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李中梓受上述溫補派醫家影響,又進一步取各家之長,同時闡發先天後天根本論。 李氏謂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融合李東垣、薛己之論。 李氏的水火陰陽論中,尤重於陽,有「補氣在補血之先,養陽在滋陰之上」之說。 不過李氏理論上偏重於陽,在臨證治療時卻用藥平穩。 溫熱學派的核心人物已如上述,其影響也比較廣,尤其是清代前期,崇信者尤多(如張璐、高鼓峰等)。 這一派以溫補療虛損,實有獨到之處,但不善學者,常僅得皮毛,不免以溫補誤人。
- 中國的中醫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 溫病學說發展了張仲景《傷寒論》有關溫病的範圍和實質內容,形成了新的學說,填補了中醫理論體系的空白,是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最重大的進展和成就。
- 張氏對李東垣、薛己續有發揮,認為命門之火為元氣,腎中之水為元精;陰不可無陽,無氣則不能生形;陽不可無陰,無形便不能載氣,所以物生於陽而成於陰,陰陽二氣不能偏頗。
- 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八類概括中醫基礎理論,取材精當、簡明扼要,為後世醫家所歡迎。
- 為保證砭刺的安全有效,砭石逐漸向製作精細化、形態多樣化發展。
- 宋代醫官王惟一進一步考訂了穴位(354個),增補各穴主治病證,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政府頒行,為經、穴規範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此,師傳和家傳是早期民間醫學教育的主要形式。 《禮記.曲禮》中甚至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一說,即反映了當時重視醫學經驗的世代積累的心態。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也可自學成才,如晉代皇甫謐中年以後才自學醫術。
正品中醫: 中醫為生存發展而抗爭
如宋元間趙逸齋訂補的《平冤錄》、元代的《無冤錄》,以及清代律例館彙編的《洗冤錄》等,均是在宋慈《洗冤集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 元代頒布的結案式中,將法醫學三大組成部分,即屍(屍體檢查)、傷病(活體檢查)、物(物證檢查)統一起來。 正品中醫2025 正品中醫2025 這些中國古代法醫學成就受到世界有關學者的重視,多種中國古代的法醫著作被譯成外文,對世界法醫學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國家圖書資料收藏豐富,人力、物力充足,對醫書整理十分有利。 隋代朝廷命巢元方等編纂了《諸病源候論》,另外又組織人員編成了《四海類聚方》2600卷(今佚)。 唐代政府組織楊上善等注釋了《黃帝內經太素》、《黃帝內經明堂大成》,又組織蘇敬等編修《新修本草》,在全國範圍征調藥物標本和資料。
正品中醫: 本草
和其他醫藥機構一樣,宋代的醫院更是名目繁多,如福田院、安濟坊、將理院、廣惠坊、養濟院、安養院、安樂坊、保壽粹和館、軍醫院、病囚院等。 其中既有官辦的,又有私人辦的,收治的病人各有差異(如麻風、傳染病人、孤老、僧侶、軍人、囚犯等)。 為加強醫院管理,宋大觀四年(1110)政府頒行了「安濟法」,涉及醫院定員及級別升遷等事。 這時的醫院已能注意按病人的性別、病種及病情輕重分別對待,注意隔離、護理和清潔衛生。 元代設置廣惠司,掌管回回藥物院,聘用阿拉伯醫生配製藥物,既為宮廷服務,又為在京的兵、民治病。 明代的安濟坊、養濟院的設置更為普遍,這些具有慈善事業性質的醫院對防止傳染病擴散等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 如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是老年保健專著;元代李鵬飛的《三元延壽參贊書》更注意日常起居中的保養法。
- 20世紀50年代及80年代,影印或整理出版了大批中醫古籍。
- 其中朱丹溪雖源自河間,但其立論和治療的重點實際上已轉向了內科雜病。
- 這些中國古代法醫學成就受到世界有關學者的重視,多種中國古代的法醫著作被譯成外文,對世界法醫學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張仲景《金匱要略》,依婦人妊娠、產後、雜病(月經、帶下病等)為序,先論胎產。
- 散見於歷代醫書中的眼科臨床證治知識也相當豐富。
他還認為,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中,火熱有二(火、暑),其他四氣也都能化火生熱,火熱又往往產生風、燥。 從這一立場出發,劉河間治當時的傷寒(實則多為後世的溫病),多用寒涼藥,創製了一系列的清熱通利方劑,故後世將他作為「寒涼派」的代表人。 劉河間的弟子和私淑弟子繼承了他的學術思想,形成了「河間學派」。
正品中醫: 正品中醫診所(耀安邨)中醫診所
根據新的醫療實踐創立新說、改變古方以治新病,是金元各派醫家的共同特點。 傳統古方(主要是張仲景方)的地位不斷地受到來自多方面的衝擊。 明代前半期,朱丹溪、李東垣的學說影響甚廣,滋陰、補氣法的運用已近乎泛濫。 明末清初,中國文化界又有一個短暫的復興時期,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均有新的發展。
該會由醫學家徐春甫等46人組成,均為當時住在北京的醫家。 該會創立的宗旨是探究醫理、講習方術,精益求精、克己行仁,深戒徇私謀利之弊,助善規過,患難相濟。 正品中醫 其對會員的要求分22項(如誠意、明理、格致、審證、力學、辨脈、處方、忘利、自重、戒貪鄙、恤貧……),這些要求注重提高會員的醫術水平和醫德修養。 人類的醫療保健活動是和生產、生活實踐緊密相聯的。 依靠古代的傳說和現代的考古發現,可以知道中國傳統醫學在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已經發源。 正品中醫 自清朝末年,現代醫學(西醫)開始湧入中國,嚴重衝擊了中醫發展。
