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Reid與Smith早在1984年就建議將長短腳的差異分成三種嚴重程度,分別為輕度:3公分以內、中度:3~6公分與嚴重:大於6公分。 若為輕度則通常可以使用非手術性治療來介入,甚至這類別的個案因為沒有症狀,不會特別尋求治療。 中度的個案通常需要依據個人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除了物理治療之外,若有更嚴重的症狀也建議採取手術的方式介入。 另外,Moseley在治療手法上同樣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雙腳長差異在2公分以內的無症狀個案通常不需積極治療,長度差異2~6公分以內則可以採取提高鞋底高度,或者採用長肢生長板破壞融合手術治療。 在足踝的物理治療門診中,許多家長時常擔心家裡小朋友的雙腳長度是否不等長,是否需要積極治療,甚至使用鞋墊矯正。
第一招 屈膝夾緊,雙手向兩邊平展,手掌往下勾,雙腳向左右擺動來回50次,擺動時,膝蓋盡可能碰地,才能確實伸展。 以下5招,由Dr.Foot 林維政治療師提供-骨盆運動治療 以下動作建議於地板鋪瑜珈墊操作,避免於柔軟的床上進行,避免受傷。 值得注意的是,假設足部要完美一百分,鞋墊及鞋子占了75分,剩下的25分則要靠襪子,選對襪子跟適合鞋墊的鞋子很重要。
長短腳復健: 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惹的禍?
結構性長短腳常常是因為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骨折,癒合之後,長度減少了。 在有些特殊情況下,長短腳的形成是因為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現象。 幸好這些情況是屬於很罕見的現象,一般成年人雙腿都是生長得一樣長。 長短腳復健 原來這名林姓小六生長期站姿、坐姿不良,造成他的骨盆歪斜,右腳比左腳長2.5公分,經矯正姿勢和物理治療復健1個月後,雙腳幾乎恢復等長,重新回到田徑場,而且跑得更快。
在復健科常常看到患者術後兩個月才來求診, 反而得花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扭轉已經造成的種種併發症, 而且還未必能夠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大家不得不慎 ,務必把握最佳骨折術後的復健時機。 原本是大腿小腿的骨折,但常常膝關節跟踝關節活動度卻也都明顯受限,必須及早介入。 如果骨折的位置靠近膝關節,之後引起膝關節攣縮的機率更高, 長短腳復健2025 復健科醫師會評估可以施做膝關節活動度訓練的安全可行角度,來施做復健治療。 另一大原因是車禍骨折、膝蓋開刀所致,造成兩隻腳長度不同的後天性長短腳,這類患者建議透過物理治療、改良姿勢來矯正。 它可能發生在下肢股骨、脛骨或股骨和脛骨同時處產生肢體不等長的情形,甚至伴隨行走上的問題。
長短腳復健: Heho 生活
造成功能性長短腳的原因有很多,個案可能因為下肢一側的關節疼痛,要避免承重而造成長短腳。 雙側骨盆的歪斜、旋前或旋後、脊椎側彎或外力傷害造成身體兩側長度不平均等。 上述因骨盆以上的結構造成雙腳看起來不等長,就是雙腳的代償。
- 同樣低於2公分以內(有症狀)的長短腳,可以先藉由物理治療師評估,接受物理治療(包含姿勢調整、肌肉伸展或肌力訓練等)及足底鞋墊來改善症狀。
-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長短腳,可以從以下3種方法判斷:
- 腳跟托在治療初期是一項很方便的治療工具,只要使用合適厚度的腳跟托便可以很容易地把長度不一的下肢平衡起來。
- 現代人因為生活型態,90% 可能都有圓肩,但不見得圓肩一定造成肩膀痛。
- 如果我們雙腿長度不一,盤骨角度便會傾斜,直接影響脊骨的平衡,活動及形態。
- 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彭于晏所飾演的體操選手阿信,因小兒麻痺症導致長短腳,也因為長短腳的限制而在體操技術上遇到瓶頸,最後靠著不斷練習以及加高鞋墊的方式,如願在國際體操賽中奪標。
- 的確,在過去沒有骨科醫師手術復位的年代,股骨骨折因無合適固定的方法,導致骨折復原後,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讓人有種長短腳等於「殘障」、「跛腳」的感覺,而無法接受。
- 舉一個實例來討論功能性長短腳的情況,假若你看到一位個案疑似右腳比左腳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楊哲魁表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雙腳不等長的問題,但雙腳長度差距若超過1公分就屬於異常,患者會因膝痛、腳痛等問題就醫。 無論是上下肢的骨折,透過骨科醫師的手術, 都有非常良好的癒合機會,但是手術的成功並不保證功能的完全復原! 骨折的復健治療非常重要,但是常常被忽略,而錯失了最好的介入時機。
長短腳復健: 改善腰痠背痛,核心復健運動怎麼做
三、肌肉萎縮 單側阿基里斯腱縮短造成不平衡、肌肉無力或因少用而萎縮、疾病感染等,使兩腿肌肉不對稱發展。 『截骨延長手術』主要在斷骨處形成骨痂並加以延長,這些骨痂可以透過特製的延長器,每天短距離的拉長,最終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 『微創生長導引手術』,主要是透過鋼板或是螺絲等植入物,在長肢的生長板上下進行加壓,讓其生長速度減緩,對側的短肢也可以逐步趕上。 長短腳復健 幸好長短腳現象的初步檢查是十分容易,並不需要甚麼高科技醫學檢驗,只要讓患者坐着,躺臥著及俯伏著,在患者的腳端察看便可以【如圖】。
長短腳復健: 骨折跛行 是手術有問題嗎?
