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该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解决古代指南针关键问题的重要原因。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全世界,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制造指南针的? 小小一个指南针,看似无足轻重,却见证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促进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在航海技术发明中,指南针也是最重要的单项发明。
然后将这条磁鱼放在水碗状容器里面,便可使其指示方向。 将磁针用细线于无风的地方悬在地盘上,让其自由旋转,然后定向。 人们发现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容易受风的影响,会不停摆动,也还是不能在颠簸状态下使用。 但是以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由于磁勺是琢磨而成的,这样一来磁勺的磁性有所减弱。
中国古代指南针: 研究书目
鱼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而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但「司南」一詞含義、功能與造型,由於缺乏直接實際文物,依不同文獻與考古論證,各方有著「指南說」、「北斗七星說」、「官職說」等主張與争议。 这其中的罗盘看似仍然是在水上浮动,但实际上,其中的罗盘已经是靠枢轴克服转动时的摩擦力的了[7],完全和旱罗盘的原理相同。 1240年前后,阿拉伯人从中国获得到火药的知识,称来自东方的硝石为“中国雪”,他们还知道烟花爆竹,称之为“中国花”,又称火箭为“中国箭”
- 使用的时候,把它放在平置底盘的中央,用手拔动勺柄,使它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勺柄指向南方,古人把这磁勺称为“司南”,就是负责指南的意思。
- 此后,梁元帝萧绎的《玄览赋》“见灵乌之占巽,观司南之候离”,唐韦肇的《飘赋》“挹酒浆,则仰惟北(北斗)而有别;充玩好,则校司南以为可”,再次介绍了司南(磁勺)的功用和形状。
- 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叙述应用水浮罗盘的情况:“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
- 指南针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人如何定向问题的研究,也表明古人对如何定向问题的重视,为此,指南针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 正如我国科技史研究学者潘吉星教授的论断,这种方法解决了磁针在地盘上的投放问题,这是对司南革命性的改进。
- 学科的规范是一种共识性认识,需要以刊发学术论文的杂志社、产出学位论文的培养机构、出版学术专著的出版社和撰写学术论著的作者等主体共同遵守,以引导广大读者。
”[9]由此可见,唐宋时期,中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十分频繁,且多为海上贸易,鉴于罗盘在航海定位中的重要地位,指南针的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代指南针2025 接下来回到原来的问题,欧洲人在1990年以及其后几十年记载的究竟是水罗盘还是旱罗盘。 首先是一部分西方学者的观点:按照一部分西方学者的推测,内卡姆看到的指南针为“pivoted compass”也就是有枢轴的指南针,应该指的是旱罗盘[13],但是这个结论还有比较大的争议。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展史
而李约瑟对这四大发明的赞美和强调,使得这一说法获得了中国的很大认同,并被写进了教科书[5]。 中国古代指南针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 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国是个天文学很发达的国家,而且位于北半球。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就对天上的恒星、行星、星座感兴趣,勤于观察。 这7颗亮星中的4颗组成斗形,另3颗组成斗柄;而且用北斗星很容易找到位于北极的十分耀眼的北极星。
如此,作者成功将现代古地磁学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结合了起来,为复原实验搭建了一个文理相通的知识背景。 长期以来指南针史研究被认为是物理学史的研究范畴,这种观念潜在阻碍了古代指南针研究的推进。 作者指出,突破当前古代指南针研究困境的关键在解答技术性问题上,利用复原实验对指南针进行实证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跨学科课题”([1],页3)。 就该书而言,跨越了历史学、理学、工学三个学科门类,涉及历史学、物理学、地质学、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五个一级学科,具体运用到古文献分析、磁学、铁磁学、古地磁学、矿物学、技术史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跨学科的理论服务于技术史实验实证这一中心,别出新意又收放有度。 作者首先讨论磁石勺方案的可行性与历史可能性,提出“司南—王充—儒生—方士—磁石—磁石勺”的可能性线索。
中国古代指南针: 导航菜单
使用时,只要取一碗水置于无风处,平面鱼会浮在水面,待它静止时,鱼首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使用的时候,把它放在平置底盘的中央,用手拔动勺柄,使它转动,当它停下来时,勺柄指向南方,古人把这磁勺称为“司南”,就是负责指南的意思。 2000 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铁业已有相当规模。 劳动人民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矿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好比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称它为“慈石”。 在中国历史上, 经常性地发生人口减损70%以上, 有时甚至达到90%. 欧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损失是谈虎色变的黑死病, 也只损失了三分之一人口.
