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A顯示病人家屬得知病人病況已至末期,異常擔憂,醫生卻說可能判症不準確,不用憂心。 香港醫療事故 這正是資料B的資料重心所在,反映醫療事故普及。 ‧ 資料A正用諷刺形式交代醫療事故嚴重問題的現象。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委員麥美娟則認為,除了法例上,還要多管齊下緩解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例如許多有經濟能力的市民由於私營醫療費用過高,也會選擇公立醫院,政府可設立一些中等價位的私家醫院,分流一部分市民。
- 劉玉菁表示,民眾面對醫療爭議常直接提出訴訟,此舉衝擊醫療體系,影響醫師投入內、外、婦兒、急診等醫療爭議多科別的意願。
- 醫預法主要原則包括即時關懷、調解先行、事故預防。
- ‧ 根據資料B可見病房不足,添置資源有助改善醫療硬件,如新建醫院或增加設備有助減低出錯機會:若有更多的醫院,有更多的病牀,有更多的醫療設備,執行醫療程序時更具效率及避免失誤,有助減少醫療事故。
- 醫療體系內的專業人士每天要處理和照顧大量的病人,過程中難免有錯。
- 「欠醫生、輪候長、睇病難」是香港醫療三座大山的前世今生,本港公營醫療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好似排公屋一樣愈排愈長,部分穩定候新症輪時間甚至以年計,病人等得痛苦,醫護同樣也覺得做得辛苦,直接影響醫療服務的質素。
-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醫療對民眾而言本來就具有門檻,醫預法經醫改會等單位爭取十多年,終於等到,但醫預法去年6月通過後,原訂今年年初頒布子法,卻拖到8月才公布,預告期僅30天。
- 而病人住院(包括住院及日間住院服務)日次由十年前的766萬增加至2020至2021年的820萬。
天氣風險預報員林孝儒3日表示,卡努3日深夜逐漸遠離台灣,有望解除陸警,但颱風帶動西南風,南部地區要提高警覺提防豪雨。 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如果條件足夠,颱風蘭恩將於9日至10日,恐成颱風接力賽。 香港醫療事故2025 台灣東南部海域今晚已發生連續3起地震,中央氣象局表示,今天晚間8點52分發生芮氏規模4.1地震,最大震度4級,震央在北緯…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 6.由於(c)分題是觀點評論題,同學交代本身觀點後,也宜有反駁反方觀點。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醫療服務每況愈下 前線醫護壓力爆煲揭背後瘡疤
「有時病患只是想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儲寧瑋指出,大部分的醫療糾紛並非實際事故,病方可能對醫療結果或醫師態度不滿意,將醫師告上法院。 醫師選科避免急、重、難、罕的科別已是現況,「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明年上路,醫療糾紛強制先行調解,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表示,醫師不敢開大刀是現在進行式,若最終出現人力斷層,開刀找不到醫師,對病患來說也並非好事。 唐逸文說,患者手術後以負壓傷口治療5天,結束後發現傷口非但沒有裂開,水泡完全消失,手肘周圍組織完全消腫,這段期間病患也不會感覺脹痛,肘關節功能迅速恢復正常。 2個月後,病患手肘活動角度回到正常的8到9成,骨折完全癒合。 高雄榮總於2018年開始,將負壓治療運用在非開放性骨折患者。
要投訴或追究在公立醫院的事故,有不同注意事項,以下會詳細解構。 「公院醫生流失,醫管局要想辦法止血,改善公院工作環境是首要目標,要多聆聽前線中層醫生的意見。」唐繼昇表示,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和資源存在一定錯配,如何平衡高層醫生與前線醫生的工作量,是醫管局要考慮重要問題。 2020年醫管局和衞生署欠缺共710名專科醫生和準專科醫生。 2020至2021年度,醫管局專科門診求診人次達747萬,較十年前﹙2010至2011年度﹚增加約84萬。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政府將重推「23條」:與《國安法》有何差異?