但功能性的長短腳則不同,因為兩隻腳的長度是一致的,如果還利用鞋墊、增高鞋來平衡,反而會讓歪斜情形更嚴重;而只有請物理治療師、復健師或整骨師「喬」骨頭,雖然可以幫助緊繃的肌肉放鬆、讓骨頭回到原位,但如果真正的原因沒有解決,還是會不斷復發。 楊哲魁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膝痛、腳痛超過2週,應就診復健科或由物理治療師評估,如果是功能性長短腳,建議從矯正姿勢以及做脊椎運動做起。 如果長短腳不治療,可能會造成骨盆歪斜、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還有髖關節、膝關節等受傷、退化,足底筋膜炎等下肢疼痛的問題,而骨頭一旦受傷,就很難回到原本的樣子,容易再次反覆發作。 長短腳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構性」長短腳,是指兩隻腳的長度真的不一樣,可能是先天性不一致,或是因為後天的骨折、開刀等原因,造成兩隻腳的長度不同;另外一種是「功能性」長短腳,是指兩隻腳的長度相等,卻因為姿勢不良導致兩隻腳活動不對稱。
長短腳復健: 長短腳 (Leg length discrepancy)
將腿較短的患側單腳屈膝後,雙手環抱大腿,將腿盡可能向胸部靠近。 「穿而優則學」,自己覺得受用後,40幾歲的我,決定重拾書本跨洋拜師阿部勳教授,開啟了長達四年的日本博士之旅,記得有次飛去上課,匆忙上飛機忘了穿鞋墊,行李也沒準備第二雙,一周後回台,全身痠痛不已,好像「身體護照」沒帶在身上,大意又後悔。 李思慧指出,一個人的腿長、腳型幾乎來自遺傳,扁平足、高弓足、開張足,甚至很多女性以為是穿高跟鞋才有的拇指外翻,也多為天生的,後天外力、年齡增長只是「加速」症狀的發生。 3.試著用手盡量往外推開雙腿,大腿則出力盡量往內頂住(互相用力頂住)。 3.試著用手盡量往內推壓雙腿,大腿則出力盡量往外頂住(互相用力頂住)。
長短腳復健: 高雄孕婦產下「人魚寶寶」 醫師:早產兒體積小較有機會
上述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至於左右腳要差到多少公分才足以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研究上指出,雙腳差距2公分以上在臨床上被判定為顯著長短腳差異。 許多人一聽到「長短腳」,就會聯想到下肢不平衡,走路一拐一拐的景象,因此會將長短腳與身體有缺陷畫上等號。 王廷明醫師也指出,許多下肢骨折的病患常擔心骨折癒合後,會有長短腳的問題。 的確,在過去沒有骨科醫師手術復位的年代,股骨骨折因無合適固定的方法,導致骨折復原後,留下長短腳的後遺症,讓人有種長短腳等於「殘障」、「跛腳」的感覺,而無法接受。 6個月以下的幼兒,會採用穿戴帕氏吊帶治療,時間通常長達3~6個月,直到髖關節穩定後方可停止。
長短腳復健: 改善脊椎側彎 不求人
其它的症狀還包括:可能有一側的鞋跟磨損較嚴重、其中一側的腳踝容易扭傷、易跌倒……等。 以長短腳來說,僅0.5公分的落差看似微小,但大腦長期為了平衡讓身體用其他部位代償,身體終將發生問題。 長短腳復健 長短腳復健2025 目前醫界投入長短腳的研究,已從最早期落差兩公分逐漸縮小,日本足部研究權威阿部勳教授發現,0.4公分以上的長短腳對氧氣利用率比正常人差,走路跑步相對耗能;美國文獻也指出,0.6公分以上的長短腳族群,骨盆絕對會歪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人體行動的第一個受力點,若有長短腳的人更不可輕忽其對健康的影響。
長短腳復健: 健康網》減重失敗原來「身體不想變瘦」 醫授6招突破點!
