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醫學上仍無法根治「生蛇」病症,惟從預防著手,療效較佳,本港於2014年早已引入預防疫苗。 Medtimes時代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帶狀皰疹疫苗——Zostavax疫苗,建議50歲及以上人士均可接種,預防「生蛇」有效率達七成,預防勝於治療,減少身體變差、免疫力下降時,發病及生蛇的機會。 水泡可持續1至14日,期間或會出現膿皰或血水,並有針刺或電擊般的神經刺痛。
隨著醫學進步,蛇針已經可以分為 2 代,包括第一代 Zostavax 及第二代 Shingrix。 接種蛇針之後有多個好處,包括可以預防生蛇,減低帶狀疱疹的風險,即使不幸中招,亦可以減輕發病時候的嚴重程度及生蛇的後遺症如持續性神經痛等。 根據CDC(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帶狀疱疹疫苗(俗稱「蛇針」)可減低51%「生蛇」機會,即使「生蛇」,病徵都會較輕微,並可減低「生蛇」後遺症 67% 風險3。
眼生蛇: 為甚麼「眼生蛇」有機會失明?
藥物的副作用不多,效力亦有實證,故生蛇患者應該及早服用。 醫治生蛇並不困難,現時已有針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特效藥可以處理,但最好於發病後72小時內接受合適治療,延誤醫治可能會令神經線被病毒破壞,為身體留下長期痛楚。 生蛇的原因始於免疫力下降,未能遏止潛伏體內的帶狀疱疹病毒,所以高風險人士主要是曾經出過水痘且身體免疫力受影響的人。 雖然我們不會被傳染而「生蛇」,但「生蛇」患者有機會令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出水痘。
- 由於生蛇與水痘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所以一樣會傳染他人,更可以經空氣傳播,傳播範圍能達一米以外!
- 水痘康復後,病毒會一直潛伏在人身體裡面,不會消失,但亦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或症狀。
- 大家都關心生蛇是否會「傳染」,最常問的就是生蛇長者害怕會將「蛇毒」傳染孫兒。
- 美國疾控中心指平均每年每千人就有4人曾經「生蛇」,且數字呈上升趨勢,60歲以上長者更每年每千人便有10個會「生蛇」。
- 藝人劉佩玥去年自爆不幸患上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
- 痛症可斷斷續續維持幾個月至數年,不時產生如閃電、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患者甚至穿衣服時輕輕觸碰到皮膚,都可能引發某處皮膚劇痛。
蔡一傑分享最近住所附近共有5個單位裝修,影響睡眠,於是一日他決定早上5點上山跑步,如是者跑了兩日。 怎料第二日下午頸同膊頭有肌肉疼痛的感覺,蔡一傑一開始以為是因為自己過度運動,肌肉疼痛,於是前往按摩。 藝人黎瑞恩早前在Facebook自爆生蛇,稱一誤以為是眼瘡,後來經醫生診治後證實是生蛇生上眼,令其眼部至眉心又紅又腫,至今近一個月仍未康復。 坊間對於生蛇有不少傳聞迷思,以下由急症科專科鍾詠詩醫生為大家分享生蛇原因以及有關生蛇的6個須知。 如果肯定自己沒出過水痘(其實較難肯定,因 95% 的人都出過) 及從沒接種水痘針的人士,則建議振種水痘疫苗會較為適合。
眼生蛇: 預防生蛇有疫苗
鍾醫生指,若生蛇超過72小時仍未獲適切治理,令紅疹附近長出較大水疱、皮膚可能會潰爛,容易引發後遺症,包括急性角膜炎、結膜炎、失明、失聰等。 「生蛇」即帶狀疱疹,在目前是無法治癒的病症,一般的止痛藥,並不可以舒緩其患處的痛楚。 患者須服用多種藥物,例如抗病毒藥物、麻醉性止痛劑、類固醇、抗癲癇藥物及外用藥膏等,才能控制病情。 由於不可預知患者何時會病發或復發,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此預防勝於治療。 早於200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局批准首支預防帶狀疱疹疫苗應市。
