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琉球則有盆踴,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日本、琉球則有盆踊,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
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中元法會2025 香港道教聯合會3日假荃灣如心酒店舉辦「祝賀祖國建黨一百周年暨辛丑年中元法會圓滿福聚晚宴」。 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陳澤濤、協調部宗教處處長李永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與新界鄉議局副主席林偉強應邀主禮。 該會主席梁德華冀通過法會宣傳孝道文化,弘揚中華傳統。 中元節是一個道教節日,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又稱地官誕,是指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誕辰。 依道教說法,農曆七月會釋放獄中鬼眾,重返人間享受香火、施食,以激起其向道之心,經由民間普渡與道士法事,協助超渡亡魂餓鬼,使其得以早日解脫。
中元法會: 中元法會的意義、由來 結合佛道兩教的思想儀式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三寶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佛像放置高台,貼出榜文,硃筆簽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脫離惡道。 民眾設置各樣供品,祭祀往來的孤魂,使眾家好兄弟共襄盛舉,獲得飽餐。 中元法會2025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國大陆、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宗教節日,不少道觀、佛寺及社區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行盂蘭盆會。 中元法會2025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 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 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
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三寶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佛像放置高臺,貼出榜文,硃筆簽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脫離惡道。 梁德華致辭時表示,每年農曆七月是道教的中元節,中元節為道教傳統三節之一。 為弘揚道教傳統,宣揚孝道,該會創立54年以來首次舉辦中元法會。 活動邀請各承壇宮觀道長以及經生誦經,為嘉賓登記附薦,藉着法會功德祭奉附薦先人,迴向歷代祖先及恩親,達至陰安陽樂,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孝文化。 中元法會 該會作為本港六宗教團體之一,一直心繫祖國的發展,近年來致力促進各地宗教界的交流。
中元法會: 道教中元法會
今日台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海陸豐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有些盂蘭勝會如香港中環三十間盂蘭勝會在把觀音像請走,火化紙紮大士王像時會用竹竿大力打大士王像,確保沒有孤魂野鬼附在上面。 而法會提供的附薦牌位,服務超過一千個家庭,收益全數撥充東華三院善款。 豎幡在閩南、台灣稱為立燈篙,是懸掛燈火及旗幟,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 幡竿是以高大的青竹製成,上面掛上燈籠,下面有紙紮神位或護法神像守衛之。
- 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 日本、琉球則有盆踴,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
-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目標。
-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普渡主要有道觀和佛寺舉辦,信眾會為父母奉齋,又有放生等儀式。
- 近年一些寺院如京畿道富川市的釋王寺每年都會舉行「百中敬老盛會」,邀請老人參加,有午餐招待和表演、免費照相等。
每年七月,香港各區都有由不同族群舉辦的盂蘭勝會,有些是由特定族群的團體舉辦,有廣府人、潮汕人、海陸豐人、混合族群等。 不同族群的盂蘭勝會的儀式不盡相同,潮汕人的盂蘭勝會多以佛教儀式舉行,廣府人、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則多用道教儀式。 佛教有《八十八佛寶懺》、《梁皇寶懺》、《慈悲藥師寶懺》、《大乘金剛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慈悲懺首》,最為主是《燄口施食要集》和《地藏菩薩本願經》。 道教有《太乙天尊接引浮生法事》、《呂祖懺》、《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
中元法會: 七月初一要拜拜!盤點農曆七月不能不拜的五個大日子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象,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 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 中元法會2025 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 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祭祀講經既畢,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是謂「跳鍾馗」。 在中元普渡中,全臺有六大中元祭,分別為「雞籠中元祭」、「宜蘭頭城搶孤」、「竹塹中元城隍祭」、「虎尾中元文化祭」、「民雄大士爺文化祭」和「恆春搶孤」,其中號稱「北基隆,南虎尾」這兩地最為熱鬧盛大。
- 一般在米斗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
