別改劃成住宅或商業發展。
- 小瀝源道路集中於已發展區,小瀝源路始於黃泥頭,經小瀝源北面通往城河東岸幹道大涌橋路;沙田圍路則接沙燕橋通往沙田市中心。
- 1981年,小瀝源路及沙田圍路通車,小瀝源區道路網雛形出現。
- 規劃署建議,把第三十區的土地用途由工業改劃為商業,以配合周邊的住宅發展;第四區則由工業用途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商貿)」,為日後發展提供更大彈性。
- 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建造8號幹線,並一同興建昂船洲大橋、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等基建,並在沙田市中心及大圍進行大規模道路改善計劃。
- 西北端起自大涌橋路,沿小瀝源渠向東南伸延至小瀝源住宅區,途經沙田第一城、小瀝源工業區、小瀝源村、綠怡雅苑、帝堡城、廣源邨、廣林苑及黃泥頭村,連接康林苑私家路終點位於景林閣。
- 而新沙田車公廟則於1993年落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比舊廟大8倍,讓寺廟能容納更多善信。
於獅子山郊野公園內,設有紅梅谷自然教育徑,並提供熱門燒烤場地。 小瀝源工業區2025 小瀝源工業區2025 而途經沙田區的麥理浩徑,由北潭涌至屯門,全長100公里;衛奕信徑則全長78公里,由赤柱峽道至八仙嶺,其中於第5段途經沙田。 在多個公共屋邨興建時,座落於沙田第一號地段的大型私人屋苑沙田第一城於1981年落成,亦成為現在香港大型私人屋苑之一。 沙田區其他較大型屋苑有:銀禧花園、駿景園、新港城、富豪花園及名城等。 分區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包括推動公眾參與地區事務,就籌辦社區活動及推行政府贊助計劃提供意見並加以協助,並就影響該分區的地方問題提供意見,是社區與民政事務總署之間的橋樑。
小瀝源工業區: 主要交通總站
分區委員會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包括有關地區的區議員,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 南邊的愉翠苑雖位於小瀝源警署對面,但由於愉翠苑原址是圓洲角安置區,故屬圓洲角的範圍。 小瀝源工業區2025 小瀝源工業區 政府於1980年代末期發展小瀝源,先建有公共屋邨廣源邨,後再發展廣林苑及康林苑。 其中康林苑的海泓閣及怡景閣是政府委託香港房屋委員會代為興建的政府宿舍,而廣林苑在發展時是定位為公共屋邨,其後改為居者有其屋出售,私人屋苑帝堡城則由新鴻基地產發展建成。 而政府決定復建新居屋後,香港房屋協會於2016年推出在帝堡城以西的綠怡雅苑,並於2020年入伙。
基督教道風山,以傳統寺廟特色設計,並有一十字架於山上,道風山亦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香港賽馬會亦於1982年同年成立銀禧體育中心(現稱香港體育學院),為香港提供綜合體育訓練場地。 而城門河亦是中國香港賽艇協會沙田賽艇中心及石門賽艇中心的訓練中心,提供賽艇訓練,並培養了不少出色的賽艇運動員。 而於馬鞍山的馬鞍山公園則於1998年啟用,建築以歐陸式古典風貌為題。 小瀝源工業區 2000年位於大圍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啟用,介紹香港傳統文化、習俗及藝術,可同時容納六千名遊客,現為香港最大規模的博物館,此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亦位於沙田排頭。
小瀝源工業區: 區議會議席分佈
新市鎮的發展設計呈一條由西南向東北伸延的地帶,以城門河為中軸向兩面的山脈發展。 沙田市中心設於東鐵綫沙田站一帶,附近建有政府設施、休憩用地、公共交通交匯處及一組大型購物商場。 政府根據規劃署數年前的建議及完成的研究,計劃改變5幅政府地作商業或住宅用途。 其中2幅土地,分別位於小瀝源沙田圍路,和插桅杆街,現時分別是休憩用地,及政府機構用地,建議改為私宅用地,最高地積比率各5倍及6倍,可建樓面共約51.67萬方呎,料可共建約1100至1300個中小型單位。 另外2幅位於石門安心街土地,及1幅位於源順圍及源康街交界土地,建議改商用,料建樓面132.94萬方呎。
