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館即原龍翔廣場/龍翔中心,在2001年落成,樓高五層,商業樓面面積達142,150平方呎。 南館即原黃大仙中心,在1983年落成,樓高四層,商業樓面面積約146,945平方呎。 多層停車場大廈與南館以行人天橋連接,設有黃大仙巴士總站、小型足球場、網球場和領展辦公室。
- 南館原名黃大仙中心(Wong Tai Sin Shopping Centre,2009年後改為Wong Tai Sin Plaza),所在地原屬黃大仙徙置區(1973年改稱黃大仙下邨)的第9、10座,於1957年落成。
- 黃大仙中心(英語:Temple Mall)是一座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的大型購物商場,橫跨龍翔道南北,服務黃大仙上邨、黃大仙下邨和鄰近地區居民,是領展旗下的「重點發展商場」之一。
-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
-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 按照「整體重建計劃」,第1至12座於1996年6月開始清拆重建,2000年至2001年分兩期落成(而鄰近龍翔道部份建成兩座單方向大廈,以及龍翔廣場(翻新後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連龍翔辦公大樓),而第14、15座及東部5座則於2001年5月31日永久封閉,翌年年初清拆。
- 领汇接管该商场之前,商场部分商铺由黄大仙中心商铺或其姊妹公司开设(如麦当劳、百佳超级广场、大家乐、雅施、叙福楼御苑皇宴、屈臣氏等),也设有肯德基、汇丰银行提款机等店铺。
位于两幢公屋基座的黄大仙中心以及上盖物业于1983年落成,平台设福利中心,以符合批地要求。 自199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起,全條黃大仙上邨以及黃大仙下(二)邨部份樓宇(龍泰樓、龍昌樓、龍福樓、龍和樓、龍滿樓及龍禧樓)及竹園鄉獲劃為黃大仙區議會轄下的龍上選區[7]。 屋邨內則設有健身運動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及兒童遊樂場;社區設施包括一間幼稚園、老人中心、托兒所、青年中心及中途宿舍,供附近居民及此邨住客使用。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至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彩虹道羽毛球中心 簡介 彩虹道羽毛球中心位於黃大仙彩虹道150號,即前啟德遊樂場舊址,鄰近黃大仙警署及新蒲崗雙喜街,由港鐵黃大仙站步行前往約需10分鐘。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黄大仙中心
12月29日,鄉民接納建議將組織正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64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其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於1986年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繼續在區內活躍。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北方背靠獅子山、大老山及慈雲山,東臨飛鵝山,包括竹園、黃大仙、馬仔坑、元嶺、牛池灣、彩雲、彩虹、富山、瓊山、宏景花園、鑽石山、慈雲山、斧山、樂富、橫頭磡、新蒲崗、翠竹等地方,因此本區亦成全香港唯一無海岸線的行政區。 黃大仙區(英語:Wong Tai Si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北馆原名龙翔中心(Lung Cheung Mall),后于2009年改称为龙翔广场(Lung Cheung Plaza),在2001年开幕[1]。 商场所在地原属在1963年的落成黄大仙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称为黄大仙上邨)第1-2座,但已按照“整体重建计划”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改建为在2001年开业的龙翔中心和位于上盖建筑平台的物业龙翔办公大厦、昭善楼及溢善楼。
領匯接手後,於2009年耗資1.5億元為商場進行翻新工程,於2樓原廣泰百貨位置及一樓原敘福樓酒家重新間舖,加裝扶手電梯連接地下、1樓及2樓,加建行人天橋接駁到原來橫跨龍翔道的行人天橋,將原來的中庭改建,打通空廊,及拆除在中庭樓梯的商舖。 商場的樓層名稱也更改了,原來的2樓改稱1樓,1樓改稱高層地下,地庫改稱低層地下,商舖編號也因應樓層名稱更改。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領匯接手後,於2009年耗資1.5億元為商場進行翻新工程,於2樓原廣泰百貨位置及一樓原叙福樓酒家重新間舖,加裝扶手電梯連接地下、1樓及2樓,加建行人天橋接駁到原來橫跨龍翔道的行人天橋,將原來的中庭改建,打通空廊,及拆除在中庭樓梯的商舖。 重建前為政府廉租屋邨,原稱龍翔道政府廉租屋邨,落成時改稱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於1958年起動工興建,原址為荒地及零散木屋區。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黃大仙區