虽然平面电子罗盘对使用时要求很高,但如果能保证罗盘所附载体始终水平的话,平面罗盘是一种性价比很好的选择。 电子罗盘可以分为平面电子罗盘和三维电子罗盘。 平面电子罗盘要求用户在使用时必须保持罗盘的水平,否则当罗盘发生倾斜时,也会给出航向的变化而实际上航向并没有变化。 它可以对GPS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保证导航定向信息100%有效,即使是在GPS信号失锁后也能正常工作,做到“丢星不丢向”。 原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叫地磁体,地磁体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地磁体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因此地球上的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鱼
作者时刻秉持技术的“可能性”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性”,心存复原结果的多样性。 第一至三章为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的文献、史料与知识准备。 第二章梳理史料记载的中西方社会对磁石的认识及应用。 中国古代指南针2025 第三章介绍古代指南针实证研究的科学理论和专用设备。 此外,作者还研制了地磁场模拟装置和磁石磁矩测量装置。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对地理大发现和海上贸易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指南针: 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发明过程和运用
四大发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观点,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种發明,一般是指造纸術[1]、指南針[1]、火藥[1]及印刷術[1][2][3]。 这样的创业初心也成了朵水源品牌的最佳写照,其每款产品都能够达到美修全绿,这是朵水源的基本标准,并拥有多项专利成分,集纯净、天然、高效与感官愉悦为一身,真正做到了自然与科技之力的完美融合。 中国古代指南针2025 有了这个可以指北的标志物,任何事物都是不能和它争锋抗衡的,也不允许与它争,就如同日出指东一样。 正因为如此,指南针的“老祖宗” 也是制成北斗7星的形状,叫司南。 其实是这样的,古代人指北是不用指南针的,而是通过看北极星。
中国古代指南针: 司南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徐福他们是横渡黄海和朝鲜海峡到达了日本。 黄帝回营后,立即吩咐能工巧匠造指南车让指南车认出方向。 在指南车造好后的一个黄昏,黄帝率领部落,大举进攻蚩尤。 以木刻鱼子,如拇指大,陷好磁石一块子,却以蜡填满,用针一半佥从鱼子口中钩入,令没水中,自然指南。 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发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 若遇天景曀霾,夜色螟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
中国古代指南针: 四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将这三个发明归于中国[5]。 中国古代指南针 中国的海岸线长约一万八千公里,造船与航海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指南针2025 初时,人们只是在本土沿海航行,随着造船、航海和导航技术日益精湛,后来已航行至近邻朝鲜、日本和东南沿海地区。 从两汉起,已开辟了印度洋航线,此后历代航海日益发展,至唐代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或称陶瓷之路,中国商船将大批陶瓷器贩运至红海西北角的大秦帝国(罗马),甚至非洲东海岸。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针与古代航海
技术史研究,尤其是实证性的技术复原研究都要面临这一问题:吸收了哪些学科的什么理论和方法并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 写作模式是如何表达跨学科前后的新旧学科认知的体现。 《指南新证》一书不只是在研究内容、思路、方法、观点等方面带了新启发,还引发了新讨论,即跨学科研究的写作模式。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针
这种安有子窠的突火枪,已经是近现代枪炮等管状武器的先河。 “司南”的指针像一把勺,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置于平滑的刻有方位的“地盘”上,“共祗指南”。 因为天然磁石在磨成指针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去磁性,“司南”的磁性较弱,而它与“地盘”的摩擦力又比较大,因此,“司南”的指南效果比较差,长期未能广泛应用。 毕异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北宋中期没有得到推广。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昇死后,他的活字为沈括的随从所得,并加以珍藏。 到南宋末年,才有人用这种活字印刷术印成了朱熹的《小学》、《近思录》等书。
