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在該年5月16日清晨開始拆除禮拜堂[21],首先破壞禮拜堂前方石階及後面屋瓦、牆垣[22]。 當時《文化資產保存法》缺少稅賦減免優惠,使得民間對保存古蹟意願不高[23]。 大稻埕長老教會 當天,龍應台出面制止拆除作業,並由建管處勒令教會停工[22]。 構造上,採雙坡屋頂[2],以清水磚來加強挑高二樓結構[1],壁厚一尺六寸[2]。 立面中央設西洋教堂常見的尖拱窗,兩側紅磚裝飾短柱為仿科林斯柱式[1]。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其餘的特徵如門窗形式和扶柱均採哥特式建築,與枋隙禮拜堂相去不遠[4]。
- 1913年初李春生長老鑑於教勢發展之需要,提案獨資遷建禮拜堂,案經信徒大會一致贊同而成定局。
- 是項屏風紅絨布於日本佔台未幾年之後,才予拆除,又當時富家女眷大都坐轎,爽啊,爽啊地接連而來禮拜,那樣的風光景趣已成歷史陳述,畢竟!
- 拆除立面後,信徒便改至一旁的女子神學院聚會[26]。
- 其余的特征如门窗形式和扶柱均采哥特式建筑,与枋隙礼拜堂相去不远[4]。
- 而當時台北市文化局決定將這座建築指定為市定古蹟,以保留這座具有重要宗教色彩又富有歷史價值的教堂。
-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的禮拜堂,1915年由李春生捐獻,2002年5月由龍應台等出面阻止教會拆除,達成建物前移、修復的共識,今列市定古蹟。
- 1935年4月12日遇墩仔腳大地震,經歷喪女之痛;1936年離開傷心地,隨夫前往淡水教會牧會,直到汪宗埕1968年退休,在淡水教會一共牧會33年。
- 一八七六年九月十七日,本堂舉行施洗典禮,由先師蒞堂施洗,是次受洗者成人男、女共十八人,其中柯氏宗族就有九人,確是難得的美範,自此慕道人士冉冉而來,信徒也漸漸增加,福音信息隨而興起。
汪李如月(1888~1980),別號團卿,是李春生次男李高盛、王雪玉的獨生女,台北港町(今大稻埕)人,自幼學習漢文古書,成年後入淡水女學堂就讀。 1918年與神學生汪宗埕結婚,在李家一度引起風波;婚後兩人赴廈門、上海學習英文,汪李如月曾擔任上海新民報、基督報通信員;1920年先隨夫到蘇澳教會牧會,後服事於1925年在台中墩仔腳教會。 1935年4月12日遇墩仔腳大地震,經歷喪女之痛;1936年離開傷心地,隨夫前往淡水教會牧會,直到汪宗埕1968年退休,在淡水教會一共牧會33年。
大稻埕長老教會: 踩在藝術上看見台北的美:水利處「台北蓋水」釋出全新城市彩繪人孔蓋設計成品,預計9月與市民Say Hi !
◆大龍峒禮拜堂經歷(一八七五年~一八八四年)本教會前身「大龍峒禮拜堂」原址在大龍峒街柯維思本宅鄰近。 獻地建堂發起人為本教會初代信徒陳願長老(陳耀宗牧師之祖父),拜堂建築託由先師(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創始人偕叡理博士,世稱馬偕醫生)設計,在興建中迭遭附近住民無理阻撓,陳長老剛毅勇為排除許多困難。 於一八七五年八月十五日,舉行落成獻堂典禮,成為台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從此,設教於茲已具一百二十年的輝煌歷史。 當時台灣北部尚未設立牧師制度,故於先後聘幾位傳道師,辛苦開拓,福音傳播由此開始。
大稻埕教會舊禮拜堂建築樣式雖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的山牆,融合經典中西風格,並有許多臺灣傳統圖案。 大稻埕長老教會 舊禮拜堂不僅是一座仿歐式建築,也融合了經典台灣與西洋風格和傳統圖案在設計上。 從洗石子裝飾的山牆和曲線山頭,小尖塔、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到泥塑裝飾的牛眼窗,這些細節都在在展現了大稻埕教會舊禮拜堂建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2002年4月11日,因傳出教會即將拆除禮拜堂,文化局帶漢寶德、李乾朗、黃富三、南方朔前來,受李春生第六代子孫李昌平回應反對列為古蹟、並拒絕學者入內[20]。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灣六家族移民巴西 宣教一甲子的傳奇故事
