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源於有母親於網絡群組表示,懷疑自己的3歲幼女就讀該校學前班期間遭到不當的身體對待[32]。 於4月21日,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就事件發聲明稱,校方已於4月19日知道事件後即時展開調查,翻查閉路電視後,未有發現教職人員有任何可疑行為,並已即時聯絡警方及家長,全面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33]。 同日晚上,有傳媒引述消息指,警方經調查後認為事件不涉及虐兒,並有初步證據顯示相關傷痕由女童自行造成[34]。
誠如諮詢文件所述,強制舉報機制下,當局收到的舉報勢必增加,在發現更多需受保護兒童個案的同時,亦必定會引伸至一連串資源上的考慮。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不過,本處認為這亦是一個時機,讓持份者與整個社會合作,探討現有系統的問題,改善不足之處,讓兒童得到更佳的保護及支援。 故此,本處期望政府能在是次諮詢當中,補充欠缺的資料,並向各持份者了解機制應有的相關配套,以便制訂計劃及投入資源,為正式立法創造適合的條件及時機。 過去駐校藝術家計劃只在中小學推行,而幼兒的首六年是一切發展的重要基石。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入住
至於服務質素,委員會建議在留宿幼兒中心增設幼兒照顧助理員、引入跨專業支援、加強員工培訓,以及引入院長登記制度和確立院長須承擔舉報懷疑虐兒個案的責任等。 社會福利署公布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第一階段檢討報告,報告在服務規管及監察、服務質素、服務規劃三大範疇提出共31項改善建議,政府會跟進。 提倡社區關懷意識,致力為兒童提供住宿照顧服務,並按其需要提供適切支援,以助融入社會。 除此以外,政府亦應增加資源提升護理人員的技術及能力,以改善從業員的專業形象;整體檢視安老服務業的專業、非專業人手配置,以及檢討不同工種的薪酬及晉升架構。 1965年,成立培愛兒童會(即現時的培愛學校),為肢體傷殘兒童提供教育。 同年,觀塘職業訓練中心由世界信義宗成立,及後交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管理。
- 2023年3月,推行的「賽馬會SportsEXPLORE計劃」舉行嘉許禮,表揚逾70名青年學員積極參與計劃,探索運動生涯發展,並有跳高運動員楊文蔚、單車運動員馬燕茹、籃球運動員蘇伊俊、空手道運動員李嘉維等擔任嘉賓[20]。
- 寄養服務(緊急照顧)安排因家庭發生突發事故而需要即時或短期住宿服務的兒童入住緊急寄養家庭,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服務期限最多為六星期。
- 社會福利署公布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第一階段檢討報告,報告在服務規管及監察、服務質素、服務規劃三大範疇提出共31項改善建議,政府會跟進。
- 本處認為,強制舉報機制的最高罰則應以罰款處理,並增加其他以加強專業能力為目標的要求,如強制參與培訓,便足以警惕強制舉報人員的意識。
- 本處歡迎政府計劃由政務司司長成立督導委員會,負責統籌、檢視及監察有關支援少數族裔工作。
兒童之家為4至18歲,因家庭問題而得不到家人適當照顧,需要暫時離開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近似家庭模式的24小時住宿照顧服務,直至他們可以與家人團聚或被安排到長期的居住地方。 聖基道兒童院亦設有緊急/短暫兒童之家服務,幫助因事故而需要即時住宿服務的兒童。 寄養服務(緊急照顧)安排因家庭發生突發事故而需要即時或短期住宿服務的兒童入住緊急寄養家庭,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或獲得長期住宿安排,服務期限最多為六星期。 寄養服務為初生至18歲,因家庭問題而得不到家人適當照顧,需要暫時離開家庭的兒童及青少年,安排入住寄養家庭,讓兒童能獲得適當照顧,並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入住領養家庭或獨立生活。 兒童住宿照顧及相關服務檢討委員會今年4月成立,按照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報告中有關提升津助服務質素的建議,分兩階段檢討兒童住宿照顧和相關服務。 首階段有關留宿幼兒中心、設住宿服務的特殊幼兒中心的檢討工作已完成。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學校社會工作服務
