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基層醫療是本屆政府的重要公共衞生政策,我們會探討長遠增加基層醫療服務人手以及加強為各醫療專業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培訓的策略。 政府資助的大學學額及研究院課程為基層醫療健康發展提供更多人才。 此外,我們亦有資助一些正從事基層醫療,有興趣或承擔的醫護同業參加由專業團體(例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香港社區及公共健康護理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等)舉辦的有關基層醫療培訓課程,提高社區醫療護理水平。 醫護人手2025 根據食物及衞生局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本港於2040年將欠缺約五百名物理治療師。
- 隨着本港人口急速老化,以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若不解決,受苦的只會是廣大市民,尤其是基層和長者。
- 此外,有見公營醫療系統的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日益繁重,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幾年的預算案中均有預留資源予醫管局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外,也優化了退休後重聘計劃,以及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
- 要維持香港公營醫療服務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本港人口增長和老化帶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除了繼續增加本地醫科生學額外,現屆政府必需提出新措施以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逐步紓緩醫生人手不足情況。
- 公營醫療系統的確面臨很多問題,但醫護團體總不能總是以私人醫療待遇更好作為擋箭牌以圖保護行業利益。
源志敏形容移民屬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唯有盡快加大護士培訓名額及挽留將退休的資深護士,加快培訓年輕護士以填補中層嚴重流失。 醫護人手 A又說,有護士僅5年年資便擔任病房當值主管,惟不懂處理很多問題,若非找到人幫忙,病人無法得到應有治療。 A慨嘆人手不足且資淺問題,有感「愈做愈覺得危險」,「收一個病人,已經要做十幾版文件去令大家不好出錯,已經變了『照顧文件』多於照顧病人」。 另外,梁熙指,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會擔憂香港的住宿成本高,他建議可以安排專車每日來回香港與深圳,讓他們可以繼續在內地生活,節省住宿成本,「收香港薪金,居住在內地」,吸引大亦會較大,又建議撥一部分床位用作醫護宿舍。 本港醫生短缺的情況,充分反映於香港人均醫生比例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 我們目前每1,000名人口2.0名醫生,遠低於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
醫護人手: 【醫生不足】人手短缺未來十年仍嚴重 解決醫生荒有何方法?
醫護人手不足問題一直被視為醫院管理局的「燙手山芋」,醫管局透露截至去年底,共有6,045名醫生及26,955名護士在醫管局工作,而新一年度的目標是可以招聘共520名醫生及2,270名護士,另外亦將積極聘請兼職醫護及重聘退休醫護人員。 醫管局又公布將試行全職彈性工時安排,針對一些因自身原因暫時無法全職工作的前線人員,提供特別工時安排,並讓他們之後回復全職工作。 新安排會於今年第一季先向急症及家庭醫學部門試行,日後將研究是否推展往其他專科。 立法會議員、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梁熙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以往內地醫護來港工作或「水土不服」,而且需「一名香港醫護帶一名內地醫護」,看似增加了人手,但實質沒提升效率,甚至雙方需時多年磨合。
事實上,近年人口老化加劇慢性病等醫療負擔,本港內科病床長期爆滿,即使於疫情前,2019/20年度除了港島兩個聯網外,其他聯網內科病住用率均超過100%。 其中涵蓋屯門、元朗兩區的新界西聯網,更是有多類病床的住用率都超過百分百。 據食衞局去年發表的最新醫療人力推算,2020年本港全職醫生短缺有約1,070人,至2040年將接近培增至1,949人;護士人手短缺亦由2020年的3,405人,增至2040年的5,060人,意味人手緊缺預計至20年後仍未解決。 為加快推行將來的醫院發展,行政長官於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已邀請醫管局籌備在下個十年周期(2026至2035年)推展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計劃預算費用為2,700億元,涵蓋共19個工程項目,當中包括興建新醫院及社區健康中心,以及重建或擴建現有醫院1。 醫護人手 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完成後,可額外提供逾9,000張病床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大致上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
醫護人手: 移民潮下流失率創新高 物理治療人手荒 不可不理