「生蛇上眼」患者的前額及眼皮位置會出現疼痛紅腫。 第二階段會出現水泡,水泡一般在10-15天後便會慢慢結焦,而且有可能變成疤痕。 第三階段則可能出現帶狀疱疹後的神經痛(PHN),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神經痛。 若生蛇影響眼睛,眼睛各部分都可能受影響,常見為角膜炎、虹膜炎等疾病,嚴重情況下更會出現視神經發炎、急性視網膜壞死等嚴重眼疾。 如果治療及時,大部分由「生蛇上眼」所引起的眼疾都可以治癒的。 據衛生署資料顯示,「生蛇」的正確名稱是帶狀疱疹,是一種令人痛楚、呈帶狀的紅疹並帶有水泡的傳染病,由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
眼生蛇: 生蛇生上眼:「眼生蛇」有機會永久損害視力
美國疾控中心指平均每年每千人就有4人曾經「生蛇」,且數字呈上升趨勢,60歲以上長者更每年每千人便有10個會「生蛇」。 2017年港大調查亦指出,港人一生有16.8%風險會「生蛇」,屬於比較普遍的疾病。 藝人劉佩玥去年自爆不幸患上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 眼生蛇2025 她在Instagram透露,「生蛇」令她超級痛苦,「生蛇。真係好痛。無論你郁定唔郁都好似被針拮、被火燒、被電擊,總之好痛。」她感謝身邊同事朋友體諒,指自己會盡快康復。
- 帶狀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神經,並處於休眠狀態。
- 其實生蛇絕對不容忽視,以下預防及治療方法,大家要看看。
- 據統計,曾出過水痘人士在一生中約有30%機會生蛇,而在香港曾出過水痘人士有達95%。
- 若生蛇影響眼睛,眼睛各部分都可能受影響,常見為角膜炎、虹膜炎等疾病,嚴重情況下更會出現視神經發炎、急性視網膜壞死等嚴重眼疾。
- 如果治療及時,大部分由「生蛇上眼」所引起的眼疾都可以治癒的。
- 此外,該調查中64%受訪者,不知道甚至誤解「生蛇」的病症,誤以爲與皮膚敏感、個人衛生,或是傳染病等有關。
藝人黎瑞恩在8月16日晚上在社交平台facebook上載照片,相中的她眼部及眉心紅腫。 起初她以為只是生眼瘡,但經醫生診斷才發現是生蛇(帶狀疱疹)。 但到底為何會生蛇、那幾類人容易生蛇,《香港財經時報》為你一一拆解。 坊間有傳聞指「生蛇」圍繞肚子一個圈,患者就會死亡。 她指生蛇患者通常是一條神經線受感染,所以紅疹及水泡會集中在身體的左邊或右邊,有時候亦會蔓延至手、腳及面部神經線。
眼生蛇: 預防勝於治療
生蛇的症狀包括︰皮膚疼痛、麻痺或痕癢,1 至 3 日後會出現紅疹,程度因人而異。 有些人只會感到輕微痛楚;有些人則將其形容為極度灼痛或劇痛;部份患者或會出現水泡,而水泡容易穿破,續而結焦。 這些「帶狀疱疹」可以出現於身體各部份,通常會出現在身體的其中一邊,即左邊或右邊,嚴重者會出現在身體的兩邊 ;部份患者更會有發燒、頭痛、怕光、疲倦等症狀。 受感染的部位首先會出現痕癢或微痛,帶有灼熱感覺,1至3天後才出現紅疹;紅疹會變成水泡,再蔓延成帶狀(出現位置根據受感染的神經線分佈)。 然後水泡會潰破或萎縮,乾水後結痂,為期2至3星期。 雖然在生蛇初期會先出紅疹、然後出水泡,而水泡過一段時間會結痂及脫落。
眼生蛇: 👇👇👇 感染「新布尼亞病毒」7大徵狀 👇👇👇
要早日擊退病毒,在出現紅疹後首72小時應果斷求醫。 生蛇常於40至50歲後發生,壓力大、情緒不穩、飲食不均、身體過勞都是發病誘因。 免疫力較低人士如長者,因年老體弱,生蛇的風險更比年輕者高8-10倍;糖尿病和高血壓等長期病患者,生蛇風險亦高2至4倍。 不少長者因身患多種長期病,往往生蛇殺到埋身卻懵然不知,曾有患者誤以為是濕疹,塗抹藥膏無效才前往求醫,卻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令後遺症發生的機會大大增加。 舉例說,在南韓和台灣50歲人士之中,每1,000人便有約5人「生蛇」;逾80歲的便會有超過15人。 另外,每4名「生蛇」患者,便有一人出現拼發症,約有半數的60歲患者會有後遺神經痛;一至兩成患者會出現俗稱「生蛇上眼」的症狀。
眼生蛇: 眼生蛇更嚴重?
