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內亦存有一塊在光緒十四年由一位居住於二涌棚之漁民敬送侯王爺的「藉賴恩光」牌匾。 廟外大門石聯則刻上「擁鵲嶺以為屏靈鍾秀毓,控鳳山而作鎮物阜民康」,表述了侯王廟之地勢。 大澳楊侯古廟,又稱大澳侯王廟,是香港一所侯王廟,位於大嶼山大澳寶珠潭側,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大家又知不知道,原來入廟有些有趣的傳統規矩呢? 另外,大澳關帝廟旁相連天后廟, 大家又知否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來大澳參加我們的文化導賞團,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文物
遊客來到大澳,鹹魚、茶果、蝦醬和魚肚是他們首選的手信,在店面和中心大街兩旁均有售賣。 除在大澳街市街選購外,亦可前往石仔埗街的店舖購買。 旅客只需數十元,便可租藉由村民駕駛的小船,引領遊客縱橫水道,並往海中短途游覽。 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
- 為了觀賞中華白海豚,許多遊客都會選擇前往大澳體驗水鄉之旅。
- 侯王廟所在地各為白鶴山,有「鶴嶺」之稱,有人將「鵝」「鶴」二字刻在廟後山巨石上,號稱別亭,即俗稱「一筆鵝」及「一筆鶴」。
- 乾隆廿四年(1759)、道光二年(1822)、光緒五年(1879)、1966 年多次重修。
- 主建築屬清朝兩進三開間佈局,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
- 廟內還有一對於光緒三年以銅打造的對聯,廟內有鯨魚骨、舊龍船頭,約有百多年歷史,為當時漁民所供奉。
- 提到大澳節慶,當然不少得歷史悠久的水鄉婚嫁習俗,「大澳戀Love Love 攝影」會招募城中四對愛侶於大澳水鄉拍攝婚照,與大眾分享他們的愛情故事。
- 據說馬伕是關平,而駿馬便是相傳關帝策騎的赤兔馬,欄旁還有一把大關刀。
遊客還可欣賞當地的自然風貌,由於大澳位於鹹淡水交界位置,附近有大量的紅樹林生長。 大澳楊侯古廟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供奉南宋名臣楊亮節[1]。 門聯寫著“擁鵲嶺以為屏靈鍾秀毓,控鳳山而作鐃為阜民康”。 1993 年底成的天壇大佛,二十六米高,是當時全 球第二大的戶外青銅座佛,使昂坪成為國際知名 的景點。 2006 年啟用的昂坪纜車,也利便遊客前 來寶蓮禪寺參禪觀光。 1898 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在政府檔案中,島上共有三十五個村落,居民七千三百一十人,其中大澳有三千人,嶺皮(東涌)一千人,梅窩七百人。
大澳楊侯古廟: 重修
現時廟的右邊設有中式園林及方亭,方亭內的「一筆鵝」是1970年摹刻,廟後還有「一筆鶴」石刻。 侯王廟是三幢式建築設計,由正門進入是正殿,中央供奉侯王像;左面分別是羅漢堂、佛光堂及龍華堂。 羅漢堂及佛光堂前有一個小庭院,庭院牆頭的石灣人物雕塑精美,色彩鮮明,與正殿前古色古香的亭子相連。 2005年,九龍城侯王廟動用400萬港元進行大規模翻新[2],加建了詩詞坊、許願閣等新景點[3],並於2006年重新開放[4]。 雖然歷史上對侯王的出處未有定案,但一般認同第一種說法,即侯王爲楊亮節,是南宋的國舅,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叫「侯王」。 據稱,南宗末代皇帝(宋帝昺)曾在楊亮節的襄助下南逃至九龍,楊護駕有功,世人敬其忠義,故建廟以紀念。
大澳楊侯古廟創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於2017年10月被列為一級法定古蹟,古廟是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 大澳楊侯古廟 當時,南宋受到元朝攻打,蒙古人追殺宋帝,楊亮節為保護宋端宗及宋帝昺輾轉逃至今日的香港,楊亮節更保護宋帝來到大嶼。 楊亮節死後被封為楊侯王,人民為記念他染病期間仍忠心護駕抗敵,建立廟宇供奉祭祀,而大澳人亦稱楊侯古廟為「侯王廟」。 昔日,食鹽是國家重要稅收來源,政府嚴控食鹽產銷,但是利之所在,民間私鹽禁之不絕。 在公元1197 年(南宋慶元三年),大嶼山島上便有鹽民作亂事件,令朝廷派兵盡殺島民。
大澳楊侯古廟: 開放時間:
據文獻所載,天后和洪聖二神,也因平定這事有功,得到朝廷封賞。 古廟內的古物中,以一口為侯王而鑄的鐵鐘歷史最為久遠。 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 (即1699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1699年或以前。 古廟亦與大澳端午遊涌關係密切而聞名,每年端午節,古廟的楊侯神像都會被請出,參與遊涌和相關的祭祀儀式。 鐵鐘於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鑄造,因此相信古廟建於一六九九年或以前。