為更有效地協助受困的兒童及家庭,本處建議提供「一站式兒童為本」的「專門親職協調服務」,配置足夠的人力及提供多元的服務內容,如兒童輔導、親職協調及輔導、兒童探視安排、公眾教育、專業培訓及研究等,並提供更多非辦公時段的服務,讓在職家長在工餘時間仍能使用服務。 本處同意若「受到嚴重傷害」及「有受嚴重傷害的迫切危機」已有清晰定義,未符合強制舉報準則的個案可根據現行《保護兒童免受虐待—多專業合作程序指引》(2020年修訂版)處理,因相關的業界均已接受培訓,並按指引運作多年,對處理懷疑個案有一定的共識和經驗。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2025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惟當局須檢視及修訂該指引的部分內容,以配合強制舉報機制的實施。 政府早前就建立強制舉報機制(下稱:強制舉報)的可能性進行諮詢,本處對政府就保護兒童法例及措施進行諮詢表示歡迎,惟文件內容仍有不少待澄清之處;而一個月的諮詢期亦略嫌不足,持份者較難作出深度回應。 此外,討論強制舉報立法實涉及一連串相關的配套措施,建議政府應考慮一併討論和諮詢。 本處盼望政府繼續吸納民間及各關注團體的意見,為推行保護兒童政策及措施建立良好基礎。
由2005年開始舉辦「關愛校園獎勵計劃」,每年嘉許推動關愛文化的學校[10]。 自1983年開始出版《基督教服務通訊》,並於2014年5月改名為《清音》,主要報道與社福政策相關的議題。 曾接受《清音》訪問的名人包括鄭麗莎[4]、周永新[5]、梁祖堯[6]、劉松仁[7]等。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2023年4月21日下午,有報道指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位於深水埗的大坑東幼兒學校發生懷疑虐兒事件。 然而,於4月22日,據報警方翻查閉路電視後相信事件不涉及刑事成分,涉事母親不作追究[31]。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轄下的順利長者鄰舍中心及幸福長者鄰舍中心,分別憑藉「情永在‧傳世代」及「小改變,大意義——耆創友里計劃」,獲得大會頒發「別具創意獎」[27]。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幼兒教育服務與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憑合作推出的賽馬會「童亮‧同玩」親子盒計劃獲得銅奬及最佳伙伴協作奬[26]。 2023年4月,第二所機場幼兒園開幕,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管理,為機場員工提供育兒支援服務[13]。
- 條文必須對「有造成嚴重傷害的迫切風險」、「沒有按照責任舉報個案」等概念及行為有清晰的界定,並輔以具實證基礎的執行指引及評估工具,讓不同專業或背景的強制舉報人員能確知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法例的要求。
- 就服務規管和監察,委員會建議加強巡查力度,包括成立由太平紳士和獨立社會人士組成的服務質素小組進行突擊巡查、在社署幼兒中心督導組加入有執法和醫護經驗的人員、在閉路電視系統引入新科技迅速辨識員工不當行為等。
- 然而,對於委員會的功能,我們希望不只流於諮詢層面或推行文娛活動,而是要具實權、法定權力及影響力,有效協調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才能作出整合、制定及推展與青年相關的政策及措施。
- 寄養家庭數量對人口比例為0.0155% (以2022年年中人口 計算),遠低於其他國家,如英國(0.0795%)、美國華盛頓洲(0.0649%)。
- 本處盼望政府繼續吸納民間及各關注團體的意見,為推行保護兒童政策及措施建立良好基礎。
- 為慶祝成立70周年,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本處)以「恪守初心70載,堅定信念創未來」為口號,於今年舉行一系列慈善及誌慶活動,與市民分享喜悅,傳遞正能量。
繼去年8月,政府就考慮立法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及忽略兒童個案的機制(下稱:強制舉報)徵詢意見後,近月進一步就強制舉報立法向指定專業人士施加法定責任,向持份者進行諮詢。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本處)對政府修訂保護兒童法例及加強保護兒童的行政措施表示歡迎,惟是次立法建議涉及多個界別,一個月的諮詢期太短,不足而讓持份者作充分討論及回應。 本處盼望政府繼續吸納公眾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為推行保護兒童政策及措施建立良好基礎。 原生家庭的整體狀況、原生家長及入住兒童三方面均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夠達成孩子回家團聚。 原生家庭需要為孩子提供合適的居住條件及穩定的經濟狀況,家庭關係有所改善,獲得來自其他親人的支援和幫助;原生家長需要疼愛、關心孩子,具備基本的育兒能力,為孩子提供妥善的照顧,能確保孩子回家後的安全,並需要維持良好的身體、精神及情緒狀況。 原生家長需要願意配合社工的工作,甚至在住宿服務結束後都能繼續與社工保持聯繫。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首階段檢討完成