中国古代指南针: 第二十七章 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张邦基提到了“磁石引针”,对磁石能吸铁,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认识和利用,但宋人进一步认识到,磁石吸铁这种特性(也就是磁力)可以不被铁磁以外的其他物质阻隔。 宋人张君房在他的笔记《云笈七籖》中记载说“磁石吸铁,间隔潜应”,就是对磁力特性的清晰描述。 其文曰:“虾蟇子,曰蝌蚪,一曰玄针,一曰玄鱼,形圆而尾大,尾脱即脚生。 ”十世纪时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展简史
因此,要实现这种还原,必须注重磁石的古今之别和磁性指向技术在古今的存留样貌。 穿越古今材料和工艺的不同,还原古代的材料和工艺探讨古代技术物性能的“可能性”,这正是复原实验的严密逻辑,也是连通古今的关键之钥。 该书结构完整,用实证研究讨论了中国古代指南针的起源与演变问题。 全书内容可总结为“一个大中心、三个小中心”。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魚
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这种人工磁化法要比欧洲早几百年,直到 1600 年,英国人吉尔伯特才发现使红热的铁棒沿着地球磁场方向冷却而磁化的方法。 [1]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M]. 现在全球其实是有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们中国的北斗系统。 随着2003年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卫星组成了中国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标志着中国已建立了完善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定位精度20米,基本可以满足运输、渔业、林业、气象、电信、水利、测绘等行业以及大众用户的应用需求[3]。
中国古代指南针: 古代发明磁针(指南针)
此后,水针一直比较流行,加上进一步的改进,将磁针穿上小木条,取代了木头刻的鱼,使之更实用了。 《事林广记》记载的“指南龟”,则是后世旱罗盘的先驱。 它因为采用了竹钉支承,摩擦力小,旋转灵活,因而也受到人们欢迎。 后来人们将其发展成了枢轴支承式,这种形制就成了使用简便的旱罗盘。 1985年5月,在江西临川县朱济南墓中出土了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cm,手捧罗盘。
中国古代指南针: 现代指南针
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具备这种“指南”性能的司南,应是磁性指向器。 但是,这里的“地”是指古代械盘中的“地盘”。 在“地盘”的四周刻有24个方位,中心刻有象征北斗七星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和海上航行的需要,人们迫切要求一种制作和使用更加方便的指向仪器。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指南针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指南针: 中国西传说
除此之外,按照内卡姆的记载,罗盘在欧洲似乎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航海了,那么,欧洲是否有过明确记载的水罗盘的痕迹呢? ”我们现在很清楚地知道发明是来自中国的[4]。 后来马克思承袭了培根的说法,提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中国古代指南针: 导航
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有海路传入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到西方,欧洲人对指南针加以改造,把磁针用钉子支在重心处,尽量使支点的摩擦力减少,让磁针自由转动。 这种改造的指南针就更加适宜航海的需要,大约在明代后期,这种指南针又传回我国。 这时的罗盘已很像现在使用的指南针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针和显示方位的刻度盘。 到了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注意到了磁石可以吸引铁针,并且也可以使铁针磁化,他们便试图将司南的勺状天然磁石改为磁针,这样便实现了磁体在材料和形态上的改进。
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可以追溯到古代,我们的祖先相信自然是神秘而又不可预测的力量,因此始终把自然看作是万物之源,万象之母。 中国古代指南针2025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彼此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中国古代指南针 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并且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中国纯净护肤品牌朵水源创始人Gabriel就是如此。
中国古代指南针: 指南针历史简介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就有了关于磁针的文献记录。 我国的指南针,大约十二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大大地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几点我们猜测,欧洲以及波斯的水罗盘都来源于古代中国,并且传播途径是航海。 那么欧洲人的水罗盘究竟是直接来源于中国还是来源于波斯呢? 在1985年相关考古证据出现之前,大家似乎都认为旱罗盘的发明人是欧洲人,后来才传入中国并且盛行于中国明朝等时期用于航海技术等。 北宋时期,政府的主管机构将作监很重视建筑技术的规范,于元祐六年(1091)编成《元祐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