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後遺症與放射治療有關,放射線治療雖然消滅了叛軍,但難免誤傷忠良,因為治療的重點在鼻咽腫瘤與脖子的淋巴,所以易造成其周邊耳、鼻、喉、頭、頸部組織的傷害。 鼻咽內視鏡檢查2025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 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
- 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它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除了前面所說的種族、地區及性別因素外,遺傳因子也可能相關,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遠高於一般人。
- 沒人希望自己會得到癌症,但據統計每五分鐘就新增一人罹癌的今日,得鼻咽癌只能以不幸中的大幸來鼓勵病友,一來,相較其他癌症,治療痊癒的機會較高,二來,鼻咽癌在台灣的治療效果是全球頂尖的,一旦確定罹病,切莫閃避正規治療,以免徒留遺憾!
-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極為少見,即便是亞洲的日韓及大陸長江以北各省份,也都沒有像南方華人地區常見。
-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EB病毒感染以及環境因素等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找出高危險的人,但若近親有鼻咽癌患者,則建議40歲後可考慮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
第一期的鼻咽癌單用放射治療有九成以上的治癒率,而中晚期尚未轉移者,經放射治療合併化療後仍有高達六至八成的成功率。 拜醫學進步之賜,使得鼻咽癌的五年整體存活率由過去的50-60%,大幅提升至75%左右。 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 私家醫院一般也會有不同保險公司的住院賠償申請表,只要清楚讓醫生知道自己買了甚麼醫療保險,他們都有經驗填寫。
鼻咽內視鏡檢查: 鼻咽內視鏡檢查影片
由於鼻咽位於頭頸部深處,要早期發現鼻咽癌確實不容易,再加上其症狀多樣化也不具特殊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 唯一的辦法是提高警覺,多注意自己五官功能的變化,一旦上述的症狀兩三週未消失或反覆發作就應盡早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診查。 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 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 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
-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 隨著天氣的忽冷忽熱,一下子鼻塞、一下子又好起來的狀況很常見,但其實一直沒有好的鼻塞可能代表鼻子裡長了東西,如果能及早發現,後續治療的可能性才會增加。
- 內視鏡檢查可能會令你感到輕微的不適或壓迫感,但通常不應該有明顯的疼痛。
- 而環境因子如鹽漬或煙燻的食物、燒香或抽菸等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 鼻咽腔並不大,最寬處約略3.5公分,在此處黏膜表層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為鼻咽癌。
- 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
血管豐富的腫瘤不建議立即切片會有大出血風險後續病人做電腦斷層發現是鼻腔血管瘤接受栓塞手術才免於大出血的風險也不再飽受流鼻血的困擾。 鼻腔內窺鏡檢查是一種透過清晰和放大的影像、讓耳鼻喉專科醫生清楚檢查鼻腔、鼻竇、咽喉和周邊組織情況的技術。 以基因遺傳因素最為重要,歐美人較少,亞洲華人較多,家族有鼻咽癌患者,罹癌比率將會上升,男性的罹患機率略高於女性,此外,EB病毒感染(同場加映:EB病毒:一種你我他身上都有的討厭鬼)、醃製食品、抽菸,或是工作吸入大量甲醛等致癌物質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鼻黏膜的微血管很豐富,所以用力擤鼻涕或常常挖鼻孔都容易引起流鼻血,就醫檢查時若發現出血點位於鼻中隔或鼻前部就沒大問題,反之,常無緣故地流鼻血,檢查時鼻前部不見出血點,這時就需要檢查鼻咽。 陳亮宇說,因為鼻咽的位置在鼻子後方,跟喉嚨交界的地方,所以不容易被一般的理學檢查看到,也讓鼻咽癌早期症狀很不明顯,除非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像是流鼻水、發炎,不然也很難。 醫生會把纖維鼻咽喉鏡從其中一邊鼻孔插入,檢查該鼻腔及鼻竇開口,然後再同樣地用纖維鼻咽喉鏡插入另一邊鼻孔檢查,最後再把內鏡伸展深入鼻腔,以檢查鼻咽。
鼻咽內視鏡檢查: 流鼻血,竟是鼻腔腫瘤?!
