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早期的艦攻機都是雙翼且非金屬製戰機,日本海軍向三菱和中島提出研發計畫打造最先進尖端的金屬單翼艦攻機,1936年兩家公司推出九七式艦攻機都超過日本海軍的要求,所以兩架全採用,中島為一號機,三菱為二號機(起落架是固定的,生產較少)。 由於1939年二戰即將爆發,蘇聯緊急向10家飛機公司研發1架新型的低翼單發戰鬥機,1939年7月29日,蘇聯空軍授權雅克列夫I-26之後的Yak-1。 善用結冰的湖面做降落跑道方便打游擊戰外還有蘇聯攻打德國較沒心思攻打芬蘭的原因讓芬蘭免於被蘇聯併吞。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法國
一種是利用小型雷達測距儀追蹤目標的距離,協助飛行員找到最佳射擊時機,提高一般飛行員的命中率。 這條路線的發展很快就和第二種合併,也就是持續改進二戰攔截用空載雷達系統,朝向功能更多,簡單化,使用限制更少的方向發展。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2025 早期噴射戰鬥機常見的機鼻進氣口設計,為了將空間騰出來安裝更大的雷達而移動到機身其他的部位,自1970年代以後設計服役的戰鬥機,機鼻的空間都留給雷達使用。 氣冷發動機的輸出發展潛能比較高,同時必須要以較大的輸出來克服阻力。 可是提升輸出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增加環狀汽缸的圈數,造成額外的冷卻問題需要解決。 散熱不良的第二排之後的汽缸會使得汽缸的外璧因持續高溫而變紅,導致汽缸損毀的狀況。
- 美國在1942年開始自英國的基地出發對付位於歐洲大陸的德國佔領區內的目標,即使英倫空戰已經清楚的呈現出護航任務的迫切性,美國陸軍航空隊依舊認為依靠轟炸機的自衛火力加上適當的編隊,就能夠深入敵境達成任務。
- 正因為如此,戰車上的設計細部都非常精準地呈現,彷彿是一台能夠動起來的小戰車。
- 在戰鬥機上攜帶飛彈的構想於二次大戰末期展開,德國首先引用空對空飛彈的試驗,美國則進行空對地飛彈的驗證。
- 首次於1942年在南太平洋戰役中作戰,卻因為性能與常故障等因素冠上失敗的名稱退居第二線,但在德蘇戰役中有極高的評價。
而蘇聯在二戰中突出了戰鬥機要能在惡劣環境下可靠作戰,如較短的起飛降落距離和較低的進場速度,並且以較他國更強調加速性和上升率,中低空的飛行性能的,對於後來的空地一體作戰中飛機要求有較大的影響。 後燃器相當於裝在噴射發動機後面的第二個燃燒室,在緊急的時候以大量的燃料提供非常大的推力。 像是德國使用的GM-1注入裝置(也就是笑氣)與美國在汽缸投注水冷卻等。 剛剛進入噴射時代,蘇聯與美國都曾經進行於渦輪段前方再度注入燃料點火的試驗,然而這個手段對於渦輪葉片的耗損提高許多,類似的構想有在壓縮段前面噴水,降低壓縮氣體的溫度,提高燃燒前後的溫度變化以取得更大的推力。 除了於戰鬥中使用以外,起飛或者是需要加快爬升的時候,都會使用後燃器。 即使如F-22或者是颱風戰鬥機等機種宣稱能夠在不使用後燃器的情況下維持超音速巡航,他們還是繼續使用後燃器作為必要時的緊急能量補充。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德國裝甲坦克 極初期型
一款在當時較罕見的單發雙座戰鬥機,因為單發雙座戰鬥機在一戰中表現亮眼因此沿用到二戰。 無畏式最初在實戰時擊落德軍65架戰機,但德軍知道它是一架無法用於纏鬥只能用於機背上機砲開火的笨重戰機,無畏式不在具有引響力,轉為夜間戰機。 與三式戰鬥機一樣採用液冷發動機(詳細介紹請至第13期)的設計,但靈活度卻不輸大東亞決戰機 四式戰鬥機疾風(詳細介紹請至第8期),評價極高。 它的優美在二戰中極為罕見,因為它神出鬼沒,有著高速的速度和許多飛機都無法批敵的航程,經常令當時的英軍傷痛腦筋。 P-39戰鬥機在低空有優異的靈活加上非常適合對付一樣是以低空方式作戰的德國戰機。 服役於1970年代的蘇聯軍戰車,相較於其他車體設計較低;加上為了降低被敵軍發現的機率以及減低中彈率,其砲塔的部分設計的相當狹小。
- 它的優美在二戰中極為罕見,因為它神出鬼沒,有著高速的速度和許多飛機都無法批敵的航程,經常令當時的英軍傷痛腦筋。
- 本身就以「事前偵察」和「先行偵察」為首,不只偵察敵方位置外,也會將天氣及氣候回報給軍隊,後期也有海軍指揮、海洋巡邏等任務。
- 二次大戰時期的經驗發現以非金屬類材料為主要結構的飛機,能夠降低雷達發現的距離,採用翼身融合,也就是飛翼設計的飛機也有類似的效果。
- 此款模型精密地重現德軍的虎式戰車,除了將有著強大火力的炮身細緻呈現以外,厚重有份量的裝甲及煙霧彈的發射器等周邊的機械也都毫無遺漏的精緻表現,加上德軍兵士的人偶,整體組合起來栩栩如生。
- 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機鼻進氣口已經幾乎完全被放棄,以配合大型雷達天線的安裝需求,而這個需求使得飛機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漲。