其後患者住院期間,以至出院後覆診時,也每天包紮傷口。 由於患者的傷口疤痕腫脹加劇,在門診覆診時,醫護人員為他切開傷口及引流,發現左邊傷口遺留了一塊長紗布。 從多次連續的醫療事故可見這已非個別醫護人員出現問題,而是醫管局監管不足有關。 有人關注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時間過長和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問題,認為大眾應給予前線醫護人員諒解,本港多宗的醫療事故是由於醫療系統的問題,並不能只歸咎前線醫務人員個人的責任。 醫生及護士應以謹慎的態度處理每宗診症,但此次醫療事故讓人質疑為何醫療人員會忽略了鄧桂思為乙肝帶菌者,令人懷疑前線醫務人員的職業操守及道德問題。
院方指,長期無意遺漏類固醇的潛在影響可能危及生命,事件令院方促使臨床文件及電子系統更好的改進;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醫療事故2025 4宗自殺案件中,2名病人透過病房的膠袋及廁所的支撐桿自殺。 局方期望,未來可以採取更全面的控制措施控制風險。 據最新一期的《風險通報》季刊,披露轄下醫院今年第一季曾發生六宗醫療風險事件,分別是五宗手術/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及一宗住院病人自殺事件。 醫療機構須在7天內主動通報,且在通報後45天內完成分析及改善方案;此外為避免醫院沒有通報,通報系統也提供民眾自主通報。 劉玉菁說,民眾需要事故發生的60天內通報,考量通報後要與醫療系統比對、調資料等,因此有時間限制。 然而,若欠缺足夠醫生人手,任何服務的改善也難以實行。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範例
醫療失當和醫療糾紛(英語:Medical dispute)不完全相同,後者是因為醫病關係中產生了問題或疑慮,可能是醫療失當造成,但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造成。 ‧ 在等待醫療紀錄期間,事主可同步聯絡醫院「病人聯絡主任」,以書面陳述事件及當中疑問,提出查詢、質詢或投訴。 一般來說,醫院會在1至3個月內回覆,交代投訴是否成立。 ‧ 每間公立醫都有「醫療記錄辦事處」,事主可以索取自己的醫療紀錄,或醫事報告。 彭鴻昌指,醫療紀錄可以方便了解事件,但同時要留意是否可以負擔有關費用。
另外,醫管局亦通報22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兩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或資料,其餘全屬藥物事故。 一名過輕患者被注射超過建議注射劑量近倍的麻醉藥物,病人局部麻醉藥中毒,須入深切治療部(ICU)及插喉。 醫管局今日(28日)發布最新一期《風險通報》季刊,今年第一季公立醫院曾發生6宗醫療風險事件,當中包括一宗住院病人自殺個案,該病人在評估為自殺風險「低」後,獲護送至警署落口供。 香港醫療事故2025 香港醫療事故2025 警方其後通知患者正式落案起訴,病人潛逃後自殺身亡。 醫管局表示,該名患者涉及1名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足患者,患者被遺漏處方口服皮質類固醇替代療法。
香港醫療事故: 醫院管理局
1991至2000年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高達2,224名,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4,950名的45%。 然而,2001至2010年間只有366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註冊,2011至2020年則有396名。 為解決醫生人手短缺問題,政府將於6月2日向立法會提交《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以開闢新途徑,讓合資格且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希望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全力支持。 小貼士:彭鴻昌指,向醫委會投訴並不需要提交醫療紀錄,如果醫委會決定調查,會要求事主授權,醫委會代為索取醫療紀錄。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懷疑醫護出錯點處理?專家提病人權益 投訴3大渠道