- 另外,位於馬鞍山烏溪沙的富寶花園落成,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總共有4,200個單位。
- 而以新港城中心及馬鞍山廣場組成的購物中心,亦成為馬鞍山新市鎮最大的購物中心。
- 小瀝源路(英語:Siu Lek Yuen Road)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道路。
-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 當中舊沙田車公廟建於明朝末年,屬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現今已停止向公眾開放。
水塘後填平為農地,俾讓村民耕作,然因1962年大壆遭颱風摧毀,當局於1963年重修後旋復被毀,最終擱置修築工程,使田地為海水淹沒。 1969年,當局在沙田鄉公所首長多番促請下計劃以該壆為路基,建路由獅子山隧道公路近山廈圍經圓洲南面及牛皮沙通往馬麗口坑,促進小瀝源等區交通之餘,便利建造萬宜淡水湖相關輸水隧道[10]。 而連接沙田東部及西沙路的馬鞍山繞道(前稱/俗稱T7公路),則於2004年8月啟用。 沙田體育會成立於1982年,積極培訓優秀運動員,亦為居民提供各項體育項目訓練班及比賽。
小瀝源工業區: 港鐵
政府於2002年4月正式建造8號幹線,並一同興建昂船洲大橋、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等基建,並在沙田市中心及大圍進行大規模道路改善計劃。 小瀝源工業區 而尖山隧道及沙田嶺隧道及8號幹線沙田至長沙灣段已在2008年3月正式通車,首次沙田有一條公路能直接把西九龍和沙田連接起來,把來往沙田至西九龍一帶的車程大大縮短[14],加快沙田至西九龍及葵青的交通。 整條8號幹線於2009年通車,從沙田至香港國際機場的路程縮短至35分鐘[14],但8號幹線長沙灣出口的連接支路設計並不方便及需繞經西九龍公路,因此現時前往西九龍的巴士大部分仍繼續使用獅子山隧道。 佔地約70公頃的沙田馬場於1978年啟用,是繼跑馬地馬場後的香港第2個賽馬場,同時馬場中央的彭福公園也啟用。
小瀝源工業區: 隧道
為配合沙田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早於1970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港鐵沙田站附近的瀝源邨,於1976年落成,共設7座舊長型住宅大廈。 第二個公共屋邨為禾輋邨,於1979年落成,現為全沙田最多認可人口的公共屋邨,而水泉澳邨則為全沙田最多單位的公共屋邨。 另一方面,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開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更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獨立劃出了沙田理民府。
小瀝源工業區: 香港文匯網
香港浸會大學在石門一帶興建「石門(沙田)校園」,主要作為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及副學士課程的上課地點,以及設立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上述校舍已於2006年落成啟用。 其中,沙田小瀝源工業區涉及7幢工廈,佔地共約7.48公傾,相關位置鄰近港鐵第一城站,該區設有7幢工廈物業,該批工廈圍繞的中央位置現為巴士廠。 上述小瀝源工業區內,已有兩幢工廈獲准重建商廈,另有一幢亦正申請重建商廈。 小瀝源工業區2025 規劃署最新就沙田小瀝源及上水兩個工業地帶,向城規會建議改劃為住宅及商貿地帶,相關工業地帶涉及多達16幢工廈,佔地共約11.71公頃。 小瀝源(英語:)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小瀝源工業區: 巴士
