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抱寶寶的時候,一般會習慣用手腕的地方施力以拖著寶寶的身體,但這種抱法會使手腕的負擔變重,若是剛好肌肉量又比較不足,便容易使手腕受到刺激進而導致發炎。 因此,建議在哺乳或哄寶寶的時候,可以改用背巾、背帶或哺乳枕等物品來輔助,讓手腕能夠適度休息,降低肌腱與滑膜發炎機率。 女性荷爾蒙當中有一種叫「孕酮」的物質,它能夠幫助即將臨盆的孕婦促進子宮收縮,使寶寶能夠出生。
有關知識所涉及之正確性,或是其合法性或正當性如何並不負任何責任。 本網頁亦有權隨時增減、更改或刪除任何內容或圖片的權力,無需事前通知。 本網頁僅為健康教育用途,並非任何診斷 / 醫療方法,如遇上任何健康上的問題,應向醫療專業人員咨詢意見。 本網頁亦不會為任何因本網頁的建議、回答、示範負上責任。 另一個動作,我們可以將手板向內,拇指向下拉,剛剛開始的時候會痛,可能向下幅度不大,不痛的時候可以其他手指抓住拇指,手腕向尾指方向拉,令筋腱有拉扯的感覺,同樣維持至 媽媽手治療推薦2025 15 至 20 秒。 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你用電話的時候太長,就算怎樣拉筋有無法放鬆,所以要記住每 30 分鐘就要放下手機,站起來活動一下。
媽媽手治療推薦: 【母親節】中醫教路 幫媽媽按摩四個穴位 紓緩「媽媽手」痛症
在傷患位置(陽溪穴)上輕輕塗上藥油,及以發熱暖包或暖水袋外敷,借助藥油及熱力活血化瘀。 根據病患體質狀況選擇活血化瘀止痛的中藥、針灸或雷 射針灸,可以讓療效更加鞏固。 若是正在坐月子或是親 餵母乳的媽咪,手部的疼痛可以用針灸來緩解,此時中 藥的重點是調理媽咪生產失去的氣血,幫助母乳量增 多,並達到快速恢復產前的身材。 若是害怕針刺,可選 擇用低能量雷射的照射取代傳統的金屬針,不但研究顯示效果很好,整個過程也毫無疼痛或者酸脹感。
- 會通稱為媽媽手,主要是因為常見於媽媽身上,除了荷爾蒙影響,也需常常擠奶、餵奶、抱小孩,各種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就容易形成媽媽手。
- 因病情各異,患者必須尋求註册脊醫作詳細咨詢及提供專業意見。
- 要免受「媽媽手」困擾,預防當然勝於治療,平日除了避免過度及重覆使用拇指外,亦可不時進行舒緩動作,伸展相關肌腱。
- 而一些易過敏人士,貼上一、兩日便感到痕癢便脫下來。
- 「媽媽手」並非媽媽們專利,之所以有此俗稱,係因好發於產後整天忙於照顧初生嬰兒的媽媽們,事實上,只要是過度使用大拇指和手腕的人,若發現在做手腕彎伸動作的時候,手腕內側會產生疼痛感、甚至傳達到大拇指的話,就代表已有媽媽手的問題了。
- 註冊中醫師陳俞霏指,「媽媽手」最常見於分娩後的新手媽媽、要照顧孫子的婆婆和嫲嫲,因為未熟習舒服的「抱B」姿勢而過度使用拇指附近肌腱,或連扭毛巾、扭水樽蓋等簡單動作都無法完成。
例如新任爸媽會在餵奶、幫孩子洗澡時需要長期用手或手腕來承托著嬰兒的頭部、 上班一族長期使用鍵盤和滑鼠、髮型師不停地使用剪刀、甚至餐廳服務員,需捧著餐盤不停來回廚房和客人的餐桌,也有較大機會患上此痛症。 最後,這十年火紅的電競選手也會因為高度集中使用手指和手腕,患上媽媽手的機會比一般上班一族更高。 除了以上高危一族外,長期使用手機人士也會引發媽媽手。 現在的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我們也習慣用單手使用手機。 「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但不只會出現在媽媽身上,只要必須頻繁使用拇指的人都可能產生症狀,如長時間打字的鍵盤手、常滑手機的拇指族等,都是高危險群,臨床上常見的症狀為大拇指靠近手腕處出現持續疼痛及腫脹,甚至無法使力。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的治療方法
早期症狀較輕時只有在重複用力或操勞過度後才出現問題,特別是用力握緊或扭動物件。 如沒有治理好,症狀會加劇,平常不發力下也會感到不適,早上起床症狀更為明顯,拇指活動困難,嚴重時,提舉物件(如水杯) 時甚至會因痛楚不能發力而讓物件掉下。 根據您的需要,您的醫生也可能會推薦替代療法,例如針灸、脊椎按摩療法和瑜伽,如果無創治療在 3 個月內沒有減輕症狀,則可以選擇手術,然而這並不常見。 護腕保護、穩定和支撐您的手腕處於中立位置,這有助於限制運動,一些護腕旨在減輕正中神經的壓力,這會導致腕管綜合徵 ,護腕還可以緩解由於重複性勞損、關節炎、肌腱炎、媽媽手等病症引起的疼痛、炎症和僵硬。 「媽媽手」很多人覺得是媽媽才會得到,中華肌內效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表示,並不是! 媽媽手常見於新手媽媽,因為產後荷爾蒙的關係,韌帶比較鬆較容易受傷,再加上新手媽媽對抱小孩、擠奶動作不熟練、姿勢不正確,因為要做很多動作,手動得多就容易受傷。