- 但我從日本未發售的期數中,看過去幾乎都是已經出過的傑作機讓我有些失望,不過各位網友不必太多想,因為目前得知消息台灣這邊不會延長期數。
很大一架的模型機,跟28期的屠龍一樣大架,整體來說是架精緻漂亮的傑作機,但有些小地方有些小馬虎,引擎排氣管不整齊,飛機底座的插孔有更改過,附的圈圈零件無法裝的固定,還有掉漆的個案。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日本出到77期準備要在80期結束前,我在台灣迪亞哥官方FB中看到有網友說會出到90期,我迅速到到日本官網的常見問題中得知傑作機周刊系列將延長至”120期”結束,更新時間為2018年12月11日。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2025 機翼比較細且機翼下方沒有幅度(完全是平的),機尾端沒有其它零式戰機凸出來的小角,機頭更機身都和二一和一一型一樣,但駕駛座裡面卻不一樣,整個看過發現只有水平尾翼、座艙照和螺旋槳是同個零式戰機的模子印出來的。 二戰後, 美國軍援約300架P-47D/N給中華民國參與了國共內戰,約200架P-47N由漢考克號航空母艦運送至台灣,並與中國解放軍戰機於東南沿海交戰。 但只要情報錯誤就會讓日軍受到致命傷,中途島戰役犯下的致命大錯,就是偵察回報錯誤及延遲起飛、偏離航道…等導致日軍錯誤指揮造成慘敗。 隨後日軍轉為防守,零式水上偵察機依舊在二戰結束前提供情報誓死抵抗美軍的進攻。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二戰德軍虎式坦克初期型
CORGI品牌誕生於1956年,為各個年齡段的人們提供了高品質的壓鑄玩具和收藏品。 此時期的美國和帝俄所用的戰鬥機皆為仿制或直接購買外國的機種,本表亦省略其他交戰國使用外國入口或仿制的戰鬥機。 以簡單的改裝套件,讓戰鬥機可以攜帶相關的裝備或者是武器,以執行這些任務。 其他比較少見的包括只有一至兩挺輕或是重機槍的武裝型態,由於威力低,大戰開始之後很快的就不再列入考慮之列。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福克-沃爾夫設計出Fw-57(1936年試飛,因機械故障失事轉為研發Fw-187)、海塞勒所設計出Hs-124、梅塞施密特於1935年底設計出Bf-110並於1936年5月12日首飛。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美國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 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烷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 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雖然Bf110在空戰摔了個大跤,但其性能在其它任務中大為出色,在地中海戰役和北非戰線,除了護航運輸船艦外,也從是轟炸英軍艦艇和基地。 而在巴巴羅薩戰役中,因為蘇聯的戰機多為舊款型,素質也不高,進而大舉推進蘇聯。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噴射時代初期
底部跟背景都是用保護模型櫃附玻璃的保麗龍板2個,拍攝高度差不多50公分高,意思就是我是用蹲著的方式拍攝。 很講究真實感,機尾的3個零件原本就裝好的,墨線幾乎沒有偏離,相當精美的傑作機,起落架也很有真實感,只是炸彈架有點難裝且很難拔下來,裝設炸彈架前請先思考是否要裝設。 這次的塗裝顏色很漂亮,與16期的F4U比較來看,這期的更漂亮更精緻,想買F4U傑作機的網友推薦買這架。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出售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1/100 完成品金屬戰機 模型五架 F-14A F-4 Mig-29 F-15 A7-E
看得出這期的傑作機想要製作的非常精緻,但卻遺漏了不少的瑕疵,像是塗料墨線沒塗好、白色不乾淨、掉漆和毛邊等問題。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隨後太平洋開戰後因航程較短及降落時會有彈跳因素較不適合降落航空母艦而退居第一線擔任教練機,雖然不適合降落航空母艦,但也有部屬較小型航空母艦的紀錄。 研發期間有量產訓練用的滑翔機”秋草”,據網路表示原本美軍有接收1架秋草,但在運回美國的海運上,裝有秋草的貨櫃疑似天候因素不小心遺失,沒能保留下來。 以’荒鳶武士”出名,是日本歷史上最出名的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戰績64架(據週刊表示,可能只有28架)。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國