為配合強制舉報機制,社署將設立電子學習平台,以提升強制舉報人員及早識別和處理虐兒個案的能力。 本處留意到強制舉報人員涉及不同界別及專業背景,建議培訓內容應針對不同的專業而設計,並加入有特別需要的服務對象,如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藥物濫用者家庭的工作指引及多元文化敏感度訓練,以助各專業人士處理日益複雜的懷疑虐兒個案。 另外,諮詢文件未有提及有關培訓是否強制參與,及課後測驗不合格的後續安排。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2025 強制舉報機制只涵蓋經常接觸兒童而其專業或工作受某種形式監管的從業員,其他需經常接觸兒童的人員未有列入其中,例如寄養家長、補習社導師、體育教練等。 政府亦應提供培訓予此類人士,並鼓勵各服務/醫療/教育機構訂立清晰內部指引,以提升員工對懷疑虐兒個案的意識,及早識別懷疑個案及通報予其單位負責人作出舉報。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兒童及青少年服務
2023年4月,發布「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結果,發現近四成受訪長者有子女在2020年或以後移民,而相對沒有子女移民的長者,「留港長者」在社交情況及情緒健康均出現顯著惡化,因而建議加強子女移民前支援服務、建立鄰里支援網絡及善用資訊科技支援長者[18]。 同年8月,推行「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為有子女已經移民或即將移民的留港長者提供不同服務,包括即時地區服務轉介、家訪跟進社交、心理需要、 簡易家居維修、興趣培養、上門關懷、節日慶祝、地區團體連繫等。 服務目標- 因應接受照顧的兒童和青少年及/或其家長/照顧者的特殊需要,提供特別設計的小組活動或社交及康樂活動。 – 為職員提供有關照顧及管理居於院舍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專業建議、諮詢和訓練。 – 為接受照顧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臨床評估/諮詢/治療,促進他們在認知、情緒和行為方面的發展。 服務性質是一次性/短期的,亦可在他們等候長期臨床心理服務期間提供。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替假職工(天水圍/深水埗區) (Chinese version only)
就專責小組的設立,本處建議應有別於現時服務課劃分11區的運作,改由中央團隊(或分為數個大分區)組成,確保專責小組的評估準則較一致,也能充分掌握嚴重虐兒個案的類型和趨勢,有助制定適時的回應措施。 專責小組宜於晚間維持運作,提供諮詢服務,協助初步評估懷疑個案是否符合強制舉報準則,若非屬強制舉報類型,便分流到合適的機構/單位跟進,確保有需要的兒童獲得適切的保護。 政府應增撥資源,讓專責小組有充足的人力及配套,處理大幅增加的舉報個案及查詢。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服務對象
現時家庭問題愈趨複雜,住宿照顧服務的兒童有兩成多經歷被虐及四成多有特殊需要,故本處促請政府應進行全面檢討,引入新服務模式以滿足不同兒童及家庭的需要。 另外,就兒童之家的環境改善計劃,本處期望預算的撥款除包括工程及添置設施款項外,亦應包括支援服務延續的款項,如兒童的臨時住宿安排及兒童之家原有傢俱設施暫存等費用,確保兒童應得的服務不受影響。 保護兒童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專業人士、鄰里、家庭均擔當重要的角色。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雖然社會大眾對虐兒事件零容忍,但對「體罰」、「獨留在家」、「精神虐待」、「疏忽照顧」等概念存有不同的理解。 本處認為,政府有必要增撥資源,進行持續及全面的公眾教育,加強公眾對強制舉報的認識,尤其是對一些資訊上較為匱乏的多元文化族群,以提升巿民對懷疑虐兒個案的意識,共同保護兒童。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住宿設施服務
