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傳耆無一毫子關係,只係參加過三次佢地嘅活動,係唔抵得有人咁仆街啫。 1898年英國向清政府租借新界時,屯門劃入入元朗約,以該地山峰青山為名,稱為青山分約。 1910年從元朗獨立出來,設立青山區,由青山理民府管轄。 為確保有效及迅速的郵遞服務,寄件人需確保所寄的郵遞品已繳付適當郵資。
中英劇團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延續「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致力於各區建立口述歷史劇團。 現誠邀位於屯門、北區、元朗、大埔及灣仔區內的長者中心參與。 以過往舉辦的口述歷史劇為材,中英劇團主辦的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講香港》巡迴展覽將於2022年11月2至7日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細盒展出。 透過地道街招、舊式大門等設計元素,帶領公眾一探「傳耆」學員的珍貴人生故事,認識香港歷史。 2017年中英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集合全港長者,第一輪計劃完成了70場學校巡迴演出、8個社區巡迴演出;第二輪計劃除了於9個不同地區展開戲劇訓練外,亦於2022年11月及將於2023年年尾進行長幼共融演出。
傳耆: 傳耆有限公司
傳耆主要透過三個步驟帶來收入及社會價值:線下發掘傳統手工藝師傳、線上以社交媒體報導及推廣手藝的故事、將傳統手工藝化為實體產品和工作坊。 學校一直堅守校訓「明智顯悲」的精神,培育學生,以聞、思、修(學習、反思和實踐)的方法檢視自己,反思自身本有的智慧,令之發揮光明,珍惜因緣,用心學習以期掌握智慧的鑰匙,顯揚和發揮大悲拔苦的精神,明白和諧及互相關懷的好處。 總結過往經驗,今年學校開展新一週期的三年學校發展計劃,以「自信堅毅 裝備未來」為主題,希望繼往開來培育具備「慈悲、真誠、自信」的沈中人。 華永會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推動生死教育,合辦「生前 ‧ 身後」生死教育博覽,除展出一系列與殯儀和生死教育有關的資訊外,亦讓參觀者親身體驗活動,打破對死亡的禁忌和恐懼,藉此認識生前規劃的重要,反思生命及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未來,華永會將會籌辦及資助更多慈善及生命教育項目,並向公眾傳遞正向的生命信念,鼓勵大家珍惜生命,為親人添加關愛,為人生創造意義,為社會作出貢獻,無論環境順逆,也以積極態度及勇氣面對前路。
- 二樓「Maker Pro青年職人。國手開箱」,以技能競賽國手為主題策展,國手與創客跨域技術交流;另一個「茄芷新生活提案」特展,由創客康竣傑,以「茄芷」作為展覽主題。
- 傳耆可在任何時間行使完全酌情權,在不另通知的情況下決定在本網頁增加、修訂或從本網頁刪除任何資訊或改變本網頁的展示方式、內容或功能。
- 2017年中英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集合全港長者,第一輪計劃完成了70場學校巡迴演出、8個社區巡迴演出;第二輪計劃除了於9個不同地區展開戲劇訓練外,亦將於2022年11月及2023年年尾進行長幼共融演出。
- 透過兩代共同學習資訊科技知識,如虛擬實境應用程式,減少青少年和長者之間的隔閡,鼓勵長者終身學習,亦能讓青年從長者的生活經驗中,欣賞及學習他們的堅毅精神。
- 我地問返傳耆嘅人,某主持係有通知佢地會拍嘢嘅,咁OK吖。
2016年,熱愛進修的Joyce在因緣際會下接觸到社企管理課程後,便向其所屬的市場推廣公司老闆,提出創立以科技傳承傳統工藝的社企「傳耆」,一辦至今已五個年頭。 有見及此,AYP推行青年起「動」計劃,冀能為青年人提供平台以學習不同運動的項目,讓他們累積教學以至推廣運動的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和就業能力。 傳耆是一家由本地領先數碼營銷公司 — Fimmick於2016年孕育的社會企業,旨在推廣跨代溝通,尤其著眼於傳統一輩及數碼新生代之間的交流。 此外,在美光科技的贊助下,雲嘉南分署南方創客基地與美國Beyond School Bells組織合作打造台灣第一個行動自造實驗室。 美光科技表示,思創造實驗室是BSB開發設計的移動式STEAM學習平台,未來將透過移動式實驗室的概念持續推展種子創客教育到各社區及學校,提供偏鄉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 【社會創業家系列】的故事分為教育與學習篇、就業培訓篇、社區參與篇、醫療篇、飲食篇以及出行篇;細說一群社會創業家如何從自身經歷中得到啟發,開展助己助人的創業項目。
傳耆: 推廣慈善事業
