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亮在2013年1月1日正式成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為第一位以醫學院校友身份擔任此職位的醫生。 此前他為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及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除此之外,還自2010年開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床)與香港內科學會胃腸病與肝病專科學會主席。
他自進入醫學院至畢業以來一直都與其老師兼研究拍檔沈祖堯合作,共同就多個腸胃課題進行研究。 陳家亮2025 陳家亮於2010年接替沈氏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總監一職。 [8]此外,他分別於1993年以及2007年在卡爾加里大學(以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身份)和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研究員[9]。 現時為香港中文大學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系講座教授及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 陈家亮在2013年1月1日正式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第一位以医学院校友身份担任此职位的医生。 此前他为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系讲座教授及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陳家亮: 陳家亮教授, SBS, JP
後來他升讀聖芳濟書院[12],只讀了一年中六[註 3]便自修其餘預科內容且在香港高等程度會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繼而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成為學院1988年第三屆內外全科的畢業生[13]。 陳家亮於1988年在醫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而且獲「外科金牌」稱號[15]。
- 「從前的醫生,說每句話都像金科玉律;但現今大眾一般較有知識,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遠比以前為高,當達不到病人要求,就容易造成衝突。」更甚的是,人工智能(AI)近年有長足發展,多項研究更認為AI 有可能挑戰「真人醫生」的地位。
- 他於2000年及2007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並且連續5年被學生選為「年度教師」。
- 除此之外,還自2010年開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床)與香港內科學會胃腸病與肝病專科學會主席。
- 其教學努力也令他連續5年獲學生選為「年度教師」[22]。
- 2019年,更获大阪市立大学颁授名誉博士衔头,为该校第13位得此殊荣的社会人士兼首位香港人得主[23]。
- 上任之初便率先開設全亞洲首個「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連續九年成為全港「聯招」收生成績之冠。
除此之外,还自2010年开始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临床)与香港内科学会胃肠病与肝病专科学会主席。 [16]在校教授学生多年,陈家亮同时进行了不少临床研究。 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世界著名医学期刊《刺针》(《The Lancet》)以及《新英伦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并成为史上以第一作者身份于这两份期刊内发表了八次论文的第一人。 自陈家亮从事医学研究以来,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肠胃道出血、幽门螺旋菌及癌症预防等,共发表超过500份具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文献。
陳家亮: 逆流院長 陳家亮
中大醫學院於2022QS全球醫學院排名躍升至第29位,首次晉身全球30大,並超越港大醫學院。 中大醫學院表示,新任院長的招聘程序現已展開,期望能延請到才德兼備的國際級醫學科研領袖,帶領中大醫學院繼續在教學、科研等各方面精益求精,更上層樓。 正因如此,陳家亮在行政工作之外堅持教學,並希望以身教啟導後輩。 他要求學生從早到晚跟著他診症、開會、做科研,看他如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又常跟學生訴說自己的成長故事。 回想過去一年,社會出現的猜疑、不信任和撕裂,家人、同事、朋友,甚至街上路過的人,許多時都會因為一言不合而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
在馬料水山頭苦讀的日子,同學都叫他做「崇基燈塔」,因為他經常挑燈夜讀。 灰色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官員及無黨派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紅色及綠色分別表示親建制派及泛民主派人士,黃色為商界人士,黑色為公營及法定機構人士,紫色代表大學校長或教授,粉紅色代表其他人士。 陳家亮「利益申報」,說當然希望馬會繼續推動腸道微生態研究發展,「我相信這方面是比基因圖譜更重要的領域,足以改變未來世界」。 繼而,他點出人口老化問題,即在進入老人院之前,存在一個服務真空期。 「當人慢慢變老,在需要醫療服務,甚至進入老人院之前的階段不應被忽視。」他補充,知道馬會目前也有投放資源,協助解決這個問題。