慈善捐款 黃大仙祠 會員中心 宗教事務 醫療服務 教育服務 社會服務 文化事務 嗇色園創立於1921年,於1965年正式註冊為慈善團體,尊崇儒、釋、道三教,以「普濟勸善」為宗旨,致力宣道弘法、育才興學、安老護耆及救疾扶傷等多元化公益服務,屬下安老、醫療單位及學校合共四十多所。 不少旅客喜歡前往黃大仙祠、志蓮淨苑等景點參觀,加上該區有不少地道美食和茶餐廳,亦帶動了附近商鋪的營業額。 鑽石山本是一個石礦,名字是「將石塊鑽出」的意思,港英政府把此地名繙譯成英文時,誤解了鑽(動詞)石山為鑽石(名詞)山,把它命名了做「Diamond Hill」。 東部五座大廈是首批樓高20層及設有升降機設備的新型廉租屋大廈,但單位仍未有獨立廁所,同類大廈只有牛頭角上邨的第9至12座。
-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 南館即原黃大仙中心,在1983年落成,樓高四層,商業樓面面積約146,945平方呎。
-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 1998年起,政府經租者置其屋計劃先後出售了鳳德邨(1991年)、竹園北邨(1989年)、黃大仙下(一)邨(1989年)、東頭(二)邨(1982年)予原租住住戶。
自從2015年10月領展完成翻新龍翔中心後,將龍翔中心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北館」,而黃大仙中心也改稱為「黃大仙中心南館」,被不少市民批評為抹殺集體回憶。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由於黃大仙中心街市規模(位於南館地下)不大,加上大成街街市貨品較齊全,價格也較相宜,吸引居民光顧,黃大仙中心街市人流不多,領展在2016年6月關閉街市,大部份原有商戶只能遷出,形容領展殺街市如殺雞[5]。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2015年10月龍翔廣場工程完成後,領展將黃大仙中心與龍翔廣場合併[3]、統稱為黃大仙中心[4],並啟用燈籠狀的新標誌。 南館原名黃大仙中心(Wong Tai Sin Shopping Centre,2009年後改為Wong Tai Sin Plaza),所在地原屬黃大仙徙置區(1973年改稱黃大仙下邨)的第9、10座,於1957年落成。 而鳳禮苑、鳳鑽苑、慈愛苑、慈安苑、嘉強苑及富強苑於1990年代相繼落成。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黃大仙中心南館 (前稱 黃大仙中心)
1940至1950年代黃大仙區有多個製片廠,位於鑽石山的「大觀片場」是早年粵語片主要拍攝基地,九龍城則有「世光」、「友僑」等。 而位於牛池灣斧山道的「永華片場」於1970年代租給嘉禾電影,並改名「嘉禾製片廠」,吸引無數日本影迷在外守候成龍。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內大量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停車場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2000年代中期起,有一部份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認為「黃大仙區」一名有道教及中國民間信仰色彩,並建議改以「竹園區」或「慈黃區」(「慈雲山」、「黃大仙祠」的合稱)取代,但有關建議從未獲政府當局理會,並被民眾指稱不懂尊重傳統文化。 自从2015年10月领展完成翻新龙翔中心后,将龙翔中心改称为“黄大仙中心北馆”,而黄大仙中心也改称为“黄大仙中心南馆”,被不少市民批评为抹杀集体回忆。 2015年10月龙翔广场工程完成后,领展将黄大仙中心与龙翔广场合并[3]、统称为黄大仙中心[4],并启用灯笼状的新标志。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重建計劃
按照「整體重建計劃」,第1至12座於1996年6月開始清拆重建,2000年至2001年分兩期落成(而鄰近龍翔道部份建成兩座單方向大廈,以及龍翔廣場(翻新後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連龍翔辦公大樓),而第14、15座及東部5座則於2001年5月31日永久封閉,翌年年初清拆。 第14、15座原址曾經擬重建為兩幢由1998年版本的新十字型大廈組成的居屋屋苑,但計劃因「孫九招」而腰斬。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及後,該地盤在空置一段時間之後,重建為詠善樓,於2009年落成,而東部空地曾經供予香港遊樂場協會開設「創藝坊」,活動結束後改為黃大仙廣場、露天及有蓋停車場,以及港鐵隧道緊急救援通道。 領展在2014年對龍翔廣場耗資3億元翻新,以便利殘疾人士在商場內活動,提升商場流通度,以及減少龍翔廣場及黃大仙中心的同業競爭、增潤商戶組合。 工程期間和完成後,昔日大部分商舖皆已結業,僅餘部分商舖獲安排在黃大仙中心重新開業。 2015年9月,新商戶陸續在商場開業,數目由90間增至110間,主要以連鎖店為主。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物業資訊