其他如肺部X光檢查、肝臟超音波及骨骼核子醫學或正子電腦斷層等,除有助於治療前臨床分期的判斷外,對於療效的評估及追蹤複查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 內窺鏡檢查又名內視鏡檢查,醫生在過程中利用一條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頭,以協助觀察上、下消化道或其他部位的病變及疾病。 鼻咽內視鏡檢查 喉鏡屬於先進的醫療光學檢查技術,可以想像為一個末端位置置有燈的高清攝影鏡頭,當喉鏡進入咽喉時,咽喉內裡的情況能以影像模式實時地在熒幕顯示出來,喉鏡不但能直接到達病變部位,更可清晰看見咽喉細微的變化,從而達到快速精準的診症。
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 所以如果常常覺得自己不舒服、鼻塞,或是流鼻血、痰中帶血卻又找不出原因,建議可以問問看醫師是否有操作鼻咽鏡的技術跟器材,用最簡單的方式,找出癌症的可能蹤跡。 檢查時內鏡可能會碰到鼻及喉的黏膜,使病人感到輕微不適,病人應以鼻子慢慢深呼吸,這會使檢查較順利。 鼻塞症狀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最常見的原因是鼻中隔彎曲與鼻甲肉肥大,但鼻咽腫瘤長大阻塞到後鼻孔也會造成鼻塞,所以鼻塞嚴重也應找醫生看看原因。
鼻咽內視鏡檢查: 頸部摸到腫塊大意不得
至於EB病毒方面,雖然許多學者高度懷疑EB病毒即鼻咽癌的致病原,也發現EB病毒的產物能影響許多癌化路逕,但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為什麼僅少數人會得鼻咽癌? 鼻咽癌本身對放射線極為敏感,因此放射線治療是最主要的方法,視臨床情況及不同的分期,採用單一或者混合化學治療的治療方式。 鼻咽癌症狀中,以頸部摸到腫塊最為常見,因為鼻咽癌細胞很容易擴散至頸部的淋巴,因此,脖子若是出現大於一點五公分不會痛的、硬的、不會動來動去的、或是超過兩週沒有變小的頸部腫塊,都需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
鼻咽內視鏡檢查: 檢查前
且整個過程中只需約2分鐘,會有些許搔癢感,檢查後醫師也能馬上告知您結果。 沒人希望自己會得到癌症,但據統計每五分鐘就新增一人罹癌的今日,得鼻咽癌只能以不幸中的大幸來鼓勵病友,一來,相較其他癌症,治療痊癒的機會較高,二來,鼻咽癌在台灣的治療效果是全球頂尖的,一旦確定罹病,切莫閃避正規治療,以免徒留遺憾! 鼻咽內視鏡檢查 放射線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對於決定腫瘤大小、侵犯範圍十分重要。
鼻咽內視鏡檢查: 喉鏡檢查的詳細流程
由於鼻咽癌原發位置鄰近顱底及顏面重要器官及血管,因此手術完全切除且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幾乎不可能,再加上鼻咽癌多為未分化的細胞,雖然非常容易發生頸部淋巴轉移,但對放射線治療的反應還不錯,因此放射線治療就成為鼻咽癌治療的主力。 鼻咽內視鏡檢查 二三十年前常用的鈷六十治療機早已被淘汰,目前我們大都以直線加速器或螺旋斷層放療儀並結合用現代化強度調控或影像導引科技,精準地利用高能量X光來治療腫瘤。 目前第一期鼻咽癌的治療可單獨採用放射治療,但中晚期(即第二期、第三、及未發生遠處轉移的第四期)就需要併用化學及放射治療。 針對已發生遠處轉移 (常見骨、肝、肺等部位) 者,則以化學治療為優先,之後再視情況於鼻咽及頸部給予放射治療。
鼻咽內視鏡檢查: 鼻塞微創手術:30分鐘,解除數十年鼻塞困擾
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內窺鏡採用的微型軟管帶光源及光學鏡頭,末端更裝有微型攝影機,醫生可即時從螢幕清晰地觀察內臟的狀況,並可錄影整個過程,同時配合不同的儀器來進行止血、瘜肉切除、放入支架等治療,更可抽取可疑組織作進一步切片化驗。 常見的內窺鏡檢查包括胃鏡、腸鏡、支氣管鏡及膀胱鏡等,此檢查可助醫生準確為病人作出診斷,例如大腸癌、大腸瘜肉、胃癌、胃潰瘍、胃瘜肉、膀胱癌、肺癌、肺炎等疾病。 鼻咽內視鏡檢查2025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陳亮宇說,他曾收過一名患者,就是鼻塞4個多月,一直都以為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空氣品質太差、或是鼻中膈彎曲造成的,直到咳痰有血絲才趕緊就醫,結果發現是第一期鼻咽癌。 隨著天氣的忽冷忽熱,一下子鼻塞、一下子又好起來的狀況很常見,但其實一直沒有好的鼻塞可能代表鼻子裡長了東西,如果能及早發現,後續治療的可能性才會增加。 鼻咽內視鏡檢查2025 鼻咽鏡為管徑0.25公分光纖內視鏡,幾乎比一根吸管來細,只需單側進入鼻腔就可以檢查兩側鼻咽部,
鼻咽內視鏡檢查: 症狀
對於長期有咽喉部位異物感、灼熱感、梗阻感等不適的患者,亦建議接受喉鏡檢查,以排除咽喉部位病變,消除一般人對患上癌症的恐懼,亦有助盡早確診及接受相關的治療,避免發生併發症或延誤治療。 若發現聲音突然沒有原因地出現沙啞或久咳不癒,而該症狀超過 鼻咽內視鏡檢查 2 星期,建議尋求耳鼻喉專科醫生專業意見並接受喉鏡檢查,尤其是年齡大於 60 歲、有吸煙習慣、反覆聲音沙啞的患者更應儘早進行喉鏡檢查。 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
鼻咽內視鏡檢查: 醫院/診所的內窺鏡檢查費用
香港浸信會醫院是首間設立耳鼻喉科中心的私家醫院,為兒童及成人提供專業及完善的耳鼻喉科檢查,治療及跟進。
鼻咽內視鏡檢查: 常見出血點及處理
過去鼻咽癌治療失敗的主要部位以鼻咽或頸部復發為主,然而現代化放射治療併用化學治療已能明顯改善鼻咽腫瘤及頸部淋巴轉移的控制率,因此遠處器官轉移反而成為治療失敗最主要的部位。 而不論是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有八成於治療後三年內發生,因此,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若為局部復發則仍可接受內視鏡手術或再次放射治療,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獲得根治的機會。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EB病毒感染以及環境因素等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方法找出高危險的人,但若近親有鼻咽癌患者,則建議40歲後可考慮定期做耳鼻喉科檢查。
鼻咽內視鏡檢查: 癌症前兆難料?8癌症早期症狀是警訊,7事遠離癌細胞
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 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 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 鼻咽內視鏡檢查 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