面對學業壓力大、睡眠不足,人的免疫力就會下降,繼而引致「生蛇」。 其他因素例如:愛滋病、糖尿病、癌症、長期服用類固醇,這些患者都是免疫力較低的群組,故他們「生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 「眼生蛇」可造成眼皮潰瘍、結膜發炎、角膜發炎、較嚴重會出現虹膜發炎、眼壓高、甚至神經線發炎及視網膜發炎等情況,個別患者有出現重影,甚至可以致盲。 去年(2019年)10月,鄭秀文Sammi的媽媽因「生蛇」而腰背受到極大的神經痛楚,令Sammi亦考慮注射預防疫苗。 黎瑞恩在社交網站透露自己最近生蛇:「發現隻眼好唔舒服腫咗,初時以為自己生眼瘡,點知睇完醫生話我隻眼生蛇」,她又指「唉!我成個人最靚就係對眼……條蛇搞咗我差唔多已經一個月喇」。 後來,病情加劇,她更要向舞台劇劇團請假:「喺屋企大概休息咗3個禮拜,病情反反覆覆,依家好似已漸入佳境,但係就非常痕癢,希望盡快好番,等到差唔多好番晒,就可以同大家見面,暫時仲要繼續忍一忍」。
眼生蛇: 疫苗價錢貴唔貴?
治療主要靠強力的止痛藥、專治神經痛的藥物如Amitriptyline、Gabapentin、Pregabalin等來控制痛楚,但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不少,在醫治老人家時必須小心調校使用。 帶狀疱疹(英文:Herpes 眼生蛇 眼生蛇 Zoster / Shingles ),俗稱「生蛇」,其病毒與引致水痘(Chickenpox)的病毒屬同一種類。 水痘康復後,病毒會一直潛伏在人身體裡面,不會消失,但亦不會引起任何不適或症狀。
眼生蛇: 預防方法你要知
臨床上醫生一般會以水泡的特徵和位置去診斷病人有否「生蛇」。 治療「生蛇」在發病首72小時內可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有助舒緩病情,而且會減低後續神經痛的機會,另外醫生亦會處方止痛藥和敷料。 帶狀皰疹(俗稱生蛇)和水痘均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 但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病人的神經節中,當病人年紀大,或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較容易沿神經線擴散至身體特定部位,形成「生蛇」。 若病毒影響三叉神經的第一條(圖一V1位置),就有機會出現「生蛇上眼」。 眼生蛇2025 據統計,曾出過水痘人士在一生中約有30%機會生蛇,而在香港曾出過水痘人士有達95%。
眼生蛇: 健康支援
雖然成年「生蛇」的風險高,但上述調查指出,當中只有15%受訪者認爲自己有機會「生蛇」,反映港人嚴重低估相關疾病的風險。 此外,該調查中64%受訪者,不知道甚至誤解「生蛇」的病症,誤以爲與皮膚敏感、個人衛生,或是傳染病等有關。 最誤謬的是,有部分人誤以爲「生蛇」的範圍,若紅腫患處圍繞身體一圈可引致死亡。 爲加深了解「生蛇」的普遍性,以及港人對此病的認知,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委托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訪問了2,042名年齡介乎51至80歲香港居民。
眼生蛇: 人士容易生蛇
接種生蛇疫苗後或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如注射部位或會出現輕微的紅、腫、痛,有些人或會頭痛。 眼生蛇2025 眼生蛇2025 星級嘉賓主持盧覓雪亦曾於去年11月生蛇,她憶述當時腰間出現「一粒粒」,且十分痕癢,至後來感到痛楚便馬上求醫。 她說,當時臨近「開騷」,怕因生蛇無法出場,坦言原來是因為自己很大壓力而不自知,直言得知生蛇後「嚇到癲咗」,又形容是「痛到你唔信」幸好她在黃金治療期72小時內接受治療,現時已經康復。 有不少生蛇患者就算自然痊癒後會有後遺神經痛症,可以維持幾個月至數年不等,產生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部分患者甚至輕輕觸碰皮膚都會感覺異常劇痛。
韓國研究指約五分一患者會轉化成慢性發炎,即使皮膚看似痊愈,對眼睛的影響仍然持續,需要後續治療。 另外「生蛇」有14%機率復發,並非生過蛇就不會再生。 有研究發現,「生蛇」後一個月至一年的中風風險可能會增加。 「生蛇」是帶狀疱疹的俗稱,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首次感染病毒時會「出水痘」,當水痘康復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線內,再次被引發時就由神經線走到皮膚形成帶狀皮疹及水泡,即所謂「生蛇」了。 其實對抗生蛇最有效的「特效藥」,就是預防勝於治療。
眼生蛇: 眼生蛇是什麼?