另外設有名為龍翔中心(領展接手後,已易名為龍翔廣場,2015年9月再改名為黃大仙中心北館)的中型商場,並設有小廣場連接黃大仙港鐵站及黃大仙廟,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服務。 領匯接管該商場之前,商場部分商舖由黃大仙中心商舖或其姊妹公司開設(如麥當勞、百佳超級廣場、大家樂、雅施、敘福樓御苑皇宴、屈臣氏等),也設有肯德基、滙豐銀行提款機等店舖。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房屋署也在2002年興建了一條連接黃大仙中心原一樓與龍翔中心一樓的空調行人天橋。 此外領匯也曾在2008年為龍翔廣場進行資產提升工程,將商場一樓間隔重新規劃,將部分停車場空間改為商舖及商場管理處,及增設旅遊巴停泊區。 領匯接管該商場之前,商場部分商舖由黃大仙中心商舖或其姊妹公司開設(如麥當勞、百佳超級廣場、大家樂、雅施、叙福樓御苑皇宴、屈臣氏等),也設有肯德基、滙豐銀行提款機等店舖。 黃大仙中心分為南館、北館兩個主要部分,兩者以冷氣行人天橋和港鐵黃大仙站連接。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1961年由「瑪利諾醫藥福利會」創辦的聖母醫院是區內首間醫院,其後「東華三院」於1965年創立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主要服務老人,現時已發展成一所康復醫院。 「嗇色園」在建立初期即開設藥局贈醫施藥,1980年擴建的醫藥局落成,增設西醫診所,而在1998年啟用的嗇色園社會服務大樓更設有護理安老院、西醫及牙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等。 1957年港英政府強行清拆竹園鄉,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唯政府不顧民情,派出軍警強行清拆,並將部份鄉民遞解出境,更引發中英兩國外交風波。 最後在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政府作出讓步,以換地方式收回私人土地,對受影響農戶除按農作物種類賠償青苗費,按開荒時間給予每平方呎最高六毫的開荒費外,更編配徙置區舖位以轉業維生,廠戶則編配徙置工廠大廠單位繼續經營等,事件才得以平息。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港鐵
商場所在地原屬在1963年的落成黃大仙政府廉租屋邨(1973年改稱為黃大仙上邨)第1-2座,但已按照「整體重建計劃」在1997年至1998年期間改建為在2001年開業的龍翔中心和位於上蓋建築平台的物業龍翔辦公大廈、昭善樓及溢善樓。 领展在2014年对龙翔广场耗资3亿元翻新,以便利残疾人士在商场内活动,提升商场流通度,以及减少龙翔广场及黄大仙中心的同业竞争、增润商户组合。 工程期间和完成后,昔日大部分商铺皆已结业,仅余部分商铺获安排在黄大仙中心重新开业。 2015年9月,新商户陆续在商场开业,数目由90间增至110间,主要以连锁店为主。 包括多间珠宝店、运动服装、莎莎、丰泽、苏宁(已结业)、名创优品(已结业)、watsons baby(已改名为屈臣氏)、BreadTalk、Panash、百佳International、实惠(已结业)、Pacific Coffee及多间中至贵价食肆。 包括翠园、板长寿司、必胜客(已迁往南馆并重开)、麻布茶房(已结业)、翠华餐厅(已结业)及百乐门宴会厅(已改名为百乐金宴)等。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商場管理處
黄大仙中心分为南馆、北馆两个主要部分,两者以冷气行人天桥和港铁黄大仙站连接。 北馆即原龙翔广场/龙翔中心,在2001年落成,楼高五层,商业楼面面积达142,150平方英尺。 南馆即原黄大仙中心,在1983年落成,楼高四层,商业楼面面积约146,945平方英尺。 多层停车场大厦与南馆以行人天桥连接,设有黄大仙巴士总站、小型足球场、网球场和领展办公室。 領展一向積極實踐綠色建築規範,並在我們的物業組合中提倡良好的建築管理框架。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區議會
體育館於1988年6月1日啟用,提供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領展採納全面的綠色採購計劃、實施優質的預防性維修計劃、提供操作及維修(O&M)的培訓和資源,以及向樓宇用戶宣揚最佳的可持續發展常規。 黃大仙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港鐵站上蓋,毗鄰香港著名的旅遊熱點——嗇色園黃大仙祠,該景點是香港廣受遊客歡迎的祈福聖地。 黃大仙中心雲集各式各樣的餐飲和零售品牌,更吸引不同的珠寶和中醫保健品品牌進駐。 每年新春、中秋等傳統節日期間,黃大仙中心更會推出別具一格的節日祈福活動及特色市集,為到訪的香港乃至全球各地的遊客增添氣氛。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商業