陳家亮: 腸道生態 改變世界
套用《洛奇》這套戲,「人生不在乎贏了多少場拳賽,是多少次差不多數到十,快要打鐘了,你依然可以站起來。過程才是最重要。 行醫30 多年,見盡生老病死,他深深體會到,即使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當生命走到盡頭,始終無力挽回生命。 AI雖好,但醫生有無可取代之處;令病人有信心、彼此有溝通與關懷,這是科技絕對做不到的。 自去年6月開始,香港人像生活在揮之不去的陰霾下,不如意的情況接二連三地發生,先有社會事件,隨之而來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加上中美角力下香港成了國際戰場,大家的負面情緒「爆燈」,都感到很累、很「懨悶」。 《有理有得傾》(英語:Let’s Talk)是香港有線新聞的時事訪談節目,節目逢星期六在HOY資訊台播出。
陳家亮: 【醫者仁心】出身公屋「不怕輸」成中大醫學院長 陳家亮寄語新世代醫生:我們不是醫病是醫人
他畢業後到加拿大進行科研,到199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工作,再在1998年完成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醫學博士課程。 在2014年2月1日,陈家亮正式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更是首位以医学院毕业生的身份担任此职位的院长。 他早年曾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临床)与香港内科学会胃肠病与肝病专科学会主席[16],并于2000年以及2006年获颁“校长模范教学奖”[20][21]。 其教学努力也令他连续5年获学生选为“年度教师”[22]。 2019年,更获大阪市立大学颁授名誉博士衔头,为该校第13位得此殊荣的社会人士兼首位香港人得主[23]。
陳家亮: 陳家亮:疫情中的一點光
陳家亮於九龍牛頭角花園大廈畫眉樓長大(於中四時搬離)[10],父親為的士司機[11],胞弟為執業大律師、消費者委員會副主席、法律保障事務小組主席兼競爭事務委員會委員陳家殷。 陳家亮2025 陳家亮本來獲一所位於九龍塘的名校小學取錄,但因為要付校巴費用及高昂學費。 所以他最終選擇入讀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註 2],並於該校畢業。
陳家亮: 醫學成就
本身是腸胃專家的陳家亮,2018年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成為首個獲獎的華人。 他在2013年獲委任為中大醫學院院長,是首位擔任此職的中大畢業生。 他於2000年及2007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並且連續五年被學生選為「年度教師」。 他於2000年及2007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並且連續5年被學生選為「年度教師」。 「世界不總是陽光普照、彩虹滿天;它是一個尖酸和糟透的地方。」這句電影對白,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當年仍是小男孩時,已經深有體會。 由學醫、行醫、教學,到創科研究,拾級而上,每個關節位都是不認命打拚出來的天地。
陳家亮: 醫生 不是孔子或聖人
據一位與陳詠賢共事無新聞部的同事透露,她最近曾與好友傾心事,透露同居男友欲提出分手,並有意與舊愛修好,為此,陳詠賢備受困擾,今次自殺,疑與此有關。 事發後,陳的家人獲警方通知,趕到案發現場了解,其間遇到陳的同居男友,雙方發生爭執,有人更向陳的同居男友斥罵,指他累死人,最後要勞動警方和解,並在單位內撿獲三頁紙遺書,透露因感情問題困擾而尋死,初步相信死因無可疑。 陳詠賢在無任職期間,多次到內地採訪庾文翰母親找尋兒子的新聞,而她在一星期前,更致電庾母,叮囑她好好保重身體,想不到這竟是她向庾文翰媽媽的最後慰問。 陳潔玲(Christy)和鍾舒漫(Sherman)去年因合作經營防疫消毒用品生意,引發金錢糾紛而鬧上法庭,現時案件正排期開審。
陳家亮: 腸道生態 改變世界
客席主持、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就地取材,從電影打開話題;而談電影,兩眼發光的院長推介《洛奇》,一個費城小子挑戰世界拳王的勵志故事。 陳家亮2025 據說,陳的男友其後離開亞視,以自由身在外接工作,最近獲無聘用,準備擔任無計劃推出的「二十四小時新聞」剪片工作,但現時尚未正式上班。 陳詠賢在九七年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系,隨後加入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起初負責一個叫《九八新里程》節目的採訪工作,後轉做《時事追擊》,及後曾在香港電台及《東方日報》當記者,去年七月加入無電視新聞及資訊部公共事務科工作。 2018年獲美國腸胃科醫學院頒發「國際領袖大獎」的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在旁人眼中可能是人生贏家,但他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時,就提到自己其實是在牛頭角屋邨長大,父親是的士司機,讀的是屋邨附近的小學。 下筆的前一晚,我出席了段校長與學生及校友的對話,若然只看了某些新聞報道的剪輯,可能你會以為中大是充滿了暴徒的大學,但只要有耐心看畢整晚的對話,也許社會大眾可以感受到學生及校友的心底話和他們內心的苦澀。
陳家亮: 陳家亮醫生