尤其在民初之際,國 內政局不穩,因這裏「形勢渾雄,風景優美」, 吸引很多南來僧尼在此弘法潛修。 在1957 年的《大 嶼山志》所記,當年在昂平、鹿湖、薑山、地塘 仔等地,共有寺宇靜室八十多所,這四地,被稱 為大嶼山四大佛教叢林。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其中著名的有鹿湖竹園 精舍、鹿湖精舍;地塘仔法林、寶林禪寺;薑山 靈隱寺、觀音寺和昂平的寶蓮禪寺、普明禪院等。 不過,這些禪林,部分由於缺乏後繼住持人,有 些已沒有公開活動了。 在考古發掘中,證明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這生活。
大澳楊侯古廟: 九龍城侯王廟
由於年代久遠,廟內有多件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包括鑄於1699年的古鐘、鑄於1860年的純錫香案,還有刻於1877年的碑文等。 位於關帝古廟旁的便是天后古廟,兩廟相連,面積細小,看似關帝古廟的偏殿。 天后古廟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供信奉天后,以祈求海上平安及保佑漁民。
大澳楊侯古廟: 大嶼山島的法定古蹟
網站所述的資訊如有更改,應以有關部門或機構公布為準。 政府對本網站內容的準確性、足夠性、可靠性及時間性概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證,亦不會就該等內容的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布,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大澳楊侯古廟位於大澳寶珠潭,廟內有一口鑄於清朝康熙38年(1699年)的鐵鐘,因此相信古廟建於1699年或以前。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
大嶼山之名, 最早出現是1542 年( 明嘉靖廿一年) 編的《嶺海輿圖》。 而1819 年(嘉慶廿四年)編的《新安縣志》記載了:「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此之後,大嶼山的地名開始通用。 正殿左右壁上分嵌有宣統二年(1910)《東源堂碑志》及《西源堂碑志》, 可見早年東涌是分方東、西兩涌。 右殿壁上嵌有《公立大奚山東西涌姜山主佃兩相好永遠照立碑》,此碑立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
大澳楊侯古廟: 大嶼山的地名與村落
讓我們的導賞員為你娓娓道來。 關帝古廟創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至1505年)。 相傳在大澳一場棚屋大火中,關帝曾顯現拯救居民,故此大澳的居民便建立此廟宇用以供奉關帝。 除此之外,關帝古廟亦供奉有財神、華陀、太歲,以及大嶼山漁民的獨有神祗——漁頭大王。 關帝古廟曾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咸豐二年(1852年)、光緒廿九年(1903年)、1959年及1975年重修,廟內有多塊重修碑均可追溯當年修繕年份。
大澳楊侯古廟: 交通
楊侯古廟分為主建築及左右偏殿,以青磚、麻石及木材築砌而成。 主建築屬清朝兩進三開間佈局,兩進之間的天井建有香亭。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凹入式正立面由麻石柱支撐,前殿屋脊和天井左右兩廊的女兒牆還飾有具歷史價值的石灣陶塑,題材為民間故事,造工精巧。 除大澳的漁民漁商外,當年鄰近的商人以及沿岸的清兵也到楊侯古廟參拜。 這項傳統節慶活動的歷史已逾百年,二〇一一年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宋末年,元軍追殺宋帝,名臣楊亮節一直跟隨,即使身患重病仍指揮大軍,護主期間曾路經現在的大嶼山。
大澳楊侯古廟: 建築格局
楊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所以奉祀楊的廟宇一般稱為「侯王廟」。 又有稱侯王為楊二伯公,因曾顯聖救帝昺,後人立廟紀念。 大澳楊侯古廟2025 本廟建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比九龍聯合道的侯王廟早三十一年。 大澳楊侯古廟於2017年10月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建築