政府原計劃將黃大仙祠清拆,後因東華三院向政府陳情反對清拆黃大仙祠,才改在黃大仙祠東西兩旁興建屋邨。 领汇接管该商场之前,商场部分商铺由黄大仙中心商铺或其姊妹公司开设(如麦当劳、百佳超级广场、大家乐、雅施、叙福楼御苑皇宴、屈臣氏等),也设有肯德基、汇丰银行提款机等店铺。 房屋署也在2002年兴建了一条连接黄大仙中心原一楼与龙翔中心一楼的空调行人天桥。 此外领汇也曾在2008年为龙翔广场进行资产提升工程,将商场一楼间隔重新规划,将部分停车场空间改为商铺及商场管理处,及增设旅游巴停泊区。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按照「舊式徙置大廈重建計劃」及「整體重建計劃」,第9、10座於1977年重新發展為一組雙子式中央走廊長型公屋大樓龍光樓、龍輝樓,視為黃大仙下邨重建計劃1A期,項目由新昌集團承包。 位於兩幢公屋基座的黃大仙中心以及上蓋物業於1983年落成,平台設福利中心,以符合批地要求。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興建中
1981年政府推行《地方行政白皮書》,將全港劃分為18個行政區,每區設地區管理委員會及區議會。 黃大仙區議會於1981年5月6日成立,首屆區議會議員由政府委任,下設12分區,人口約58萬。 港英政府於1968年設立民政處,翌年(1969年)發表《民政主任工作檢討報告書》,決定加強地區之間的溝通,將香港島分為4區、九龍6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旺角區、油麻地區、九龍城區及觀塘區),而新界則分為7區,黃大仙區正式成為香港地區行政區之一。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由于黄大仙中心街市规模(位于南馆地下)不大,加上大成街街市货品较齐全,价格也较相宜,吸引居民光顾,黄大仙中心街市人流不多,领展在2016年6月关闭街市,大部分原有商户只能迁出,形容领展杀街市如杀鸡[5]。 按照“旧式徙置大厦重建计划”及“整体重建计划”,第9、10座于1977年重新发展为一组双子式中央走廊长型公屋大楼龙光楼、龙辉楼,视为黄大仙下邨重建计划1A期,项目由新昌集团承包。
包括多間珠寶店、運動服裝、莎莎、豐澤、蘇寧(已結業)、名創優品(已結業)、watsons baby(已改名為屈臣氏)、BreadTalk、Panash、百佳International、實惠(已結業)、Pacific Coffee及多間中至貴價食肆。 包括翠園、板長壽司、必勝客(已遷往南館並重開)、麻布茶房(已結業)、翠華餐廳(已結業)及百樂門宴會廳(已改名為百樂金宴)等。 北館原名龍翔中心(Lung Cheung Mall),後於2009年改稱為龍翔廣場(Lung Cheung Plaza),在2001年開幕[1]。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重建前
1996年開幕的斧山道游泳池面積接近兩公頃,室內及室外設有嬉水設施,深受孩子歡迎。 黃大仙區有超過85%居民都是住於公營房屋,包括公共屋邨、租者置其屋屋苑、居者有其屋屋邨、私人參建居屋、房協居屋、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苑、或由政府興建的自置樓宇。 黄大仙中心(英语:Temple Mall)是一座位于香港九龙黄大仙的大型购物商场,横跨龙翔道南北,服务黄大仙上邨、黄大仙下邨和邻近地区居民,是领展旗下的“重点发展商场”之一。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2025 商场设施包括街市、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多层停车场和上下客货区,原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管理,至2005年交由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今改称领展)管理。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黃大仙中心南館 (前稱 黃大仙中心)評論
商场的楼层名称也更改了,原来的2楼改称1楼,1楼改称高层地下,地库改称低层地下,商铺编号也因应楼层名称更改。 早在1926年天主教會「安貧小姊妹會」已開辦聖若瑟安老院,是香港首家獨立建築的安老院。 1950年政府在鑽石山撥出一塊土地給「東華三院」以換取其市區義山土地供發展用途,東華將原位於柴灣、何文田、牛池灣、茶果嶺等義山的骨殖遷葬鑽石山,於山頂設置「東華義塚」供總理行春秋二祭。 1998年起,政府經租者置其屋計劃先後出售了鳳德邨(1991年)、竹園北邨(1989年)、黃大仙下(一)邨(1989年)、東頭(二)邨(1982年)予原租住住戶。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黃大仙中心南館
啟德遊樂場在1965年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佔地20萬平方呎,擁有新穎的機動遊戲,更附設中西影院及劇場,媲美荔園遊樂場。 而1966年開幕的麗宮戲院,有3,000座位,是香港最多座位的戲院,於1992年結業。 黃大仙中心南館平面圖 區內的摩士公園於1967年10月全部建成,佔地15.8公頃,為九龍最大的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