4.5代戰機主要是指延續第四代戰機的發展成果進行修改,通常是針對航電與電戰系統有了大幅的更新,以作為第五代戰機全面服役前的過渡機種。 雖說是性能低於五代戰機的過渡機種,但價格上比起昂貴的五代戰機有優勢。 在結構和使用的材料上,已經無法在部分地方繼續以非金屬材料構成,而必須以全金屬,尤其是高強度的鋁合金作為主要的機體結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
之後的布魯斯特只能授權生產F4U度日,二戰後因訂單銳減而瀕臨破產。 諾門罕事件結束後,九七式就沒有精良的表現了,不只輸給不少盟軍軍機外,甚至速度還輸給轟炸機,之後因一式戰機隼(詳細介紹請至第5期)服役而退居第一線培養日本陸軍王牌。 其中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以航空母艦上的航空兵力進行大規模作戰,也是美國海軍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時唯一的空優維繫者。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 法國人率先實現了在螺旋槳上安裝鋼鐵製子彈偏導片,使機槍子彈不會擊中螺旋槳。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發展史
以零式一一型為基礎研發,並由水上戰機中較為豐富的中島工業而非三菱工業花費11個月研發,在太平洋戰爭開戰的同一天1941年12月8日1號機首飛,隨後成立水戰隊,主要任務是日本在完成陸上機場前建立個水上機場彌補空缺。 首次於6月10日爆發空戰,並在7月10日擊落1架B-24,是二式水上機的首次擊落紀錄。 P-47的量產量是美國戰機數量最多,經典的氣泡式座艙蓋P-47D型12602架,成為單一機型數量第一。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日本
由於當時的九六式戰機對中國戰鬥機來說實在太強,甚至出現避戰(一有發現日軍戰機就立即撤退),使得九六式戰機變成沒有對手可以打仗。 而驚人的事蹟不只這項,1937年12月在南昌爆發空戰,其中樫村寬一座機遭中國戰機衝撞,左翼一半被撞掉,但卻成功飛回基地,締造奇蹟在日本大為報導。 不只研發資料太少這個問題外,研發過程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碰上地震又碰上大空襲,先研發出來的1號機在試飛時墜毀。 2號機裝上火箭推進器卻花了許多時間做調整,最後戰爭結束沒有試飛。
直到第八航空軍開始接收P-51戰鬥機之後,護航的迫切需求才獲得適切紓解,美國為此還將所有第八航空軍的P-47與其他單位交換P-51,連英國訂購的同一型機種也被暫借擔任護航的工作。 自從P-51攜帶副油箱伴隨轟炸機進入歐洲大陸之後,不僅降低德國空軍攔截的能力,同時擴大第八航空軍能夠有效轟炸的範圍,最終壓制德國的生產與運輸系統。 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外號信天翁)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射擊斷續器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鬥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 這個階段的戰鬥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為大宗。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M48A3 Patton 美軍巴頓戰車
在蘇聯方面,要擊敗前線的德軍的重要性較高,加上遠程轟炸機的數量不多,所以較少空襲德國本土。 僅有本來在戰前已經制造的少數重轟炸機(TB-3和Pe-8轟炸機)在開戰初期曾經空襲德國本土都市,所以蘇聯主力戰鬥機設計並未特別要求提高航程。 但仍然有一種載彈量較少而航程較遠的IL-4轟炸機,足以勝任對於德國境內重要交通設施作轟炸,為了保護這種遠航程但自衛武裝貧弱的轟炸機,在Yak-9型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特長程的DD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2025 利用轟炸機對敵人進行戰略轟炸,以摧毀有形的生產運輸以及無形的士氣,企圖結束戰爭的構想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受到各主要航空發展國家的注意。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到了大戰中期,為了滿足輸出馬力需求大幅上升的狀況,液冷發動機從極為普遍的V型12汽缸提升為X或H型24汽缸,氣冷發動機則由一排,兩排提升到4排汽缸的龐大架構。