中山附醫物理治療師吳美潔建議可做脊椎伸展運動保健脊椎和姿勢,雙腳與肩同寬,頭部、身體向前挺直,雙手向上伸展20秒,每天做4回、每次5至8次。 結構性長短腳指的是雙腳在骨骼上有實際的長度差異;而功能性長短腳指的則是下肢的生物力學系統因外在因素發生變化。 除此之外依據長短腳所發生的時期,又可以簡單分成孩童時期就發生的長短腳與成長後期才發生的長短腳。 中山附醫物理治療師吳美潔建議可做脊椎伸展運動,保健脊椎和姿勢,雙腳與肩同寬,頭部、身體向前挺直,雙手向上伸展20秒,每天做4回、每次5至8次。 足部問題也會影響上半身,如骨盆旋轉、下背痛、腰椎滑脫、頸椎滑脫等。 事實上,長短腳不等於殘障,更與跛腳不同,大部分的人雙腳都不一樣長,就像兩眼視力會有些許差距,只要差距不會太明顯,或對身體有立即性的傷害,不用過於緊張,急著找醫師治療,更不要自己嚇自己,以為身體出了什麼大問題。
長短腳復健: 健康網》小米富含多種營養素! 農糧署教3招輕鬆洗、美味煮
如果需要得到準確的數據作參考和分析,可以為患者作站立X光造影就可以。 2.正常部位那一側的手抓住患側部位的手,腰部及手部用力向正常那一側伸展。 這樣好好壞壞的狀況長達三年多,直到2014年,榮總邀請日本新潟醫療福祉大學義肢裝具自立支援學系暨人體運動機能研究所系主任阿部勳教授來院上課,開啟了我重新認識自己一雙腳的序幕。 步驟 1.患側單腳膝蓋屈起,用手握住腳踝,向上提起。 3.此姿勢用力維持1分鐘後休息5秒,重複10次。
長短腳復健: 為了平衡 身體終將出問題
矯正人體姿勢、改善無力肌肉、伸展緊繃肌肉等物理治療方式,則成為功能性長短腳的治療重點。 長短腳復健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健康成人每日步數約在3,000~6,000步以上,因此長短腳在承重之下會直接或間接對於人體造成影響。 以過往的研究調查中發現,長短腳會造成下背疼痛、髖關節處骨性關節炎、壓力性骨折、髖關節鬆動、站姿平衡能力降低、髖關節的力量傳遞系統異常及跑步產生傷害。
不管是肌肉量、柔軟度、外觀等,普遍人似乎習慣追求平衡,兩邊要一致、對稱似乎代表『美觀、健康、理想的』。 從肩膀受傷是因為圓肩,到身體組成量測出來左右邊肌肉量不一樣,仿佛這些『不平衡』是罪大惡極的。 長短腳復健 現代人因為生活型態,90% 可能都有圓肩,但不見得圓肩一定造成肩膀痛。
在治療方面,脊醫除了會積極處理肌肉過度緊張,脊骨、盤骨的錯位及其他引致長短腳的病因外,還可能會為患者度身訂造鞋墊【如圖】或腳跟托【如圖】來達到更皆的治療效果。 腳跟托在治療初期是一項很方便的治療工具,只要使用合適厚度的腳跟托便可以很容易地把長度不一的下肢平衡起來。 但是在1988年有一份權威的治療學雜誌指出長期使用腳跟托,會較容易令患者的腰骨及薦髂骨關節出現痛楚。 如果患者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腳部承托,度身訂造鞋墊是較為理想的選擇。
長短腳復健: 健康小幫手
我特意去查看文獻,全球人口有四至七成有結構性長短腳問題,兩隻腳落差在5.2公厘加減4.1公厘之間,因為布尺量測有嚴重誤差,建議採用更精密的三連片X光。 結構性的長短腳是指兩腿的骨頭長度不一,這有可能為先天性或後天造成,若成長時骨頭生長板有問題,使兩側骨頭發展不對稱,就會成為先天性的長短腳,不過這種情形很少見,大部分都是因為骨折,癒合後的長度跟原本不同,才會造成結構性的長短腳。 目前坊間有雙腳差距3公分及5公分為長短腳的說法,王廷明醫師認為,5公分的定義應與殘障手冊有關,因為輕度殘障的成人鑑定標準為雙腳差距在5公分以上。 至於3公分的差距,王廷明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若相差3公分以上,以墊鞋子來矯正的效果不佳,應考慮手術延長。 這是進行延長手術前與病患溝通的治療語言,與長短腳定義無關。
長短腳復健: 大腿股四頭肌受傷撕裂! 我該如何復健治療?