[16]在校教授學生多年,陳家亮同時進行了不少臨床研究。 其研究成果多次發表於世界著名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以及《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並成為史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於這兩份期刊內發表了八次論文的第一人。 自陳家亮從事醫學研究以來,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腸胃道出血、幽門螺旋菌及癌症預防等,共發表超過500份具影響力的醫學研究文獻。 在2014年2月1日,陳家亮正式出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更是首位以醫學院畢業生的身份擔任此職位的院長。 他早年曾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床)與香港內科學會胃腸病與肝病專科學會主席[16],並於2000年以及2006年獲頒「校長模範教學獎」[20][21]。
陳家亮: 医学成就
反而在疫情下,大家面對着「病毒」這個共同的敵人,我們在見不到面的時候反而透過社交平台、電話互相問候、互相提醒,人與人之間好像再次連結起來,彼此關心,重新建立關係。 陳家亮2025 保持社交距離及停止聚會並沒有把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遠。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疫情似乎給予我們一個修補創傷的機會。 我相信單以強硬的策略並不能令社會盡快洗牌重來,即使表面回歸安靜繁榮,也化解不了一代人的仇恨。 這晚的對話最終在互諒的氣氛下結束,學生向校長認錯,校長也坦然承認過往的不足。 香港過往的成功有賴香港人的努力、團結和素質,人人尊重法治。
氣餒之餘,九十年代末,他和沈祖堯尋求香港賽馬會支持。 據知,陳詠賢九七年在亞視工作時,認識了現時的同居男友阿德,當時阿德在亞視新聞部擔任剪接師。 消息說,對方與妻子離婚後,感情生活十分活躍,不久與陳詠賢在沙田同居。 或許有很多人覺得現在香港正經歷前所未見的黑暗,但在愈黑暗的環境下,光便愈發變得明亮、耀眼。 就讓我們在這「伸手未見五指」的時候,捉緊這點光,也重新珍惜過去許多我們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的幸福吧。 2018年,他推出著作《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邀請了當時的馬會董事、現任馬會主席陳南祿寫序。
上任之初便率先開設全亞洲首個「醫學(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連續九年成為全港「聯招」收生成績之冠。 后来他升读圣芳济书院[12],只读了一年中六[注 3]便自修其馀预科内容且在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多年之後,當他事業有成,他仍然認為,「『成功』就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人總有跌下來的一日,因此永遠不要怕輸。 陳家亮從聖芳濟書院升上大學,選擇入讀當時連首屆學生都未畢業的中文大學醫學院。
陳家亮是電影發燒友,荷李活電影《洛奇》(Rocky)在1976年上映時,他剛升上中學。 醫科畢業後,陳家亮沒有選擇被指最易賺錢的外科繼續深造,反而鍾情腸胃專科,跟隨當時的年輕醫生沈祖堯(腸胃科權威、2010–2017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成為沈的第一個門生。 醫科畢業後,陳家亮沒有選擇被指最易賺錢的外科繼續深造,反而鍾情腸胃專科,跟隨當時的年輕醫生沈祖堯(腸胃科權威、2010–2017 年擔任中文大學校長),成為沈的第一個門生。 陈家亮于九龙牛头角花园大厦画眉楼长大(于中四时搬离)[10],父亲为的士司机[11],胞弟为执业大律师、消费者委员会副主席、法律保障事务小组主席兼竞争事务委员会委员陈家殷。 陈家亮本来获一所位于九龙塘的名校小学取录,但因为要付校巴费用及高昂学费。
陳家亮: 醫生 不是孔子或聖人
年輕一代不是天生暴民,只有以民為本的政策和不偏不倚的執法才能令社會大眾甘願守法循章。 陳家亮2025 當晚有一位同學說得好:「有誰不願意在校園專心求學問、追求理想?」是的,學問是讓我們明白事理,懂得向不公義發聲。 氣餒之餘,90年代末,他和沈祖堯尋求香港賽馬會支持。 馬會認同有關計劃有社會需要,只是當時制度並未觸及,雙方一拍即合,促成大腸癌教育計劃的出台,並為中大後來免費替市民提供大腸鏡及大便隱血測試,埋下伏筆。
我不會未審先判認為警察有濫用武力,也不會認為監警會無能,但當我們一方面可以用右腳踢球時,為何就不可以也用左腳踢球? 我們需要把濫暴的人繩之於法的同時,也要還那些盡忠職守的警察一個清白,更需要給社會大眾一個交待、還香港一個公道。 陳家亮 牆上掛滿琳瑯滿目的電影海報,喜歡與不喜歡電影的人,同樣目不暇給。
陳家亮: 醫生 不是孔子或聖人
今日說起來,他有感遇見了高人:「一山還有一山高,以為自己見識多,但比你更高層次、見識更深遠的人,大有人在」。 中式木製書桌放了毛筆書法,配有中國式屏風;英倫風格大廳則掛滿外國電影海報,裝在畫框內,全都是經典電影作品。 陳家亮在牛頭角屋邨長大,父親是的士司機,讀的是屋邨附近的小學。 不過,正正因為沒有什麼可以輸,一切就變得「無敵」。
陳家亮: 腸道生態 改變世界
他指,卸任後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會繼續追求夢想,但求無悔今生。 陳家亮形容研究腸道細菌樂趣無窮:「簡單來說,人體有兩套基因,一套是父母給我們的,不能改變,即所謂好醜命生成,這佔人體的1%;腸道的微生態,總和基因則佔了人體99%。」他指,只要改變腸道細菌生態, 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風險, 甚至能夠改變世界。 「從前的醫生,說每句話都像金科玉律;但現今大眾一般較有知識,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遠比以前為高,當達不到病人要求,就容易造成衝突。」更甚的是,人工智能(AI)近年有長足發展,多項研究更認為AI 有可能挑戰「真人醫生」的地位。 當晚不少學生含淚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歴,例如他們指在和平示威的情況下受到不合理及暴力對待,甚至在禁閉期間所受的屈辱。 面對那些學生歷歷在目的描述,我們真的還可以鐵石心腸,不去盡快尋求真相嗎? 但當局卻堅持要留待監警會調查,對於備受關注的事件,例如元朗施襲、8‧31、新屋嶺等等,為什麼不可以同時有獨立調查委員會?