次年1月13日,民政局召開古蹟鑑定審查會上,學者建議將此禮拜堂與甘州街李宅都列為紀念李春生的歷史性建築群[14]。 其餘的特徵如門窗形式和扶柱均採哥德式建築,與枋隙禮拜堂相去不遠[4]。 大稻埕教會建築以仿歌德式建築風格為主調,呈現出細緻的建築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局主动提出登录为古迹后,会协助教会容积移转,但被教会以有地域性拒绝[19]。 枋隙禮拜堂決定停用後,李春生長老於1915年八月,在台北市甘州街四十號(原地名日新町三丁目)建獻這座禮拜堂,改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建坪兩百多坪,連同周園土地共約五百坪。 整座建築由李長老規劃設計並親自監造,時稱為全台教會中最具豪華的殿宇。 2003年7月17日,教會委任建築師金光裕赴文化局進行設計書圖說[19]。 12月9日,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會上,通過大稻埕教會古蹟保存範圍變更案[32]。 2005年9月27日,為避免大稻埕禮拜堂等文化資產破壞再度發生,市政會議通過文化局所提「台北市暫定古蹟及暫定歷史建築管理維護要點」,規範若遭蓄意破壞情事會有法律責任[34]。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出席的李乾朗、胡寶林,黃富三、莊永明、李明輝、廖武治等分別陳述主存張保存的理由[24]。 與會的教友們幾乎一面倒支持拆除重建,並強調李春生後代以及教友才有資格決定此教堂去留,甚至有教友多次欲扯下主持人龍應台的麥克風[12]。 1997年10月13日下午,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長李逸洋領隊林英俊、徐裕健、黃富三、周宗賢、曹奮平來大稻埕禮拜堂會勘[13]。
建物保留原有三面立墙[10],2010年8月15日落成[6]。 大稻埕長老教會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建物保留原有三面立牆[10],2010年8月15日落成[6]。
大稻埕長老教會: 好消息國度新聞 2017/9/4 儲備記者陳酈亭 台北採訪報導
27日,市府古蹟審查委員會經三個多小時討論,依然決定將此禮拜堂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之名列為市定古蹟,成為台北市第一百處古蹟[27]。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龍應台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任內,自2001年起,定8月28日起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台北古蹟月」活動[15]。 可活動期間,9月2日,龍應台就因來不及搶救南港區八卦窯,而於被拆除的廢墟中表示痛心[16]。 早於1996年12月2日,台北市政府就推出「大稻埕特定專用區建築樓地板面積移轉要點」,對大稻埕的古建物以容基移轉來鼓勵所有權人保留[18]。 文化局主動提出登錄為古蹟後,會協助教會容積移轉,但被教會以有地域性拒絕[19]。
大稻埕長老教會: 建物由來
1914年8月,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枋隙教会的枋隙礼拜堂因已不合信徒需求,由李春生独资在大稻埕另地兴建新的礼拜堂[9]。 1915年8月15日于现址新建礼拜堂后,教会改名“大稻埕教会”[6][10]。 2001年10月7日,市府文化局邀集建筑历史专家学者选出大稻埕地区十景,此教堂入选[7]。 大稻埕長老教會 2013年,台湾宗教百景票选,此为北市廿九处获推荐景点之一[3]。
大稻埕長老教會: 大稻埕長老教會未改建前的舊禮拜堂(圖5/大稻埕長老教會提供)
雖為西洋建築,但洗石子裝飾有呈現台灣傳統圖案[1]。 在汪李如月詩集發表講座上,《文化淡水》社區報總編輯謝德錫表示,汪李如月從小跟隨秀才邱仁及張希袞學習漢文詩詞,又與台南的趙鍾麒以書信方式精進漢文古詩。 淡水教會退任長老蘇文魁則播放一張又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說明每逢教會重大節日時,禮拜堂兩側都會貼上汪牧師娘李如月親筆揮毫的對聯。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一九O七年四月十六日,本堂始聘李壬水牧師為首任牧師。 李牧師才幹練達,創辦主日學、聖詩班、祈禱會、家庭禮拜,也設長執輪班探訪信徒家庭等事工。 又李牧師之長子李天來與柯謙諒,這兩位青年在本堂創立「基督教青年會」非常熱心引導青年們歸主。