你是否曾經突然感到手腕酸刺、麻痛,連握住杯子、盤子都無法使力呢? 媽媽手治療推薦 這就是俗稱的「媽媽手」、「滑鼠手」,由於長時間的慣性動作,導致手腕內部腕隧道組織的發炎腫脹,壓迫到腕隧道管中的「正中神經」,引起持久性的麻木、刺痛症狀,特別在夜間時最明顯。 俗稱「媽媽手」的奎緬氏症,正式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是指大拇指靠近手腕的拇指肌腱因勞損或急性拉傷而引起的肌腱軟組織炎症。 媽媽手治療推薦 如長期發炎的話會使腱鞘變厚,腱鞘內的空間縮小,在其內的滑動受阻,當患者在使用拇指時,會有卡住的現象。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症狀:(按圖)
本文將解析媽媽手的症狀與成因,以及除了媽媽們,還有哪些人也是高風險族群。 快跟著本文的整理,了解舒緩與改善媽媽手的方法,一起遠離惱人的病痛。 其實「媽媽手」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多使用拇指的動作、平時多多熱敷、局部輕輕按摩,並配合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都可以奏效。 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具,也可達到舒解大拇指肌腱的作用。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6大危險因子
林頌凱醫師提及,臨床上也常有許多患者表示,接受局部藥物注射後的第二天,疼痛感就好了一半以上,其實對症下藥治療的安全性很高,媽咪也無須擔心藥物影響寶寶而拒絕就醫。 會造成媽媽手症狀的原因也與職業有關,包括手指反覆點鈔、蓋章、使用訂書機的會計和銀行行員,或是整天重複貼標籤、轉壓零件的工廠生產線作業員,以及常單手端盤的餐廳服務員、園藝和花藝工作者等。 好發於中年健康之婦女或剛生產過後的孕婦,但「媽媽手」不只是婦女或媽媽們的專利,常需使用手指的族群也是高危險群,如洗衣服、扭擰物品、抱小孩或工作上需要打字、握筆寫字、反覆點鈔等行為,這些過度操勞或不當的使用,都是造成媽媽手的主因。 需快速的重複有關捏、抓,拉或推的工作,得到媽媽手的風險較高。 抱小孩時,拇指維持在外展(abduction)及伸直(extension)的姿勢也較易導致媽媽手。
媽媽手治療推薦: 中西醫合璧 網球肘 治療有撇步
它的作用就類似骨折時,必須打石膏固定,讓斷骨處可以慢慢癒合。 若持續三至四週,疼痛仍無法紓解,可局部注射類固醇入滑囊中,以有效降低發炎反應。 但國人往往聞類固醇而色變,其實除非反覆而密集的注射,否則鮮少有併發症產生。 如果伸展拇指時,拇指及其下的手腕部份感到疼痛和腫脹,而痛楚在使用拇指和手腕或拿重物時尤其劇烈,便可能是患上了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拇指肌腱滑膜炎的症狀。
媽媽手治療推薦: 白天用滑鼠、下班煮愛妻餐… 她沒當媽卻有「媽媽手」喊痛
另外,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 的普及,也讓很多年輕人開始加入「3C手」的行列。 其它像是保姆、作業員、清潔工人、收銀員、美髮師、吉 他老師、投擲運動員等,都是高危險性的職業。 當媽媽手的熱感逐漸消退時,可以使用溫熱的毛巾熱敷患部,並且輕柔的按摩手腕周圍肌肉以達到舒緩的作用。 因為直接按壓發炎部位會容易使肌腱肌肉再次受到刺激,引起發炎,所以在按摩的時候要多多注意,別因為想趕快舒緩而隨意按錯位置。 當手腕的肌腱與滑膜發炎時,容易出現手部痠痛、腫脹的症狀,這時候利用痠痛貼布正好可以幫助你舒緩不適感。 媽媽手治療推薦 不過小編要提醒一下,由於痠痛貼布中含有藥物及薄荷等成分,建議避免在哺乳或餵奶的時候會比較好喔。
媽媽手治療推薦: 中醫推薦專欄