巴士服務方面,沙田區共有110條巴士線,主要由九巴營運,九巴於沙田小瀝源設有一個巴士車廠,另於火炭亦設有九巴、城巴及港鐵巴士車廠等。 此外,新巴亦有2條主要特快巴士路線過海隧道巴士682線及新巴798線,沙田市中心及馬鞍山可以連接港島東及將軍澳等地。 及後因香港中文大學、沙田馬場建成及沙田新市鎮的迅速發展,加設大學站、馬場站、火炭站及大圍站,以紓緩沙田站的壓力。 時至今日,沙田區有着最多港鐵東鐵綫車站,總共有5個,馬鞍山綫落成後,沙田成為全港最多重型鐵路車站的地方,共15個車站。
小瀝源工業區: 區議會
在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前,沙田原稱「瀝源」,得名於城門河清澈的河水,小瀝源是位於城門河流域「瀝源」附近的一個較小的河谷地,同樣流着清澈的河水,故稱「小瀝源」。 狹義而言,小瀝源僅指小瀝源村、廣源邨及花心坑一帶的河谷「小瀝源谷」,沙田九約之中,小瀝源約更覆蓋南至九龍群山的眾村落。 沙田新市鎮發展後,現已擴展至西面填海地上之「小瀝源工業區」以至沙田第一城。 而馬鞍山綫於2004年12月21日啟用,全長11.4公里的鐵路服務沙田東部及馬鞍山一帶,全線位於沙田區。 沿線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服務範圍內共幾十萬居民居住,被稱為「街坊鐵路」,現時馬鞍山綫車廠設於大圍站與顯徑站間。 2020年2月14日落成的屯馬綫一期,在沙田區增設顯徑站。
小瀝源工業區: 工業
鄰近港鐵第一城站的小瀝源工業區,屬於70年代發展沙田新市鎮時候,為配合社區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而設,佔地約80.5萬平方呎,目前以貨倉及工廈為主,中間位置則為九巴旗下巴士廠。 該兩幅用地分別位於沙田圍路,以及插桅杆街,前者地盤面積約6.5萬平方呎,現時為「休憩用地」,則擬改劃成「住宅(甲類)」用途,以地積比率5倍發展,預計總樓面約32.5萬平方呎,屬於中小型地皮,預計可提供650伙。 為加快小瀝源工業區轉型,規劃署建議將區內兩幅政府用地及休憩用地改劃成私樓用地,地積比率5至6倍,預計共提供52萬平方呎樓面, 涉及約1000伙。 小瀝源路(英語:Siu Lek 小瀝源工業區2025 Yuen Road)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條道路。 西北端起自大涌橋路,沿小瀝源渠向東南伸延至小瀝源住宅區,途經沙田第一城、小瀝源工業區、小瀝源村、綠怡雅苑、帝堡城、廣源邨、廣林苑及黃泥頭村,連接康林苑私家路終點位於景林閣。
小瀝源工業區: 新市鎮發展時期
沙田區是一個以住宅用地為主的新市鎮,並且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區域,現時已經約有648,200人居住[10],預計最終可容納達700,000的人口。 而沙田區的65%人口居住在公共房屋[10],包括出租公共房屋、租者置其屋及居者有其屋屋苑,主要分佈於城門河兩岸以及半山上的平地。 此外,沙田新市鎮的邊沿亦有48條原居民鄉村,居住人口約為29,000人[10]。 文件顯示,本港工業用地銳減,經過不同形式的改劃後,截至二〇二〇年,全港劃作「工業」用途的地帶約二百一十九公頃,較二〇〇〇年的五百五十多公頃,大幅減少逾六成。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兩區改劃有利本港長遠發展,而上水工業地改劃作商業用途,可引入高增值商業活動,配合北部都會區策略;至於小瀝源改劃則加速區內轉型為商住社區,並增加房屋供應,解決房屋短缺問題。
惟直到1973年,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才正式開始,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的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大規劃填海工程。 小瀝源工業區2025 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 小瀝源工業區2025 198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0,000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份,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而沙田區議會亦於1981年4月成立。