正品中醫: 內容
喉科發展到清代,因疫喉(白喉等傳染病)流行,促進了喉科的發展,湧現的專著達60來種。 清代歙縣鄭氏喉科享有盛譽,鄭宏綱《重樓玉鑰》在白喉病因方面有新的見解,並創用清燥救肺法,對此後白喉治療影響很大。 口齒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防治疾病的經驗,有許多出色的發明。 如唐代《外台秘要》採用藥物熏牙法,清代太醫院已製造出專門的銀制熏牙器。 口齒科的豐富治療經驗散見許多醫書(尤其是大型醫方書中)。
正品中醫: 中醫can help!運動傷害靠1方法治療 增進運動表現
宋代小兒專著較多,並在南宋出現集大成的著作–劉昉的《幼幼新書》。 正品中醫 該書對此前的小兒調護、體質及臟腑生理病理特點、診斷、兒科病症的診治加以全面總結。 在此以前,隋唐時期雖然已經對小兒四大證(麻、痘、驚、疳)有些記載,但深入討論其病因病機,尋求有效治法,則是在宋代以後。
正品中醫: 醫書的形式
但這些著作中缺少像其他學科常有的奠基之作或集大成之作。 散見於歷代醫書中的眼科臨床證治知識也相當豐富。 現代醫學憑肉眼能檢查到的常見眼病,幾乎都已見於古醫記載。 在防治眼病方面,唐以前就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
正品中醫: 宋代政府大規模校正醫書
中央和地方興辦醫學校,其考試內容就是經典醫書中涉及的理論知識。 據《太醫局諸科程文》,當時所考的六方面題目中,都要涉及理論。 如「大義」是考人體生理與自然界的關係,「運氣」是考運氣主歲及處方用藥宜忌等,客觀上促進了人們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 北宋理學的發展,也引起了醫學界對《素問》中的運氣學說(現一般認為是唐代竄入)的探討。
正品中醫: 醫療服務包括
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突厥、高句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用心省真 關懷備至 澄品中醫為患者提供最好的醫療品質。
正品中醫: 中醫史
私人開辦醫院,最早的當推南北朝的李亮,他在家中的廳堂里收容病人。 直至清代,私人捐贈開辦的醫院(普濟堂)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已粗具近代醫院的規模製度。 《周禮.天官》中已記載有「醫師」一職,負責「掌醫之政令」,聚集藥物以供醫療之需。
正品中醫: 明清時代的醫學流派
但元明以後,太醫院又行使全國醫藥行政及醫學教育職責。 醫官中的某些人仍隨時聽從調遣,為宮廷服務,但其管理範圍已不限於宮廷。 唐宋元明時,國家重要醫藥書籍的編纂都有醫官參加。
唐代《外台秘要》記載了這一技術,反映當時對眼的解剖已有很高的水平。 針撥內障法在元明以後進一步發展,針撥工具、操作手法、進針部位、術後護理等均有改進。 唐代已經能安裝木製義眼(假眼),元代改為瓷眼。 宋代已發明了眼鏡,如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所載的靉帢,「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 出版中醫古籍原著是研究中醫理論的重要條件之一,近40餘年共出版中醫書籍千餘種。
此後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將小兒生理特點歸納為「臟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病理特點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成為此後兒科診治的指導思想。 錢乙在兒科理論和臨證治療方面的突出建樹,使他被後人尊為「幼科之鼻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他的兒科五臟辨證法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已不限於兒科。 作為醫事制度的分科,唐代已有「少小科」,但在學術上完成學科體系並有一個長足的發展,則在宋代。 由於兒科的特點(俗稱「啞科」),四診中的問、切、聞診運用較少,望診則有其獨特之處。 唐代已肇始的小兒指紋診法,錢乙的「面上證」、「目內證」等,大多是通過小兒稚嫩的皮膚、爪甲等,反映其體內氣血變化。
自公元562年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醫書到日本之後,中國歷代主要醫藥書籍無不迅速傳至日本。 例如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891年)記載的中醫書已達163部、1 309卷。 唐代日本的遣唐使及僧侶的往來,是醫藥書籍傳入日本的主要途徑。 同時,多種在中國失傳的醫籍(或其內容)在日本國保存下來,以後又陸續傳回中國,為中醫發展做出貢獻。 如《新修本草》、《小品方》等,均在日本存有殘卷。
從學術體系角度來看,針灸形成專科最早;魏晉六朝以後,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五官科等先後建立起來。 方劑學方面,明初朱棣的《普濟方》,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方書,載方61 000餘首,可稱得上15世紀的集大成醫方書。 臨床醫書方面,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最負盛名。 該書分雜病、類方、傷寒、瘍醫、女科、幼科六科(又稱《六科準繩》),內容豐富、綱目清晰,立論較公允,甚便臨床運用。 此外臨證醫書較實用的還有明代虞摶的《醫學正傳》、龔廷賢的《壽世保元》、林珮琴的《類證治裁》等書。 正品中醫2025 外、傷科的著作在這一時期空前增多,很有影響的就有十幾種,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清代王維德的《外科症治全生集》、高秉鈞的《瘍科心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