青島文化社的模型製品向來以精密的細節為名,相當推薦給對於細節講究的軍事迷。 除了戰車以外,汽車與摩托車等也在該廠所生產的行列之下,每一項商品都鉅細靡遺的呈現出原貌,非常適合用於打造擬真場景。 這一段時期的機種如蘇聯Yak-15戰鬥機、MiG-9戰鬥機、MiG-15戰鬥機、美國F-80戰鬥機、F-84戰鬥機、F-86戰鬥機、英國的格罗斯特流星战斗机、吸血鬼戰鬥機,法國的神秘式戰鬥機等。 利用退入第二線的戰鬥機執行其他任務,這種情況在許多國家都相當的普遍,企圖以少許的經費達到多用途的效果。 以現有的戰鬥機設計為基礎,在工廠進行規模不等的改裝,以執行其他任務為優先。 譬如P-38戰鬥機的偵察機衍生型是將武器全部拆除,僅有偵查需要的相關設備。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戰車模型的選購要點
在夜戰中採用新戰術”爵士樂”飛在敵方轟炸機正下方並同方向飛行並逐漸升空高度,並以機槍射擊,據說擊落數中有8成來自爵士樂。 之前還想說怎麼會以蘇聯製戰鬥機作為結束而感到好奇,才發現這可能就是延長120期的徵兆。 之後又在2019年1月25日常見問題中說明因某些因素將會只出到100期結束,原本還在想會不會出中華民國空軍的霍克3式跟I-15。 但我從日本未發售的期數中,看過去幾乎都是已經出過的傑作機讓我有些失望,不過各位網友不必太多想,因為目前得知消息台灣這邊不會延長期數。
研發了10月完成了1號試驗機於1935年2月試飛,以時速451公里創下當時新紀錄,成為了世界級,並以超出預期甚至以為是儀器故障的高機動性能在中國上空立下輝煌戰績。 不過收藏家們注意了,飛機最尾部紅色部分會有掉漆的問題,我在加裝尾輪零件前,接觸面出現掉漆問題,需要特別小心。 1941年換裝零式二一戰鬥機(介紹請至第2期和11期),加入才剛成立的台南航空隊,並與多位著名的零戰王牌一同作戰。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在二戰爆發前就以”王牌飛行員”的姿態在太平洋上空稱霸,為零式戰鬥機定下”零戰神話”的美名。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吹起和平聲浪,使得航空製造業最前茅的法國陷入停擺,隨後又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混亂,法國才開始重視戰機的研發。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代
戰鬥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2025 到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戰鬥機的基本型態大致上已經有了雛型:以小型機為主,強調運動性,需要有向前射擊的固定武裝。 雖然不適合纏鬥,但用於戰術一擊脫離(佔據高空)及防禦圓陣(排成一列編隊繞著軌道飛行)以前方機槍和後部機槍射擊敵機,創下不少佳績。
因當時日本自製戰機技術不熟,但憑著想追上世界級水準戰鬥機的精神不斷努力,成功研究出培養最多日本陸軍王牌及菁英的基礎戰鬥機。 德軍的虎式戰車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線戰車,相信是不少軍武愛好者與戰車迷們都相當熟悉的一款戰車。 這一款商品便是虎式戰車的極初期型號,在二戰中能夠擊破盟軍的戰線達兩公里之遠,使當時的盟軍兵士皆聞之色變。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一場作戰中,轟炸機無法如同杜黑所預測,能夠自由進行轟炸而不受到戰鬥機的影響。 德國與英國在雙方獲得的經驗上採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利用戰鬥機擔任護航與掃蕩敵人戰鬥機威脅成為重要的項目。 和零戰不同德國的Bf109中前期型的號D/E航程明顯不足的,做成對英蘇作戰失利。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 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代
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大戰開始前,許多國家對於戰鬥機的發展強調攔截對方的轟炸機,飛行速度的重要性放在優先地位,也因此早期美國陸軍是以「驅逐機」稱呼當時的戰鬥機,而蘇聯以「殲擊機」稱呼戰鬥機。 第三代戰鬥機出現於1960年代,這個階段將先前累積的使用經驗以及各種試驗的結果加以整合。 許多高速飛行時的現象和控制問題獲得相當程度的解決,高後掠角度的機翼設計已經不受到青睞,三角翼和幾何可變機翼與後掠角度小於45度的梯形翼成為設計的主流。 雷達與各類航電逐漸成熟與複雜化,機鼻進氣口已經幾乎完全被放棄,以配合大型雷達天線的安裝需求,而這個需求使得飛機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