現在政府既有大量盈餘,本處盼望駐校藝術家計劃能擴展至幼稚園,讓幼兒在發展藝術教育上得以裨益。 本處喜見政府將設立基金支持殘疾人士的藝術發展,而特殊需要兒童的運動習慣及體育發展亦為重要。 故此,我們深盼政府可在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及地區體育活動資助計劃上,能預留資源資助學前階段兒童的計劃項目。 而我們期望政府平等看待有優秀表現的殘障運動員,為殘障運動員培訓注資,加強殘障運動發展。 (161,163及164)觀乎每年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均是體現當屆政府背後的理財哲學,從中也能夠窺看他們的施政理念。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雖有回應巿民部份訴求,但整體却仍未展現新一屆政府治港理念下的理財新思維,我們期望政府能作較細緻的長遠規劃,讓香港市民真正達至「安居樂業」。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住宿資料
2022年11月,發布「寄養家長之服務經歷及意見調查」結果,發現香港近兩成的寄養家長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加劇寄養家庭供不應求的問題,呼籲政府及公眾加強支援寄養家庭[17]。 就服務規管和監察,委員會建議加強巡查力度,包括成立由太平紳士和獨立社會人士組成的服務質素小組進行突擊巡查、在社署幼兒中心督導組加入有執法和醫護經驗的人員、在閉路電視系統引入新科技迅速辨識員工不當行為等。 為其家庭暫時無法提供適當照顧而又未能作出其他較佳居住安排之兒童,提供家庭模式住宿及日常起居生活的照顧服務,直至他們可以與家人團聚或被安排到可作長期居住的地方。 然而,對於委員會的功能,我們希望不只流於諮詢層面或推行文娛活動,而是要具實權、法定權力及影響力,有效協調政府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才能作出整合、制定及推展與青年相關的政策及措施。 本處認同政府進一步加強對兒童的保護,同時應當善用此契機,推動各持份者與整個社會合作,全盤檢討現有保護兒童政策,改善不足之處,讓兒童得到更佳的保護及支援。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住宿又稱為
2021年,觀塘職業訓練中心的三分一用地交還政府,設立香港公務員學院,餘下用地改為建立社會福利服務大樓[30]。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英語:Hong Kong Christian Service)是一間於1952年在香港成立的慈善團體,並為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服務社會的機構,前身是多間不同的基督教救濟組織,至1976年正式合併及命名為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截至2022年3月31日,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有超過2200名員工,透過遍佈香港的逾100個服務單位提供超過50種服務,每年服務人次多達250萬[1]。
每間兒童之家均有空調設備,並提供電腦、兒童遊戲角及足夠私人空間,讓兒童能在愉快舒適的居住環境下成長。 2021年12月,發布「疫情下市民收入減少及借貸情況調查」結果,發現近半市民疫情下收入減少,當中逾四成人借貸度日,建議政府容許經濟困難的人,提取部份強積金應急,並建立失業支援制度[15]。 踩單車,不單只是有益身心的活動,更可以磨練毅力和意志,學習團隊精神,傷健共融。
基於種族文化和傳統的差異,多元文化背景的家庭在處理家庭事務及管教子女上有他們的一套方式,族群對「虐兒」的觀念與主流論述未必相同。 政府應向不同族裔組群、多元文化宗教團體等持份者進行交流和諮詢,探討立法對族群的影響,加強族群對強制舉報機制的認識,以及了解前線工作人員在實際執行機制上面對的困難。 再者,更應裝備傳譯員在這方面的工作知識,以支援遇上懷疑虐兒事件時的傳譯需要。 現時大部分的兒童均在教育體系內能被接觸,但0-2(或3)歲的兒童及家長則不在該體系內,故當問題出現,甚或發生虐兒事件,一般較隱蔽亦難被發現。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發展
本處贊成政府成立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引入更多新科技並將之普及,從而提升服務質素。 本處期望政府在成立基金的同時,收集業界及服務使者對新科技的需要和意見,全面及具策略性地運用有關資源。 另外,為鼓勵長者使用新科技,本處建議政府為長者提供相關資助,如上網費資助,讓更多長者能受惠於科技發展。 然而,本處認為在增加服務券數目的同時,政府亦需為恆常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注入更多資源,包括服務隊數目及每隊人手規劃,以為長者提供更整全的社區照顧服務。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此外,我們希望政府不止在服務券數目上有遞增,亦應為營運機構提供合理的人力及基礎設施,包括廚房、辦公室空間等,以確保營運機構有足夠資源為長者提供具質素的服務。
