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基本上是一种老年妇女的肿瘤,一般认为,内膜癌的好发年龄约比子宫颈癌推迟10年。 常用的治 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手术合并放射治疗、化疗以及孕激素治疗。 由于子宫内膜癌生长慢、转移晚、症状显著,其治疗效果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是比较好 的,5…
- 手術可明確病灶範圍,正確進行臨床分期,以正確決定手術範圍。
- 腺癌最常見的原因被認為是營養不良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 總之,在子宮內膜癌,化療對晚期癌、復發癌以及具有高危因素的術後患者均有肯定療效,尤其PA或PAC方案應用較普遍,但化療不能代替手術及放療。
- 最大限度腫瘤細胞減滅術也可用於復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 及時清除具有異常粘膜組織的區域可以使您停止疾病的發展,從而防止惡性過程的發展。
其他輔助性的檢查包含子宮內膜採樣、超音波檢查、子宮鏡等。 手術是治療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方式,手術方式包括切除子宮(含子宮頸)、部分陰道、兩側輸卵管和卵巢,以及骨盆腔淋巴摘除,同時亦會收集骨盆腔液中的細胞送檢以確認其中是否存在有惡性細胞。 經由手術取下的標本在透過病理檢查後,除了能夠確定子宮內膜癌的期別外,也可以根據所得到的結果建議病患是否需要進一步再接受放射、化學或荷爾蒙等治療。 子宮內膜腺癌2025 多個高危因素:近期文獻報道經手術病理分期確定癌變局限於子宮的內膜癌患者預後不良的危險因素包括:組織分級差、深肌層受侵、宮頸間質及血管淋巴間隙受累等。 若患者具有≥2個危險因素存在,生存率明顯低於僅具有1個高危因素,並有統計學上的差異。 患者分別具有1、2或3個以上危險因素時其5年生存率分別為88%及60%。
子宮內膜腺癌: 子宮頸癌:錐形切除手術、子宮頸切除及淋巴切除手術
有時孕酮加用他莫昔芬(他莫昔芬)也可收到一定效果。 Randall Tc等報道瞭12例年輕、高分化腺癌,應用孕激素治療後,達到75%完全緩解率。 但是,Levy T最近報道5例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高分化腺癌,應用醋酸甲地孕酮160~320mg/d,連續6~9個月,隻有1例完全緩解。 子宮內膜腺癌2025 總的來說單一藥物化療雖有一定效果,但療效不滿意。
化疗中主要应用的药物有铂类、紫杉醇以及阿霉素类药物,如多柔比星等。 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化疗方案有AP、TP、TAP等。 MRI可较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大小、范围,肌层浸润以及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 子宮內膜腺癌 CT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略低于MRI,因此在具有条件的医院,应用MRI术前评估者较多。
子宮內膜腺癌: 治療 子宮腺癌
醫生向黃女士解釋手術程序和風險,並獲得她的同意進行手術。 港怡醫院還為她進行了費用諮詢,以估算其手術的總醫院費用。 80年代末,黃荷鳳等報導,惡症占22.7%,而內膜癌占惡例的45.5%,宮頸癌占43.6%。
體外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包括:疲倦、胃部不適、腹瀉或稀便、噁心和嘔吐、皮膚輕度發紅或脫皮、放射性膀胱炎、陰道疼痛、月經改變、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等。 若化療與放療一同進行時,血液內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指數會較低,疲勞和噁心有可能更嚴重。 不過,這些副作用通常會在治療停止後數週內改善。
子宮內膜腺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 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发病率在各地区有差异,在北美和欧洲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肿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首位。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子宮內膜太薄通常跟之前動過手術有關,比如流產手術,多少會傷到內膜底部細胞,或發生術後沾黏,細胞不易生長,內膜就會太薄。 也不建議吃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月見草油,以免雌激素過多,可能刺激子宮內膜發生病變。
子宮內膜腺癌: 子宮內膜癌
國內有學者報道此類型宮外擴散率為53.3%,深肌層累及75%未控率為41.7%。 透明細胞癌為另一類惡性程度高,易復發類型,較少見(1%~5.5%),其總5年存活率僅為40%左右,若病變僅累及內膜5年生存率為90%,累及肌層者僅為10%。 子宮內膜腺癌2025 子宮內膜鱗狀細胞癌極少見,發生率占子宮內膜癌0.1%,國內僅有少量個案報道。
子宮內膜腺癌: 卵巢
絕經後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腺癌 子宮內膜腺癌2025 子宮內膜癌又稱子宮體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惡性腫瘤其絕大多數是腺癌。 絕經後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最終衰竭;由於雌激素水平逐漸降低,免疫功能發生衰減,致子宮內膜癌… 子宮體癌 子宮體癌因多起源於子宮內膜腺體,故又稱為子宮內膜腺癌。 多見於絕經後婦女,發病高峰年齡為55~60歲。
子宮內膜腺癌: 風險分級及相應治療
所謂肌瘤,指的就是多長出來的肌肉瘤;而腺瘤又稱「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瘤」、「肌腺瘤」。 以上這些組織增長的原因在醫學上尚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多少都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係。 原則上雌激素會刺激其長大,當雌激素減少,它們的體積往往也隨之縮小。 子宮內膜腺癌2025 骨盆腔內診可以檢查子宮大小、兩側卵巢是否有囊腫、或是骨盆腔是否有疼痛的結節(Tender 子宮內膜腺癌 Nodule)。
子宮內膜腺癌: 子宮肌瘤、腺瘤、子宮內膜息肉差在哪?怎樣早期預防癌化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60歲停經前或停經後的女性,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病患年齡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千萬別因為年輕就忽略了發生此種疾病的心態。 子宮內膜癌其危險因子包含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延遲停經、沒有生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雌激素過高以及具有卵巢顆粒細胞瘤的婦女。 但完全沒有上述特殊原因的女性朋友,也會有發生子宮內膜癌的機率。 此外,有文獻報告指出乳癌病人在服用太莫西芬預防乳癌復發時,其子宮內膜的病變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有顯著地增加。 早期的子宮內膜癌病人常因陰道異常出血而來婦產科門診求診,尤其是發生於停經後的婦女。 這類的陰道出血量一般不多,再加上近來荷爾蒙使用的推廣和含類似雌激素成分健康食品、藥品的上市,常導致女性朋友在停經後出血一陣子後才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