林頌凱醫師提醒,症狀好轉後倘若不再疼痛,一定要時常緩慢轉動手腕進行復健運動,促進肌腱力量增強是媽媽手確切改善的重要關鍵。 其作用在於緊貼手部輪廓,固定姿勢並強迫大拇指休息。 一般副木的材質堅固且舒適感佳,治療媽媽手效果非常良好,但需經復健科醫師診斷再由職能治療師協助訂製。 除了親餵寶寶之外,其他無論是使用手動或電動吸乳器,以單手或雙手擠乳,長時間維持過度伸展大拇指的手勢也會導致媽媽手產生。 其發生的位置在大拇指底部、靠近手腕的側邊,是執行大拇指伸展動作的「拇指外展長肌腱」與「伸拇指短肌腱」,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發炎的現象。 主因是大拇指靠近手腕的兩條肌腱,外展拇長肌與伸拇短肌的肌腱過度使用,引起發炎腫脹的現象,嚴重時若造成軟組織的沾粘,還會發生大拇指卡住的狀況。
媽媽手治療推薦: 健康網》「肺癌」十大癌症死亡率之冠 中醫授3招養好肺
患者是剛生完BB的30歲女教師,產後身體肥胖水腫。 媽媽抱嬰兒時,手腕用力不當,幫BB沖涼換衫時,又怕BB跌親,用前臂手腕的力太多而造成勞損,又因過度疲勞,造成腕部橈骨莖突疼痛。 媽媽手治療推薦2025 當手或活動時,此折角加大,反復活動之後,往往會造成磨損,進而使手腕部分的外展拇長肌腱及伸短發炎,而使肌腱和滑膜的通道與空間變窄手腕姆指部疼痛,嚴重時會因肌腱沾黏導致大拇指及手腕的活動受限。 可愛的娜姐,因為長達10年的媽媽手(右大拇指劇痛),尋遍各地求醫,幾乎所有想得到的中西醫學治療都試過,卻無法改善,甚至有醫師建議她開刀,嚇得她當場狂奔出診間。
媽媽手治療推薦: 傳統治療有其限制 肌腱炎恐易復發
此外,當這兩條肌腱一旦發炎腫脹,周邊的神經即會受到壓迫,使得疼痛更為明顯,除了手腕局部疼痛之外,還會傳達到大拇指。 症狀嚴重時,連一些經常進行的動作如寫字、打電腦、接電話、轉門把、提拿物品等都會引發疼痛,對日常生活及工作皆造成極大的不方便。 最簡單的預防方法當然是盡量減少過度使用拇指的動作;例如在抱小朋友時,盡量五指併攏托住小朋友,將力量平均分散於五指,並避免小朋友的重量完全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使用拇指施力,最重要就是讓拇指多做間歇休息,並不時作一些肌腱的局部按摩或伸展運動。 媽媽手治療推薦 有需要的話,可以運動包紮或配帶保護拇指關節的護具來工作。
媽媽手治療推薦: 治療媽媽手第三步 – 使用輔具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主婦或社會工作者常因手部過度操勞或不當的使用,造成大拇指靠近手腕處的地方,出現疼痛、腫脹的現象,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後,一般將此症狀稱之為「媽媽手」。 患者不能扭毛巾、斟茶、開門,手腕進行旋轉動作時會產生疼痛無力感。 現今不少年輕媽媽都未做過家務,又少做運動,未生BB前好開心,生完後湊BB才知道辛苦,周身骨痛,關節又發炎,盤骨又歪,搞不好易得產後抑鬱。 很多人患上「媽媽手」後,大多數會不自覺地捽患處,或者用藥膏去捽,愈捽愈痛,愈捽愈刺激造成發炎,令骨膜發炎,成為結節狀隆起一團,又痛又硬。 吃很多消炎藥做過電療也無效,於是再到中醫治療。
媽媽手治療推薦: 大拇指一動就痛!媽媽手舒緩5原則:先冰敷後熱敷、按摩防沾黏
醫生亦建議患者在術後進行適量的手腕活動,減少傷口出現黏連和痛楚,痊癒後亦要避免手腕和拇指的重覆活動,以免復發。 媽媽手治療推薦 「媽媽手」多發於懷孕後期的孕婦或產後的新手媽媽,尤其平日缺乏運動的女士,突然間要扶抱照顧有一定重量的嬰兒,加上多做了洗衣服、扭毛巾等家務,很容易於生產後兩三個月漸漸出現症狀。 當然,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並且重複使用拇指發力者,都容易患上此症。 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侍應、理髮師、花王、廚師等。 提重物、抱小孩,甚至是滑手機都感覺手腕大拇指疼痛,手部無法順暢活動出力嗎?
媽媽手治療推薦: 手指關節疼痛是扳機指嗎?骨科醫整理4大症狀與快速檢測法
想要挑選一款透氣不悶熱的護腕,一定要選擇BODYVINE巴迪蔓的超肌感貼紮護腕! 抓力鍛鍊:手部肌肉量不足也是導致手腕疼痛的原因,可以購買一顆彈力球放在手心,用力呼氣將球捏住5秒鐘後放鬆,並反覆動作。 也可拿一根橡皮筋,套在手指上向外撐開來,皆可達到鍛鍊抓力的效果。 伸展運動:將拇指向手掌內收,其餘四指包覆拇指後向前方壓,感受拇指肌腱被拉長,達到舒緩作用,此動作同時也可用來檢測是否有媽媽手症狀。 媽媽手護腕:媽媽手護腕較適合慢性媽媽手患者使用。 沒有強硬的鋼板,較不影響日常生活,給與適度的支撐,長期配戴避免反覆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