小瀝源工業區: 小瀝源工業區轉型 兩地擬改私樓
1981年連接沙田及大埔的單車徑落成,途經城門河畔及吐露港海旁。 政府正計劃沙田至大埔將單車徑連接新界西北的單車徑,形成更廣大的單車徑網絡。 1981年沙田市中心首個屋苑暨商場——沙田中心正式落成,成為沙田市中心首個購物商場。 1984年九廣鐵路(現已併入港鐵)沙田站旁邊的新城市廣場落成,為第一個在新市鎮建成的大型購物商場。
沙田小瀝源工業區轉型,政府除了計劃將該區大規模改劃成為住宅區外,更率先將區內3幅地皮分別改劃成住宅及商業發展,預計可帶來約62萬平方呎樓面供應,帶動區內轉型步伐。 沙田第一城設有兩個購物商場,分別是銀城商場及第一城中心(自被置富產業信託收購後已分別改名為「置富第一城.樂薈」及「置富第一城」),是沙田首個私人購物商場,主要吸引城門河以東一帶居民購物。 到2016年底石門京瑞廣場落成後,由於商場以特色的街坊小店為主,吸引了不少人特地來覓食,導致區內人流大幅增加,亦成為新興商貿地帶。
另外香港恒生大學亦位於小瀝源,坐落於馬麗口坑下游的行善里,毗鄰廣源邨,由廣源邨步行至香港恒生大學只需5分鐘。 小瀝源(英語:Siu Lek Yuen)位於香港新界東沙田區,西面向圓洲角,其餘三面被馬鞍山郊野公園包圍。 另一方面,由於新界東北與九龍交通連繫日趨緊密,獅子山隧道幾近飽和。 1986年一項調查顯示,獅隧車輛日流量將由七萬架次增至約12.6萬架次,遠超過隧道最高容量九萬架次。 港府1980年代中研究並落實修築大老山隧道[26],由小瀝源通往鑽石山,北接大老山公路,南連觀塘繞道及東區海底隧道,貫通新界東北及香港島,紓緩獅隧交通。 1961年,城市規劃委員會制定沙田首份規劃圖則LST/19,欲發展成衛星城市。
兩年後,路線分拆,88線專注服務小瀝源,不再前往大圍及顯田。 沙田海沿岸古稱「瀝源」,因小瀝源谷位處沙田海東端,粵語稱水坑、河流為「瀝」、末端為「篤」[2],故稱「瀝源篤」;因此地為水所環,又稱「水瀝源」,一字之轉而成「小瀝源」[3]。 田心村亦是沙田古村之一,大約建於明朝末年,而當中以蔡氏祠堂較為著名,相傳是周文王兒子叔度(蔡叔)的後人所立的祠堂。 而另一大型圍村——曾大屋,則於1867年建成,由曾貫萬建造,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 沙田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沙田區的事務,共有42名議員,現屆沙田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9名議員當中7名為民主派議員,建制派只有2名議員。
截至2021年,沙田區共有53間中學,包括3間官立小學,39間津貼中學,11間直資中學,是香港所有地區中最多的。 此外沙田亦是全港最多英文中學(有關概念已成為歷史名詞,詳見英文中學條目)的區域。 小瀝源工業區2025 沙田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小瀝源工業區 第六屆沙田區議會有41名民選議員及1位當然議員,現任沙田區議會主席為麥潤培先生,副主席為冼卓嵐先生。 西元1574年(明萬曆二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
小瀝源工業區: 商業
除了以上較大型的購物商場外,沙田市中心附近還有沙田廣場、希爾頓中心及偉華商場。 小瀝源工廈群周遭仍以住宅發展為主,而且區內發展成熟,是次改劃作住宅用地,可解決房屋短缺問題。 隨着本港工業發展逐漸式微,規劃署逐佔將本港的工廈區改劃為其他不同用途。 據最新規劃署文件顯示,署方擬就沙田小瀝源及上水兩個工業地帶,向城規會建議改劃為住宅及商貿地帶,相關工業地帶涉及多達十六幢工廈,佔地共約十一點七一公頃,並於今日在城規會審議。 為加快小瀝源工業區轉型,規劃署建議將區內兩幅政府用地及休憩用地改劃成私樓用地,料共提供52萬平方呎樓面,預計提供約1,000伙供應,地皮估值約15.5億元起。
當時,瀝源未設墟市,村民若要趁墟,必須步行或乘坐小艇前往大埔墟(現稱大埔舊墟)。