言語治療師認為患者需以鼻胃喉灌食,醫護為他插喉,惟患者兩度拔走喉管。 醫護為患者插第三次鼻胃喉後,未能抽取樣本測試酸鹼度,從而確定插喉管位置是否正確,遂為患者鼻胃喉照X光及抽取樣本測試酸鹼度,認為一切正常。 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可增加資源規劃的確定性,有利各醫院工程項目的落實和推展工作,醫管局亦可在人力和其他醫療資源方面及早做好計劃和作出配合。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文匯網
一旦出現醫療糾紛,病患或家屬一狀將醫師告到法院上,衍生出醫師執業壓力,為確保不會被告,為病患安排未必需要的檢查與治療,稱為「防禦性醫療」,不但導致醫療資源浪費,對病患也不利。 儲寧瑋表示,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在第一線難免會採取防衛性醫療,確保日後不會被告。 車禍事故常造成肢體創傷、開放性骨折,有嚴重的複雜性傷口,手術後傷口仍可能有腫脹、感染及不易癒合情形,高雄榮總採行負壓傷口治療,救治許多複雜性傷口患者,並成功讓患者肢體提早恢復活動。 2018年起,非開放性骨折病人的術後治療,以及預防急性骨折術後軟組織受損、腫脹的患者也適用此項治療。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法律與醫療事故處理 證書課程 (第三屆)
至於24宗重要風險事件中包括21宗藥物事故,較第2季僅9宗上升1.3倍,其中4宗屬已知藥物過敏、2宗涉危險藥物及1宗涉抗凝血劑等,其中一名病人出現紅疹,但經藥物治療後已痊癒。 在今年首四個月,每月至少有一宗醫療事故被爆出,涉及伊利沙伯醫院、屯門醫院、瑪嘉烈醫院等。 除了本月初爆出、涉及一名老婦的醫療事故外,今年一月瑪嘉烈醫院公布一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六十歲男病人患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壞死性肺炎,一月九日肝酵素上升,需抽取活肝組織作化驗。 抽取活肝組織前最少二十四小時應停止注射抗凝血藥,惟瑪嘉烈醫院如常為病人注射抗凝血藥,病人其後出現失血性休克,腹膜大量積血及右肝葉出血,最終不治。 威爾斯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的早產嬰兒,接受輸注強心藥物期間,輸注管的活栓沒有開啓,阻礙藥物輸注,輸注儀器50分鐘後響起警報,嬰兒最終離世…
香港醫療事故: 香港
所有在本港行醫的西醫均須在香港醫務委員會註冊。 香港醫療事故2025 香港醫務委員會屬法定機構,負責註冊及監管西醫的專業操守,以維持專業水平,保障公眾健康。 ‧ 一些醫療事故與醫護人手醫德有關,如曾發生手術期間講電話影響手術等,增加醫療資源也難改善醫療操守,因此增加資源未必有效降低醫療失誤。 現時,政府對私營醫院監管不足,使其缺乏動機從制度或人手上改善醫療水平,因此單純增加資源無助降低醫療失誤的風險。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事故
但政府發言人強調,接種者會獲發科興疫苗資料,注射前醫護人員也會再次徵求接種者同意。 香港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許樹昌直言,難以理解為何有此醫療失誤。 他解釋,如果無出現即時嚴重過敏反應,問題不大。 醫療護理專業是以人為本及人力、技術密集的專業。
香港醫療事故: 探射燈:港府管治病入膏肓 醫療事故幕幕心寒
過去一個年度,即一七年十月至一八年九月,醫管局共通報一百零五宗事故,包括二十二宗SE及八十三宗SUE。 SE中包括十宗進行手術或介入程序後,於病人體內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七宗病人自殺個案;兩宗搞錯病人身份或於錯誤部位施行手術;一宗妊娠死亡個案;餘下兩宗分別是擄拐嬰兒事件及其他個案。 隨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社會對醫療的需求有增無減。 沉重的醫療負擔下,加上公院人手不足,醫療事故不斷。
醫療體系內的專業人士每天要處理和照顧大量的病人,過程中難免有錯。 雖然絕大多數醫療同業均本着愛心服務大眾和社會,不欲任何病人因醫療過失而受到傷害或損失,然而,在一個法治社會, 醫療專業人士的任何過失均可能引致嚴重的法律後果。 香港醫療事故 醫療濫訟事件頻傳,醫勞盟曾處理一起案件,病患家屬一審、二審都敗訴仍持續上訴,堅持不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