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至06學年到2008至09學年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至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 同時,在2018至19年度預算案中,政府亦承諾確保醫管局有足夠資源全數聘請本地培訓的醫科畢業生,讓我們的年青醫科生能專心學習,無須顧慮未來的就業前景。 然而,即使增加培訓學額和教學設備,培訓一個專科醫生,由進入大學到完成專業培訓,往往需要超過十年。
- 為此,政府在2016年成立護士工作專科化專責小組,研究在本港引進護士專科的適用性和可行性,並在其後邀請護理同業、醫管局、衞生署、大學護理學院及外國專家等就計劃定出未來路向。
- 但是,香港的私營醫療體系主要面對是高收入人群,自然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聘用醫護人手。
- 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
- 另一方面,醫管局向來也公開招聘兼任醫生等職任,當中亦有不少已退休的醫生應聘,顯示的確會有退休醫生會希望以某種方式留任。
若以九龍中聯網(包括伊利沙伯醫院在內)的專科劃分,流失率最高依次是腦神經外科(16%)、心胸肺外科(15.7%)及兒科(14%)。 洪子仁表示,台灣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係公共政策中民眾最滿意的一項,反觀醫療從業人員調查,滿意度不到3成,「民眾的高滿意度是建立在醫護人員做功德、貢獻心力來滿足醫療需求。」雖對民眾有較高的醫療可近性樂見其成,但希望民眾理解醫療資源珍貴,應嚴肅看待。 正如行政長官在2021施政報告中提到,為確保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政府會向受法例規管的輔助醫療專業人員,以及護士、牙科醫生,以立法方式推展強制性持續專業進修或持續專業發展。
醫護人手: 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
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可增加資源規劃的確定性,有利各醫院工程項目的落實和推展工作,醫管局亦可在人力和其他醫療資源方面及早做好計劃和作出配合。 因此,政府認為有迫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雖然政府在過去十年已不斷增加兩間醫學院的醫科生學額,然而訓練醫生需時,擴張醫學院培訓容量亦有實際局限,因此不能單靠增加本地學額去解決醫生人手問題,而須考慮引入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 1991至2000年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高達2,224名,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
醫事人員難以留才的原因包括薪資結構、班別問題,加上社會多元,工作選擇多,不少護理師轉行當空姐、保險業務員,或在擔任職場護理師、照服員督導等。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認為有迫切需要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讓他們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無須通過執業資格試,亦能夠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雖然醫管局的緊急和半緊急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分別仍能維持在兩個星期和八個星期的服務承諾之內,但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相當長。 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均超過一百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物理治療助理按照物理治療師評估後所作出的治療方案為患者進行上門物理治療服務,包括複康運動、按摩等,令長者及病患可在家中得到專業的治療,加快康復的時間,提高康復效果。 備註: 達到畢業要求的學員,在申請醫院管理局的醫護支援人員(臨床病人服務)職位時,可獲醫院管理局認可已達致相關訓練的資歷要求。
醫護人手: 專業醫護人手
同期伊院全職護士流失率升至11.8%,按年增2.1個百分點,在九龍中聯網排第三,流失270名護士,最少5個專科的護士流失率逾一成,同樣以腦神經外科最嚴重,高達18.6%,心胸肺外科和婦產科並列第二(15.7%);心胸肺外科流失率增幅最大,較對上年度升7.9個百分點。 醫管局稱伊院已採取不同措施挽留人手、適時填補空缺及調動人手以提供合適醫療服務。 醫護人手2025 醫護人手2025 護士協會主席源志敏指出真正取執業牌照護士往往低於登記名冊人數,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李偉振也認為相關推算並未反映私營化驗所及私家醫院化驗部的人手不足,精神健康護理學院院長麥國風亦對關於精神科護士供應充足的估算有保留,可見實際情況或許還比港大推算嚴峻。 醫護人手2025 他引述香港醫護反映,內地醫護來香港醫院工作,他們需時5至6年磨合,也未必磨合到。 食物及衞生局進行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顯示,根據本港人口結構變化推算醫療服務需要,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醫生。
醫護人手: 課程推薦