其中多達72%患者,會引發長期眼疾甚至失明,後果十分嚴重。 而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在12歲以下兒童身上,雖然幾乎所有人於感染水痘後都會終身免疫,但水痘病毒仍可能潛伏於人體內,並可在多年後復發導致「生蛇」。 鍾醫生續指,在面部位置生蛇,病毒亦有機會蔓延至眼部,或會影響視力、嚴重會導致失明。 除了眼部外,病毒亦有機會進入耳朵內,影響聽覺、更會導致面癱,甚至失聰。
但隨著年紀增長,免疫系統會減弱,病毒便再次活躍。 因為生蛇是沿著神經線而生的,人體神經線生於身體左右兩側,生蛇通常感染其中一條神經線,所以生蛇大多數出現在身體其中一邊,兩邊神經線同時發病的機率極低。 即使兩邊神經線同時生蛇,也不代表情況嚴重到足以致命。 相信是因為生蛇的病毒導致神經附近的血管,導致血管發炎,導致中風風險更增加,千萬不要以為生蛇只有痛楚問題。
眼生蛇: 健康網誌
鍾醫生指,患者受感染部位首先會出現痕癢或疼痛、帶點灼熱感覺,最初因為未出紅疹,很多患者或誤會是頭痛或背痛、甚至肩頸痛而延遲就診。 一般在病發1至3日後,病毒會沿著脊髓神經去到連接的皮膚表面,形成紅疹,其後會變成水泡,再蔓延成帶狀,最常見的發病位置是背部及腰部的一側,由於形狀像蛇一樣,故被稱為「生蛇」。 「生蛇」患者中,有四分之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包括「生蛇」後遺神經痛。 即使水泡結痂痊癒後,神經疼痛仍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另外,患處或會出現色素沉澱,皮膚呈現瘀黑色,要數個月才會消失,甚至永久不消散,嚴重者可能會留下疤痕。 嚴重的眼生蛇需要長達數年追蹤與治療,因為口服抗病毒藥物經胃腸道吸收的效率較差,所以早期「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十分重要,經靜脈注射帶狀皰疹水疱內的抗病毒藥物,水疱內藥物濃度足以快速抑制病毒。
然後水泡會潰破或萎縮、乾水後結痂,為期2至3星期左右。 鍾醫生表示,年長、免疫力較差的人是生蛇的高危人士,另外,如年輕人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亦有機會引致生蛇。 「生蛇」是不會傳染的,因為病發是患者身體內的病毒作怪,故我們不會因為減少社交接觸,而減低「生蛇」風險的。
眼生蛇: 為甚麼「眼生蛇」有機會失明?
坊間有種說法,指「生蛇」圍繞肚子一個圈,患者就會死亡。 事實上,很少數人因「生蛇」而死,因「生蛇」而死亡的,通常是年紀大、免疫力非常低的患者。 西醫一般都沒有戒口說法,生蛇是因為抵抗力弱,故需要均衡飲食,充足水份及睡眠;而生冷食物及隔夜食物的含菌量通常較多,在抵抗力弱時應盡量避免。 她之後向舞台劇劇團請假,在家中休息約三星期,病情反反覆覆,幸現時好似已漸入佳境,但就是非常痕癢,期望盡快康復。 人稱「小恩子」的藝人黎瑞恩,昨(16日) 撰文透露自己患病,稱一度誤以為自己生眼瘡,原來患「生蛇」生上眼,眼部至眉心又紅又腫險毀容,且近一個月仍未康復。
由於生蛇與水痘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所以一樣會傳染他人,更可以經空氣傳播,傳播範圍能達一米以外! 可是,生蛇的傳染性較水痘低,所造成的皮疹數量較少,發作位置亦較易被覆蓋。 眼生蛇2025 當水痘痊癒後,病毒依然會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節(位於脊椎附近,是神經線結構的一部分)中,像冬眠一樣躲藏起來。 正常情況下,人體自身的抵抗力會將病毒抑壓,令其不能復發,但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毒就會乘機復甦。 眼生蛇2025 生蛇,其實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有時會簡稱為「水痘病毒」或「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的傳染病,只有曾經出過水痘的人才有機會「生蛇」。 要預防「生蛇」及減低復發風險,除了維持免疫健康,保持休息充足,避免暴曬,以及適當紓緩壓力外,亦可以考慮接種疫苗,保護率可達70%至90%,即使接種後仍不幸患病,症狀亦會相對輕微。