侯王侯王傳說是指南宋末年楊太后的弟弟楊亮節。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南宋時期,蒙古入侵中原,幼主逃難至香港;楊亮節護主有功,病重時仍留在軍中指揮,死後獲封為楊侯王。 歷史文物由於年代久遠,該廟古物特多,如鑄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的古鐘、以純錫鑄於咸豐十年(一八六零年)的香案及刻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的碑文等等。 其他神祇除侯王外,廟內亦供奉北帝、關帝及洪聖。
大澳楊侯古廟: 廟宇介紹
2008年6月7日,香港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廣泛地區爆發雨災,其中大澳地區災情最嚴重,其中陸路交通與供水和電訊系統全面中斷。 8月22日,颱風鸚鵡襲港,天文台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其間一間教會辦公室被水淹浸。 1980年拆了首批一涌棚屋,1993年再宣佈將清拆全部棚屋。
回歸後,董建華政府提出拆棚屋建大馬式渡假村,遭居民和輿論反對,至2002年才決定保留棚屋、鹽田[2][3]。 16世紀佛朗機人(即葡萄牙人)抵達中國南部沿海,建立葡佔屯門,葡萄牙王國曾佔領大澳一帶興建補給據點,後在屯門一帶被明朝軍隊擊退,史稱屯門海戰。 當時的據點被居民稱為番鬼塘(番鬼為粵語,指西洋人),一直留存至今。 原來,相傳楊侯古廟之設立,有助化解獅虎爭珠之象,有助大澳長久安穩,到底內裡玄機為何? 讓我們的導賞員為你詳細講解楊侯古廟的歷史文化故事。
嶼北界碑界碑為尖頂花崗岩,於1902年樹立,與位於狗嶺涌的嶼南界碑為一對,經度皆為113度52分。 碑文標明了英國於1898年向中國租借新界的界線。 大澳的楊侯古廟很受水陸居民尊崇,每年侯王誕,值理會都搭建戲棚演出神功戲。 東涌的侯王誕也不遑多讓,在侯王宮前面搭棚演戲。
大澳楊侯古廟: 大嶼山的地名與村落
以前九龍寨城西門的「廟道」,曾於光緒廿二年(1896)重修,石牌背書「鶴嶺鍾靈」,侯王廟所在地叫白鶴山,有「鶴嶺」之稱。 大澳楊侯古廟 白鶴山下巨岩不少,有人將鵝鶴二字刻在廟後山巨石上,號稱別亭,即俗稱「一筆鵝」及「一筆鶴」,這兩塊石刻歷來為遊人所讚賞。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可惜日治時期古蹟毀滅,現存置於廟旁小亭內的鵝字石是1970年摹刻的。 由於年代久遠,該廟古物特多,如鑄於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的古鐘、以錫鑄於咸豐十年(一八六零年)的香案及刻於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的碑文等等。 上一篇為大家介紹過的楊侯古廟,擁有超過三百年歷史,而大澳的關帝古廟,更早於明朝已建成,為大澳歷史最悠久的廟宇。
主建築採用兩進三開間式的布局,內裏有不少看點,例如有刻上康熙三十八年的古鐘,主殿內分別有一對於1877年刻上的對聯,及1881年以鉛錫合金鑄成的牌匾。 加上還可找到以龍、神話中的彩鷥、瑞獸和神話人物為主題的石灣陶瓷,可見當年當地居民的生活富裕。 大澳楊侯古廟2025 參觀完畢後不妨順道多走10分鐘,到後山小丘的狗伸地觀景台,遠眺今年快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景色開揚壯觀。 另一說法認爲侯王是一位曾爲宋帝昺治癒失眠症的楊姓村民。 還有人認爲侯王是曾協助宋兵抗元的楊姓人家祖先。 香港有多間侯王廟或楊侯廟,大嶼山的大澳和東涌各有一間,屬兩進式建築。
大澳楊侯古廟: 歷史文物
當地有一所大澳楊侯古廟,於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紀念南宋名臣楊亮節。 楊侯古廟是大澳區內主廟,每年端午節的遊涌活動,皆先前往楊侯古廟迎神。 侯王廟內就存有康熙38年建廟時所鑄造之洪鐘,另有純錫所鑄造之香案。 廟內還有一對於光緒三年以銅打造的對聯,廟內有鯨魚骨、舊龍船頭,約有百多年歷史,為當時漁民所供奉。
位於新界大嶼山大澳,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5年), 為區內歷史悠久的廟宇。 該廟曾於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 咸豐二年(1852年)、光緒廿九年(1903年)、 1959年及1975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