公營醫療系統的確面臨很多問題,但醫護團體總不能總是以私人醫療待遇更好作為擋箭牌以圖保護行業利益。 香港政府亦應該堅定地深化政策改革,從多方面繼續增加香港的醫護人手,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醫護人員團體對於醫療改革政策總是習慣性地以私人醫療與公營醫療的待遇作對比,指出公營醫院無法留住人手才是核心問題。 但是,香港的私營醫療體系主要面對是高收入人群,自然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聘用醫護人手。 但公營醫療面向的是普羅市民,兩者能夠支撐起的醫療費用根本不在同一維度,因此要留住人手,自然要另闢蹊徑。
醫護人手: 服務助理
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九龍東聯網覆蓋觀塘及西貢兩區近120萬人口,當中觀塘更是人口密集、長者眾多,但整個聯網只有三間醫院提供約2,600張病床,並且僅聯合醫院有急症室。 九龍東包括人手、撥款,甚至病床等醫療資源長年不足,雖然「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下,現正增建的啟德急症醫院將分擔觀塘區的部分醫療需求,但預計最早至2025年才建成,即區內病人至少要還要等三年多。
醫護人手: 改善晉升機會 增聘行政助理提升護理質素
保健員除協助用戶的個人衛生護理及生活輔助 (如餵食、扶抱、如廁、洗澡、換片),還懂得一些既定的醫療程序 (派藥、更換及護理喉管及造口袋、傷口護理、洗腎、注射胰島素、喉管餵食、服用處方藥物) 等等。 他們有着不同疾病的護理方法、藥物和預防知識,全面家居照顧患者,需要陪伴患者外出或需陪診,亦需要與患者家屬有密切溝通,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與護理員不同,保健員需要為患者安排保健計劃,亦能督導護理員使用醫療器材、記錄及報告院友健康情況等等。 如果長者一般生活可以自理,只是出入醫院診所不方便,可以考慮陪診員或陪診服務。
醫護人手: 武漢肺炎肆虐 醫護人員彈盡援絕瀕臨崩潰
而在受僱期間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持續評核亦有助確保這批醫生的質素。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 需求極殷切的專科(如內科和眼科)的例行類別個案輪候時間均超過兩年。 醫護人手 醫護人手2025 衞生署的兒童體能及智力測驗服務有十個專科醫生空缺(空缺率為40%),以致在2020年,只有約65%的新症可以在六個月內完成評估,遠低於90%的目標,情況令人憂慮。 醫管局表示,除了增聘全職及兼職護士,亦透過退休後重聘計劃重聘富經驗的護士,以達至加強護理人手和傳承經驗目標,截至今年6月底約200多名護士退休後延任並全職服務公院,預計約200名2022/23年度退休護士有意考慮延任。
醫護人手: 醫護監察:
為此,政府在2016年成立護士工作專科化專責小組,研究在本港引進護士專科的適用性和可行性,並在其後邀請護理同業、醫管局、衞生署、大學護理學院及外國專家等就計劃定出未來路向。 及後,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就護士專科發展推出自願註冊計劃,為護士專科法定註冊奠定基礎。 醫護人手 港大推算2040年醫生與普通科護士分別會出現1,949人及5,060人,當中屬於醫管局短缺的有960名醫生和4,480名護士,亦即各自佔去了49.3%及88.5%的醫生與普通科護士人手差距。 考慮到本港公、私營醫療體系已經存在人手及資源向後者傾斜的問題,相關數字足以表明公營醫護短缺要比私營界別更為嚴重。 梁熙指,醫務衞生局早前到外地「搶人才」,招攬英國、美國等醫護人員來港工作,雖然有成果,但未算非常理想。
醫護人手: 醫護人員好辛酸!這三科醫生 最容易遇醫療暴力
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 在1991至2000年間,共有2,22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 然而,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3,470名的10.5%。
醫護人手: 內地高考與DSE存聯動? 學生須留意制度變化|琪聞琪事|梁賀琪 June Leung
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頗長,部分需求殷切的服務輪候時間超過兩年,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 政府於2021年1月推出專科護士自願認可計劃,以提升護理專業的知識水平及工作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現時所有16個專科範疇均已接受申請。 護士專科發展是護理行業邁向專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我鼓勵護理同業繼續踴躍參與計劃,為將來的法定註冊建立可行的框架。 另外,比較2017年上一份《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的推算結果,醫生、普通科護士與醫務化驗師短缺情況都有所增加。 我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後便立刻去到醫管局各聯網醫院了解情況,亦感受到人手短缺為同事帶來的工作壓力及辛勞。 此外,有見公營醫療系統的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日益繁重,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幾年的預算案中均有預留資源予醫管局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外,也優化了退休後重聘計劃,以及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