至於另一幅位於源康街和源順圍交界,面積只有約1.1萬平方呎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則會改劃成為商業發展,以地積比率9.5倍發展,預計可提供約10.2萬平方呎樓面,預計興建1幢小型商廈。 直至2年前完成的新一輪全港工業用地檢討,再次提出將小瀝源工業區改劃成為「住宅(戊類)」用途。 為推動區內其他私人業主加入轉型,政府早前便提出將由政府擁有的3幅休憩用地,以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分別改劃成住宅或商業發展。
現時沙田市中心有14條行人天橋(包括新城市廣場連接南北兩翼的行人天橋,最遠連接至禾輋邨美和樓,全長超過2公里)連接各大商場,令沙田市中心成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亦使該地帶成為新界東的最主要購物區)。 位於火炭半山的穗禾苑為沙田最早落成的居屋屋苑,亦是為居者有其屋計劃第一期的其中一個屋苑,於1983年正式落成。 而沙田區首個私人參建居屋的屋苑則為海福花園,於1985年入伙。 另外,位於馬鞍山烏溪沙的富寶花園落成,是香港最大規模的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總共有4,200個單位。
台南市南區新義南路街1家工廠,5日上午6時許發生火警,1樓後方有濃煙竄出,火警發生時該廠員工立即使用滅火器初期滅火,一名安平工業區的企業義消恰好路過,立即加入搶救行列,幸無造成火勢擴大延燒及人員傷亡。 恒生管理學院於2010年註冊成為一所專上學院,由恒生商學書院成立及轉化而成。 2018年10月30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恒生管理學院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成為香港第二間私立大學, 這是該區的第二所大學。 小瀝源工業區2025 2023年7月22日,位於大圍站上蓋的柏傲莊設62萬呎大型商場圍方正式開幕,大圍區終於有自己的大型商場。 清朝時,瀝源的四十多條村組成沙田九約,共同肩負瀝源的治安防衛。
小瀝源工業區: 上水及沙田小瀝源近12公頃工業地 擬改劃商業、住宅用途
沙田區現時已經發展成熟,而未來發展地區包括馬鞍山的落禾沙、沙田圍以南的水泉澳、大圍西部及大圍站上蓋發展項目。 小瀝源工業區2025 政府亦正將沙田污水處理廠遷往一河之隔的亞公角女婆山山體內 ,並將原址28公頃土地釋放,用作興建房屋。 小瀝源工業區2025 1988年沙田裁判法院及沙田中央圖書館(現稱沙田公共圖書館)啟用。 而位於沙田市中心的沙田大會堂於1987年啟用,為繼香港大會堂後的香港第2個大會堂。 1988年佔地約8公頃的沙田公園啟用,以中式園林設計,設有園藝花園、流水景色、露天廣場及演奏台等特色設施。
小瀝源工業區: 香港仔
香港科學園坐落於新界大埔區白石角,東南面則屬於沙田區,鄰近香港中文大學,佔地約22公頃。 是一個以高科技及應用科技(包括電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及訊息科技和電訊)為主題的研究基地,現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 香港科學園除了向企業提供科技支援、研究發展外,並提供服務式住宅及健身中心等消閒設施。 第1期已於2004年10月落成,而第2期工程已於2007年完成,第3期已於2016年11月完成,總樓面面積達330,000平方米。
計劃經多度修訂後於1967年通過發展沙田新市鎮,並於1973年正式展開計劃[9],成為第一代新市鎮。 小瀝源谷內有地名大輋及香輋(黃泥頭),因此估計明前已有輋民居於此地。 沙田蔡氏乃係濟陽堂分支,自稱遠祖為周文王五子蔡叔度,始祖蔡安宋紹興年間(1131至1162年)任國子監官吏,原籍南雄府保昌縣,居柯樹下[4][5]。 萬曆年間,村內吳氏十五世祖亦自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到九龍城衙前圍村,三子繼而遷往小瀝源,成為開村始祖之一。 上述兩姓均屬廣府人,以蔡姓人口最多,設有家祠;其後亦有楊、黃、鄒三姓客家人遷至,構成五姓雜居的村落[3]。 小瀝源(Siu Lek Yuen)位於沙田區城河東圓洲角以東、水牛山西山麓,主要為住宅及工業區,亦是大老山隧道入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