-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3][4],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 盂蘭盆會(梵語:उल्लम्बन、ullambana),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閩南地區、臺灣又稱為公普或聯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
- 道教有《太乙天尊接引浮生法事》、《呂祖懺》、《全真青玄濟煉鐵罐施食》。
- 梁德華主持祝酒儀式,為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香港社會的繁榮安定獻上美好祝願。
-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的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2]。
並盡形勤禮《地藏懺儀》,常持『地藏真言』,以懺除業障,求生極樂。 又 當代淨土宗泰斗印光法師,於《地藏本願經》尤盡力弘傳流布,刊印數萬冊,令淨業學者至心讀誦,依教行持。 佛在《盂蘭盆經》中教示: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願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 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目標。
中元法會: 香港2023年盂蘭勝會(冤親債主、中元法會、嬰靈超渡、先人附薦、盂蘭法會、盂蘭鬼節勝會)
閩南人、海陸豐人的盂蘭勝會送大士後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 一種是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在柱上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 另一種則是將供品放於呈圓錐體的棚架上,人們爭相搶祭品,認為這樣可以得到祝福。 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台灣清治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
中元法會: 法會
他恭祝祖國富強,世界和平,亦感謝各方來賓的支持以及國家對道教文化的重視,冀大家共同推動道教的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普渡主要有道觀和佛寺舉辦,信眾會為父母奉齋,又有放生等儀式。 近年一些寺院如京畿道富川市的釋王寺每年都會舉行「百中敬老盛會」,邀請老人參加,有午餐招待和表演、免費照相等。 首爾江南區的奉恩寺則有「生命解放」活動,在大雄殿演出踏路、靈山齋、六法供養、合唱、舞蹈、京畿民歌以及道場雜耍等節目,祀願一年來因各種天災人禍去世的靈魂極樂往生。 當地佛教界希望讓盂蘭節發展爲助人爲樂的節日以及與塵世鄰里共慶的活動[10]。
中元法會: 盂蘭盆會
「發關」儀式是化紙紮白馬到陰間,這是送出關文,表示 「值符使者」 接引孤魂。 「啟請」 儀式則是恭迎佛、菩薩、諸神來壇中希望承佛、菩薩、諸神的加持,孤魂能夠聞佛法。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的供品會插上彩色三角形紙旗,是為「普渡旗」,該旗以印刷印上「慶讚中元」、「一心誠敬」、「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公)」、「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地址。 而我八祖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 中元法會 逮我九祖蕅益大師,一生奉事地藏菩薩,讚歎弘揚益力。
中元法會: 台灣中元法會
他希望各界團體繼續擁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與特區政府並肩而行,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發展增添動力。 他亦希望大家支持立法會選舉工作,共建香港美好明天。 斗燈又稱元神燈,相應於天上星斗,代表各信眾的元神,有趨吉避凶的功能。 一般在米斗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 搭設好主普壇,設有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眾、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應官吏、士紳與陣亡將士休憩之處)、同歸所(供應一般的孤魂休憩之處),皆為紙紮。
中元法會: 中元法會: 中元節是一個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共同節日。在中元節期間,人們會對亡靈進行超渡,並且應該保持清靜,避免惹怒在途者的冤魂,並祭祀慈悲為懷的神仙和祖先。
許多抽菸者,還會點燃香菸,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 今年本館定於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公曆8月8至12日)啟建中元法會,修齋設醮,誦經禮懺,藉以向中元地官大帝請禱和懺悔,祈求陰陽兩利。 至於青松觀舉辦的定期性法會,則以「思親法會」及「中元法會」最具規模。 「思親法會」一般啟建於清明節期間,一連四天奉演「揚幡請水、開壇啟請、薦靈安座、禮懺朝真、攝召真科、關燈散化、三清濟煉」等科儀為善信薦祖超昇。 中元法會 值得一提的是,「思親法會」和「中元法會」期間,青松觀都會公開讓信眾為祖先設立附薦牌位,以求陰安陽樂、子孫興隆、後嗣蕃昌。 中元法會 在中元普渡中,全台有六大中元祭,分別為「雞籠中元祭」、「宜蘭頭城搶孤」、「竹塹中元城隍祭」、「虎尾中元文化祭」、「民雄大士爺文化祭」和「恆春搶孤」,其中號稱「北基隆,南虎尾」這兩地最為熱鬧盛大。
中元法會: 臺灣中元法會
但他們未必會到場觀看,導致該排座位經常空置,很多人就誤以為是留給「好兄弟」(鬼魂)的。 神功戲是傳統戲曲,依照舉辦族群的不同而演出不同的地方戲種,如潮汕人舉辦的盂蘭勝會演出潮劇、廣府人舉辦的演出粵劇、海陸豐人舉辦的演出白字戲,閩南泉漳人舉辦的演出歌仔戲等。 盂蘭盆會的神功戲開始時會先演一些「例戲」(扮仙戲)如跳加官、張仙送子、八仙賀壽、福祿壽三仙會等寓意吉祥喜慶的戲齣,然後才演出正式劇目。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 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台」、電子花車。
中元法會: 中元節