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整個地基被挖起,磚牆向前推動了六公尺,原有的磚頭被重新利用,保留了禮拜堂的原貌原圖,讓人們得以一窺教會建築的歷史與變遷。 2002年8月6日,教会委托的建筑师在古迹审查委员会上进行改建报告,表示已敲毁的立面将往前挪移六米后重建,原地将新建地上六层,地下两层的高楼[30]。 对此,文化局主张是要将礼拜堂整体前移来保存,受教会在10月6日回应“勉予接受”[31]。 大稻埕長老教會 大稻埕長老教會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大稻埕的礼拜堂,1915年由李春生捐献,2002年5月由龙应台等出面阻止教会拆除,达成建物前移、修复的共识,今列市定古迹。 5月20日晚,大同區延平區民活動中心舉行古蹟指定公聽會[12]。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相關資訊
然而在築造的過程中,幾經附近居民阻撓,在陳長老與眾基督徒不斷努力下,台北第一座禮拜堂於是誕生。 原先文化局已与教会达成协议,于5月28日一起商讨[25]。 大稻埕長老教會 但25日清晨1点20分,突然有怪手开始拆除礼拜堂立面,被附近庙宇聊天泡茶的民众发现[21]。 当夜3点,赶到现场的龙应台蹲坐在已成废墟的立面砖瓦上,激动哭泣[25]。 大稻埕長老教會 事发时在谷关的罗仁贵对于媒体询问此事,仅表示不知情[21]。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北市最早創立的教會
1914年8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枋隙教會的枋隙禮拜堂因已不合信徒需求,由李春生獨資在大稻埕另地興建新的禮拜堂[9]。 1915年8月15日於現址新建禮拜堂後,教會改名「大稻埕教會」[6][10]。 剪綵後,眾人也進入淡水教會禮拜堂參加「汪李如月詩集新版發表」講座。 一九二四年九月七日,本教會禮拜堂建獻人李春生長老令終,享壽八十六。
大稻埕長老教會: 歷史沿革
又曾任台灣大會議長,北部中會議長,以及各傳教機關要職竭盡辛勞。 偷拆事件后,文化部出版的《2001历史建筑百景专辑》被讽刺是“毕业纪念册”[8]。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6月21日,龙应台再度前来,强调“古迹不是漏夜拆了就算”,重申文化局贯彻古迹保护的决心[28]。 大稻埕長老教會 大稻埕教会于1966年大修礼拜堂屋顶,1988年对墙壁修缮补强[10]。 历经多次翻修,土质红屋瓦已变成烤漆钢板屋顶、本堂两侧墙壁外倾而需六支钢筋水泥柱支撑[11]。
大稻埕長老教會: 甘州街_茶葉街
首任傳道師嚴清華先生年青力壯做傳教先鋒,日間到處招人聽道理,夜間佈道,主日做禮拜,教人唱聖歌、讀聖經,備極奔命。 清法戰爭於1884年8月爆發,而當時台灣白蓮教徒煽動百姓,認為基督徒引進法兵而導致戰爭迫害,使得百姓憤怒,群起肆意毀壞各處教會,大龍峒禮拜堂便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遭受攻擊,一夜之間成為廢墟。 然而會友們靠主安息,相信教會必然焚而不毀,在清法戰爭結束後,馬偕牧師求告台灣巡撫劉銘傳申請教會的損害賠償,因而獲得一萬元銀幣作為重建教堂的金費。 1886年,這筆賠款使大龍峒禮拜堂移地改建,並更名為「枋隙禮拜堂」(圖3),重生再起,並創辦主日學、聖詩班、祈禱會等,更設立了「基督教青年會」,是今日教會青年團契的基石,同時也成為台北市的福音中心。 原先文化局已與教會達成協議,於5月28日一起商討[25]。
大稻埕長老教會: 茄子蛋樂團入圍金曲獎 基督徒成員黃奇斌感謝上帝
与会的教友们几乎一面倒支持拆除重建,并强调李春生后代以及教友才有资格决定此教堂去留,甚至有教友多次欲扯下主持人龙应台的麦克风[12]。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大稻埕長老教會 2002年4月11日,因传出教会即将拆除礼拜堂,文化局带汉宝德、李干朗、黄富三、南方朔前来,受李春生第六代子孙李昌平回应反对列为古迹、并拒绝学者入内[20]。 教会在该年5月16日清晨开始拆除礼拜堂[21],首先破坏礼拜堂前方石阶及后面屋瓦、墙垣[22]。
大稻埕長老教會: 建物由来