19世紀末青山灣一帶(今三聖墟)已有人居住,后角天后廟(今屯門舊墟)及屯門新墟一帶是當時的市集,新墟人口僅有約250人。 2019年起,社企 傳耆 不朽傳耆 先後為屯門區設計四個主題路線,包括保育青山灣漁村歷史的《三聖巨石傳說》、探討公共空間運用的《屯門共融遊樂空間》 傳耆2025 、發掘宗教足跡的《屯門求祈之旅》 ,以及遊覽青山灣、加多利灣、舊咖啡灣、新咖啡灣、黃金海岸的《五灣之旅》。 唐代開元二十四年,唐室發展南方,設屯門軍鎮,駐軍二千人,屬於安南都護府,視為廣州南方的港口重鎮、交通樞紐。 唐代詩人韓愈的《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中寫:「峽山逢颶風,雷電助撞捽。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發。兩巖雖云牢,水石互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描寫屯門海面的水勢湍急險峻的情景。 而劉禹錫的《踏潮歌》寫道:「屯門積日無風飆,滄浪不歸成踏潮。轟如鞭石屹且搖,互空欲駕黿鼉橋。」描寫屯門巨浪滔天的海面。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韓愈被唐玄宗貶官至潮州任刺史時就是循海路赴任,途經屯門,但有關說法仍存爭議,部分史家認為他循東江前往,並未路經屯門。
當日最後有段小插曲,同枱嘅飯友發現另一枱嘅人係某youtube channel嘅主持,嗰枱應該成圍都係佢地自己友,一路食一路拍片。 我地問返傳耆嘅人,某主持係有通知佢地會拍嘢嘅,咁OK吖。 隔咗幾日,飯友通知當日嘅片上咗喇,一睇,仆你個街,提都無提到主辦囉。 傳耆辛辛苦苦搞個傳統菜嘅event出嚟,你班仆街連credit都唔落? 人地係社企嚟㗎,都出咗隻雞啦,你班仆街最多咪出咗啲豉油,當正係自己發掘咁款,真係好意思囉。
傳耆: 【送禮特集】送給老師 / 學生
輕鐵於1988年9月18日首次通車,並於其後作出多次擴展。 過往屯門碼頭有飛翔船往返中環碼頭,不少上班一族會乘坐上班,但在2000年代起這現象隨飛翔船服務停辦而逐漸式微,並由過海巴士和西鐵綫取而代之。 然而因近年屯門公路、汀九橋、長青隧道等陸路交通要道經常出現擠塞,西鐵綫列車在繁忙時間亦存在擠逼,有意見認為有需要復辦。 為配合新市鎮發展,1970年代斥資數億港元動工興建屯門公路,1983年全線通車。 但由於交通流量大,而且彎多路斜,容易發生交通意外,即使到今日屯門公路每天繁忙時間必定塞車。 傳耆2025 直至三號幹線1998年上半年全面通車,西鐵(今屯馬線)於2003年通車,屯門公路和青山公路不再是屯門唯二的對外道路,前往港九區之交通才大大舒緩。
傳耆: 嘉賓:陳子峯/體適能教練、林靜莉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於2018年7月至9月期間公開邀請非牟利機構提交申請。 傳耆 我們已選出六個項目,獲選項目於2018年12月開始推行。 傳耆2025 為協助長者在2019冠狀病毒病抗疫期間繼續學習數碼科技,數碼外展活動改以遙距學習方式進行。 在重新設計學校公用空間時,我們希望跟手繪舊式電影海報的師傅學習,使學生多學習了解不同的傳統技藝外,也能更透徹讓學生感受到以前電影院的特色。 可當保育工作的討論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另一邊廂 人們的生活同時被新文化、科技填滿。 大學修讀日本文化研究的梁藹婷(Joyce),從小鍾情於研究本土文化,不時遊走於香港大街小巷探索,遊覽博物館與舊區。
傳耆: 嘉賓:王嘉俊/體適能導師、林靜莉
沈中校本課程Learning for good本年度和香港青年協會合作,與嶺南大學一同成為「耆青傳耆II-長青號」計劃的合作夥伴,利用AR技術為認知障礙長者保留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學生與長者交流,促進長青共融。 「耆青傳耆」是一項宣揚跨代共融和終身學習訊息的計劃,全期活動為期十個月,以長者與青年義工一同製作「傳耆」記錄長者的個人成就及承傳生活智慧為活動目標。 透過兩代共同學習資訊科技知識,如虛擬實境應用程式,減少青少年和長者之間的隔閡,鼓勵長者終身學習,亦能讓青年從長者的生活經驗中,欣賞及學習他們的堅毅精神。
傳耆: 嘉賓:徐家俊/金環宗師、洛奇/拳擊手
希望透過比賽,為香港人的跨代關係留下片段,以代表香港人倫及親情。 並定時獻技,讓同學、社區人仕也可以品嚐這種中國傳統小食,「傳」承上一輩???? 「YOUTH WE 3ERVE 」青年心理健康大使計劃啟動禮於2021年6月6日順利舉行,此計劃為疫情下青年的心理健康作出支援。啟動禮除了實施一系列防疫措施,亦以隔板分隔嘉賓和參加者,以保障在場人士的健康和減少社交接觸。 在這一年間,AYP為過百名獎勵計劃參加者及領袖舉行了超過50場網上工作坊、研討會、分享會和理論課,讓他們可以持續學習。 「有機上網」的標誌是一夥已萌芽和成長中的小豆,它寓意希望、機會和選擇。 傳耆2025 這項計劃為新一代帶來電子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在優良的學習配套下茁壯成長,並發揮無窮的潛能和創意。
傳耆: 香港情懷
2019年至2022年間,香港新媒體社會企業 不朽傳耆 獲屯門區議會及仁愛堂資助,舉辦了「導.賞屯門」長幼社區導賞計劃 。 計劃旨在透過長者豐富的人生閱歷,配合年青人無限創意,成就不一樣的導賞體驗和社區風景,也體現長幼共融。 中英劇團自2008年起為各區舉辦口述歷史戲劇,於全港十多區紮根開花。 中英劇團自 2008 年起為各區舉辦口述歷史戲劇,於全港十多區紮根開花。 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中英劇團主辦。 計劃為期三年,先由專業導師帶領老友記作戲劇訓練、收集老友記的親身經歷,並編寫成劇本,再由他們親自在台上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