陈家亮,SBS,JP(英语:Francis Chan Ka-leung[6],1964年10月22日—),香港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7],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临床)。 他自进入医学院至毕业以来一直都与其老师兼研究拍档沈祖尧合作,共同就多个肠胃课题进行研究。 陈家亮于2010年接替沈氏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总监一职。 [8]此外,他分别于1993年以及2007年在卡尔加里大学(以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身份)和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研究员[9]。 现时为香港中文大学卓敏内科及药物治疗系讲座教授及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
陳家亮: 陳家亮:疫情中的一點光
陳家亮形容研究腸道細菌樂趣無窮:「簡單來說,人體有兩套基因,一套是父母給我們的,不能改變,即所謂好醜命生成,這佔人體的1%;腸道的微生態,總和基因則佔了人體99%。」他指,只要改變腸道細菌生態,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風險,甚至能夠改變世界。 陳家亮說,病人生命「冇take two」,做醫生本身就有一定壓力,而現今做醫生所面對的壓力,比以前大得多。 「從前的醫生,說每句話都像金科玉律;但現今大眾一般較有知識,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也遠比以前為高,當達不到病人要求,就容易造成衝突。」更甚的是,人工智能(AI)近年有長足發展,多項研究更認為AI有可能挑戰「真人醫生」的地位。 面對醫護人手短缺、醫護學額增加及日益增長的教研需求,陳在年前推出了「醫療教育設施提升工程」,除翻新現有醫學大樓外,亦開展了大型的醫學院擴建計劃,配合醫學院的未來發展,期望能吸引國際級醫學科研人才來港任教,栽培更多優秀的醫護學生。 中文大學醫學院表示,現任院長陳家亮的任期將於2024年1月31日屆滿,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的招聘程序現已展開。 陳家亮表示,作為中大畢業生,榮幸過去十年可以在院長崗位上回饋母校,並見證醫學院的成就。
所以他最终选择入读圣若翰天主教小学[注 2],并于该校毕业。 后来他升读圣芳济书院[12],只读了一年中六[注 3]便自修其余预科内容且在香港高等程度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继而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为学院1988年第三届内外全科的毕业生[13]。 陈家亮于1988年在医学院以一级荣誉毕业,而且获“外科金牌”称号[15]。 陳家亮2025 他毕业后到加拿大进行科研,到199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工作,再在1998年完成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医学博士课程。 陳家亮於2013 年獲委任為中大醫學院暫任院長,2014年2月1 日獲正式任命為醫學院院長,為首位畢業生擔任此職, 任期將於2024年1月31日屆滿。
其教學努力也令他連續5年獲學生選為「年度教師」[22]。 2019年,更獲大阪市立大學頒授名譽博士銜頭,為該校第13位得此殊榮的社會人士兼首位香港人得主[23]。 陳家亮,SBS,JP(英語:Francis Chan Ka-leung[6],1964年10月22日—),香港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7],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臨床)。
陳家亮: 陳家亮醫生
儘管機會不多,他就是不認命:「我告訴自己,我兩袋空空,不怕輸。無論現實如何打低我,我都能站起來。」多年之後,當他事業有成,他仍然認為,「『成功』就是成功的最大敵人」,人總有跌下來的一日,因此永遠不要怕輸。 2018年,他推出著作《吾生有杏—院長醫生週記》,邀請了當時的馬會董事、現任馬會主席陳南祿寫序。 不過,正正因為沒有甚麼可以輸,一切就變得「無敵」。 陳家亮2025 羅燦又透露,上周五一班無新聞部同事有一個飯局,陳詠賢亦有出席,且表現得很開朗,至翌日周末,新聞部的同事原有另一聚會,但當日陳詠賢卻爽約沒有出席。 醫生不是要無意義地延長病人的壽命,而是幫助病人活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