幡竿的作用是為好兄弟引路來到會場享用祭品,同時聽經,以期獲得解脫。 台灣的燈篙會晝夜升降,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 台灣人認為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公分)為限。 中元節為亞洲地區的傳統節日,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法會2025 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
今年本館定於農曆七月十一至十五(公曆8月26至30日)啟建中元法會,修齋設醮,誦經禮懺,藉以向中元地官大帝請禱和懺悔,祈求陰陽兩利。 中元法會 農曆七月十五稱作中元節,是中元地官大帝考核眾生功過簿籍的日子。 中元法會 中元法會 本館每逢中元前後啟建法會,虔修經懺,以替眾生請禱懺悔。 同時,館內設有牌位供善信附薦過往先親眷屬,讓先靈得赴齋筵,聽法聞經,脫苦超昇。
雲林縣虎尾鎮有分為東、西、南、北、中、德興、福德等七區域進行普渡。 而基隆以老大公廟為主;「南恆春、北頭城」則為農曆七月臺灣搶孤文化的兩大文化觀光勝地。 東華三院一向重視傳統公共服務,中元節(又稱盂蘭節)在香港的歷史亦與東華三院息息相關。 根據東華三院位於荷里活道文武廟前的「肅靜迴避」及「污穢勿近」執事牌引證,文武廟早於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已舉辦盂蘭活動,為香港最早期的盂蘭活動。
中元法會: 道教聯會辦首屆中元法會
而《地藏本願經》中,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 故古德稱《地藏經》為「佛門之孝經」…… 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以副《觀經》孝養之旨;並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報親恩,而修勝福。 儀式會一連五日,將仰仗經師,依科奉行蕩穢、迎聖、豎幡、啟壇、開位、開榜、朝參、誦經、禮懺、破獄、攝召、關燈、散花、幽科等各種科儀,規模盛大。 戊戌年行運將進入中元,無形神律依律寬釋幽靈亡魂,接受人間供食,領受超薦法益,凡一念生善,心光復明,滌除陰濁,化釋怨孽,皆有重生再造之生機。 中元法會2025 中元法會2025 由於中元節及盂蘭盆節的最終目的都在於普渡亡靈,時日一久,兩者間的界限逐漸模糊,而形成了目前這個蘊涵中國人慈悲博愛及發揚孝道的節日。
本館於農曆七月十一日(公曆8月8日)啟建壬寅年中元法會,至七月十五日(公曆8月12日)圓隆。 農曆七月初八(公曆8月5日)全館灑淨以備啟建法會,從七月初八灑淨至十五日法會結束,全館齋戒,嚴禁葷腥。 中元法會 由於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加上請傳統戲劇戲班演戲所費不菲,有些盂蘭盆會就改為進行現代表演的的歌台(英語:Getai)和電子花車。 歌臺和電子花車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臺上表演五花八門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7]。 天帝教對中元節的觀點與一般宗教的看法是相同的,無形於此時節寬釋幽靈亡魂,接受人間供食超渡,助其超生解脫。 天帝教每年亦於中元時節舉辦秋祭法會,但並不供食,而以誦經超薦為主。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 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 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3]。 今日臺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潮汕社群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中元法會2025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盂蘭盆會(梵語:उल्लम्बन、ullambana),又稱盂蘭勝會、盂蘭法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閩南地區、臺灣又稱為公普或聯普(相對於家庭、機構的普渡「私普」),是中元、佛歡喜日與盂蘭盆節的祭祀儀式。 源於佛教盂蘭盆法會,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日舉行(七月十五達到最高峰),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 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動「節約拜拜」,定於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時統一普渡,之後順應民情,由各家廟宇自行決定普渡期程。 在臺灣,中元普渡不僅是民間的活動,公家也會藉此機會禱祝社會安和樂利。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宗教節日,不少道觀、佛寺及社區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舉行盂蘭盆會。
中元法會: 台灣中元法會
梁德華主持祝酒儀式,為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香港社會的繁榮安定獻上美好祝願。 日本本土的盂蘭盆會上,人們會跳盆踴,迎神和送神都會點火,其中京都的送神火「五山送火」是當地有名的民俗活動。 琉球的盂蘭盆會有迎彌勒的儀式,當地人會跳稱為哎薩的盆踴。 中元法會 無形除寬釋幽靈亡魂,也釋放地曹陰氣能量,維持天地人三曹的和諧共振。
由於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加上請傳統戲劇戲班演戲所費不菲,有些盂蘭盆會就改為進行現代表演的的歌台(英语:Getai)和電子花車。 歌臺和電子花車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臺上表演五花八门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7]。 台灣的則是搭設好主普壇,設有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眾、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應官吏、士紳與陣亡將士休憩之處)、同歸所(供應一般的孤魂休憩之處),皆為紙紮。 先請法師施法,以淨本壇,再由達官顯宦與爐主等人同放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