偷拆事件後,文化部出版的《2001歷史建築百景專輯》被諷刺是「畢業紀念冊」[8]。 6月21日,龍應台再度前來,強調「古蹟不是漏夜拆了就算」,重申文化局貫徹古蹟保護的決心[28]。 真理大學校牧室主任王榮昌表示,除禮拜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外,禮拜二到日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半藝術中心都有對外開放。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北隱世小山城的光影藝術盛事!2022 年寶藏巖光節「未來在此發生」以藝術裝置轉化當代社會
5月23日,议员王浩代教会召开记者会,由罗仁贵陈述建物老旧有安全、卫生、交通、设备、及空间不足等问题,实有改建必要,但会保存礼拜堂立面,希望市长马英九正视[11]。 2001年10月7日,市府文化局邀集建築歷史專家學者選出大稻埕地區十景,此教堂入選[7]。 2013年,臺灣宗教百景票選,此為北市廿九處獲推薦景點之一[3]。 不幸的是,在2002年5月26日,這座教堂遭到怪手破壞,正立面也受到了嚴重的毀損,幸好在教會奉獻基金的支持下,這座教堂進行了修復工程,並增加了管風琴,再次向世人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 大稻埕教會於1966年大修禮拜堂屋頂,1988年對牆壁修繕補強[10]。 歷經多次翻修,土質紅屋瓦已變成烤漆鋼板屋頂、本堂兩側牆壁外傾而需六支鋼筋水泥柱支撐[11]。
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坐落在大稻埕慈聖宮附近的大稻埕教會,是現今大台北地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由傳教士馬偕博士於1875年所創立。 這座教堂見證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島上的發展歷程,歷經了許多歷史的考驗,才得以保存至今。 大稻埕長老教會 龙应台在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任内,自2001年起,定8月28日起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台北古迹月”活动[15]。 可活动期间,9月2日,龙应台就因来不及抢救南港区八卦窑,而于被拆除的废墟中表示痛心[16]。 早于1996年12月2日,台北市政府就推出“大稻埕特定专用区建筑楼地板面积移转要点”,对大稻埕的古建物以容基移转来鼓励所有权人保留[18]。
但25日清晨1點20分,突然有怪手開始拆除禮拜堂立面,被附近廟宇聊天泡茶的民眾發現[21]。 當夜3點,趕到現場的龍應台蹲坐在已成廢墟的立面磚瓦上,激動哭泣[25]。 事發時在谷關的羅仁貴對於媒體詢問此事,僅表示不知情[21]。 拆除立面後,信徒便改至一旁的女子神學院聚會[26]。
大稻埕長老教會: 禮拜堂內管風琴向瑞士訂做,經一年半手工打造後空運來台裝設,共有33個音栓、2334根音管,為全台第三大管風琴。(圖7/大稻埕長老教會提供)
枋隙禮拜堂決定停用之後,李春生長老於一九一五年八月,在台北市甘州街四十號(原地名日新町三丁目)建獻這座禮拜堂,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這座禮拜堂建坪兩百多坪,連同周園土地,總共約莫五百坪。 所以結構堅固,地基深達五尺,壁厚一尺六寸磚,氣派莊嚴,獨特風格,堂外周圍喬木蒼翠,益彰美觀,當時稱為全台教會之中,最具豪華的殿宇,而馳名遠近,聞風而來參觀與禮拜者,紛至沓來,極呈風光。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大龍峒禮拜堂在戰爭被拆毀,同年七月於台北市迪化街三段所在 (原地名牛磨車街後改枋隙)重建,1886年十月完工,改名「枋隙禮拜堂」,成為台北市傳教中心。 1907年四月始聘李壬水牧師為首任牧師,創辦主日學、聖詩班、祈禱會、家庭禮拜,設長執輪班探訪信徒家庭等事工。
大稻埕長老教會: 台北景點的相關文章
拆除立面后,信徒便改至一旁的女子神学院聚会[26]。 27日,市府古迹审查委员会经三个多小时讨论,依然决定将此礼拜堂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之名列为市定古迹,成为台北市第一百处古迹[27]。 2002年8月6日,教會委託的建築師在古蹟審查委員會上進行改建報告,表示已敲毀的立面將往前挪移六公尺後重建,原地將新建地上六層,地下兩層的高樓[30]。 對此,文化局主張是要將禮拜堂整體前移來保存,受教會在10月6日回應「勉予接受」[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