2023年3月,推行的「賽馬會SportsEXPLORE計劃」舉行嘉許禮,表揚逾70名青年學員積極參與計劃,探索運動生涯發展,並有跳高運動員楊文蔚、單車運動員馬燕茹、籃球運動員蘇伊俊、空手道運動員李嘉維等擔任嘉賓[20]。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服務目標
不少虐兒個案的家庭均面對莫大的壓力,包括欠缺育兒資訊、照顧技巧不足、缺乏外間支援等,社會應為這些家庭提供足夠的支援,以加強他們解難的能力,及在有需要時給予支援,避免虐兒事件再度發生。 然而,無論是提供家庭及個人輔導的綜合家庭服務、提升照顧技巧的家務指導服務、社區託兒及暫託服務,一直都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難以為有需要家庭提供及時和深入的支援。 為此,政府應審視各類支援服務的運作狀況,增撥資源,以承托這些高危家庭積極解決造成虐兒事件的根本問題。
除網台以外,本處將於今年12月假香港科學園舉辦全港首個以「姆明」為主題的跑步活動及嘉年華「姆明跑2022」。 活動於去年10月接受報名,公眾反應熱烈,3000個名額迅速額滿。 活動籌得款項於扣除成本後將全數撥入本處「服務發展專款」,以維持及發展各項非政府資助服務。 「CS Channel」一共24集,採用清談形式,以本處「兒童及家庭」、「青少年及社會復康」、「長者、復康及社區」三大服務範疇為主題,內容涵蓋不同服務與社福議題,讓大眾更了解本處的工作。 首集節目將於6月17日5時30分於本處YouTube頻道播出,並逢星期五推出新一集(部分日子除外),市民亦可於每集節目播出後隨時重溫。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服務
諮詢文件建議的分級舉報機制過於複雜,若強制舉報是規範「受到嚴重傷害」及「有受嚴重傷害的迫切危機」兩項個案,當局只須為二者作清晰界定,讓強制舉報人員集中焦點,清晰掌握必須強制舉報的準則,並作出準確的判斷。 相反,如要舉報人員自行「分級」,容易引致混亂,舉報人員可能會因過度擔心誤判級別而負上刑責,而出現濫報的情況。 除了直接加重接報機構的處理壓力,也浪費資源;又或舉報人員糾結於界定事件屬那一級別,反錯失了介入的好時機及延誤即時保護兒童的行動。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服務及便利設施
然而,現時的「多專業會議」並無任何權力要求相關家庭執行福利計劃,相關家庭的參與只屬自願性質。 雖然專業人員可以為兒童申請照顧或保護令,但此舉無疑剝奪了父母對兒童的監護權,故只適合在兒童安危受到明顯及持續的威脅下,才會運用的「最後手段」。 本處認為,政府應研究設立有法定權力的機制,強制及監察虐兒個案的家庭參與多專業會議上所制定的福利安排,包括參與課程或治療,否則有一定後果或懲罰,以促使他們面對自身困難及提升管教能力。 諮詢文件建議所有符合強制舉報準則的懷疑虐待或疏忽照顧兒童個案,均交由警方或專責小組處理。
保護兒童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專業人士、鄰里、家庭在當中均有重要的角色。 雖然業界普遍認為對虐兒事件應以「零容忍」的態度去處理,但對「虐兒事件」的認知,例如在「體罰」、「獨留在家」、「精神虐待」、「疏忽照顧」等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差異;另外,業界亦需顧及不同族裔的文化對保護兒童的理解。 本處認為,政府有必要增撥資源並主動為業界提供更多培訓及交流的機會,同時就保護兒童免受各種形式的虐待、及出現虐兒事件的家庭的需要等,進行持續及全面性的公眾教育,尤其是對一些資訊上較為匱乏的多元文化族群。 不少出現虐兒事件的家庭均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包括:照顧技巧不足、缺乏外間支援等,社會理應為這些家庭提供足夠的支援,以加強他們面對困在有需要時給予意見;及就難的能力,避免虐兒事件再度發生。 然而,無論是提供家庭及個人輔導的綜合家庭服務、提升照顧技巧的家務指導服務、社區上各種的托兒及暫託服務,一直都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且難以為有需要家庭提供及時和深入的支援。 為此,政府應審視各類支援服務的運作狀況,增撥資源讓處理問題之餘,亦能有足夠深入的跟進和支援服務,與受困家庭攜手去移除引發問題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