林聖傑表示,在骨科當中有相當特殊性的兒童骨科治療,兒童骨科囊括了先天性的異常,有肢側發育短缺、脛骨假關節病變、生長板處的骨軟骨瘤;另一部分,包含可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生長板的受傷或長骨骨幹的骨折造成的腿部生長長短不一。 長短腳復健2025 小娟因長短腳問題,需要穿著特殊的鞋墊外墊,除了外觀上還有沈重的鞋重都讓她覺得受到限制,骨盆跟脊椎部分,也因為長短腳的落差開始造成不適感。 張育成4月底在大聯盟比賽中因揮棒導致左手鉤骨骨折,立刻手術治療預計休息6週,不過他僅休息一個月就進行復健賽,但揮棒仍有不適緊急暫停,第3場復健賽又因為手部疼痛臨時退場,6月多次傳出練打及守備消息,但最終都因傷勢考量臨時喊卡。 一名林姓小六田徑短跑選手因右膝後方疼痛就醫,被診斷有長短腳,因此穿矯正鞋墊矯正,沒想到狀況更糟,改到中山附醫就醫,確診為「功能性長短腳」。 這可能不用調整,因為並沒有影響到日常功能或造成疾病等。
陳子敬治療師指出,醫學文獻對於長短腳的差距公分仍有討論空間,若差距在嚴格定義的0.5公分,10個人裡面就有4〜6個人有長短腳;若是相差2公分以上,則比率下降至1%以下。 台灣旅美好手張育成4月動手術後,一度復健進度超前,提早回到小聯盟場上進行復健賽,不過反而造成「二度傷害」,即使多次傳出練打消息,都因為傷勢復原進度不佳而喊卡,29日終於傳出好消息,外媒報導張育成在美國時間週六會到小聯盟2A重啟復健賽。 有許多不平衡是必要的,例如網球選手持拍手的前臂通常會比另一手要來得大跟壯,在體組成測量機會顯示『左、右手肌肉失衡』,但實際上就是要讓持拍手的前臂肌肉更發達,才能應付反覆擊球的受力。 十年前,臨床及研究兩頭忙,左大腿外側及膝蓋常莫名痠痛,熱敷、電療、針灸都做了,沒多久又復發,心想是不是缺乏運動,便開始跑步,但每次運動完左膝更疼痛,嚴重時還會吃止痛藥。 電影《翻滾吧!阿信》中彭于晏所飾演的體操選手阿信,因小兒麻痺症導致長短腳,也因為長短腳的限制而在體操技術上遇到瓶頸,最後靠著不斷練習以及加高鞋墊的方式,如願在國際體操賽中奪標。 「醫師,我走路一跛一跛,是不是長短腳。」陳俞志說,這是民眾在門診常提出的疑問,後天因素造成的長短腳較常見,若沒根治,可能產生後遺症。
長短腳復健: 健康網》抽筋恐是高血磷所致 醫列9大危害:「這時」影響會更廣
關於長短腳可以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兩個部分,在保守治療中,在長度落差在2公分內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以鞋墊內墊來補足落差。 但是一旦超過2公分,會對於骨盆高度及脊椎壓力有比較多的影響,鞋墊也只能改成外露式,必須黏貼在鞋子之外,對於行走上也會有較多的影響。。 小娟前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求診,林聖傑先在門診為她拍攝了下肢的全長片,門診追蹤後當時長短差距已經有2.9公分,並且經過長短腳的軟體計算,在青春期生長結束後這個落差甚至會到5.8公分。 文獻統計的長短腳有30%左右,但根據臨床觀察,其實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為很多人的長短腳差異不大,頂多有點背、腳部的痠痛,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長短腳,也有一些估計表示,可能達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